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政府采购模式对图书采购产生的3个积极影响和6个不利影响,提出了政府采购模式下控制图书采购质量的6种方法。分别是保证招标文件的质量,细化图书供应合同条款,提高图书订单质量,重视图书加工跟踪服务,严把图书入藏关,全面进行图书质量评价。
关键词: 政府采购;招标采购;图书采访;采访质量
中图分类号:G253.1 文献标识码:A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及其实施条例,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采用了政府采购模式购买图书。政府采购用于图书采购,既有一定的优势,又存在文献采购质量难以保证的问题。如何加强政府采购图书的质量监控,是图书馆资源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
1政府采购模式对图书采购产生的影响
1 .1 积极影响
1.1 .1 有利于优良供书商中标
政府采购,可使图书采购更具规范性、透明性,能较好地避免暗箱操作或是人情关系等不当行为的发生,有利于遴选出优质的供书商。
1.1.2 保证购书经费专款专用
在传统采购模式下,购买图书既要考虑图书馆所需,又要尽量节约预算,造成经费无法保证。政府采购模式下,购书经费专款专用,采购资金得以保障。
1.1.3 能够获取更多的增值服务
政府招标采购引入竞争机制,使得文献加工业务外包成为可能,有实力的书商可以做到全加工服务。极大地减轻了图书馆采编部门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图书馆经费的使用效益。
1.2 不利影响
1.2.1 复杂的招标程序直接影响了图书采购进度
图书馆每年的采购预算从上报到经费下达,要经历三个月左右的时间。经费下达后,其使用要获得校财务部门的许可,负责招标的部门向政府采购部门上报采购计划,政府采购部门向社会发出招标采购通告,才能组织开标。中标供应商要经过一周的公示期。这些必不可缺的流程,直接延缓了图书采购的进度。
1.2.2 中标以折扣率定论,不能保证图书质量
政府采购模式下,政府采购部门采用的评标方式多以强调价格的因素,使低价格成为竞标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为了获取中标资格,图书供应商把利润压到最低,有的甚者低于市场成本。到履行合同时,供书商为了保证其收益,就尽可能想办法进行成本转嫁,导致图书质量难以保障。
1.2.3 供书商书源存在一定局限性
不同的供书商具有不同的区域优势、经营方针和进货渠道,仅凭单一供应商无法将本年度出版的图书收集齐全。图书馆招标后只能与中标的供书商合作,选择余地小,采购渠道单一。
1.2.4 供书商书目质量不高影响采购质量
供书商提供的书目数据缺乏应有反映图书特征的内容,造成采购人员判断该书的价值时带有盲目性;供书商提供的书目时效性不高,采购人员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违心圈选;供书商提供的书目针对性不强,造成无效采访数据过多。
1.2.5 图书采购缺乏连续性
图书采购的招标工作一般都在下半年进行。上半年,有大量的时间可以购书,由于没有招标,没办法进行,使得图书采购缺乏连续性[1]。
2政府采购模式下控制图书采购质量的方法
2.1 保证招标文件的质量
招标文件是招标人评标、投标人准备投标文件及招投标双方签订合同的依据,必须保证其质量。
2.1.1 投标人的资质要求
资质是投标人实力的具体体现,只有具有良好的资质,才能提供良好的服务。
2.1.2 对图书大类的要求
图书出版具有持续性的动态特征,为了给投标人提供报价依据,可以提供采购的图书大类和重点采购大类。这样做,也可避免投标人提供无用书目,影响图书采购质量。
2.1.3 对投标人提供采访书目数据的要求
目前我国有数百家出版社,不同出版社出版图书的专业分布和出版重点各不相同。有的中标商因利润考虑,故意漏掉那些利润低的学术类书目或发行量小难采集的书目,给图书的采购造成一定的困难[2]。目前,已经有专门机构研制出网络版的“图书馆智能采访管理系统”,院系师生均可通过网络参与图书选购。通过条件设置,系统能够自动获取符合要求的书目,减轻采购人员的劳动强度。如果把免费使用“图书馆智能采访管理系统”写进招标文件中,不但提高资源建设读者的参与度,还为图书馆节省了经费。
2.1.4 对图书出版时间的要求
明确采购图书的出版时间,可以使招标人能够较准确地计算出图书折扣率,同时也保证了采购图书的时效性。
2.1.5 对采购方式的要求
能够满足书目订购、省内外现场采购等多种形式的采购要求。
2.1.6 对图书订单的要求
如果是书目选划订单,由采访人员选划后直接生成订单。如果是现采图书,采集器由供书商提供,要求供书商将现采信息发送至采购方,由采购方审查后生成订单。采购方发送给供书商的订单,是供书商提供图书的唯一依据。
2.1.7 图书编目、加工、典藏业务外包的要求
要规定编目数据的误差率,规定图书加工所需要的材料及图书加工的具体细节。此外,图书是否需要上架,运送图书费用如何支出,都要在文件中写清楚,作为约束供书商的法律依据。
