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罗伯特·舒曼是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在歌曲创作、钢琴曲创作和音乐评论方面,都为音乐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标题性是舒曼钢琴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特征直接反映出了舒曼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情感。通过对舒曼钢琴作品标题性的分析,能够更好地探研作品中的文学内涵和精神情感,为更好地欣赏和演奏舒曼的钢琴作品,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罗伯特·舒曼 钢琴作品 标题性 特征分析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一 舒曼的创作生涯回顾
罗伯特·舒曼(Robert Sehumann1810-1856),1810年出生于德國的茨维考城。舒曼自幼喜欢文学,经常阅读歌德、希勒、拜伦等人的诗歌,这为他今后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六岁开始学习音乐,七岁就能写出钢琴小曲,13岁时,已经有合唱队演唱自己创作的赞美诗了。15岁时正式学习钢琴,在学习期间,为了让自己的手指更灵活,他自己发明了一个拉大手指间距的小机器,但是却因此损害了他的手指。不得以,二十岁的舒曼只好把精力投入到创作中。1830年前后,他写出了大量的钢琴作品,并和他的几个好朋友建立了“大卫音乐同盟”,创立《新音乐报》,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音乐创作和评论活动。1840年前后,舒曼又开始了钢琴曲的创作,显示出了他在音乐情感抒发方面过人的天赋。40年代之后,舒曼最终患上了严重的精神疾病,最后在精神病院内病逝,终年四十六岁。舒曼是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在音乐创作、音乐批评等方面,都显示出了他过人的艺术天赋和才能,为世界音乐文化的丰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一位值得崇敬和永远怀念的艺术家。
二 舒曼钢琴作品“标题性”特征的成因分析
要探讨舒曼钢琴作品的标题性特征,就要了解标题性的概念以及舒曼为什么喜欢用标题性这种形式进行创作。
1 标题性的概念
“标题”一词在现代汉语辞典中的解释是:“标明文章、作品等内容的精短语句。”这个定义是和音乐创作上的“标题”相通的。作曲家根据文学作品、戏剧作品、民间的诗歌、故事等素材,进行音乐创作,从而形成具有一定内容指向性的音乐作品,所以他们往往都会为作品加上一个标题,通过这一个小短句,向听众标明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启发和引导着听众进入音乐作品所营造的世界,更准确的理解和表达音乐的风格、情感和意境。舒曼是当时标题性钢琴作品的首创者,这不仅是舒曼区别于其它音乐家的主要标志,而且直接推动了钢琴小品这种音乐形式的发展,也奠定了舒曼在钢琴音乐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2 舒曼钢琴作品“标题性”特征的成因
舒曼所处于的19世纪初叶,是欧洲艺术史上浪漫主义思潮盛行的时期,这种思潮起源于拿破仑革命的失败,欧洲封建统治复辟,艺术家们对社会和政治的发展意境心灰意冷,转而将热情投入到了艺术创作之中。在浪漫主义文学中,文学家们强调个人主观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抒发,将反映内心最强烈的情感看作是创作的最终目的。文学创作自然是有题目的,题目往往是这篇文章的主旨,能够帮助读者第一时间内了解到作品的主题,同时起到发人深思发人省醒的作用。深受浪漫主义文学影响的舒曼,在与友人的通信中写道:“诗人们能够凭借标题就揭示诗篇的含义,为什么音乐不能这么做呢?”本身就受到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同时也经常开展音乐评论活动,所以给音乐标上题目,发生在舒曼身上,就成为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他以文学、诗歌、民歌、民间故事,作为音乐标题性的基础,甚至直接用文字表示出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构思,力求达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将标题性的创作方法,看作是揭示音乐思想最有利的武器。这也成为舒曼钢琴创作最显著的标志之一。
