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 白介素-13预防NOD大鼠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来源 :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Zaccone P…//Diabetes.-1999,48.-1522~1528rn 研究了应用抗炎症细胞因子--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3(hIL-13)治疗非肥胖糖尿病(NOD)大鼠自发性或转移性1型糖尿病发生的效果。rn 研究设计和方法本研究使用血糖正常的雌性NOD大鼠观察hIL-13对自发性1型糖尿病发生的影响,使用血糖正常的雄性NOD大鼠观察hIL-13对转移性1型糖尿病发生的影响。另有一组经磷酸盐缓冲溶液处理为对照组。分离大鼠脾脏的脾淋巴细胞(SLC)体外测定细胞因子的分泌;腹腔注射仓鼠抗-大鼠CD3单克隆抗体,体内测定细胞因子的分泌;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MF-α)、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4(IL-4)等细胞因子及免疫球蛋白IgE。胰岛组织学检查:根据胰岛单核细胞浸润程度分级评分,每只鼠至少计数15个胰岛,每个胰岛的平均分数为总分数除以所检查的胰岛数目,胰岛炎积分(ISs)用均数±标准差表示。rn 结果 本次实验应用hIL-13治疗白NOD鼠第5周龄开始至16周龄结束。实验结束时,hIL-13治疗组无一例发生1型糖尿病,而对照组Ⅰ型糖尿病的发生率为29%。组织学检查亦表明,治疗组比对照组胰岛炎较轻。急性糖尿病动物的脾细胞通过静脉注射转移到血糖正常的同源动物可引起该动物的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本研究发现,脾细胞转移4周后,NOD大鼠对照组大部分发生了1型糖尿病,而hIL-13治疗组糖尿病发生率明显减少,组织学检查表明,治疗组ISs明显低于对照组(2.76±0.85比3.68±0.3,P=0.003)。鼠16周龄时处死并分离SLC,分析发现治疗组SLC比对照组分泌较少的IFN-γ。NOD鼠腹腔注射仓鼠抗大鼠CD3后治疗组鼠血TNF-α、IFN-γ、IL-4均低于对照组,且治疗组脾细胞转移的NOD大鼠血清IgE含量明显高于对照。rn 研究认为,hIL-13具有显著的免疫下调性质,从而进一步证明IL-4相关的抗炎性细胞因子可能在预防1型糖尿病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rn(杨秀英 李 萍摘 刘长山校)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醒后卒中患者的预测因素和早期临床转归。方法连续收集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根据发病时间分为醒后卒中组与非醒后卒中组,比较2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临床资料,分析醒
一、二年级语文教材中编排的现代诗歌洋溢着时代气息,蕴涵着丰富的时代精神,密切联系着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文质兼美,语言典范,学生爱读,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
期刊
目的 调查分析急诊重症患者急救时存在护理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 通过自设问卷调查我市五家综合医院急诊科110位护士,回顾各自医院重症患者急救时护理风险存在原因.结
疱疹样皮炎是一种与肠病有关的谷胶敏感性皮肤病,皮损表现为瘙痒性的红斑、丘疹、水疱,直接免疫荧光所见的IgA在真皮乳头层颗粒状沉积对疱疹样皮炎诊断有重要价值.尽管病理学检查和直接免疫荧光一直被认为是疱疹样皮炎诊断的金标准,但对于一些症状不典型或取材位置不当无法确诊的病例,血清学检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血清学检查对于疱疹样皮炎患者的疗效评估和随访均具有重要价值.随着对疱疹样皮炎发病机制的不断认识,新的
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水平与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2014年7月至2015年10月期间住院的首次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入院后24 h内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铁蛋白水平。在发病后90 d时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筛查抑郁,评分≥7分的患者进一步采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确诊抑郁。结果共纳入200例首次急性缺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启蒙时期,在这一时期开展小学英语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与综合素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已逐步
血管性胎记主要有婴幼儿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婴幼儿血管瘤有家族聚集性发病倾向,部分患儿与特应性皮炎等过敏性疾病伴发,患儿在瘤体增生期和消退期均存在基因突变.血管畸形可表现为散发或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动静脉畸形常因RASA1突变导致.静脉畸形可散发,可呈不完全显性遗传或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静脉畸形基因Tie2/Tek突变导致.此外,约1/2散发静脉畸形会出现Tie2体细胞突变.有关血管性胎
乳腺癌(mammary carcinoma)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大量研究表明,提高乳腺癌生存率和降低病死率的决定性因素并非完全在于治疗手段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