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学时,孩子不会打理书包,家长帮着整理,甚至帮其背到教室;放学后,学生不会扫除,家长前来代劳……”这一幕幕正在现代的家庭中上演,正在校园里公演。这样的现象不禁让人深思,教育怎么了?是家庭问题,还是其它问题?
劳动,已经成为最缺失的一课
发现教育的又一症结,源于弱化劳动及劳动教育所致。这还得从最近的一次偶然事件谈起。“哎,现在的教育哟,真有问题。”那天刚上班,便接到一农村小学校长给笔者来的电话,几句寒暄过后,校长谈到:“昨天,我这儿三年级的一孩子在操场踢足球,不经意间手骨折了。家长找到我死缠烂打,让人真难以应付……孩子们由金贵变得娇贵,难道全是学校的责任?”“思考过症结在哪儿了吗?”笔者追问到。“劳动,这一代人像大少爷似的,少有参加劳动锻炼的机会,骨骼怎会结实不疏松?他们父母外出务工后,哪一个不是被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娇惯着……”
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学习和劳动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校长的分析不无道理。体力劳动是一种非常基础性的实践活动,它理应是孩子受教育和成长过程中的基础,不可缺失。
“现在的孩子,多被家长溺爱。上学放学只要是下雨天,多数家长就会接送。孩子们回到家又让干了些什么呢?除了完成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更多的时间便是在看电视和玩网络游戏。十多岁的孩子,不会做饭、打扫房间的比比皆是……”校长得出一切皆因劳动及劳动教育缺失殃及孩子及社会未来的结论,真不是危言耸听。如若去想象让一个或一代人远离劳动和劳动教育后的场景,不免有些后怕。早有先贤曾指出:“一个远离体力劳动的人是无法辨别真假对错的……当假被当作真、无被当作有的时候,社会道德体系的崩溃是难以避免的。”
红土地上正上演着阵痛
与校长一番电话交流,彼此很快形成共识:“缺乏劳动及劳动教育是致使一代人身体素养下降、道德素养下滑的真正原因。”笔者近年不时回到农村老家,所看到的场景着实让人揪心:几家新盖起的院落,田边地角只有几个留守的老人在劳作,村西村东一群孩子在疯玩。
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均衡教育逐渐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孩子正在接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劳动及劳动教育的弱化正在全面上演,真不知其结果是喜是忧?让农村娃们像城里孩子那样少有劳动及少有接受劳动教育,不难发现,当孩子们成绩出现正效应时,其心理适应性发展的负效应几乎同步生成。
没有参与劳动,少有劳动,从而致使一代人的素养整体下滑,谁也承担不起这责任。观现今,只要走进农村学校,悄然审视便一定会抓拍到在孩子们身上的微弱变化。诸如,整体书生味浓,野味几乎荡然无存;身高普遍比上世纪的同龄孩子高,体能却明显不如上一代人……
劳动是净化灵魂最好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劳动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间教育学,给我们开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这种源泉是书本教育理论所不知道的。我们深信,只有通过有汗水、有老茧和疲乏人的劳动,人的心灵才会变得敏感、温柔。通过劳动,人才具有用心灵去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笔者不免对农村的未来担忧,一代人如若因缺乏劳动导致缺钙,在社会化过程中又因少劳动导致心理畸形,那时再亡羊补牢一定会晚。
劳动教育机会依旧在消失
不管是哪方面的问题,只有找到病根才可对症下药。反思当前的教育,不难发现,劳动及劳动教育已经搁置在了被人遗忘的角落。不倡导,便会弱化甚至被忽视。孩子们缺少劳动及劳动教育,怎又能获得劳动的锻炼?隔代教育的背景下,祖辈承揽了一切家务劳动,学校劳动课程又形同虚设,无太多的劳动场所提供给学生,即使有安排也往往是纸上谈兵。诸如引领孩子到社区接受劳动教育,往往又因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流于形式。如此,又怎么能真正让孩子在劳动中接受到教育呢?
