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潘际銮,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昌大学名誉校长、湘潭大学名誉校长。指导研究生及博士后50余人,出版论著7本,获得授权国内外专利9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要从事焊接自动化、焊接冶金、特种机器人等方面的研究。
他是年迈的院士,但有人说他还年轻;他仍站在学术前沿,却感叹自己过时了;他的记忆总是“焊接”在西南联大上;他曾经是位成功的大学校长;他至今仍不想退休,但反对院士享受“特殊待遇”……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昌大学原校长潘际銮,尽管他已经86岁了,但“退休”似乎仍然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
仍站在学术前沿上
北京初冬的一个早晨,戴着蓝色棒球帽的潘际銮,裹着灰色呢子大衣,蹬起一辆半旧的电动自行车,呼呼地穿行在清华大学校园里。车轮子不时滚过枯黄的落叶,一路把他从北边的宿舍楼,带到机械工程系的焊接馆。这座三层老建筑物的楼龄比这位院士还要小28岁,建于1955年。那时,潘际銮在这里筹建清华大学焊接专业。
在这座老焊接馆,“潘际銮”三个字高挂在门厅的墙壁上,居于一堆名字里最顶头的位置。不过,对很多普通公众说,这个难读的名字,同样也很陌生。与潘际銮相关的很多成就,已经被写进教科书。比如,中学生在地理课本里读到的秦山核电站,他是这项工程的焊接顾问。很多人不知道,当他们乘坐高铁时,已和那位在焊接馆摸钢板的老院士,产生微妙的关联。潘际銮曾在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穿着厚棉袄,站在南京段的铁轨边上,在深夜里测定钢轨的焊接工艺。那一年,他已经年过八十。
不过,对这位“身陷”焊接领域50多年的专家而言,年龄不是衡量他是否已经“老”了的唯一指标。比他小好几轮的同事郑军说:“潘老师还很年轻呢。”这位老院士像年轻人一样,玩微信、看微博,家中电脑QQ“噔噔”上线的声音不时响起。
尽管已过耄耋之年,他可以不借助眼镜,轻松地翻查手机号码。他自由穿梭在铁块拼接起来的焊接机器人和墙角的缝隙间,俯下身随手拣起一块普通成年人掂得动的钢板。当然,他还能清晰地说出某个发动机焊接转子的转速、直径以及气压值。
这位中国焊接科学的奠基者,摊开双手,自信地说:“我现在研究的课题,是焊接领域的前沿,比如‘高超超临界’,仍是没有解决的世界难题。”尽管潘际銮丝毫不认为自己的研究过时了,但是他用坦然的语气说:“我是一个老派的过时的科学家。”
所谓“老派”,或许可以从潘际銮的履历中看出一些影子。他出生于1927年12月,1944年考入西南联大,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195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研究生毕业。历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焊接教研室主任,清华大学副教授、教授、冶金系副主任、机械工程系主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焊接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和第三届理事长,国际焊接学会第三十五届副主席。
他是我国焊接学科的开创者之一,专于接触焊、弧焊设备、金属材料焊接与焊接自动化。上世纪50年代领导进行水压机蓄势器的焊接、核反应堆工程的焊接。主持研制的QH-ARC焊接电弧控制法,著有《焊接中的热裂缝》《焊接电弧控制法》。
