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休克现象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se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们一般从自己所熟悉的文化进入自己不熟悉的文化环境,会出现种种的不适应的状况,这就是普遍存在的文化休克现象。它的产生不但与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有关,也与各国交际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同有关。文章从文化休克的发展阶段,文化休克的易感人群,怎样克服文化休克等几方面进行论述,希望帮助大家克服文化休克现象。
  关键词:文化休克;发展阶段;易感人群;训练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230-01
  一、文化休克简介
  文化休克一词由Oberg在1960年在他的一篇学术论文中首次使用,用来概括跨文化交际的种种不适应症状,后来被人们广泛接受。简单的来说,文化休克是人们对另一种不熟悉文化的心理反应,很明显从一地到另一种新的环境下,自己所熟悉的一套符号系统、价值观念,被另一套新的符号系统、价值观念所取代。会在心理上产生焦虑不安,严重的会产生各种心理方面的疾病。因此,对于如何正确认识以及怎样克服文化休克现象显得尤为重要。
  二、文化休克经历阶段
  “文化休克”大体经历四个阶段:蜜月阶段、沮丧阶段、恢复调整阶段和适应阶段,“文化休克”的变化过程一般呈“U”型曲线图表来解析。
  第一个是蜜月阶段,由于人们刚刚到一个新的环境,对任何事情有一种新鲜感,这个阶段一般要持续几个星期到半年的时间。这是因为人们是在到其它国家之前对异国生活充满憧憬。对看到的人、景色等一切都感到非常满意,处于乐兴奋的“蜜月”阶段。有的人在整个异国逗留中都可能停留在这一阶段,不会产生文化休克。
  第二个阶段是沮丧阶段,一般在“蜜月”期之后,由于生活习惯与自己的文化不一样,尤其价值观方面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一般会感到失落与焦虑。这个阶段一般要持续几个星期到几个月的时间。人们在对付这种心理上的失落感时,有可能会产生敌意,也有可能会选择逃避,甚至借酒消愁等等。
  第三个是恢复调整阶段,在经历了一段沮丧和迷惑时期之后,人们逐渐地适应了新的生活,找到了应付新文化的好办法。不仅熟悉了当地人的语言、文化,也可以很好的的了解风俗习惯。失落感逐、渐减少,慢慢地适应了异国的文化。
  最后是适应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的沮丧、失落感渐渐消失了。他们基本上适应了新的文化环境,也适应了当地的风俗,能与本地人友好的相处。
  三、文化休克易感人群
  并不是每一个进入异国他乡的人都会产生文化休克,一般来说,出国旅游的人通常在异国停留的时间较短,除了旅游,也不需要同当地人有什么业务上的往来。与当地人很少接触,或只是很肤浅的接触。因此,他们是情绪高涨而不是沮丧。这类人一般不会产生文化休克。
  留学生和长期在外的工作人员,他们一般来说在国外生活的时间较长,至少一两年甚至更久。他们与国外的人接触较多,对于国外的生活会经常感到不适应,文化休克的现象经常会在这些人身上表现出来。
  文化休克可以说对移民和政治难民的影响最为深远。他们在新的国家,原来的价值观念会被新价值观念所取代。他们必须要强迫自己学习新的文化,但是新的文化必然与原来的相冲突,文化休克最主要影响这类人。因此,我觉得文化休克集中反映在后两种人身上。
  四、如何克服文化休克
  至于怎样克服文化休克,我们应当意识到,既然我们无法改变新的居住环境,那么我们就应该去适应。当一个人遇到“文化休克”的时候,不要产生恐惧心理。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并对自己树立信心。虽然我们不能很好的阻止“文化休克”的发生,但至少我们可以减轻进入异国文化的压力。
  针对即价值观的矛盾与冲突,我们应当意识到,价值观存在分歧是正常的。有些人虽然在西方生活几十年,在许多方面与西方人人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在价值观方面依然与他们存在很大的分歧。所以,当存在分歧时,我们不应该产生焦虑心情。我们要尽量的了解对方,在问题的处理方面尽可能一致。
  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训练来克服文化休克现象。以提供信息为主的训练,关于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可以通过视频与讨论来实现。在我们去一个国家之前就充分了解这一国家的文化,可以有助于更好的适应它。互动式的训练我认为是最有效果的一类训练,受训者与其它国家的代表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对方的文化习俗以及各种生活技巧,这样最能改善文化休克现象。
  五、结语
  文化休克并不是天生的,它是异国社会文化相冲突造成的。只要我们用一种平等的眼光来看待异国文化.便会很清楚地意识到,它不过是我们潜意识的一种假象。每一种文化能够千百年来承传下去,就一定有其存在的理由。我们只有不断的自我反思,努力适应,才能真正地克服文化休克。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刘芳本.文化的跨越-中德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付延峰,(1990-),男,汉族,山东师范大学2014级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要:装饰纹样作为艺术中的一个小小的元素,承载的却是深厚的文化内涵,研究伊斯兰装饰纹样不仅为我们研究伊斯兰的文化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它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与审美取向已经成为我们进一步认识、了解伊斯兰宗教,挖掘和传承伊斯兰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伊斯兰;装饰纹样;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J5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229-01  一、伊斯兰装饰
法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卢梭在批判洛克和孟德斯鸠的政治秩序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为了保护人民权利,建立新的政治秩序的思想.在我看来,卢梭主要是为了保护人民的自由而平等
摘要: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介于文学与工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在全国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加的形势下,艺术设计专业如何能够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符合市场用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在此笔者总结教学经验,查阅相关资料,找出了一些增进设计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的方法。  关键词:艺术设计;实用型人才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介于文学与工学之间,将美学、人文、艺术等学科知识,经过有机的融和与艺术创新,使之应用到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
新媒体具有交互性、动态性、覆盖性、多样性的特征,这给高校学生党员带来了更多的信息来源、更丰富的资源载体和更强大的主客体互动,但也给信息的控制、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党务
耕地的数量是粮食生产的基本保障,耕地资源是中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基于1990-2005年的统计资料,阐述了安徽省耕地资源时序变化的特点,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影响安徽省耕地变化
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化、大众化,随之而来的毕业生就业困难已成为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而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难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难点问题.有的甚至在毕业后半年仍旧没
“双一流”是对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效能评价, 西部高校作为国家高校的组成部分不能缺席. “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又是一流人才队伍的建设, 本研究以广西为例,从分析人
期刊
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出现在镜头中最为触目惊心的情节,莫过于卢广的画面。同样拍摄金矿,巴西人萨尔加多的画面为世界摄影图库对金矿的定义,留下了经典的一笔。卢广的画面,则为西藏金矿的开采,留下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恩恩怨怨,在镜头中逐层展开,责任感的驱使,让他为这个世界展开了道德的准线和良心的力量。或许只需要简单地换一个角度,卢广会是一个出色的风光摄影家,会快乐地穿行子美妙的光影形色之间。
在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出现错误在所难免。但有些学生往往重复出现同样的错误,即使老师讲了很多遍,学生自己也做了很多遍,但这些错误还是屡改屡错。面对种种重复的错误,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