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比于大医院专科医生的高、精、尖,家庭医生显得更朴实、更接地气,他们的工作更琐碎、更细致,能为居民身心健康提供更加实实在在的服务。在上海市黄浦区豫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魏黎所服务的社区,就有很多居民生了大病小病弃周边附近的大医院不去,专找魏黎,想先听听他的意见。魏黎自2002年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和老年患者打交道,多年的磨练造就了魏黎如今的细致和耐心,加上时刻为居民着想、时刻把居民所需放在第一位的仁爱之心,他收获了居民的高度信赖,被大家亲切地称作“小魏头”。
整理家庭药箱,促进居民合理用药
在魏黎所服务的社区,居民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两高、两低”的特点:高龄独居老人比例高、外来人口比例高、居民收入和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因此,居民在用药方面的疑惑和误区格外多。
一次,一位高龄老人抱着一个大盒子去看魏黎的门诊,里面足足有二三十种药,都是不同医院、不同医生开具的各类药,还有邻居们推荐的。老人同时吃好多种药,毛病反而不见好,胃口也越来越差。魏黎帮老人详细分析病情后制定了综合治疗方案,并把药箱进行了整理,将药物归类、合并、清理。其后,老人服用的药物减少到了6种,病情也比较稳定,她时常对邻居说:“还好遇到魏医生,我现在毛病好多了,再也不用麻烦儿子带我去跑那些大医院了,又方便又省钱。”
生活中类似的情况太多了!如: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的“地平片”,很多“地平片”商品名不同、生产厂家不同,但主要成分是类似的,患者常常搞不清楚,以为多吃几种效果更好,就同时吃好几种。魏黎明白,病人虽然可以自由选择去大医院看病,但大医院的医生未必能够像家庭医生一样周到、合理、全面地指导居民日常用药,所以从那以后,魏黎经常给患者们整理家庭药箱,指导大家合理用药,同时纠正一些不良就医习惯,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
开设健康课堂,为居民解疑答惑
2012年,豫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行“3 2”的工作模式,即每周3天坐诊、2天下社区。魏黎利用下社区的2天时间,给居民们提供医疗咨询和健康讲座。居民们想听什么,他就动脑筋给大家讲什么,如“糖尿病的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高血压的目标控制”等,受到大家的欢迎和称赞。四新居委的工作人员还帮他开设了“魏医生微博平台”,社区组织厨艺大赛也会请他一起参加并点评,他会不失时机地向居民宣传“低钠、低糖、低脂的健康饮食方式”。有时居民还会主动询问各种问题,如“魏医生,你能给我们解释一下什么叫BMI吗”“禽流感了,真不能吃鸡吗”等,魏黎都尽他所能,一一解释清楚。
从这些细节中,魏黎总结道:“大部分居民非常渴望了解到各种健康知识,我每一次进社区讲课,对于他们来说,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我需要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最终的目标并不是能把所有的病都治好,而是让越来越多的人少生病、不生病。”
服务家庭病床,让居民老有所医
作为一名称职的家庭医生,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贴心的上门服务是必不可少的。魏黎的每位家庭病床患者,都把他的电话贴在了家里最显眼的地方。他们说:“有事打电话找魏医生有时找子女还管用!”
城隍庙里的老式居民楼,楼梯又小又抖,日常上下都颇为艰难。可是,为了更换导尿管,住在3楼亭子间里的王老先生,一度每个月都要被儿子背下来到医院就诊。自从魏黎接手,老先生就再也不用出门了,魏黎会定期上门为其更换。有时遇到特殊情况,只要打个电话,魏黎也会及时赶到。这类服务很受居民欢迎,一些老病人给魏黎起了个绰号叫“小魏头”,对此,魏黎蛮喜欢,因为他知道,这意味着居民们已经把他当成了“自家人”。
整理家庭药箱,促进居民合理用药
在魏黎所服务的社区,居民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两高、两低”的特点:高龄独居老人比例高、外来人口比例高、居民收入和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因此,居民在用药方面的疑惑和误区格外多。
一次,一位高龄老人抱着一个大盒子去看魏黎的门诊,里面足足有二三十种药,都是不同医院、不同医生开具的各类药,还有邻居们推荐的。老人同时吃好多种药,毛病反而不见好,胃口也越来越差。魏黎帮老人详细分析病情后制定了综合治疗方案,并把药箱进行了整理,将药物归类、合并、清理。其后,老人服用的药物减少到了6种,病情也比较稳定,她时常对邻居说:“还好遇到魏医生,我现在毛病好多了,再也不用麻烦儿子带我去跑那些大医院了,又方便又省钱。”
生活中类似的情况太多了!如: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的“地平片”,很多“地平片”商品名不同、生产厂家不同,但主要成分是类似的,患者常常搞不清楚,以为多吃几种效果更好,就同时吃好几种。魏黎明白,病人虽然可以自由选择去大医院看病,但大医院的医生未必能够像家庭医生一样周到、合理、全面地指导居民日常用药,所以从那以后,魏黎经常给患者们整理家庭药箱,指导大家合理用药,同时纠正一些不良就医习惯,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
开设健康课堂,为居民解疑答惑
2012年,豫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行“3 2”的工作模式,即每周3天坐诊、2天下社区。魏黎利用下社区的2天时间,给居民们提供医疗咨询和健康讲座。居民们想听什么,他就动脑筋给大家讲什么,如“糖尿病的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高血压的目标控制”等,受到大家的欢迎和称赞。四新居委的工作人员还帮他开设了“魏医生微博平台”,社区组织厨艺大赛也会请他一起参加并点评,他会不失时机地向居民宣传“低钠、低糖、低脂的健康饮食方式”。有时居民还会主动询问各种问题,如“魏医生,你能给我们解释一下什么叫BMI吗”“禽流感了,真不能吃鸡吗”等,魏黎都尽他所能,一一解释清楚。
从这些细节中,魏黎总结道:“大部分居民非常渴望了解到各种健康知识,我每一次进社区讲课,对于他们来说,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我需要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最终的目标并不是能把所有的病都治好,而是让越来越多的人少生病、不生病。”
服务家庭病床,让居民老有所医
作为一名称职的家庭医生,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贴心的上门服务是必不可少的。魏黎的每位家庭病床患者,都把他的电话贴在了家里最显眼的地方。他们说:“有事打电话找魏医生有时找子女还管用!”
城隍庙里的老式居民楼,楼梯又小又抖,日常上下都颇为艰难。可是,为了更换导尿管,住在3楼亭子间里的王老先生,一度每个月都要被儿子背下来到医院就诊。自从魏黎接手,老先生就再也不用出门了,魏黎会定期上门为其更换。有时遇到特殊情况,只要打个电话,魏黎也会及时赶到。这类服务很受居民欢迎,一些老病人给魏黎起了个绰号叫“小魏头”,对此,魏黎蛮喜欢,因为他知道,这意味着居民们已经把他当成了“自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