他还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973项目等30余项,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国家科委等联合授予的新产品创造二等奖、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奖、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北京市特等劳动模范、全国教育先进工作者、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美国爱迪生焊接研究所特殊贡献奖等奖励20余项。
“荣誉不是我追求的结果”
如同许多上了岁数的老人家,潘际銮喜欢回忆往事。他时常和年轻的同事吃饭时,一边夹着菜,一边念叨起他的西南联大。作为西南联大1944级校友,潘际銮虽然已毕业多年,但他目前仍担任着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的会长。他说,自己之所以被选为会长,是因为“还很年轻”。这个中国著名校友会成员的平均年龄,已经超过90岁。
如今,年纪越往上攀登,潘际銮的记忆,就越爱寻找属于西南联大的“焊接点”。
2012年11月3日,在“西南联大建校75周年纪念大会”上,潘际銮和百多位老校友,聚在一起。他们有的被家属扶着,还有的已经“糊里糊涂了”。当时,他们中的很多人双手抚着桌沿,颤颤巍巍地站着,齐声唱着西南联大的校歌。他们唱到“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时,潘际銮的心里激动不已。他环顾四周,看到眼泪顺着很多张布满沟壑的脸,往下淌着。
潘际銮说,他这么大岁数,还想干活,是因为自己终身陷在这个事业里了,仍然可以为国家做贡献。“爱国”从这位老科学家的口里说出来,在他的很多学生和同事的耳朵里听着,一点儿都不空洞。20多岁时,在炮火声中从老家九江逃难到昆明的潘际銮,“知道国家要亡了的滋味”。
当潘际銮坐在老旧的焊接馆里,“焊接”着往日的艰难岁月时,窗外晃动着很多年轻的身影。每一代青年人,都面临着人生选择。当年潘际銮主动报考焊接专业时,这门学科还很冷清。当时还有人笑话他:“学焊接?学焊洋铁壶、修自行车干吗?”显然,当潘际銮决定学焊接时,并不能预见是否有光明的个人前途。潘际銮说,“那时候读书,纯粹求学问,不想功名和前途。”不过,他认为,“这门发展中的技术会为新中国的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在潘际銮看来,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是一件“后知后觉”的事情。他回忆,当时填了一张表,简单地写下完成的工程成果,而且“当时也没发几篇论文”。后来,他被告知,评上院士了。潘际銮说,“我所获得的荣誉,都不是我追求的结果。”不少接触过潘际銮的人也一致评价他,对名和利不敏感。
不亲近权力的校长
潘际銮步入晚年以后,能让他惦念的事情,已经不多。1992年,他开始作为南昌大学校长的试验。10年间,他一直试图把西南联大的办校理念和方式,“焊接”到南昌大学上去。很多人眼里性格随和的潘校长,显现出改革者“铁腕”一面。他在南昌大学推行本科教育改革,实行学分制、淘汰制和滚动竞争制。 初入南昌大学,潘际銮晚上在校园里外散步时,经常看到学生在跳交谊舞和打桌球。这些场景显然与他记忆中的大学生活,并不相符合。他总是回忆起,当年宿舍太拥挤,学生就去学校附近的茶馆看书和写论文。经常说起的例子是,西南联大中文系的汪曾祺,在“昆明的茶馆里泡出来”小说。为此,潘际銮要扭转南昌大学的学风。“三制”的焊接轨迹,带有明显的西南联大特征。他并不讳言,自己大一时也曾物理考试不及格,而西南联大“8000多学生,真正毕业的只有3000多人”。
作为南昌大学的校长,潘际銮“抓教学和科研”,但他并不直接掌管学校的财务和人事。潘际銮在南昌大学的一位同事说,他是个放权的校长。显然,潘际銮这位老校长很了解,管钱和管人,哪怕只是管分房子,都是很大的权力。但是,他不亲近这些权力。潘际銮用西南联大式的方法,重新拼接南昌大学。最明显的成果是,昔日薄弱的院校,在他任上的第5年,成为一所国家“211”重点大学。
不过,潘际銮的一些学生和下属却说,他们并没有跟着校长沾光,也没有得到实惠。
说起自己的导师,在南昌大学任教的张华,有“苦水”要倒。身为校长的学生,张华没有“获得更多资源”。相反,潘际銮跟他说:“你就默默无闻地干,自己去争取课题,别指望在学校拿钱。”
