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过时的“老派科学家”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33923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潘际銮,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昌大学名誉校长、湘潭大学名誉校长。指导研究生及博士后50余人,出版论著7本,获得授权国内外专利9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要从事焊接自动化、焊接冶金、特种机器人等方面的研究。
  他是年迈的院士,但有人说他还年轻;他仍站在学术前沿,却感叹自己过时了;他的记忆总是“焊接”在西南联大上;他曾经是位成功的大学校长;他至今仍不想退休,但反对院士享受“特殊待遇”……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昌大学原校长潘际銮,尽管他已经86岁了,但“退休”似乎仍然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
  仍站在学术前沿上
  北京初冬的一个早晨,戴着蓝色棒球帽的潘际銮,裹着灰色呢子大衣,蹬起一辆半旧的电动自行车,呼呼地穿行在清华大学校园里。车轮子不时滚过枯黄的落叶,一路把他从北边的宿舍楼,带到机械工程系的焊接馆。这座三层老建筑物的楼龄比这位院士还要小28岁,建于1955年。那时,潘际銮在这里筹建清华大学焊接专业。
  在这座老焊接馆,“潘际銮”三个字高挂在门厅的墙壁上,居于一堆名字里最顶头的位置。不过,对很多普通公众说,这个难读的名字,同样也很陌生。与潘际銮相关的很多成就,已经被写进教科书。比如,中学生在地理课本里读到的秦山核电站,他是这项工程的焊接顾问。很多人不知道,当他们乘坐高铁时,已和那位在焊接馆摸钢板的老院士,产生微妙的关联。潘际銮曾在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穿着厚棉袄,站在南京段的铁轨边上,在深夜里测定钢轨的焊接工艺。那一年,他已经年过八十。
  不过,对这位“身陷”焊接领域50多年的专家而言,年龄不是衡量他是否已经“老”了的唯一指标。比他小好几轮的同事郑军说:“潘老师还很年轻呢。”这位老院士像年轻人一样,玩微信、看微博,家中电脑QQ“噔噔”上线的声音不时响起。
  尽管已过耄耋之年,他可以不借助眼镜,轻松地翻查手机号码。他自由穿梭在铁块拼接起来的焊接机器人和墙角的缝隙间,俯下身随手拣起一块普通成年人掂得动的钢板。当然,他还能清晰地说出某个发动机焊接转子的转速、直径以及气压值。
  这位中国焊接科学的奠基者,摊开双手,自信地说:“我现在研究的课题,是焊接领域的前沿,比如‘高超超临界’,仍是没有解决的世界难题。”尽管潘际銮丝毫不认为自己的研究过时了,但是他用坦然的语气说:“我是一个老派的过时的科学家。”
  所谓“老派”,或许可以从潘际銮的履历中看出一些影子。他出生于1927年12月,1944年考入西南联大,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195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研究生毕业。历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焊接教研室主任,清华大学副教授、教授、冶金系副主任、机械工程系主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焊接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和第三届理事长,国际焊接学会第三十五届副主席。
  他是我国焊接学科的开创者之一,专于接触焊、弧焊设备、金属材料焊接与焊接自动化。上世纪50年代领导进行水压机蓄势器的焊接、核反应堆工程的焊接。主持研制的QH-ARC焊接电弧控制法,著有《焊接中的热裂缝》《焊接电弧控制法》。