有人曾指出:“劳动分很多种,而体力劳动是最为基础的一种。一个人如果远离体力劳动,自然世界中的对象就会逐渐以歪曲的形式呈现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在最严重的时候,自然世界中的对象会完全以幻象的形式呈现出来。”
难道给予孩子们参与劳动的机会,得到劳动锻炼的教育就那么难吗?其实,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只要体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地方,全都是劳动的场所,哪里都可以通过劳动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都应该是孩子们参与劳动得到锻炼的地方。劳动教育机会的消失,值得人们警醒。
一切可从追究学校教育之责开始
劳动及劳动教育是使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塑造德育的重要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正享受着发展带来的恩泽,但是,在孩子身上却发生着与此不和谐的变化,诸如身体素质下降、抗打压力弱、无责任意识和遇事推脱等。面对如此的现状,或许更多的人会将责任推向家庭。
徐特立曾说:“如果我们给青年安排一条轻便的道路,他们只须饭来张嘴,上课就念书,什么都不管,这样我们就会害了青年,会使聪明人变成傻瓜。”劳动,是最基本的教育。每个人最好都要精通一种甚至几种体力劳动的技能,以让他们借此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上生存下去。比如精通烹饪、木匠、水暖维修、工厂包装、畜牧养殖等技能。
面对新的形势,当教育环境发生变化时,学校教育必须全面反思,与时俱进。当前,在广大农村,大量农民外出务工,隔代抚养已使家庭教育严重弱化,老人们普遍愿意自己多做一点事,不让孩子们参与劳动。在家庭教育弱化的现实面前,学校教育只有肩负起新的责任,通过强化学校教育以弥补弱化的家庭教育,在教育教学伦理构建中重新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内涵,如此,学校教育才算承担起了应有的责任。
亟待加强对劳动教育的理性认识
从劳动中得到劳动教育,这是最基本的常识。劳动机会的丧失,致使劳动及劳动教育缺失,一个真正的原因在于缺乏理性认识。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的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 劳动及劳动教育的膨胀和弱化都是不正常的,稍不注意便会带来难以估量的严重后果。上世纪六十年代,便是将劳动教育提到首位而后弱化其它教育的一个病态时期,它给整个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然则,劳动教育从那时的一个极端走向今天的另一个极端,同样是教育的一种病态反应。
现今学校所培养的人,将会影响着未来几十年,甚至影响着民族的命运及整个国家的未来。现代的教育,不能忽视任何一种教育孩子的机会,必须给予理智的引领,才不会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缺钙,才能培育出健康的人来。
让劳动和劳动教育常态化
学校在重视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同时,必须给劳动教育一席之地,让劳动和劳动教育常态化,这样的教育才不会使人营养不良。当前,学校应想方设法让孩子们真正得到劳动锻炼和接受到劳动教育。而关于如何开展劳动和劳动教育,几千年的经验沉淀几乎唾手可得。促使劳动和劳动教育常态化,必须融入骨子里,落实到行动上,当前可从以下三点开启行动。
一是给孩子们搭建劳动的平台。孩子们参与劳动的平台可由学校和家庭共同搭建。可以通过召开有关劳动及劳动教育的专题家长会,宣讲让孩子参与劳动的好处,并明确提出孩子在某一年龄段,在家里应该完成的劳动任务,家长有责任让其参与劳动,并督促其较好地完成劳动任务。而学校可以与社区取得联系,带领孩子们参与一些公益劳动,让他们体会到劳动的乐趣。
二是保证孩子们参与劳动的时间。参与劳动的时间往往不会与学校从事智育、德育的时间相冲突,孩子适量参与劳动并不影响其学习,只会有促进作用。保证孩子们有足够的劳动时间,必须是当下学校教育应认真思考的内容。诸如,减少课外作业量,同时将家务纳入孩子家庭作业的内容,这样便可达到学习劳动两不误的效果。学校为了引领学生参与劳动,虽不能减少课堂教育教学的时间,却可以通过对孩子们寒暑假时间的干预,组织孩子们参与一定的社会劳动,再通过第三方量化考核加上学校同步认定等方式,促进学生在某一年龄段必须完成相应的劳动量。