而曾经给潘际銮做了6年秘书的徐丽萍,在潘上任时是正科级,一直到他卸任,直至自己离校,职级都没有改变。当时,作为校长秘书,徐丽萍都不敢印名片,“那么大年纪,还是科长,实在不好意思啊。”
而潘际銮本人,对名片上的头衔,并不在意。2002年,他从南昌大学校长的职位上卸任,回到清华园的焊接馆。潘际銮说,“校长不是我的终身事业。科研,才是我一辈子扑在上面的事。”
院士只是一种荣誉
从75岁开始,他的身份是个“无官一身轻”的焊接专家。当然,他还是院士。但他认为,院士于他而言,只是一种荣誉,不是权力。他没有行政头衔,也没有秘书。他带着一个平均年龄60岁的团队,在墙皮有些脱落的焊接馆里,研究世界上焊接领域的前沿问题。
时下,这位手机屏幕里会跳出微博新闻的老院士,知道人们正在讨论院士制度。潘际銮并不否认,“有个别单位在‘包装’院士。”他也不讳言,“个别院士成为给单位装点门面的花瓶。这是院士被‘异化’的现象。”
这个中国最著名的焊接专家,把围绕院士以及科研界存在的问题,比作钢板上的“裂纹”。不过,早期就以“热裂纹”为研究方向的潘际銮,攻克过无数个技术难题,但很难说清这些暴露在社会肌体上的“裂纹”,究竟该怎么解决。如果深入探究那道“裂纹”,潘际銮认为,人们之所以担忧院士的退休问题,是不喜欢院士们成为学术资源的垄断者,或者享受特殊待遇。
现在,潘际銮仍在焊接馆的一间光线不好的屋子里办公。资料堆到墙边,以至于部分书被挤到窗台上。他的褐色办公桌和矮茶几角,已经部分掉漆,裸出木头的原色。而他在南昌大学当校长时,办公场景比这一幕还要寒碜。他挤在办公楼西南角那间12平方米的屋里,秘书徐丽萍只能在过道上用玻璃隔出一间办公室。有人劝他:“潘校长,外国学者也要拜访您呢,换间大的办公室吧。”但潘际銮坚决不换,还说,“西南联大那会儿,比这条件差好多呢。”
至今,他唯一享有过的“配车”,是在当校长的时候。那是一辆留学生捐赠给学校的老旧尼桑车。他的司机总忍不住抱怨:“校长,换辆新车吧。”那辆汽车终于没被换掉,最后都快报废了。不过,潘际銮的电动自行车倒是换过一辆。他80岁生日时,学生送给他这辆眼下正骑着的银灰色“坐骑”,代替之前那辆电池笨重而且总是坏掉的“老古董”。
提起院士是否应该像老电动车一样“退休”,性情温和的潘际銮会有些激动。他反对用行政化的方式来处理高级知识分子人才问题。潘际銮说:“院士是否退休,不能搞一刀切。个人情况不一样。这就像找专家挂号,有人找我帮他们解决难题。要是我没用了,也不会有人来找我了。”
他是年迈的院士,但有人说他还年轻;他仍站在学术前沿,却感叹自己过时了;他的记忆总是“焊接”在西南联大上;他曾经是位成功的大学校长;他至今仍不想退休,但反对院士享受“特殊待遇”……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昌大学原校长潘际銮,尽管他已经86岁了,但“退休”似乎仍然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
仍站在学术前沿上
北京初冬的一个早晨,戴着蓝色棒球帽的潘际銮,裹着灰色呢子大衣,蹬起一辆半旧的电动自行车,呼呼地穿行在清华大学校园里。车轮子不时滚过枯黄的落叶,一路把他从北边的宿舍楼,带到机械工程系的焊接馆。这座三层老建筑物的楼龄比这位院士还要小28岁,建于1955年。那时,潘际銮在这里筹建清华大学焊接专业。
在这座老焊接馆,“潘际銮”三个字高挂在门厅的墙壁上,居于一堆名字里最顶头的位置。不过,对很多普通公众说,这个难读的名字,同样也很陌生。与潘际銮相关的很多成就,已经被写进教科书。比如,中学生在地理课本里读到的秦山核电站,他是这项工程的焊接顾问。很多人不知道,当他们乘坐高铁时,已和那位在焊接馆摸钢板的老院士,产生微妙的关联。潘际銮曾在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穿着厚棉袄,站在南京段的铁轨边上,在深夜里测定钢轨的焊接工艺。那一年,他已经年过八十。
不过,对这位“身陷”焊接领域50多年的专家而言,年龄不是衡量他是否已经“老”了的唯一指标。比他小好几轮的同事郑军说:“潘老师还很年轻呢。”这位老院士像年轻人一样,玩微信、看微博,家中电脑QQ“噔噔”上线的声音不时响起。
尽管已过耄耋之年,他可以不借助眼镜,轻松地翻查手机号码。他自由穿梭在铁块拼接起来的焊接机器人和墙角的缝隙间,俯下身随手拣起一块普通成年人掂得动的钢板。当然,他还能清晰地说出某个发动机焊接转子的转速、直径以及气压值。