  他还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973项目等30余项,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国家科委等联合授予的新产品创造二等奖、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奖、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北京市特等劳动模范、全国教育先进工作者、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美国爱迪生焊接研究所特殊贡献奖等奖励20余项。
  “荣誉不是我追求的结果”
  如同许多上了岁数的老人家,潘际銮喜欢回忆往事。他时常和年轻的同事吃饭时,一边夹着菜,一边念叨起他的西南联大。作为西南联大1944级校友,潘际銮虽然已毕业多年,但他目前仍担任着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的会长。他说,自己之所以被选为会长,是因为“还很年轻”。这个中国著名校友会成员的平均年龄,已经超过90岁。
  如今,年纪越往上攀登,潘际銮的记忆,就越爱寻找属于西南联大的“焊接点”。
  2012年11月3日,在“西南联大建校75周年纪念大会”上,潘际銮和百多位老校友,聚在一起。他们有的被家属扶着,还有的已经“糊里糊涂了”。当时,他们中的很多人双手抚着桌沿,颤颤巍巍地站着,齐声唱着西南联大的校歌。他们唱到“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时,潘际銮的心里激动不已。他环顾四周,看到眼泪顺着很多张布满沟壑的脸,往下淌着。
  潘际銮说,他这么大岁数,还想干活,是因为自己终身陷在这个事业里了,仍然可以为国家做贡献。“爱国”从这位老科学家的口里说出来,在他的很多学生和同事的耳朵里听着,一点儿都不空洞。20多岁时,在炮火声中从老家九江逃难到昆明的潘际銮,“知道国家要亡了的滋味”。
  当潘际銮坐在老旧的焊接馆里,“焊接”着往日的艰难岁月时,窗外晃动着很多年轻的身影。每一代青年人,都面临着人生选择。当年潘际銮主动报考焊接专业时,这门学科还很冷清。当时还有人笑话他:“学焊接?学焊洋铁壶、修自行车干吗?”显然,当潘际銮决定学焊接时,并不能预见是否有光明的个人前途。潘际銮说,“那时候读书,纯粹求学问,不想功名和前途。”不过,他认为,“这门发展中的技术会为新中国的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在潘际銮看来,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是一件“后知后觉”的事情。他回忆,当时填了一张表,简单地写下完成的工程成果,而且“当时也没发几篇论文”。后来,他被告知,评上院士了。潘际銮说,“我所获得的荣誉,都不是我追求的结果。”不少接触过潘际銮的人也一致评价他,对名和利不敏感。
  不亲近权力的校长
  潘际銮步入晚年以后,能让他惦念的事情,已经不多。1992年,他开始作为南昌大学校长的试验。10年间,他一直试图把西南联大的办校理念和方式,“焊接”到南昌大学上去。很多人眼里性格随和的潘校长,显现出改革者“铁腕”一面。他在南昌大学推行本科教育改革,实行学分制、淘汰制和滚动竞争制。   初入南昌大学,潘际銮晚上在校园里外散步时,经常看到学生在跳交谊舞和打桌球。这些场景显然与他记忆中的大学生活,并不相符合。他总是回忆起,当年宿舍太拥挤,学生就去学校附近的茶馆看书和写论文。经常说起的例子是,西南联大中文系的汪曾祺,在“昆明的茶馆里泡出来”小说。为此,潘际銮要扭转南昌大学的学风。“三制”的焊接轨迹,带有明显的西南联大特征。他并不讳言,自己大一时也曾物理考试不及格,而西南联大“8000多学生,真正毕业的只有3000多人”。
  作为南昌大学的校长,潘际銮“抓教学和科研”,但他并不直接掌管学校的财务和人事。潘际銮在南昌大学的一位同事说,他是个放权的校长。显然,潘际銮这位老校长很了解,管钱和管人,哪怕只是管分房子,都是很大的权力。但是,他不亲近这些权力。潘际銮用西南联大式的方法,重新拼接南昌大学。最明显的成果是,昔日薄弱的院校,在他任上的第5年,成为一所国家“211”重点大学。