三 舒曼钢琴创作中的标题性特征分析
1 文学性特征
前文中提到,舒曼对文学有着天生的热爱,自幼就喜欢文学创作和阅读,深深迷恋着歌德、希勒、保尔等文学家的作品,这使得他能够对文字有着准确的理解,积累了深厚的文学功底,为他后来的音乐评论奠定了坚实的文字基础。特别是在创办报纸和撰写评论的几年中,给了他一个有利的机会和条件,能够尝试着将文学和音乐进行有机融合,对于音乐创作的影响,则是音乐上的标题性了。他的钢琴作品标题,类似于诗歌的标题,简短而生动,能够恰如其分的与音乐作品结合起来。例如,《蝴蝶》是一部由十二首钢琴小品组成的钢琴小品集。创作的动机在于舒曼阅读了让·保尔的长篇小说《青年时代》,这部小说描述了男青年瓦尔特、伍尔特与少女威娜之间的恋爱故事。舒曼对这部小说倍加推崇,甚至写信央求友人与他一起分享。小说最后一章描写的是一场假面舞会的场景,因为假面、面具在德语中还有幼虫的含义,而蝴蝶是从幼虫变来的,所以舒曼将这部钢琴曲集定名为《蝴蝶》。十二首曲子形式独特,生动形象。很多听众从标题上来理解,都认为描绘的是蝴蝶本身翩翩起舞的景象,却对舒曼从文学阅读中所聚集的情思毫不知情。而当人们赞美舒曼对于蝴蝶的描绘惟妙惟肖时,却招致了舒曼的愤怒。所以说,虽然作品有了明确的标题,但这种标题明显地呈现出一种文学性的意味,即标题可能不是音乐作品的真正描述,这和李斯特、肖邦等人对于标题的要求是截然不同的。反而跟文学创作中,特别是诗歌的标题相类似,作者拟定了一个标题,是为了给人以更大的想象空间,是一种纯粹的诗意化,具有明显的文学性特征。《克里斯蒂安娜》本身是霍夫曼的一本小说,克里斯蒂安娜是小说中描写的乐队队长的名字,舒曼直接以这个名字作为钢琴曲的标题,这样的标题意味着他和书中的人物有着相同的感受,说明了创作的缘起,无论是标题还是音乐,就其本质而言,都是带有文学意味的。
2 指向性特征
这里提到的指向性特征,跟前文中提到的“文学性”特征是相对的,舒曼的标题,带有明显的文学性特征,但是并不意味着他对所有标题的设立都像文学标题那样具有隐喻性。很多标题还是十分形象和具体的,能够揭示出作品最重要的音乐形象和情感内容,而且很多标题,都是在创作之后又加上的,对作品做一个有诗意的说明,从而将观众带入到一个特殊的意境中。如《童年情境》这部作品,当时的舒曼正处于与克拉拉的热恋之中,因为克拉拉表示,自己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思念舒曼,这激起了舒曼对于童年的回忆,写下了三十多首钢琴小品,并挑选了其中的十二首,集合起来,命名为《童年情景》。这十二首作品每一首都有着十分生动和形象的名字。如《异国人民和异国的故事》《惊吓》《火炉旁》《捉迷藏》《骑木马》等,只需要看一眼标题,就能够知晓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同时对音乐的风格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掌握。如《捉迷藏》,其节奏和曲调一定是相对跳动欢快的,而不是低沉和悲愤的。而在具体的创作中,舒曼所采用的钢琴创作手法,也是与标题相切合的。《异国人民和异国的故事》是慢板,采用了大量平稳轻柔的三连音,衬托着优美的旋律,像是大人们把异国他乡的故事向孩子们娓娓道来。《捉迷藏》中,孩子们你追我赶,上蹦下跳,十分开心。舒曼选用了跳跃的伴奏音型作为伴奏,主旋律部分是上下快速跑动的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形象地刻画出了孩子们捉迷藏的场景。《孩子们的请求》描写的是孩子们在外面玩耍的累了,回到家中,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向妈妈诉说着自己的愿望,希望能够得到满足。所以这一段旋律委婉柔和,每一乐句的后两个小节都是前一小节的重复,像是孩子们不停的在向大人撒娇。将孩子们稚嫩、天生的神态刻画的惟妙惟肖。最后的结尾是一个没有解决的属七和弦,像是孩子们最后向妈妈问道:“答应我好吗?”听起来安静、真诚和纯洁。《梦幻曲》是整个作品集中最为著名的一首,经常单独演奏,除了钢琴之外,小提琴、大提琴、长笛等也经常演奏这首作品。这是一首美丽和温馨的钢琴小品,在前四小节确立好主题之后,全曲先后八次出现了这一主题,只是在句尾有小的变化,整个旋律甜美而纯净,伴随着旋律轻轻的流淌,闭上眼睛,就会浮现出童年中的美好情景,钢琴大师霍洛维茨每每演奏这首作品,都潸然泪下。充分表现出了舒曼在钢琴抒情方面所特有的天赋。这也是最能代表舒曼水平的一首作品。 3 形象性特征