三是让孩子们真正接受劳动教育。让他们在劳动中得到技能的提升,比如扫地、叠被子、洗衣等。实践证明,在孩子的劳动中辅以相应的课程引导,孩子们习得技能后更乐意去践行,同时也能在践行中找到乐趣,将劳动习惯保持下去。接受劳动教育从传授劳动技能开始,这直接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教育者在常规的学科教学中,设置劳动技能课程,开发出劳动教材等。诸如城市学校安排学生参加校内工厂、农场或校外挂钩单位的生产劳动,农村学校可组织安排学生参加当地的农、工、林、牧、渔等的生产劳动;适当安排学生参加校内外服务性劳动和公益劳动;组织学生参观工农业现场的生产劳动;指导学生课外科技学习小组活动等。
让孩子真正接受劳动教育,一定不是一种奢望。只要更新教育理念,并让劳动及劳动教育落地,这一切就完全可以变成现实。
(作者单位:重庆市石柱县石家小学校 )
劳动,已经成为最缺失的一课
发现教育的又一症结,源于弱化劳动及劳动教育所致。这还得从最近的一次偶然事件谈起。“哎,现在的教育哟,真有问题。”那天刚上班,便接到一农村小学校长给笔者来的电话,几句寒暄过后,校长谈到:“昨天,我这儿三年级的一孩子在操场踢足球,不经意间手骨折了。家长找到我死缠烂打,让人真难以应付……孩子们由金贵变得娇贵,难道全是学校的责任?”“思考过症结在哪儿了吗?”笔者追问到。“劳动,这一代人像大少爷似的,少有参加劳动锻炼的机会,骨骼怎会结实不疏松?他们父母外出务工后,哪一个不是被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娇惯着……”
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学习和劳动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校长的分析不无道理。体力劳动是一种非常基础性的实践活动,它理应是孩子受教育和成长过程中的基础,不可缺失。
“现在的孩子,多被家长溺爱。上学放学只要是下雨天,多数家长就会接送。孩子们回到家又让干了些什么呢?除了完成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更多的时间便是在看电视和玩网络游戏。十多岁的孩子,不会做饭、打扫房间的比比皆是……”校长得出一切皆因劳动及劳动教育缺失殃及孩子及社会未来的结论,真不是危言耸听。如若去想象让一个或一代人远离劳动和劳动教育后的场景,不免有些后怕。早有先贤曾指出:“一个远离体力劳动的人是无法辨别真假对错的……当假被当作真、无被当作有的时候,社会道德体系的崩溃是难以避免的。”
红土地上正上演着阵痛
与校长一番电话交流,彼此很快形成共识:“缺乏劳动及劳动教育是致使一代人身体素养下降、道德素养下滑的真正原因。”笔者近年不时回到农村老家,所看到的场景着实让人揪心:几家新盖起的院落,田边地角只有几个留守的老人在劳作,村西村东一群孩子在疯玩。
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均衡教育逐渐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孩子正在接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劳动及劳动教育的弱化正在全面上演,真不知其结果是喜是忧?让农村娃们像城里孩子那样少有劳动及少有接受劳动教育,不难发现,当孩子们成绩出现正效应时,其心理适应性发展的负效应几乎同步生成。
没有参与劳动,少有劳动,从而致使一代人的素养整体下滑,谁也承担不起这责任。观现今,只要走进农村学校,悄然审视便一定会抓拍到在孩子们身上的微弱变化。诸如,整体书生味浓,野味几乎荡然无存;身高普遍比上世纪的同龄孩子高,体能却明显不如上一代人……
劳动是净化灵魂最好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劳动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间教育学,给我们开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这种源泉是书本教育理论所不知道的。我们深信,只有通过有汗水、有老茧和疲乏人的劳动,人的心灵才会变得敏感、温柔。通过劳动,人才具有用心灵去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笔者不免对农村的未来担忧,一代人如若因缺乏劳动导致缺钙,在社会化过程中又因少劳动导致心理畸形,那时再亡羊补牢一定会晚。
劳动教育机会依旧在消失
不管是哪方面的问题,只有找到病根才可对症下药。反思当前的教育,不难发现,劳动及劳动教育已经搁置在了被人遗忘的角落。不倡导,便会弱化甚至被忽视。孩子们缺少劳动及劳动教育,怎又能获得劳动的锻炼?隔代教育的背景下,祖辈承揽了一切家务劳动,学校劳动课程又形同虚设,无太多的劳动场所提供给学生,即使有安排也往往是纸上谈兵。诸如引领孩子到社区接受劳动教育,往往又因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流于形式。如此,又怎么能真正让孩子在劳动中接受到教育呢?
