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充分地展示自己,在思辨中去探求新知,课堂讨论便成了教学中实现这一理念的主要方法之一。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动得了,又能动得好,达到讨论的最佳效果呢?
一、 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
教师要培养学生首先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其次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第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作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二、 建立合理的讨论小组
以往的讨论一般按原先的座位同桌讨论,或者是前后排的学生讨论,这样可能导致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强,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弱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性格、兴趣、需要等因素加以分组,分组时不仅要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且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每组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应兼顾,这样才能取长补短,同时教师可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每个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
三、 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参与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为此,教师应当创设情境,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
四、 讨论的时机要恰当
对问题的讨论应把握时机:过早,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最近发展区,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白白地浪费时间而一无所获;过迟,学生对问题已基本弄懂,讨论的意义不大。另外,教师还应把握好学生思维的高潮,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五、 讨论的方法要科学
我们常见到教师把题一呈现,便马上让学生讨论,讨论了两三分钟,便草草收场,只留于表面形式,没有注重效果。因此,教师不能由于时间关系、相互交流未充分展开就终结,应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广大空间。
六、 讨论的氛围要和谐
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讨论氛围,使每位学生不用担心自己的意见被批评,而是坚信自己的观点是受欢迎的,小组中的成员不是批评别人的意见,而是倾听、补充、完善所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观点即使错了,学生也能在教师的指引下真正明白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学生讨论起来,才心无疑虑,才能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各有发展。
课堂讨论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它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方面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唐山市遵化第一中学)
一、 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
教师要培养学生首先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其次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第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作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二、 建立合理的讨论小组
以往的讨论一般按原先的座位同桌讨论,或者是前后排的学生讨论,这样可能导致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强,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弱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性格、兴趣、需要等因素加以分组,分组时不仅要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且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每组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应兼顾,这样才能取长补短,同时教师可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每个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
三、 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参与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为此,教师应当创设情境,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
四、 讨论的时机要恰当
对问题的讨论应把握时机:过早,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最近发展区,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白白地浪费时间而一无所获;过迟,学生对问题已基本弄懂,讨论的意义不大。另外,教师还应把握好学生思维的高潮,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五、 讨论的方法要科学
我们常见到教师把题一呈现,便马上让学生讨论,讨论了两三分钟,便草草收场,只留于表面形式,没有注重效果。因此,教师不能由于时间关系、相互交流未充分展开就终结,应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广大空间。
六、 讨论的氛围要和谐
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讨论氛围,使每位学生不用担心自己的意见被批评,而是坚信自己的观点是受欢迎的,小组中的成员不是批评别人的意见,而是倾听、补充、完善所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观点即使错了,学生也能在教师的指引下真正明白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学生讨论起来,才心无疑虑,才能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各有发展。
课堂讨论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它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方面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唐山市遵化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