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课例是在互联网加教育背景下,教师自主研发、重组的教学材料,以探究教学理念和翻转课堂理念进行设计,运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突破学习难点,感受极限思想,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 翻转课堂;个性化学习;极限思想;圆周率
一、教学理念分析
(一)翻转课堂教学理念
翻转课堂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流程和结构重组和再造,将学习过程的两个阶段—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进行颠倒,形成学生在课外完成知识学习、课上将知识内化吸收的新型教学结构。学生在课前学习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师生在课堂上一起突破重点、互动交流等对知识进一步内化和应用。
(二)探究学习教学理念
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探究兴趣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探究性学习是让学生在数学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二、教学内容分析
1.了解不同时期数学家研究圆周率的发展,包括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和研究方法的演变,研究圆周率的方法包括实验测量法和科学计算法。
2.探究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圆周率,在实践割中体验圆术,并以圆内接正六边形为例,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解决“周三径一”。
3.在六年级上学期《圆的面积》初步渗透了极限思想后,在求圆周率的近似值时,即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里再次渗透极限数学思想。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不同时期数学家研究圆周率的发展,感知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初步理解割圆术、实践割圆术。
2.学会搜集和整理信息,并用多种方式表达。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搜集圆周率的相关资料、交流体验,培养收集信息、整合信息,提高质疑、理解的能力。在阅读理解过程中,了解圆周率研究方法、发展的过程,体验极限思想,感受圆周率精确位数的价值。
(三)情感与态度
通过阅读研究圆周率的发展,体验数学文化的魅力,渗透极限数学思想,从而激发研究数学的兴趣,在阅读圆周率相关成就时感受科学精神,感受到数学是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探究圆周率科学的研究方法,初步理解圆周率与割圆术的关系。
2.教学难点
初步用割圆术研究圆周率。
五、学习者特征分析
1.起点能力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圆的相关知识,包括圆的周长、面积等计算公式,了解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圆直径的比值。在学习圆的周长时已经体验过极限的数学思想。
2.学习风格
小学六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已逐步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之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普遍具有求知欲高、模仿能力强,思维多依赖于具体直观形象的特点。
3.信息素养
小学六年学生已经具备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技能,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云平台中相关资源的下载和试题的作答。
六、教学环境与资源组成
1.教学环境:电子书包、天闻Aischool教学平台
2.资源的设计:微课、PPT课件、探究电子教具、探究任务单、练习题
七、教学过程
(一)课前:梳理知识,观看微课
1.教师通过天闻Aischool电子书包提供相关资源,告知学生整理思维导图。学生阅读教师提供相关资源,梳理不同时期数学家研究圆周率的发展,绘制思维导图,拍照上传。
2.教师利用天闻Aischool电子书包上传探究圆周长和面积的微课视频,学生观看“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探究微课,并在微课下留言讨论,帮助学生回忆“极限”的思想。
(二)课中
1.预学反馈,引入新课。
(1)学生展示自己的发现,汇报数学家研究圆周率的发展。教师调出课前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请相关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导图向大家讲解数学家研究圆周率的发展,并进行点评。
(2)出示课题:圆周率的奥秘
(3)学生浏览自己的电子书包绘制圆内接正多边形。教师展示学生画的几个圆内接正多边形。什么是割圆术,这跟割圆术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今天就来探究它。
2.初步探究,体会思想。
(1)自主探究,体会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利用Html5课件(如下图),观察圆内接正多边形边数的多少与圆的关系。请不同的同学输入不同的数值,截取3张不同数值的图片,上传平台。
(2)同伴互助,归纳规律。教师引导同伴探究,总结相关发现,归纳规律。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把探究发现填写在“任务单一”,并把“任务单一”上传到研讨区。
任务单一:
圆内接正多边形与圆之间有什么联系?
