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班级文化建设不仅需要正确的教育思 想指导,也需要适用的管理理论指导。文章从管理学的视角在物质层、制度层、视觉层等三 个方面论述了班级文化的建设,并阐述了班级文化的设计和实施。
关键词:高校班级 班级文化 层次 设计 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05-121-02
高校班级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织载体。班 风是校风的基础,班级文化是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没有 得到足够的重视,班级文化管理基本上停留在经验管理的层面。因此,笔者拟就班级文化建 设作一管 理学思考,对于高校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实现班级管理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具有理论价值 和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班级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它弥漫在社会的各个地方,对人们的生活构成巨大影 响。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管理学者对传统管理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们发现, 在企业竞争发展过程中,文化力量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于是西方企业界掀起了一股企 业文化潮,诞生了威廉•大内的Z理论。在威廉•大内之后,又产生了组织再造理论(迈克• 哈默M.Hammer)、学习型组织理论(彼得•圣吉Peter M.Senge),这些理论都渗透着理论构 建者对文化的理解和反思,这些理论的诞生标志着管理从科学管理阶段向文化管理迈进。广 义的班级文化就是班级成员在共同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班级文化是在社会文化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以所在高校中的校园文化为根基 ,而又不乏独特的个性特征。
二、班级文化的层次
班级文化可以解剖为三个层次——精神层、制度层、视觉层。
1.精神层。精神层主要包括班级成员在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中所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道德行为规范和行为风格、班级舆论、学习态度,以及为班级成员所认同的文化 意识和思潮。精神层是班级文化中的深层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班级文化有无精神层是 衡量一个班级是否形成了自己的班级文化的主要标志。班级精神文化作为班级成员在共同的 学习、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群体意识,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无形教育力量和巨大影响,不 仅影响和制约着每个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规范和约束着每个学生的行为,而且对学生的未 来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2.制度层。班级文化制度层是班级文化中的中层文化.是班级精神文化的外化,主要是 针对班级学生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部分,它规定了班级成员在共同学习生活中应当遵守 的行为准则,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1)一般制度。这是指班级中存在的一些带普遍意义 的学习和生活管理制度,以及各种责任制度。如班级会议制度、行为规范制度、民主参与制 度等等。(2)特殊制度。指班级内非程序化制度,如骨干培养制度、考评奖惩制度等等。 与一般制度相比,特殊制度更能够反映一个班级的管理特点和文化特色。(3) 班级习惯。 指班级成员在日常交往中约定俗成的非正式规范、主题活动、内部节日等等,是靠偏好来维 持的。
3.视觉层。班级文化的视觉层是班级文化中的浅表文化,是班级利用有限的物质资源创 造出来的外在形象,是班级精神和班级制度的外化,是班级文化建设不可忽视的内容。班级 视觉文化,主要包括班级教室的布置、宿舍的环境、代表班级的符号等。教室、宿舍环境布 置和环境保持有独特的文化作用,充满文化气息的学习生活空间,让学生在里面学习生活容 易产生一种精神洗礼的感觉,使学生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
三、班级文化的设计
班级文化要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时代的主旋律,结合学校、专业和学生的实际 ,在精神层、制度层、视觉层进行系统化、规范化来设计。
1.精神层上的班级文化设计。精神是思想,是理念,是指导人行为的深层驱动。在精神 层上要做到以下几点:(1)时代精神。在精神层上的班级文化要反映时代主旋律,体现先进 文化发展方向,引导学生旗帜鲜明地坚持真善美、反对假恶丑。(2)自强精神。引导学生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知自我, 能做出客观的自我分析、自我评价, 能够主动去适应生活,适应环境,能够以宽容的胸怀对待不同的认识和看法。(3)团队精 神。在班级里营造一种团结友爱、积极向上、平等互助的氛围,引导班级中的成员做到人人 热爱集体, 同时又被集体所爱。(4) 学习精神。引导学生在大学学习中学会掌握学习方法 及时刻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积极探索科研,勇攀科学高峰。