舒曼的标题中,经常会有一些有名有姓的人物形象出现,甚至很多钢琴曲子的名字就是以人物的名字来命名的。既然是以人物名字命名的标题,那么这首曲子自然就是对这个人物的刻画。在舒曼常见的标题中,经常出现的有弗罗雷斯坦、约瑟比乌斯和克拉拉這三个名字。舒曼将这些人物赋予不同的情感色彩,直接用人物的名字作为标题,在他看来,也就等于说明了这段音乐的主要情感特征和音乐风格,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不但起到了标题的作用,而且用人物名字代替音乐风格和情感特征的描绘词,舒曼无疑是首创的。
弗罗雷斯坦是贝多芬歌剧《费德里奥》中的主人公,他因为反对暴政,而被抓紧了监狱,是一个勇敢、激动、暴躁的人物。舒曼的作品中,有几段都是直接以弗罗雷斯坦的名字来作标题的。《狂欢节》的第六段,就叫做《弗罗雷斯坦》,在这段音乐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音乐力度的变化十分频繁和极端,多次出现了极强和极弱,整个旋律调性上表现出了明亮性的色彩。重音多落在第三拍,富含动感特征。《卡莱斯蒂安娜》中的第三段,也是将《弗罗雷斯坦》作为标题,四二拍,旋律强弱分明,经常使用连续的重音,整个旋律线条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给人以坚强和果断的感觉。
约瑟比乌斯是舒曼在发表音乐评论时常用的笔名,在舒曼看来,这个人物有修养、文化积淀丰厚,具有诗人的气质。在以这个名字命名的曲子中,表现出来的也是这种形象特征。《蝴蝶》的第三段以《约瑟比乌斯》为标题,这是一首升f旋律小调,相对于弗雷罗斯坦那种火爆脾气的人物,这里的旋律起伏很小,以四分音符为主,穿插八分音符和二分音符,整个旋律线呈一种向往扩张的趋势,思路清晰、干净。《狂欢节》的第五段也是以《约瑟比乌斯》为标题,在这段音乐的刻画中,主要采取了回旋性的旋律,演奏提示上注明要“更轻的、更慢的、更灵活的”,让人忍不住去猜想,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有一种神秘的味道。同时曲式错落有致,和声富有歌唱性,旋律线条稳中有变,像是一位诗人一样,收放自如,不卑不吭。
克拉拉是舒曼的妻子,也是舒曼一生中的挚爱。舒曼的很多作品都和克拉拉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与克拉拉之间的交谈、通信等,都能触动舒曼的心弦,继而拿起笔来创作。《蝴蝶》的第九段叫做《嗔怒》,副标题是《克拉拉》。嗔怒是一个感情色彩相对复杂的形容词,一半多用于女性身上,意思是假装的生气,让人捉摸不定。在这段音乐中,旋律起伏不定,节奏多变,像是以此来象征少女的心思不可捉摸,同时还有一种青春的活力流淌于其中。《狂欢节》中有一段是《加琳娜》,这是克拉拉的另一个名字,这一段的音型十分华丽,和弦大多都带有装饰性特征。D大调调式,给人一种刚柔相济的中性效果。织体方面借鉴了肖邦的写法,清晰而潇洒,灵活又充满了生气,展示出了克拉拉智慧、刚强、风情的形象特征。
综上所述,舒曼的标题音乐,不太关注一些重大的题材和哲理性的思考,而是往往从现实生活中出发,将眼光投向生活中多姿多彩的场景和人们的感受,然后予以逼真的表现。这种将人的内心世界看做音乐表现的对象,并指明客观事物和音乐艺术的联系需要以主题的情感为中介的创作观,显示出了舒曼对于标题音乐更深一层次的理解。这种标题性思维在舒曼身上是具有重要性和普遍性的,对他在创作中的这种标题性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更好的诠释和演奏他的作品,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范元绩:《舒曼和他的〈狂欢节〉》,《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85年第3期。
[2] 樊华:《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与〈维也纳狂欢节〉之比较》,《艺术教育》,2006年第2期。