当输入数值为___时,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就___圆的周长。
当输入数值为___时,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就___圓的周长。
当输入数值为___时,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就___圆的周长。
备选:A.接近于 B.更接近于 C.逼近于
(3)总结规律,体会思想。学生学习极限的数学思想,引出极限的数学思想,总结探究结果:当圆内接正多边形边数越多,正多边形就越接近于圆形,正多边形的周长也就越接近于圆形的周长,刘徽就是应用这样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 3. 深入探究,突破知识。
(1)应用极限思想,探究“径一周三”。解决如何用割圆术计算圆周率 。
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活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任务单二”后拍照上传到
研讨区。教师同时利用天闻Aischool电子书包下发相应的微课,为有需要的同学提供支持。
任务单二:
假设圆的半径是1(直径是2)
1.正六边形的周长是多少?怎样计算得到的?
可以把正六边形平均分成________个小三角形,每个小三角形都是_______三角形,
因为每个角都是________°(列式:______________),三角形每条边都是_______;
2.正六边形的周长和圆直径之比是多少?
所以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是________,圆的直径又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汇报探究结果:①正六边形的周长是多少,我们组是通过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②正六边形的周长和圆直径的比值是多少。教师请不同的小组汇报研究过程,并进行点评。
(2)探究圆周率不断精确的意义,联系实际生活,感受圆周率精确位数的价值。
现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我们都能够算到圆周率后1万多亿位,为什么现在我们还在不断精确计算圆周率呢?以同桌为单位,你们可以用自己平板上的计算器计算下面三个数值,感受精确研究圆周率的必要性。
假如将地球看作一个圆,地球直径大约为12756千米,如果我们把π的值分别取3、3.14、3.1415,请大家分别计算下地球的周长为多少。
编号2和编号1的π值差为_____,编号2和编号1所计算出的地球周长差为_____,编号3与编号1的π值差_____,编号3与编号1所计算出的地球周长差为______。
展示正确答案,学生小组汇报发现,进一步感受圆周率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小结:我们今天做了一回刘徽,用割圆术计算圆周率,未来可能需要更精确的圆周率,未来充满无限可能,未来的事情就交给你们了。
4.检测反馈,巩固练习。利用平台推送练习题,即时反馈统计学生答题情况。
(1)判断题:π=3.14
(2)中国第一位用用割圆术计算圆周率的科学家是( )。
A.阿基米德 B.祖冲之 C.刘徽 D.张衡
(3)比较下面几幅图,图( )的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最接近圆的周长,体现了( )思想(请填数学思想)。
(4)圓内接正十二边形中,图中角1是________ °,角2是__________ °,角3__________ °
(三)课后: 反思分享,拓展提升
1.反思分享,拓展提升。教师向学生推荐关于圆周率的课外阅读材料,学生登陆课程平台阅读圆周率的相关课外知识,拓展视野。
2.请学生在平台上建立π知识相关档案,和大家分享。
八、教学流程图
《圆周率的奥秘》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关于圆周率的拓展延伸,是教师自主研发、重组的教学材料。本课设计有以下特点。
(一)在翻转课堂模式下,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翻转课堂将学习过程的两个阶段——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进行颠倒,让学生在课外完成知识学习、课上将知识内化吸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圆的相关知识,对圆周率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具备学生能在课外完成知识学习的条件。课前,指导学生收集关于研究圆周率的历史资料,了解不同时期数学家研究圆周率的发展,感知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初步理解割圆术、实践割圆术。通过自主搜集圆周率的相关资料、交流体验,学生通过收集信息、整合信息,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提高质疑、理解的能力,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探究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探究兴趣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设计了三大探究环节,让学生在数学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推理能力。
(二)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突破学习难点,感受极限思想
本课利用电子书包里的课本课件学案、Html5交互动画、微课、几何画板等丰富资源,为学生突破学习难点发挥了强大的作用。
针对“周三径一”这一学习难点,本课录制了微课,提供给学有所需的学生,实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以此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六年级上册关于圆周率的内容时,用实验法(测量)了解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圆直径的比值,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在圆形卡纸上进行割圆实验,耗时长,往往只能得到几个有限的例证,再看教师课件演示,在此学习过程中初步渗透极限数学思想。但由于极限思想对于学生而言较为抽象,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进度差异较大。针对这一问题,本课设计了Html5动画,学生在短时间内,就能得到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不同的例证,所见即所得,既精确又快捷,课堂效率大大提高了。同时,教师还能搜集学生每一个实验数据,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科学地思考。学生探究时获得了丰富的数学例证,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了;在变化和对比中,巨大的视觉冲击,极限思想可视化了;严谨的科学体验,数学思维升华了。