2.制度层上的班级文化设计。班级制度层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好制度建设的民主 性和科学性问题。(1)制度建设的民主性,就是要求班级的基本制度都应由师生一起讨论 共同确定。这样的制度,既能够有效地杜绝不良的个体文化对班级成员的影响,又能为日后 的班级管理实现公平和公正奠定基础,还是师生、同学之间维持和谐人际关系的保证。(2 ) 科学性就是要求班级制度具有可竞争性和激励性,特别是要加强班级管理的激励。所谓 班级管理的激励,就是运用激励手段调动班级成员的积极性,从而达成班级管理目标的过程 。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马斯洛(A.H.Masl0w,1908-1970)、麦克莱兰(David C.M cClelland)、赫兹伯格(F.Hers berg)、弗鲁姆(V.H.Vroom)等诸多学者的研究与发展, 管理激励理论日益丰富。在班级管理中,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维克托•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来构建班级管理激 励系统。班级激励有两个基本前提: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全面、明晰地掌握学生需求 的关键点;其次,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方式。在班级管理中可供选择的 激励方式,除了目标激励以外,还有参与激励、荣誉激励、情感激励、负激励等 。同时在 特殊制度的设计上要能够紧紧围绕班级的精神来设计,如体育活动要强调团结、进取;专业 竞赛要激发班级的学习精神等。
3.视觉层上的班级文化设计。视觉层的文化的设计也是班级形象塑造的一种体现, 是班 级理念和班级制度的外化。可以通过适当布置教室,悬挂标语、图片,甚至学生作品,让教 室中的每个细节都体现出班级精神;还可以经常开展学生宿舍美化设计比赛,引导学生建立 健康和谐的宿舍环境,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暗示和感染。
四、班级文化的实施
站在企业管理角度来看,企业文化的实施,实际上是企业的一次变革,通过这种变革, 把企业的优良的传统发扬光大,同时,纠正一些企业存在的问题。对于高校班级来说,它 的组织存在的方式跟企业有所不同,它是阶段性的(时间一般三到四年),比企业来说相对 松散(很少有固定的课室),因此,班级文化的实施有其特殊性。高校班级文化的实施最好 是在学生刚入学即班级成立之初就实施,但是也可以在班级成立之后出现相关问题后进行变 革。但无论在哪个阶段,笔者认为班级文化的实施都要有导入阶段、变革阶段、巩固阶段、 “三自”阶段。
1.导入阶段。班级文化实施的导入阶段要做到从思想上、组织上、氛围上做好班级文化 实施的充分准备。(1) 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制。要建立以辅导员为核心,班主任和任课老师 推动,班干部实施的领导小组。(2) 评估旧的文化。无论学生是刚入学还已学习一段时间, 他们针对新文化的实施,通常有四种态度:第一种,思想上理解认同新文化内涵,行动上支 持其实施并能按照要求规范自身行为;第二种,思想上理解认同新文化的内涵,但不能按照 新文化的要求规范自身行为,而是保持原行为轨迹;第三种,思想上对新文化内涵知之甚少 ,对其实施持有怀疑态度,依然保持原行为轨迹;第四种,对新文化的实施持有明显的敌意 。领导小组通过正确分析员工对新文化实施的不同态度,从而可以判断出各种态度学生的比 例情况,做到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3) 建立高校的执行机制落实班级文化的实施, 同时建立全方位的传播机制,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班级文化的实施中来。
2.变革阶段。变革阶段的中心任务是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落实。(1) 进行由上 而下的观念更新,将班级文化的精神向学生灌输,通过运用各种宣传媒体,广泛宣传新文化 的内涵,采取各种手段,组织学习领会新文化的内容,确立符合要求的的行为标准。(2)
建立健全班级的一般制度和特殊制度,形成良好的班级习惯。(3)做好班级视觉层的设计 ,如班徽的设计、口号设计、课室和宿舍环境的设计等。
3.巩固阶段。班级文化的巩固阶段,变革逐渐从突击性工作转变为班级日常工作,领导 小组工作也要从宣传推动变成组织监控。(1)总结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将 成 熟的做法通过制度巩固,建立起完整的班级文化体系。(2 )建立完善的班级文化制度,其 中应包括班级文化的实施制度、表彰制度等,通过建立规范化和制度化业文化实施机制来解 决实施过程中的各种矛盾,来规范学生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使多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逐渐 符合新文化的要求,最终达到新文化长期顺利实施的目的。
4.“三自”阶段。“三自”是指班级文化进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阶段,这是班级文化实施的最高层次。这个阶段,通过对班干部的高度授权和大胆使用,使 班级文化的精神实质完全融入到学生思想中,学生能够按照要求做到“三自”。本阶段要成 功实施,一方面要注意确保新文化的实质已被多数学生理解、消化和吸收,具备了思想基础 和 制度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不断提升他们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新 力,并对他们进行科学的授权。
参考文献:
1.张德.管理学是什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张德,吴建平.企业文化与CI策划(第二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3.马丽华.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刍议.黑龙江高教研究[J],2003(5)
4.张声雄.创建学习型组织,成为竞争中的强者[J]. 企业与文化,2006(4)