[3] 关继文:《标题音乐的内涵及其三原则》,《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4] 胡咏丽:《音乐与非音乐因素融合的产物——标题音乐》,《音乐探索》,2002年第1期。
作者简介:苏醒,女,1981—,河南开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钢琴,工作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音乐学院。
关键词:罗伯特·舒曼 钢琴作品 标题性 特征分析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一 舒曼的创作生涯回顾
罗伯特·舒曼(Robert Sehumann1810-1856),1810年出生于德國的茨维考城。舒曼自幼喜欢文学,经常阅读歌德、希勒、拜伦等人的诗歌,这为他今后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六岁开始学习音乐,七岁就能写出钢琴小曲,13岁时,已经有合唱队演唱自己创作的赞美诗了。15岁时正式学习钢琴,在学习期间,为了让自己的手指更灵活,他自己发明了一个拉大手指间距的小机器,但是却因此损害了他的手指。不得以,二十岁的舒曼只好把精力投入到创作中。1830年前后,他写出了大量的钢琴作品,并和他的几个好朋友建立了“大卫音乐同盟”,创立《新音乐报》,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音乐创作和评论活动。1840年前后,舒曼又开始了钢琴曲的创作,显示出了他在音乐情感抒发方面过人的天赋。40年代之后,舒曼最终患上了严重的精神疾病,最后在精神病院内病逝,终年四十六岁。舒曼是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在音乐创作、音乐批评等方面,都显示出了他过人的艺术天赋和才能,为世界音乐文化的丰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一位值得崇敬和永远怀念的艺术家。
二 舒曼钢琴作品“标题性”特征的成因分析
要探讨舒曼钢琴作品的标题性特征,就要了解标题性的概念以及舒曼为什么喜欢用标题性这种形式进行创作。
1 标题性的概念
“标题”一词在现代汉语辞典中的解释是:“标明文章、作品等内容的精短语句。”这个定义是和音乐创作上的“标题”相通的。作曲家根据文学作品、戏剧作品、民间的诗歌、故事等素材,进行音乐创作,从而形成具有一定内容指向性的音乐作品,所以他们往往都会为作品加上一个标题,通过这一个小短句,向听众标明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启发和引导着听众进入音乐作品所营造的世界,更准确的理解和表达音乐的风格、情感和意境。舒曼是当时标题性钢琴作品的首创者,这不仅是舒曼区别于其它音乐家的主要标志,而且直接推动了钢琴小品这种音乐形式的发展,也奠定了舒曼在钢琴音乐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2 舒曼钢琴作品“标题性”特征的成因
舒曼所处于的19世纪初叶,是欧洲艺术史上浪漫主义思潮盛行的时期,这种思潮起源于拿破仑革命的失败,欧洲封建统治复辟,艺术家们对社会和政治的发展意境心灰意冷,转而将热情投入到了艺术创作之中。在浪漫主义文学中,文学家们强调个人主观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抒发,将反映内心最强烈的情感看作是创作的最终目的。文学创作自然是有题目的,题目往往是这篇文章的主旨,能够帮助读者第一时间内了解到作品的主题,同时起到发人深思发人省醒的作用。深受浪漫主义文学影响的舒曼,在与友人的通信中写道:“诗人们能够凭借标题就揭示诗篇的含义,为什么音乐不能这么做呢?”本身就受到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同时也经常开展音乐评论活动,所以给音乐标上题目,发生在舒曼身上,就成为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他以文学、诗歌、民歌、民间故事,作为音乐标题性的基础,甚至直接用文字表示出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构思,力求达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将标题性的创作方法,看作是揭示音乐思想最有利的武器。这也成为舒曼钢琴创作最显著的标志之一。