这位中国焊接科学的奠基者,摊开双手,自信地说:“我现在研究的课题,是焊接领域的前沿,比如‘高超超临界’,仍是没有解决的世界难题。”尽管潘际銮丝毫不认为自己的研究过时了,但是他用坦然的语气说:“我是一个老派的过时的科学家。”
所谓“老派”,或许可以从潘际銮的履历中看出一些影子。他出生于1927年12月,1944年考入西南联大,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195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研究生毕业。历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焊接教研室主任,清华大学副教授、教授、冶金系副主任、机械工程系主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焊接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和第三届理事长,国际焊接学会第三十五届副主席。
他是我国焊接学科的开创者之一,专于接触焊、弧焊设备、金属材料焊接与焊接自动化。上世纪50年代领导进行水压机蓄势器的焊接、核反应堆工程的焊接。主持研制的QH-ARC焊接电弧控制法,著有《焊接中的热裂缝》《焊接电弧控制法》。
他还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973项目等30余项,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国家科委等联合授予的新产品创造二等奖、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奖、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北京市特等劳动模范、全国教育先进工作者、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美国爱迪生焊接研究所特殊贡献奖等奖励20余项。
“荣誉不是我追求的结果”
如同许多上了岁数的老人家,潘际銮喜欢回忆往事。他时常和年轻的同事吃饭时,一边夹着菜,一边念叨起他的西南联大。作为西南联大1944级校友,潘际銮虽然已毕业多年,但他目前仍担任着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的会长。他说,自己之所以被选为会长,是因为“还很年轻”。这个中国著名校友会成员的平均年龄,已经超过90岁。
如今,年纪越往上攀登,潘际銮的记忆,就越爱寻找属于西南联大的“焊接点”。
2012年11月3日,在“西南联大建校75周年纪念大会”上,潘际銮和百多位老校友,聚在一起。他们有的被家属扶着,还有的已经“糊里糊涂了”。当时,他们中的很多人双手抚着桌沿,颤颤巍巍地站着,齐声唱着西南联大的校歌。他们唱到“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时,潘际銮的心里激动不已。他环顾四周,看到眼泪顺着很多张布满沟壑的脸,往下淌着。
潘际銮说,他这么大岁数,还想干活,是因为自己终身陷在这个事业里了,仍然可以为国家做贡献。“爱国”从这位老科学家的口里说出来,在他的很多学生和同事的耳朵里听着,一点儿都不空洞。20多岁时,在炮火声中从老家九江逃难到昆明的潘际銮,“知道国家要亡了的滋味”。
当潘际銮坐在老旧的焊接馆里,“焊接”着往日的艰难岁月时,窗外晃动着很多年轻的身影。每一代青年人,都面临着人生选择。当年潘际銮主动报考焊接专业时,这门学科还很冷清。当时还有人笑话他:“学焊接?学焊洋铁壶、修自行车干吗?”显然,当潘际銮决定学焊接时,并不能预见是否有光明的个人前途。潘际銮说,“那时候读书,纯粹求学问,不想功名和前途。”不过,他认为,“这门发展中的技术会为新中国的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在潘际銮看来,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是一件“后知后觉”的事情。他回忆,当时填了一张表,简单地写下完成的工程成果,而且“当时也没发几篇论文”。后来,他被告知,评上院士了。潘际銮说,“我所获得的荣誉,都不是我追求的结果。”不少接触过潘际銮的人也一致评价他,对名和利不敏感。