(作者简介:曾准,广东商学院学生处学生教育科副科长,讲师,经济师 广东广州 51032 0)
(责编:若佳)
关键词:高校班级 班级文化 层次 设计 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05-121-02
高校班级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织载体。班 风是校风的基础,班级文化是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没有 得到足够的重视,班级文化管理基本上停留在经验管理的层面。因此,笔者拟就班级文化建 设作一管 理学思考,对于高校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实现班级管理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具有理论价值 和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班级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它弥漫在社会的各个地方,对人们的生活构成巨大影 响。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管理学者对传统管理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们发现, 在企业竞争发展过程中,文化力量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于是西方企业界掀起了一股企 业文化潮,诞生了威廉•大内的Z理论。在威廉•大内之后,又产生了组织再造理论(迈克• 哈默M.Hammer)、学习型组织理论(彼得•圣吉Peter M.Senge),这些理论都渗透着理论构 建者对文化的理解和反思,这些理论的诞生标志着管理从科学管理阶段向文化管理迈进。广 义的班级文化就是班级成员在共同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班级文化是在社会文化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以所在高校中的校园文化为根基 ,而又不乏独特的个性特征。
二、班级文化的层次
班级文化可以解剖为三个层次——精神层、制度层、视觉层。
1.精神层。精神层主要包括班级成员在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中所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道德行为规范和行为风格、班级舆论、学习态度,以及为班级成员所认同的文化 意识和思潮。精神层是班级文化中的深层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班级文化有无精神层是 衡量一个班级是否形成了自己的班级文化的主要标志。班级精神文化作为班级成员在共同的 学习、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群体意识,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无形教育力量和巨大影响,不 仅影响和制约着每个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规范和约束着每个学生的行为,而且对学生的未 来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2.制度层。班级文化制度层是班级文化中的中层文化.是班级精神文化的外化,主要是 针对班级学生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部分,它规定了班级成员在共同学习生活中应当遵守 的行为准则,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1)一般制度。这是指班级中存在的一些带普遍意义 的学习和生活管理制度,以及各种责任制度。如班级会议制度、行为规范制度、民主参与制 度等等。(2)特殊制度。指班级内非程序化制度,如骨干培养制度、考评奖惩制度等等。 与一般制度相比,特殊制度更能够反映一个班级的管理特点和文化特色。(3) 班级习惯。 指班级成员在日常交往中约定俗成的非正式规范、主题活动、内部节日等等,是靠偏好来维 持的。
3.视觉层。班级文化的视觉层是班级文化中的浅表文化,是班级利用有限的物质资源创 造出来的外在形象,是班级精神和班级制度的外化,是班级文化建设不可忽视的内容。班级 视觉文化,主要包括班级教室的布置、宿舍的环境、代表班级的符号等。教室、宿舍环境布 置和环境保持有独特的文化作用,充满文化气息的学习生活空间,让学生在里面学习生活容 易产生一种精神洗礼的感觉,使学生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
三、班级文化的设计
班级文化要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时代的主旋律,结合学校、专业和学生的实际 ,在精神层、制度层、视觉层进行系统化、规范化来设计。
1.精神层上的班级文化设计。精神是思想,是理念,是指导人行为的深层驱动。在精神 层上要做到以下几点:(1)时代精神。在精神层上的班级文化要反映时代主旋律,体现先进 文化发展方向,引导学生旗帜鲜明地坚持真善美、反对假恶丑。(2)自强精神。引导学生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知自我, 能做出客观的自我分析、自我评价, 能够主动去适应生活,适应环境,能够以宽容的胸怀对待不同的认识和看法。(3)团队精 神。在班级里营造一种团结友爱、积极向上、平等互助的氛围,引导班级中的成员做到人人 热爱集体, 同时又被集体所爱。(4) 学习精神。引导学生在大学学习中学会掌握学习方法 及时刻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积极探索科研,勇攀科学高峰。
