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致病菌所致脓毒症患者低磷血症的临床研究

来源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1980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脓毒症组与非脓毒症组患者,并将脓毒症组进行亚组分析,探讨低磷血症的影响因素.方法 按年份分层随机抽取脓毒症组患者312例与非脓毒症组患者300例,脓毒症组患者中革兰阴性菌(G-菌)感染170例,革兰阳性菌(G+菌)感染142例,均包括4种不同细菌的感染.收集、整理各组患者的血磷值,比较各组间的低血磷发生率、平均血磷浓度和相对危险度(RR).结果 脓毒症组与非脓毒症组比较,低血磷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R> 1.2; G-菌感染组与G+菌感染组比较、4种G+菌感染组间比较,低血磷发生率和平均血磷水平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R> 1.2;4种G-菌感染组间比较,低血磷发生率和平均血磷水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R<1.2.结论 脓毒症是发生低磷血症的危险因素,尤其是本研究中的4种G-菌以及G+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球菌感染,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警惕脓毒症患者血磷水平的变化,预防发生严重并发症。

其他文献
凝血因子ⅩⅢ(FⅩⅢ)是凝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凝血因子之一.其功能是使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发生交联,从而起到凝血作用.获得性凝血因子ⅩⅢ缺乏是一种罕见的出血性疾病,发病率极低,首次报道于1967年.Nijenhuis等[1]收集文献,仅有21例报道;国内仅有少数个案报道[2].本文报道1例获得性FⅩⅢ缺乏症伴有反复自发性严重出血患者,并综合文献分析如下。
期刊
心肺复苏(CPR)各项技术的发展、实施与培训等一直是全球范围内从事急救工作的医学界专家研究和探讨的热点问题[1].如今,CPR已被建议为所有健康医疗系统中最具核心价值的要素[2].高校CPR普及培训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关注,校园急救知识培训是普及急救知识的理想途径[3].为此,本研究对468名大学生进行CPR现况调查,并从中抽取137名大学生进行CPR培训,培训后进行理论和技能考核,旨在了解培训效果。
期刊
结核性肺毁损是指肺叶或一侧全肺有广泛的干酪病变、空洞、纤维化和支气管狭窄或扩张,肺功能已基本丧失,药物治疗难以奏效,且成为感染源,反复发生化脓菌或霉菌感染[1].手术切除不可逆的毁损肺组织,是临床上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是由于毁损肺黏连严重,分离创面广,加上患者长期慢性消耗,体质较差,内科抗结核治疗所致肝功能异常,造成潜在凝血机制障碍,使手术术中、术后出血量大,手术风险极大[2-4].特别目前临床用血
期刊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一种常见病.AKI多继发于严重感染、大手术或休克,也有少部分继发于肾毒性药物.仅有30%的AKI患者具有基础肾脏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逆转AKI,但早期诊断难度较大.当常用的肾功能指标如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明显升高时,AKI已进展至晚期.近年来早期诊
期刊
降钙素原(PCT)是无激素活性的降钙素前肽物质,由甲状腺C细胞生成,健康人血浆中含量极微(0.1μg/L),半衰期为25~30 h[1],在一般的情况下PCT由甲状腺C细胞产生,可通过特异蛋白裂解为降钙素及其产物[2].而在发生严重细菌感染和败血症时,PCT受细菌毒素和炎性细胞因子的诱导刺激,除去甲状腺以外的部位也可产生,但部位不明确,包括各种器官(例如肝脏)中的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都可能成为PCT
期刊
目的 对9231例院间转诊患儿的准备时间进行分析,以此来探讨我国院间转诊模式是否及时、快速、有效,以便进一步针对影响准备时间的因素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收集9231例院间转诊患儿的性别、年龄、接电话时间、准备时间等基本资料,采用SPSS 18.0进行频数分析、x2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和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 本次研究的9231例院间转诊患儿的男女
目的 揭示叶黄素(lutein)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大鼠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及可能分子机制.方法 以L-蛋氨酸灌胃构建Wistar大鼠HHcy模型并用lutein行干预处理.检测HHcy大鼠及lutein干预机体的氧化应激状态及调控抗氧化蛋白基因表达的转录激活因子Nrf2的基因表达改变.结果 与对照组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134.32±12.65) U/mL相比,HHcy
急性肾损伤(AKI)是一种病死率较高的临床综合征,主要有肾前性、药物性和感染中毒性肾损伤等几种类型[1].尽管对AKI已经进行了几十年的研究,但现在仍缺乏一种有效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microRNAs (miRNAs)是一种长度为19 ~ 25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2].最近几年研究发现miRNAs不仅参与哺乳动物正常组织的生理活动,更能在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如肿瘤、心
期刊
患者,男,18岁,因“头部外伤3个月余,反复鼻出血4d”急诊转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月前头部外伤在当地医院诊断为“颅底骨折、右侧视神经损伤”.查体:神志清,双侧瞳孔不等大,右侧3.5mm,直接光反射迟钝,左侧3.0mm,直接光反射灵敏,右眼视力下降,约2m处辨指,颈抵抗(-),四肢肌张力正常,肌力5级,双侧病理征阴性。
期刊
患者女,73岁,因“口服吡虫啉大半袋5个多小时”来诊.5h前患者口服大半袋吡虫啉(10g/袋,有效成份含量10%)后于当地医院催吐、洗胃后被送入急诊科.查体:T36.5℃,P 69次/min,R31次/min,BP 167/69mmHg (1 mmHg=0.133 kPa),浅昏迷(E2M4V4=GCS10),双瞳等大圆,直径约1 mm,光反射迟钝,口角有白沫,呼吸急促,心音正常,律齐,心脏各瓣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