【关键词】 翻转课堂;个性化学习;极限思想;圆周率
一、教学理念分析
(一)翻转课堂教学理念
翻转课堂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流程和结构重组和再造,将学习过程的两个阶段—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进行颠倒,形成学生在课外完成知识学习、课上将知识内化吸收的新型教学结构。学生在课前学习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师生在课堂上一起突破重点、互动交流等对知识进一步内化和应用。
(二)探究学习教学理念
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探究兴趣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探究性学习是让学生在数学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二、教学内容分析
1.了解不同时期数学家研究圆周率的发展,包括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和研究方法的演变,研究圆周率的方法包括实验测量法和科学计算法。
2.探究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圆周率,在实践割中体验圆术,并以圆内接正六边形为例,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解决“周三径一”。
3.在六年级上学期《圆的面积》初步渗透了极限思想后,在求圆周率的近似值时,即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里再次渗透极限数学思想。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不同时期数学家研究圆周率的发展,感知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初步理解割圆术、实践割圆术。
2.学会搜集和整理信息,并用多种方式表达。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搜集圆周率的相关资料、交流体验,培养收集信息、整合信息,提高质疑、理解的能力。在阅读理解过程中,了解圆周率研究方法、发展的过程,体验极限思想,感受圆周率精确位数的价值。
(三)情感与态度
通过阅读研究圆周率的发展,体验数学文化的魅力,渗透极限数学思想,从而激发研究数学的兴趣,在阅读圆周率相关成就时感受科学精神,感受到数学是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探究圆周率科学的研究方法,初步理解圆周率与割圆术的关系。
2.教学难点
初步用割圆术研究圆周率。
五、学习者特征分析
1.起点能力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圆的相关知识,包括圆的周长、面积等计算公式,了解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圆直径的比值。在学习圆的周长时已经体验过极限的数学思想。
2.学习风格
小学六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已逐步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之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普遍具有求知欲高、模仿能力强,思维多依赖于具体直观形象的特点。
3.信息素养
小学六年学生已经具备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技能,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云平台中相关资源的下载和试题的作答。
六、教学环境与资源组成
1.教学环境:电子书包、天闻Aischool教学平台
2.资源的设计:微课、PPT课件、探究电子教具、探究任务单、练习题
七、教学过程
(一)课前:梳理知识,观看微课
1.教师通过天闻Aischool电子书包提供相关资源,告知学生整理思维导图。学生阅读教师提供相关资源,梳理不同时期数学家研究圆周率的发展,绘制思维导图,拍照上传。
2.教师利用天闻Aischool电子书包上传探究圆周长和面积的微课视频,学生观看“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探究微课,并在微课下留言讨论,帮助学生回忆“极限”的思想。
(二)课中
1.预学反馈,引入新课。
(1)学生展示自己的发现,汇报数学家研究圆周率的发展。教师调出课前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请相关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导图向大家讲解数学家研究圆周率的发展,并进行点评。
(2)出示课题:圆周率的奥秘
(3)学生浏览自己的电子书包绘制圆内接正多边形。教师展示学生画的几个圆内接正多边形。什么是割圆术,这跟割圆术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今天就来探究它。
2.初步探究,体会思想。
(1)自主探究,体会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利用Html5课件(如下图),观察圆内接正多边形边数的多少与圆的关系。请不同的同学输入不同的数值,截取3张不同数值的图片,上传平台。
(2)同伴互助,归纳规律。教师引导同伴探究,总结相关发现,归纳规律。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把探究发现填写在“任务单一”,并把“任务单一”上传到研讨区。
任务单一:
圆内接正多边形与圆之间有什么联系?
当输入数值为___时,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就___圆的周长。
当输入数值为___时,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就___圓的周长。
当输入数值为___时,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就___圆的周长。
备选:A.接近于 B.更接近于 C.逼近于
(3)总结规律,体会思想。学生学习极限的数学思想,引出极限的数学思想,总结探究结果:当圆内接正多边形边数越多,正多边形就越接近于圆形,正多边形的周长也就越接近于圆形的周长,刘徽就是应用这样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 3. 深入探究,突破知识。
(1)应用极限思想,探究“径一周三”。解决如何用割圆术计算圆周率 。
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活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任务单二”后拍照上传到
研讨区。教师同时利用天闻Aischool电子书包下发相应的微课,为有需要的同学提供支持。
任务单二:
假设圆的半径是1(直径是2)
1.正六边形的周长是多少?怎样计算得到的?