2.1.8 到书时间的要求
根据各单位财务报帐的最后截止日期,适当提前一段时间。与中标商合作得知,中标商能按约定时间完成任务的很少,给出预留时间后,即使供书商推迟交书时间,也不影响报账工作。
2.2 细化图书供应合同条款
在与中标商签署供书合同时,应明确供书商提供书目的范围,采购的途径,订单的生成方式,订单的到书率,图书外包费用的支付,违约后的处罚措施等等,作为处理合同纠纷时的法律依据。
2.3 提高图书订单质量
2.3.1 成立图书采购团队,提高图书采全率
为了弥补图书馆采访人员采购图书的单一性,图书馆应成立专门的图书采购团队,团长由图书馆主管业务的副馆长兼任,成员由教师小组、学生小组、图书馆采购小组组成。这样,由专业教师、学生代表、图书馆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组成的采访团队,就可以各取所長,提高图书的采全率。
2.3.2 图书馆专职采购人员严把订单生成关
不论是书目采购,还是现场采购,所选书目都要发送到资源建设部专职采访人员手中,由专职采访人员决定图书的订购取舍。因为专职采访人员在图书采访前已经做了精心的计划及广泛的调查,对所需购入的文献已经心中有数,可以确保图书采购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2.4 重视图书加工跟踪服务
由于供书商合作的采购方不止一家,且采购方对各自图书加工的要求也不相同,所以供书商为了赶进度,在加工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这就要求采购方多与供书商加强沟通,避免在图书验收时才发现错误,导致延迟。
2.5 严把图书入藏关
现在图书馆都使用了自动化管理系统,图书馆典藏分配图书后,将书目移交清单发送至供书商,作为供书商打包送书的依据。验收图书的时候,采购方和供书商各出人员,对照书目移交清单验收图书,不合格图书坚决退回。
2.6 全面进行图书采购质量评价
对上次的购书情况进行评价,有助于下一次的改进和提高。评价书商的供书能力和信誉等,可以为以后的招标工作提供有力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顾丽莉.政府采购背景下图书馆图书采访工作的研究[J] .科技与创新,2017(2):53-54.
[2] 王玉橙.政府采购模式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图书采购的实践与探索[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8(3):1-4.
关键词: 政府采购;招标采购;图书采访;采访质量
中图分类号:G253.1 文献标识码:A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及其实施条例,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采用了政府采购模式购买图书。政府采购用于图书采购,既有一定的优势,又存在文献采购质量难以保证的问题。如何加强政府采购图书的质量监控,是图书馆资源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
1政府采购模式对图书采购产生的影响
1 .1 积极影响
1.1 .1 有利于优良供书商中标
政府采购,可使图书采购更具规范性、透明性,能较好地避免暗箱操作或是人情关系等不当行为的发生,有利于遴选出优质的供书商。
1.1.2 保证购书经费专款专用
在传统采购模式下,购买图书既要考虑图书馆所需,又要尽量节约预算,造成经费无法保证。政府采购模式下,购书经费专款专用,采购资金得以保障。
1.1.3 能够获取更多的增值服务
政府招标采购引入竞争机制,使得文献加工业务外包成为可能,有实力的书商可以做到全加工服务。极大地减轻了图书馆采编部门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图书馆经费的使用效益。
1.2 不利影响
1.2.1 复杂的招标程序直接影响了图书采购进度
图书馆每年的采购预算从上报到经费下达,要经历三个月左右的时间。经费下达后,其使用要获得校财务部门的许可,负责招标的部门向政府采购部门上报采购计划,政府采购部门向社会发出招标采购通告,才能组织开标。中标供应商要经过一周的公示期。这些必不可缺的流程,直接延缓了图书采购的进度。
1.2.2 中标以折扣率定论,不能保证图书质量
政府采购模式下,政府采购部门采用的评标方式多以强调价格的因素,使低价格成为竞标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为了获取中标资格,图书供应商把利润压到最低,有的甚者低于市场成本。到履行合同时,供书商为了保证其收益,就尽可能想办法进行成本转嫁,导致图书质量难以保障。
1.2.3 供书商书源存在一定局限性
不同的供书商具有不同的区域优势、经营方针和进货渠道,仅凭单一供应商无法将本年度出版的图书收集齐全。图书馆招标后只能与中标的供书商合作,选择余地小,采购渠道单一。