三 舒曼钢琴创作中的标题性特征分析
1 文学性特征
前文中提到,舒曼对文学有着天生的热爱,自幼就喜欢文学创作和阅读,深深迷恋着歌德、希勒、保尔等文学家的作品,这使得他能够对文字有着准确的理解,积累了深厚的文学功底,为他后来的音乐评论奠定了坚实的文字基础。特别是在创办报纸和撰写评论的几年中,给了他一个有利的机会和条件,能够尝试着将文学和音乐进行有机融合,对于音乐创作的影响,则是音乐上的标题性了。他的钢琴作品标题,类似于诗歌的标题,简短而生动,能够恰如其分的与音乐作品结合起来。例如,《蝴蝶》是一部由十二首钢琴小品组成的钢琴小品集。创作的动机在于舒曼阅读了让·保尔的长篇小说《青年时代》,这部小说描述了男青年瓦尔特、伍尔特与少女威娜之间的恋爱故事。舒曼对这部小说倍加推崇,甚至写信央求友人与他一起分享。小说最后一章描写的是一场假面舞会的场景,因为假面、面具在德语中还有幼虫的含义,而蝴蝶是从幼虫变来的,所以舒曼将这部钢琴曲集定名为《蝴蝶》。十二首曲子形式独特,生动形象。很多听众从标题上来理解,都认为描绘的是蝴蝶本身翩翩起舞的景象,却对舒曼从文学阅读中所聚集的情思毫不知情。而当人们赞美舒曼对于蝴蝶的描绘惟妙惟肖时,却招致了舒曼的愤怒。所以说,虽然作品有了明确的标题,但这种标题明显地呈现出一种文学性的意味,即标题可能不是音乐作品的真正描述,这和李斯特、肖邦等人对于标题的要求是截然不同的。反而跟文学创作中,特别是诗歌的标题相类似,作者拟定了一个标题,是为了给人以更大的想象空间,是一种纯粹的诗意化,具有明显的文学性特征。《克里斯蒂安娜》本身是霍夫曼的一本小说,克里斯蒂安娜是小说中描写的乐队队长的名字,舒曼直接以这个名字作为钢琴曲的标题,这样的标题意味着他和书中的人物有着相同的感受,说明了创作的缘起,无论是标题还是音乐,就其本质而言,都是带有文学意味的。
2 指向性特征
这里提到的指向性特征,跟前文中提到的“文学性”特征是相对的,舒曼的标题,带有明显的文学性特征,但是并不意味着他对所有标题的设立都像文学标题那样具有隐喻性。很多标题还是十分形象和具体的,能够揭示出作品最重要的音乐形象和情感内容,而且很多标题,都是在创作之后又加上的,对作品做一个有诗意的说明,从而将观众带入到一个特殊的意境中。如《童年情境》这部作品,当时的舒曼正处于与克拉拉的热恋之中,因为克拉拉表示,自己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思念舒曼,这激起了舒曼对于童年的回忆,写下了三十多首钢琴小品,并挑选了其中的十二首,集合起来,命名为《童年情景》。这十二首作品每一首都有着十分生动和形象的名字。如《异国人民和异国的故事》《惊吓》《火炉旁》《捉迷藏》《骑木马》等,只需要看一眼标题,就能够知晓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同时对音乐的风格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掌握。如《捉迷藏》,其节奏和曲调一定是相对跳动欢快的,而不是低沉和悲愤的。而在具体的创作中,舒曼所采用的钢琴创作手法,也是与标题相切合的。《异国人民和异国的故事》是慢板,采用了大量平稳轻柔的三连音,衬托着优美的旋律,像是大人们把异国他乡的故事向孩子们娓娓道来。《捉迷藏》中,孩子们你追我赶,上蹦下跳,十分开心。舒曼选用了跳跃的伴奏音型作为伴奏,主旋律部分是上下快速跑动的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形象地刻画出了孩子们捉迷藏的场景。《孩子们的请求》描写的是孩子们在外面玩耍的累了,回到家中,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向妈妈诉说着自己的愿望,希望能够得到满足。所以这一段旋律委婉柔和,每一乐句的后两个小节都是前一小节的重复,像是孩子们不停的在向大人撒娇。将孩子们稚嫩、天生的神态刻画的惟妙惟肖。最后的结尾是一个没有解决的属七和弦,像是孩子们最后向妈妈问道:“答应我好吗?”听起来安静、真诚和纯洁。《梦幻曲》是整个作品集中最为著名的一首,经常单独演奏,除了钢琴之外,小提琴、大提琴、长笛等也经常演奏这首作品。这是一首美丽和温馨的钢琴小品,在前四小节确立好主题之后,全曲先后八次出现了这一主题,只是在句尾有小的变化,整个旋律甜美而纯净,伴随着旋律轻轻的流淌,闭上眼睛,就会浮现出童年中的美好情景,钢琴大师霍洛维茨每每演奏这首作品,都潸然泪下。充分表现出了舒曼在钢琴抒情方面所特有的天赋。这也是最能代表舒曼水平的一首作品。 3 形象性特征