可以把正六边形平均分成________个小三角形,每个小三角形都是_______三角形,
因为每个角都是________°(列式:______________),三角形每条边都是_______;
2.正六边形的周长和圆直径之比是多少?
所以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是________,圆的直径又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汇报探究结果:①正六边形的周长是多少,我们组是通过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②正六边形的周长和圆直径的比值是多少。教师请不同的小组汇报研究过程,并进行点评。
(2)探究圆周率不断精确的意义,联系实际生活,感受圆周率精确位数的价值。
现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我们都能够算到圆周率后1万多亿位,为什么现在我们还在不断精确计算圆周率呢?以同桌为单位,你们可以用自己平板上的计算器计算下面三个数值,感受精确研究圆周率的必要性。
假如将地球看作一个圆,地球直径大约为12756千米,如果我们把π的值分别取3、3.14、3.1415,请大家分别计算下地球的周长为多少。
编号2和编号1的π值差为_____,编号2和编号1所计算出的地球周长差为_____,编号3与编号1的π值差_____,编号3与编号1所计算出的地球周长差为______。
展示正确答案,学生小组汇报发现,进一步感受圆周率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小结:我们今天做了一回刘徽,用割圆术计算圆周率,未来可能需要更精确的圆周率,未来充满无限可能,未来的事情就交给你们了。
4.检测反馈,巩固练习。利用平台推送练习题,即时反馈统计学生答题情况。
(1)判断题:π=3.14
(2)中国第一位用用割圆术计算圆周率的科学家是( )。
A.阿基米德 B.祖冲之 C.刘徽 D.张衡
(3)比较下面几幅图,图( )的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最接近圆的周长,体现了( )思想(请填数学思想)。
(4)圓内接正十二边形中,图中角1是________ °,角2是__________ °,角3__________ °
(三)课后: 反思分享,拓展提升
1.反思分享,拓展提升。教师向学生推荐关于圆周率的课外阅读材料,学生登陆课程平台阅读圆周率的相关课外知识,拓展视野。
2.请学生在平台上建立π知识相关档案,和大家分享。
八、教学流程图
《圆周率的奥秘》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关于圆周率的拓展延伸,是教师自主研发、重组的教学材料。本课设计有以下特点。
(一)在翻转课堂模式下,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翻转课堂将学习过程的两个阶段——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进行颠倒,让学生在课外完成知识学习、课上将知识内化吸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圆的相关知识,对圆周率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具备学生能在课外完成知识学习的条件。课前,指导学生收集关于研究圆周率的历史资料,了解不同时期数学家研究圆周率的发展,感知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初步理解割圆术、实践割圆术。通过自主搜集圆周率的相关资料、交流体验,学生通过收集信息、整合信息,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提高质疑、理解的能力,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探究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探究兴趣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设计了三大探究环节,让学生在数学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推理能力。
(二)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突破学习难点,感受极限思想
本课利用电子书包里的课本课件学案、Html5交互动画、微课、几何画板等丰富资源,为学生突破学习难点发挥了强大的作用。
针对“周三径一”这一学习难点,本课录制了微课,提供给学有所需的学生,实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以此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六年级上册关于圆周率的内容时,用实验法(测量)了解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圆直径的比值,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在圆形卡纸上进行割圆实验,耗时长,往往只能得到几个有限的例证,再看教师课件演示,在此学习过程中初步渗透极限数学思想。但由于极限思想对于学生而言较为抽象,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进度差异较大。针对这一问题,本课设计了Html5动画,学生在短时间内,就能得到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不同的例证,所见即所得,既精确又快捷,课堂效率大大提高了。同时,教师还能搜集学生每一个实验数据,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科学地思考。学生探究时获得了丰富的数学例证,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了;在变化和对比中,巨大的视觉冲击,极限思想可视化了;严谨的科学体验,数学思维升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