2.制度层上的班级文化设计。班级制度层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好制度建设的民主 性和科学性问题。(1)制度建设的民主性,就是要求班级的基本制度都应由师生一起讨论 共同确定。这样的制度,既能够有效地杜绝不良的个体文化对班级成员的影响,又能为日后 的班级管理实现公平和公正奠定基础,还是师生、同学之间维持和谐人际关系的保证。(2 ) 科学性就是要求班级制度具有可竞争性和激励性,特别是要加强班级管理的激励。所谓 班级管理的激励,就是运用激励手段调动班级成员的积极性,从而达成班级管理目标的过程 。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马斯洛(A.H.Masl0w,1908-1970)、麦克莱兰(David C.M cClelland)、赫兹伯格(F.Hers berg)、弗鲁姆(V.H.Vroom)等诸多学者的研究与发展, 管理激励理论日益丰富。在班级管理中,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维克托•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来构建班级管理激 励系统。班级激励有两个基本前提: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全面、明晰地掌握学生需求 的关键点;其次,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方式。在班级管理中可供选择的 激励方式,除了目标激励以外,还有参与激励、荣誉激励、情感激励、负激励等 。同时在 特殊制度的设计上要能够紧紧围绕班级的精神来设计,如体育活动要强调团结、进取;专业 竞赛要激发班级的学习精神等。
3.视觉层上的班级文化设计。视觉层的文化的设计也是班级形象塑造的一种体现, 是班 级理念和班级制度的外化。可以通过适当布置教室,悬挂标语、图片,甚至学生作品,让教 室中的每个细节都体现出班级精神;还可以经常开展学生宿舍美化设计比赛,引导学生建立 健康和谐的宿舍环境,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暗示和感染。
四、班级文化的实施
站在企业管理角度来看,企业文化的实施,实际上是企业的一次变革,通过这种变革, 把企业的优良的传统发扬光大,同时,纠正一些企业存在的问题。对于高校班级来说,它 的组织存在的方式跟企业有所不同,它是阶段性的(时间一般三到四年),比企业来说相对 松散(很少有固定的课室),因此,班级文化的实施有其特殊性。高校班级文化的实施最好 是在学生刚入学即班级成立之初就实施,但是也可以在班级成立之后出现相关问题后进行变 革。但无论在哪个阶段,笔者认为班级文化的实施都要有导入阶段、变革阶段、巩固阶段、 “三自”阶段。
1.导入阶段。班级文化实施的导入阶段要做到从思想上、组织上、氛围上做好班级文化 实施的充分准备。(1) 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制。要建立以辅导员为核心,班主任和任课老师 推动,班干部实施的领导小组。(2) 评估旧的文化。无论学生是刚入学还已学习一段时间, 他们针对新文化的实施,通常有四种态度:第一种,思想上理解认同新文化内涵,行动上支 持其实施并能按照要求规范自身行为;第二种,思想上理解认同新文化的内涵,但不能按照 新文化的要求规范自身行为,而是保持原行为轨迹;第三种,思想上对新文化内涵知之甚少 ,对其实施持有怀疑态度,依然保持原行为轨迹;第四种,对新文化的实施持有明显的敌意 。领导小组通过正确分析员工对新文化实施的不同态度,从而可以判断出各种态度学生的比 例情况,做到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3) 建立高校的执行机制落实班级文化的实施, 同时建立全方位的传播机制,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班级文化的实施中来。
2.变革阶段。变革阶段的中心任务是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落实。(1) 进行由上 而下的观念更新,将班级文化的精神向学生灌输,通过运用各种宣传媒体,广泛宣传新文化 的内涵,采取各种手段,组织学习领会新文化的内容,确立符合要求的的行为标准。(2)
建立健全班级的一般制度和特殊制度,形成良好的班级习惯。(3)做好班级视觉层的设计 ,如班徽的设计、口号设计、课室和宿舍环境的设计等。
3.巩固阶段。班级文化的巩固阶段,变革逐渐从突击性工作转变为班级日常工作,领导 小组工作也要从宣传推动变成组织监控。(1)总结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将 成 熟的做法通过制度巩固,建立起完整的班级文化体系。(2 )建立完善的班级文化制度,其 中应包括班级文化的实施制度、表彰制度等,通过建立规范化和制度化业文化实施机制来解 决实施过程中的各种矛盾,来规范学生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使多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逐渐 符合新文化的要求,最终达到新文化长期顺利实施的目的。
4.“三自”阶段。“三自”是指班级文化进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阶段,这是班级文化实施的最高层次。这个阶段,通过对班干部的高度授权和大胆使用,使 班级文化的精神实质完全融入到学生思想中,学生能够按照要求做到“三自”。本阶段要成 功实施,一方面要注意确保新文化的实质已被多数学生理解、消化和吸收,具备了思想基础 和 制度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不断提升他们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新 力,并对他们进行科学的授权。
参考文献:
1.张德.管理学是什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张德,吴建平.企业文化与CI策划(第二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3.马丽华.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刍议.黑龙江高教研究[J],2003(5)
4.张声雄.创建学习型组织,成为竞争中的强者[J]. 企业与文化,2006(4)
(作者简介:曾准,广东商学院学生处学生教育科副科长,讲师,经济师 广东广州 51032 0)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