有人曾指出:“劳动分很多种,而体力劳动是最为基础的一种。一个人如果远离体力劳动,自然世界中的对象就会逐渐以歪曲的形式呈现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在最严重的时候,自然世界中的对象会完全以幻象的形式呈现出来。”
难道给予孩子们参与劳动的机会,得到劳动锻炼的教育就那么难吗?其实,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只要体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地方,全都是劳动的场所,哪里都可以通过劳动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都应该是孩子们参与劳动得到锻炼的地方。劳动教育机会的消失,值得人们警醒。
一切可从追究学校教育之责开始
劳动及劳动教育是使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塑造德育的重要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正享受着发展带来的恩泽,但是,在孩子身上却发生着与此不和谐的变化,诸如身体素质下降、抗打压力弱、无责任意识和遇事推脱等。面对如此的现状,或许更多的人会将责任推向家庭。
徐特立曾说:“如果我们给青年安排一条轻便的道路,他们只须饭来张嘴,上课就念书,什么都不管,这样我们就会害了青年,会使聪明人变成傻瓜。”劳动,是最基本的教育。每个人最好都要精通一种甚至几种体力劳动的技能,以让他们借此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上生存下去。比如精通烹饪、木匠、水暖维修、工厂包装、畜牧养殖等技能。
面对新的形势,当教育环境发生变化时,学校教育必须全面反思,与时俱进。当前,在广大农村,大量农民外出务工,隔代抚养已使家庭教育严重弱化,老人们普遍愿意自己多做一点事,不让孩子们参与劳动。在家庭教育弱化的现实面前,学校教育只有肩负起新的责任,通过强化学校教育以弥补弱化的家庭教育,在教育教学伦理构建中重新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内涵,如此,学校教育才算承担起了应有的责任。
亟待加强对劳动教育的理性认识
从劳动中得到劳动教育,这是最基本的常识。劳动机会的丧失,致使劳动及劳动教育缺失,一个真正的原因在于缺乏理性认识。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的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 劳动及劳动教育的膨胀和弱化都是不正常的,稍不注意便会带来难以估量的严重后果。上世纪六十年代,便是将劳动教育提到首位而后弱化其它教育的一个病态时期,它给整个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然则,劳动教育从那时的一个极端走向今天的另一个极端,同样是教育的一种病态反应。
现今学校所培养的人,将会影响着未来几十年,甚至影响着民族的命运及整个国家的未来。现代的教育,不能忽视任何一种教育孩子的机会,必须给予理智的引领,才不会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缺钙,才能培育出健康的人来。
让劳动和劳动教育常态化
学校在重视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同时,必须给劳动教育一席之地,让劳动和劳动教育常态化,这样的教育才不会使人营养不良。当前,学校应想方设法让孩子们真正得到劳动锻炼和接受到劳动教育。而关于如何开展劳动和劳动教育,几千年的经验沉淀几乎唾手可得。促使劳动和劳动教育常态化,必须融入骨子里,落实到行动上,当前可从以下三点开启行动。
一是给孩子们搭建劳动的平台。孩子们参与劳动的平台可由学校和家庭共同搭建。可以通过召开有关劳动及劳动教育的专题家长会,宣讲让孩子参与劳动的好处,并明确提出孩子在某一年龄段,在家里应该完成的劳动任务,家长有责任让其参与劳动,并督促其较好地完成劳动任务。而学校可以与社区取得联系,带领孩子们参与一些公益劳动,让他们体会到劳动的乐趣。
二是保证孩子们参与劳动的时间。参与劳动的时间往往不会与学校从事智育、德育的时间相冲突,孩子适量参与劳动并不影响其学习,只会有促进作用。保证孩子们有足够的劳动时间,必须是当下学校教育应认真思考的内容。诸如,减少课外作业量,同时将家务纳入孩子家庭作业的内容,这样便可达到学习劳动两不误的效果。学校为了引领学生参与劳动,虽不能减少课堂教育教学的时间,却可以通过对孩子们寒暑假时间的干预,组织孩子们参与一定的社会劳动,再通过第三方量化考核加上学校同步认定等方式,促进学生在某一年龄段必须完成相应的劳动量。
三是让孩子们真正接受劳动教育。让他们在劳动中得到技能的提升,比如扫地、叠被子、洗衣等。实践证明,在孩子的劳动中辅以相应的课程引导,孩子们习得技能后更乐意去践行,同时也能在践行中找到乐趣,将劳动习惯保持下去。接受劳动教育从传授劳动技能开始,这直接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教育者在常规的学科教学中,设置劳动技能课程,开发出劳动教材等。诸如城市学校安排学生参加校内工厂、农场或校外挂钩单位的生产劳动,农村学校可组织安排学生参加当地的农、工、林、牧、渔等的生产劳动;适当安排学生参加校内外服务性劳动和公益劳动;组织学生参观工农业现场的生产劳动;指导学生课外科技学习小组活动等。
让孩子真正接受劳动教育,一定不是一种奢望。只要更新教育理念,并让劳动及劳动教育落地,这一切就完全可以变成现实。
(作者单位:重庆市石柱县石家小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