  不过,潘际銮的一些学生和下属却说,他们并没有跟着校长沾光,也没有得到实惠。
  说起自己的导师,在南昌大学任教的张华,有“苦水”要倒。身为校长的学生,张华没有“获得更多资源”。相反,潘际銮跟他说:“你就默默无闻地干,自己去争取课题,别指望在学校拿钱。”
  而曾经给潘际銮做了6年秘书的徐丽萍,在潘上任时是正科级,一直到他卸任,直至自己离校,职级都没有改变。当时,作为校长秘书,徐丽萍都不敢印名片,“那么大年纪,还是科长,实在不好意思啊。”
  而潘际銮本人,对名片上的头衔,并不在意。2002年,他从南昌大学校长的职位上卸任,回到清华园的焊接馆。潘际銮说,“校长不是我的终身事业。科研,才是我一辈子扑在上面的事。”
  院士只是一种荣誉
  从75岁开始,他的身份是个“无官一身轻”的焊接专家。当然,他还是院士。但他认为,院士于他而言,只是一种荣誉,不是权力。他没有行政头衔,也没有秘书。他带着一个平均年龄60岁的团队,在墙皮有些脱落的焊接馆里,研究世界上焊接领域的前沿问题。
  时下,这位手机屏幕里会跳出微博新闻的老院士,知道人们正在讨论院士制度。潘际銮并不否认,“有个别单位在‘包装’院士。”他也不讳言,“个别院士成为给单位装点门面的花瓶。这是院士被‘异化’的现象。”
  这个中国最著名的焊接专家,把围绕院士以及科研界存在的问题,比作钢板上的“裂纹”。不过,早期就以“热裂纹”为研究方向的潘际銮,攻克过无数个技术难题,但很难说清这些暴露在社会肌体上的“裂纹”,究竟该怎么解决。如果深入探究那道“裂纹”,潘际銮认为,人们之所以担忧院士的退休问题,是不喜欢院士们成为学术资源的垄断者,或者享受特殊待遇。
  现在,潘际銮仍在焊接馆的一间光线不好的屋子里办公。资料堆到墙边,以至于部分书被挤到窗台上。他的褐色办公桌和矮茶几角,已经部分掉漆,裸出木头的原色。而他在南昌大学当校长时,办公场景比这一幕还要寒碜。他挤在办公楼西南角那间12平方米的屋里,秘书徐丽萍只能在过道上用玻璃隔出一间办公室。有人劝他:“潘校长,外国学者也要拜访您呢,换间大的办公室吧。”但潘际銮坚决不换,还说,“西南联大那会儿,比这条件差好多呢。”
  至今,他唯一享有过的“配车”,是在当校长的时候。那是一辆留学生捐赠给学校的老旧尼桑车。他的司机总忍不住抱怨:“校长,换辆新车吧。”那辆汽车终于没被换掉,最后都快报废了。不过,潘际銮的电动自行车倒是换过一辆。他80岁生日时,学生送给他这辆眼下正骑着的银灰色“坐骑”,代替之前那辆电池笨重而且总是坏掉的“老古董”。
  提起院士是否应该像老电动车一样“退休”,性情温和的潘际銮会有些激动。他反对用行政化的方式来处理高级知识分子人才问题。潘际銮说:“院士是否退休,不能搞一刀切。个人情况不一样。这就像找专家挂号,有人找我帮他们解决难题。要是我没用了,也不会有人来找我了。”
其他文献
春日的校园熙熙攘攘。我穿行在林间小道上,抬手遮挡太过刺眼的阳光。漠漠大地与我心河相连,河的那头是干涸荒芜、寸草不生。  是了,世间风光正好,而我不过人间微尘。  小时候总以为自己是世界中心。后来,越长大,越是明白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于是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渺小,盼望天神降临,眷顾凡人。可普罗米修斯的火未能照到我,命运的劫火却灼烧着我的体肤。一次次的化疗、放疗,病床上怎么也挨不过的痛,使得多少和我一
尊敬的张先生:  您好!  通过媒体报道,我了解了您家里的情况,在我看来,您的做法确实不妥。1  首先我必须承认您的初衷是好的,由于长期出差而无法照看女儿,想用这样的方式关照她,这正是您爱她的表现,毋庸置疑。但我也相信,此时的您一定很困惑,自己的满腔爱意,为何会惹恼女儿,甚至不惜以离家出走来反抗?之所以会这样,我认为,是因为您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問题,你的孩子已经是十七岁的大姑娘了,她想要的不是您监视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站在这个时间节点抚今追昔,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劳动的意义、奋斗的价值。