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海军的对美战略观——以日本《帝国国防方针》为中心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esarm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于1907年制定的《帝国国防方针》,经1918年、1923年和1936年3次修订,成为其制定对外侵略政策和扩充军备的重要依据.在这一过程中,日本海军一直将美国作为第一假想敌国,强调要保持对美7成比例、"舰队决战"战略.日本制定及第一次修订《帝国国防方针》时,美国虽为日本海军的假想敌国,但只是后者扩充军备的参照国而已,至第二次修订时,美国成为日本海军战略的对象国.1936年日本海军"南进"战略施行时,美国已成为其必战国.可以说,日本《帝国国防方针》的制定与修订,清晰地反映出日本海军对美战略观的确立与变动过程.
其他文献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逆全球化思潮与民粹主义泛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疫情暴发后全球产业链断档威胁频现,产业链的相对完整与安全问题被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后疫情时代产业链在区域间和国家间的重构趋势在所难免.在此背景下,中美关系也进入越来越复杂状态,中美博弈看似零和博弈.由于科技、数字经济等领域日益呈现"赢者通吃"的垄断格局,中美在这些领域的竞争似乎也具有零和博弈的特征.但从全球产业链安全运行和国际货币体系安全运行的角度看,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和金融关系实际上又高度融合,密不可分,中美竞争的正和博弈(双赢)空间远
促进要素合理流动,矫正要素资源失衡错配是构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举措.文章在Aoki(1)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一个能够反映区域间、行业间以及行业内部多层次特征的资源错配分析框架,运用SFA方法估计生产函数中的参数,多层次识别、分解和比较中国的资源配置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过去的要素循环中,行业内层面要素流动障碍对TFP造成了显著的负向影响,行业间以及区域间层面并不明显;工业比其他行业内部资源错配造成的TFP缺口更大.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中存在严重的资本投入过剩,而农林牧渔业以及部分服务业则存在人力
学界多从现象和数据出发分析产能过剩,忽视了产能过剩的本质和形成机制.产能过剩与中国经济发展相伴而生,当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时,产能过剩出现的频度、强度也较高.政府干预会加剧产能过剩,但也在制止产能过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产能过剩的成因及形成机制错综复杂,既有体制因素和市场因素,也包括产业自身的因素.不同产业、不同产品的产能过剩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并与产品的供求周期密切相关,但其根本是市场因素.产能过剩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只能力促其最小化,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和错位发展理念不能解释产能过剩问题.文章根据动态比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全球农产品市场的趋势基本面成为预测分析与应对策略的研究基准,而基本面分析则需要置于合适的历史阶段.文章利用1990—2021年全球农产品价格与市场数据,分析了农产品市场运行的阶段性规律,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其中,中国农业支持政策通过粮食储备形成的"水坝效应"对全球农产品价格产生支撑作用,该作用将继续维持全球农产品市场的价格稳定.文章为当前全球农产品价格波动提供了增加中国因素的分析框架,更好地解释全球农产品市场的趋势基本面.中国农业支持政策对全球农产品价格的支撑作用是以福利
由于演绎方法的运用,经济学长期被视为一门先验的科学.尽管经济学家试图以经验研究实现对经济理论的检验,但由于证伪主义这一检验方式固有的弊病,经验研究几乎是也只能是理论研究的附属品,始终不能为经济理论提供适当的经验基础.作为一种特殊的经验研究工具,实验方法的引入带来了经济学方法论的变革,有力破解了经验研究在经济学中的困局.实验活动表明了实验并非单纯为理论提供经验证据,同时也是一种有意识的干预活动,不仅以可控、可重复的特性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还以实验知识建立起理论与实验沟通、对话的桥梁,构筑起经济学累积进步
文章以市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市场中的激励问题.在回顾已有理论的基础上,文章认为,市场激励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价格发现和相对价格调整会激励社会财富的增长;二是市场激励会使社会劳动分工进一步深化;三是市场会激励企业进行创新以及个体提升人力资本;四是过度激励会造成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市场功能的实现在于有效发挥参与者激励,且有效市场的基本前提是参与者间的激励相容,政府的合理介入能恢复或激发市场参与者的激励相容状态,但也可能使该状态恶化,形成过度套利.所以,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目标应是恢复市场功能而非替代市场.
在形形色色的晚清骗局中,假冒慈善社团现象较为普遍.尤其是在上海,不法分子冒用或隐射善堂名义,以"行善"为名,行欺骗之实,损人利己,害公肥私.为了既方便行骗,又逃避打击,此类假冒善堂、捐局常设于监管不周地区,高悬门牌,诱人上当,还雇佣"线人"前往外地"募捐",俾进一步扩大不当得利.不法分子利用民众乐善好施之德,竭尽"招揽"手段,以诳人财物,此举无疑严重破坏了慈善事业的信誉与功效.虽然晚清假冒善堂现象的成因复杂,但必然与清政府治理不良有很大关系.
民国时期,鸦片烟毒风行于西北,甘肃、青海两省皆有大量民众吸食鸦片.但1928年建省的青海严禁种烟,与邻省甘肃形成鲜明对照.在此背景下,大量甘肃鸦片被军阀和商人等运销青海,青海的大量余粮则销往甘肃,以弥补种烟挤占粮田所造成的巨额粮食空缺.同时,鸦片消耗了大量青壮劳动力,不少青海民众在收烟时节务工于陇原烟林.甘青两省在鸦片、粮食和劳动力上形成互通互补,构成省际社会经济互动的重要内容.
日本明治时期,在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劳动者的处境却日益恶化.日本思想界针对这种状况,各类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皆表现出对劳动者处境的深切人文关怀.他们愤怒声讨社会上的资本家和地主对劳动者的残酷剥削和非人道压迫,也谴责政府相关部门对劳动者处境的无动于衷,不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改善.同时,强烈呼吁全社会应给予劳动者更多的同情和关怀.为了拯救处境恶劣的劳动者和贫困者,日本思想界从各种不同视角深入构想其救助途径.与此同时,也有人开始将目光投向了由西方传入的、对于当时日本更为超前的社会主义主张.这无疑构成了社会主义
"日本中华思想"是近世日本学界普遍存在的思想学说,其萌生和发展受中国"华夷思想"的影响,但展现出鲜明的本土特征.以往研究对其理论内涵疏于讨论.山鹿素行的"日本中华思想"具有开创性意义.他在批判和改造宋明儒学的基础上,建构起以"中庸思想"为核心的礼治主义华夷观,从发生论、实践论、目的论三个层面,为日本独占"中华"名号及其对外扩张的所谓"正义性"建构理论基础.当近代日本遭遇欧风美雨的强烈冲击时,山鹿素行"日本中华思想"被日本思想、政治、军事界"重新发现",成为激发和建构近代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