舒曼的标题中,经常会有一些有名有姓的人物形象出现,甚至很多钢琴曲子的名字就是以人物的名字来命名的。既然是以人物名字命名的标题,那么这首曲子自然就是对这个人物的刻画。在舒曼常见的标题中,经常出现的有弗罗雷斯坦、约瑟比乌斯和克拉拉這三个名字。舒曼将这些人物赋予不同的情感色彩,直接用人物的名字作为标题,在他看来,也就等于说明了这段音乐的主要情感特征和音乐风格,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不但起到了标题的作用,而且用人物名字代替音乐风格和情感特征的描绘词,舒曼无疑是首创的。
弗罗雷斯坦是贝多芬歌剧《费德里奥》中的主人公,他因为反对暴政,而被抓紧了监狱,是一个勇敢、激动、暴躁的人物。舒曼的作品中,有几段都是直接以弗罗雷斯坦的名字来作标题的。《狂欢节》的第六段,就叫做《弗罗雷斯坦》,在这段音乐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音乐力度的变化十分频繁和极端,多次出现了极强和极弱,整个旋律调性上表现出了明亮性的色彩。重音多落在第三拍,富含动感特征。《卡莱斯蒂安娜》中的第三段,也是将《弗罗雷斯坦》作为标题,四二拍,旋律强弱分明,经常使用连续的重音,整个旋律线条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给人以坚强和果断的感觉。
约瑟比乌斯是舒曼在发表音乐评论时常用的笔名,在舒曼看来,这个人物有修养、文化积淀丰厚,具有诗人的气质。在以这个名字命名的曲子中,表现出来的也是这种形象特征。《蝴蝶》的第三段以《约瑟比乌斯》为标题,这是一首升f旋律小调,相对于弗雷罗斯坦那种火爆脾气的人物,这里的旋律起伏很小,以四分音符为主,穿插八分音符和二分音符,整个旋律线呈一种向往扩张的趋势,思路清晰、干净。《狂欢节》的第五段也是以《约瑟比乌斯》为标题,在这段音乐的刻画中,主要采取了回旋性的旋律,演奏提示上注明要“更轻的、更慢的、更灵活的”,让人忍不住去猜想,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有一种神秘的味道。同时曲式错落有致,和声富有歌唱性,旋律线条稳中有变,像是一位诗人一样,收放自如,不卑不吭。
克拉拉是舒曼的妻子,也是舒曼一生中的挚爱。舒曼的很多作品都和克拉拉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与克拉拉之间的交谈、通信等,都能触动舒曼的心弦,继而拿起笔来创作。《蝴蝶》的第九段叫做《嗔怒》,副标题是《克拉拉》。嗔怒是一个感情色彩相对复杂的形容词,一半多用于女性身上,意思是假装的生气,让人捉摸不定。在这段音乐中,旋律起伏不定,节奏多变,像是以此来象征少女的心思不可捉摸,同时还有一种青春的活力流淌于其中。《狂欢节》中有一段是《加琳娜》,这是克拉拉的另一个名字,这一段的音型十分华丽,和弦大多都带有装饰性特征。D大调调式,给人一种刚柔相济的中性效果。织体方面借鉴了肖邦的写法,清晰而潇洒,灵活又充满了生气,展示出了克拉拉智慧、刚强、风情的形象特征。
综上所述,舒曼的标题音乐,不太关注一些重大的题材和哲理性的思考,而是往往从现实生活中出发,将眼光投向生活中多姿多彩的场景和人们的感受,然后予以逼真的表现。这种将人的内心世界看做音乐表现的对象,并指明客观事物和音乐艺术的联系需要以主题的情感为中介的创作观,显示出了舒曼对于标题音乐更深一层次的理解。这种标题性思维在舒曼身上是具有重要性和普遍性的,对他在创作中的这种标题性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更好的诠释和演奏他的作品,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范元绩:《舒曼和他的〈狂欢节〉》,《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85年第3期。
[2] 樊华:《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与〈维也纳狂欢节〉之比较》,《艺术教育》,2006年第2期。
[3] 关继文:《标题音乐的内涵及其三原则》,《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4] 胡咏丽:《音乐与非音乐因素融合的产物——标题音乐》,《音乐探索》,2002年第1期。
作者简介:苏醒,女,1981—,河南开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钢琴,工作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