1 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在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奋斗中,在筚路蓝缕、胼手胝足的实干中,铸就了改天换地、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70年沧桑巨变,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
2020年9月中旬,“广西南宁南阳小镇无人售卖蔚然成风”的新闻一经媒体报道就引发了网友们的关注。据报道,2012年,南阳镇饮品专营店店主陈艳艳在该镇凤阳路上最先开了一家无人值守商店,尝试无人售卖,平时只有补货的时候她才会到店,8年以来,从没有遇到少付款或者多拿的情况。后來,随着电子支付走进百姓生活,扫码支付让无人售卖的模式更具可行性,无人经营小店和摊点在南阳镇也越来越多,顾客们都会自觉交费,绝不会
世运三十年一小变,百年一大变。当司马家族“仙风道骨”的大晋王朝落下帷幕,士侯反目,纷争称王,五胡涌入中原,华夏大乱。干戈继起,烽火四逼,中原陆沉。天下多分,朝代更迭。直至刘寄奴逼迫晋帝禅位,刘宋建立,历史便从十六国的纷争中悄然推移到那个冰火交融的南北朝。  昏暗的囚笼里,闪映过不少的身影,是正是邪,孰对孰错,在那个极度敏感的时代,微若蚊足。于是,夺取皇权成了诸侯将相、群寇草莽们的生活追求。伦理道德
“今年也不回家过年吗?”相隔几百座城市,母亲的声音听起来遥不可及。  她差点脱口而出:“不,我要回来。”但奖金的数额犹如银亮的闪电迅猛地刺中了她,又和着惊雷在她心底炸响。她咬了咬下唇,把思念咽回肚子里,低声回道:“还是算了吧。”  电话断了,她跟远方那座平庸小城唯一的联系也跟着断了。春节的氛围一日较一日浓,身处闹市的她感受到了一阵阵的暖意。可是哪里才有她中意的广告素材呢?虽然她跻身广告设计行业不久
狂风驱使着像黑色野马般的乌云在天空中横冲直撞,道路两旁的树枝如群魔般乱舞。远方的那座大山像极了勇士,无畏地挑战着这一切。  我的思绪,再次飘到了那个男人身上……  父亲出生于南方的一个小村庄,爷爷给他取名“南山”,正是希望父亲能像大山一样,勇敢、有担当,历经风雨却屹立不倒。  我自幼便知,作为呼吸病学专家的父亲不只是属于我,不只是属于我们的家庭。披上白大褂的父亲,像着魔了一样忘我工作,废寝忘食。曾
我缺了一条手臂。  我是最后一個被他做出来的,少了一截材料,他也懒得再找,于是一根银白色的提线,从我的左手指尖进入,穿过胸膛,那里没有鲜活跳动的心,就从空荡荡的袖管里拉了出来。  演出华服上身,我听着锣鼓的应和,随着线的牵引,举手投足。  他的头发乱蓬蓬的,一张脸饱经风霜。  每天傍晚,当晨昏线经过我的脸时,我都能从容身的老木柜里看到他站在屋外,背靠着一棵落光了叶的树,一根接一根地抽着烟。烟圈就着
“你要听话,不是所有的魚都会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咸咸的海风流浪了半生,找到了一个家。它从窗外飘进屋里,柔顺地穿过我的手指,丝毫没有吹淡夜的黑。  闭上眼,脑海中又出现了那张木质的课桌——左边堆着高过头顶的一摞书,正前方安稳地躺着那个笔痕斑驳的蓝色文具盒,文具盒里放着各种“考试必备”的笔。耳边,风里似乎还裹挟着“哗啦”的翻书声与椅子不安分的“吱呀”声。我好像又回到了斑驳的天花板下,正趴在桌上奋笔
05  罗艺  2020年6月26日上午,在银昆高速永川路段,一辆面包车突然侧翻,瞬间燃起熊熊大火,车上三人被困。刚好驾车路过的货车司机罗艺看到这一幕后,立即将车停在应急车道上,然后趕紧跑过去救人。罗艺发现侧翻的面包车前挡风玻璃处有裂痕,于是就用脚大力连踹四脚,同时车里面的人也开始踹挡风玻璃。最终被困的三人都从车里都逃了出来,且均未受伤。  高速公路上的监控摄像头记录下了事发现场的画面。“我们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