1.2.4 供书商书目质量不高影响采购质量
供书商提供的书目数据缺乏应有反映图书特征的内容,造成采购人员判断该书的价值时带有盲目性;供书商提供的书目时效性不高,采购人员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违心圈选;供书商提供的书目针对性不强,造成无效采访数据过多。
1.2.5 图书采购缺乏连续性
图书采购的招标工作一般都在下半年进行。上半年,有大量的时间可以购书,由于没有招标,没办法进行,使得图书采购缺乏连续性[1]。
2政府采购模式下控制图书采购质量的方法
2.1 保证招标文件的质量
招标文件是招标人评标、投标人准备投标文件及招投标双方签订合同的依据,必须保证其质量。
2.1.1 投标人的资质要求
资质是投标人实力的具体体现,只有具有良好的资质,才能提供良好的服务。
2.1.2 对图书大类的要求
图书出版具有持续性的动态特征,为了给投标人提供报价依据,可以提供采购的图书大类和重点采购大类。这样做,也可避免投标人提供无用书目,影响图书采购质量。
2.1.3 对投标人提供采访书目数据的要求
目前我国有数百家出版社,不同出版社出版图书的专业分布和出版重点各不相同。有的中标商因利润考虑,故意漏掉那些利润低的学术类书目或发行量小难采集的书目,给图书的采购造成一定的困难[2]。目前,已经有专门机构研制出网络版的“图书馆智能采访管理系统”,院系师生均可通过网络参与图书选购。通过条件设置,系统能够自动获取符合要求的书目,减轻采购人员的劳动强度。如果把免费使用“图书馆智能采访管理系统”写进招标文件中,不但提高资源建设读者的参与度,还为图书馆节省了经费。
2.1.4 对图书出版时间的要求
明确采购图书的出版时间,可以使招标人能够较准确地计算出图书折扣率,同时也保证了采购图书的时效性。
2.1.5 对采购方式的要求
能够满足书目订购、省内外现场采购等多种形式的采购要求。
2.1.6 对图书订单的要求
如果是书目选划订单,由采访人员选划后直接生成订单。如果是现采图书,采集器由供书商提供,要求供书商将现采信息发送至采购方,由采购方审查后生成订单。采购方发送给供书商的订单,是供书商提供图书的唯一依据。
2.1.7 图书编目、加工、典藏业务外包的要求
要规定编目数据的误差率,规定图书加工所需要的材料及图书加工的具体细节。此外,图书是否需要上架,运送图书费用如何支出,都要在文件中写清楚,作为约束供书商的法律依据。
2.1.8 到书时间的要求
根据各单位财务报帐的最后截止日期,适当提前一段时间。与中标商合作得知,中标商能按约定时间完成任务的很少,给出预留时间后,即使供书商推迟交书时间,也不影响报账工作。
2.2 细化图书供应合同条款
在与中标商签署供书合同时,应明确供书商提供书目的范围,采购的途径,订单的生成方式,订单的到书率,图书外包费用的支付,违约后的处罚措施等等,作为处理合同纠纷时的法律依据。
2.3 提高图书订单质量
2.3.1 成立图书采购团队,提高图书采全率
为了弥补图书馆采访人员采购图书的单一性,图书馆应成立专门的图书采购团队,团长由图书馆主管业务的副馆长兼任,成员由教师小组、学生小组、图书馆采购小组组成。这样,由专业教师、学生代表、图书馆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组成的采访团队,就可以各取所長,提高图书的采全率。
2.3.2 图书馆专职采购人员严把订单生成关
不论是书目采购,还是现场采购,所选书目都要发送到资源建设部专职采访人员手中,由专职采访人员决定图书的订购取舍。因为专职采访人员在图书采访前已经做了精心的计划及广泛的调查,对所需购入的文献已经心中有数,可以确保图书采购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2.4 重视图书加工跟踪服务
由于供书商合作的采购方不止一家,且采购方对各自图书加工的要求也不相同,所以供书商为了赶进度,在加工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这就要求采购方多与供书商加强沟通,避免在图书验收时才发现错误,导致延迟。
2.5 严把图书入藏关
现在图书馆都使用了自动化管理系统,图书馆典藏分配图书后,将书目移交清单发送至供书商,作为供书商打包送书的依据。验收图书的时候,采购方和供书商各出人员,对照书目移交清单验收图书,不合格图书坚决退回。
2.6 全面进行图书采购质量评价
对上次的购书情况进行评价,有助于下一次的改进和提高。评价书商的供书能力和信誉等,可以为以后的招标工作提供有力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顾丽莉.政府采购背景下图书馆图书采访工作的研究[J] .科技与创新,2017(2):53-54.
[2] 王玉橙.政府采购模式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图书采购的实践与探索[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8(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