不亲近权力的校长
潘际銮步入晚年以后,能让他惦念的事情,已经不多。1992年,他开始作为南昌大学校长的试验。10年间,他一直试图把西南联大的办校理念和方式,“焊接”到南昌大学上去。很多人眼里性格随和的潘校长,显现出改革者“铁腕”一面。他在南昌大学推行本科教育改革,实行学分制、淘汰制和滚动竞争制。 初入南昌大学,潘际銮晚上在校园里外散步时,经常看到学生在跳交谊舞和打桌球。这些场景显然与他记忆中的大学生活,并不相符合。他总是回忆起,当年宿舍太拥挤,学生就去学校附近的茶馆看书和写论文。经常说起的例子是,西南联大中文系的汪曾祺,在“昆明的茶馆里泡出来”小说。为此,潘际銮要扭转南昌大学的学风。“三制”的焊接轨迹,带有明显的西南联大特征。他并不讳言,自己大一时也曾物理考试不及格,而西南联大“8000多学生,真正毕业的只有3000多人”。
作为南昌大学的校长,潘际銮“抓教学和科研”,但他并不直接掌管学校的财务和人事。潘际銮在南昌大学的一位同事说,他是个放权的校长。显然,潘际銮这位老校长很了解,管钱和管人,哪怕只是管分房子,都是很大的权力。但是,他不亲近这些权力。潘际銮用西南联大式的方法,重新拼接南昌大学。最明显的成果是,昔日薄弱的院校,在他任上的第5年,成为一所国家“211”重点大学。
不过,潘际銮的一些学生和下属却说,他们并没有跟着校长沾光,也没有得到实惠。
说起自己的导师,在南昌大学任教的张华,有“苦水”要倒。身为校长的学生,张华没有“获得更多资源”。相反,潘际銮跟他说:“你就默默无闻地干,自己去争取课题,别指望在学校拿钱。”
而曾经给潘际銮做了6年秘书的徐丽萍,在潘上任时是正科级,一直到他卸任,直至自己离校,职级都没有改变。当时,作为校长秘书,徐丽萍都不敢印名片,“那么大年纪,还是科长,实在不好意思啊。”
而潘际銮本人,对名片上的头衔,并不在意。2002年,他从南昌大学校长的职位上卸任,回到清华园的焊接馆。潘际銮说,“校长不是我的终身事业。科研,才是我一辈子扑在上面的事。”
院士只是一种荣誉
从75岁开始,他的身份是个“无官一身轻”的焊接专家。当然,他还是院士。但他认为,院士于他而言,只是一种荣誉,不是权力。他没有行政头衔,也没有秘书。他带着一个平均年龄60岁的团队,在墙皮有些脱落的焊接馆里,研究世界上焊接领域的前沿问题。
时下,这位手机屏幕里会跳出微博新闻的老院士,知道人们正在讨论院士制度。潘际銮并不否认,“有个别单位在‘包装’院士。”他也不讳言,“个别院士成为给单位装点门面的花瓶。这是院士被‘异化’的现象。”
这个中国最著名的焊接专家,把围绕院士以及科研界存在的问题,比作钢板上的“裂纹”。不过,早期就以“热裂纹”为研究方向的潘际銮,攻克过无数个技术难题,但很难说清这些暴露在社会肌体上的“裂纹”,究竟该怎么解决。如果深入探究那道“裂纹”,潘际銮认为,人们之所以担忧院士的退休问题,是不喜欢院士们成为学术资源的垄断者,或者享受特殊待遇。
现在,潘际銮仍在焊接馆的一间光线不好的屋子里办公。资料堆到墙边,以至于部分书被挤到窗台上。他的褐色办公桌和矮茶几角,已经部分掉漆,裸出木头的原色。而他在南昌大学当校长时,办公场景比这一幕还要寒碜。他挤在办公楼西南角那间12平方米的屋里,秘书徐丽萍只能在过道上用玻璃隔出一间办公室。有人劝他:“潘校长,外国学者也要拜访您呢,换间大的办公室吧。”但潘际銮坚决不换,还说,“西南联大那会儿,比这条件差好多呢。”
至今,他唯一享有过的“配车”,是在当校长的时候。那是一辆留学生捐赠给学校的老旧尼桑车。他的司机总忍不住抱怨:“校长,换辆新车吧。”那辆汽车终于没被换掉,最后都快报废了。不过,潘际銮的电动自行车倒是换过一辆。他80岁生日时,学生送给他这辆眼下正骑着的银灰色“坐骑”,代替之前那辆电池笨重而且总是坏掉的“老古董”。
提起院士是否应该像老电动车一样“退休”,性情温和的潘际銮会有些激动。他反对用行政化的方式来处理高级知识分子人才问题。潘际銮说:“院士是否退休,不能搞一刀切。个人情况不一样。这就像找专家挂号,有人找我帮他们解决难题。要是我没用了,也不会有人来找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