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盾:书也可以这样畅销

来源 :出版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rike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刊讯 (记 者鲍红)一年一届的北京春季图书订货会,是出版社重点展示自己的好时机,许多出版社在展台设计很下功夫,新颖别致、匠心独到者处处可见。在繁华艳丽之中,却有一处长长的展台朴质无华,几乎没有什么装修设计。而翻开图书的版权页,却惊奇地发现,其中卧虎藏龙,发行几十万上百万的图书可以随处可见。这,正是金盾出版社。
  据粗略统计,金盾出版社发行50万册以上的图书超过130种,超过100万册的达40多种,其中涉及少儿、种植园艺、畜牧养殖、食品烹饪、工具书等各门各类。一本《宝宝看图识字》,发行达466万册。一本《快速养猪法》出版以来,已发行425万册,先后四次修订,45次重印。一本《新编大众菜谱》,也已经发行330多万册。甚至一套实用对联三千副丛书,单本发行也从十几万到三四十万不等。
  如果这些几十万上百万的书集中到一家出版社,简直是一种奇迹。为什么这样的奇迹出现在金盾出版社?
  金盾出版社总编室张老师说,首先是物美价廉。考虑到农村的购买力,金盾出版社面向农村市场的图书一般定价是每个印张1.0~1.1元,针对城市的图书一个印张也只有1.2~1.3元。尤其是农村种植、养殖类图书,定价多在10元以内。以《快速养猪法》为例,不过6块5毛钱。
  其次是实用性强。金盾出版社出版的主要是实用科技类图书,读者可以参照书本直接操作。而且图书多采用小开本,排版扎实,方便实惠。
  一些出版社為回避风险,采取少印勤印,少发多添,一次加印2000册,甚至只印几百册。而翻开金盾出版社图书的版权页,起印数基本都是上万册,有的重印数可达十几万册。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发行几十万上百万的图书中,没有教材,更没有什么特殊的渠道采购,而是全部面向一般出版社不敢、不愿涉入的农村图书市场。一般出版社认为,农村地域广阔,但购买力弱,发行成本很高,不愿做这种费力不讨好的工作,而金盾出版社在这块土地上默默耕耘却种出了硕果。
  金盾出版社的许多书,都是多年长销,有的是十几年畅销,每年的重印率约70%。由此可见,广阔的农村市场存在巨大的需求,只要真正去满足农民兄弟的需要,并且方方面面真心为他们着想,市场一定会给你回报。
其他文献
本刊讯 随着建筑业的稳步发展,出版市场的建筑类图书的竞争也越来激烈。作为专业出版社,中国建筑工地出版社也面临很大的挑战。为此,出版社在做好国内建筑类图书的同时,利用品牌
平谷区作为北京市的应急水源储备地建设项目的成功运转,档案立下了汗马功劳。  2003年市政府向平谷区下达了紧急任务,要求必须在2004年“七一”前保证应急水源地一期工程通水。接到此项任务后,有关部门马上组织了论证,对任务作了分解布置。其中首要的任务就是对原1980年代在杨桥建电厂时闲置的水源井的地理位置、分布状况进行调查摸底。但事隔近20年,地表状况已面目全非,全部摸清井位谈何容易。有人想到了档案
五天的国际书展为国内出版企业与国际同行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展示平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在此闪亮登场,半个小时举行了两次签约仪式,合作呈现出纵深发展的良好态势。
1953年,新中国进入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北京的城市建设全面展开。国庆十周年献礼工程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等十大建筑相继落成,成为当时的标志性建筑。半个多世纪的沧桑,这些建筑依然结实美观地矗立,迎接着四面八方的宾客。与这些工程一起建设的还有被誉为新中国第一店的王府井百货大楼。历经40年,王府井百货大楼虽经历过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大楼局部受损,从地下室至4层增加3道现浇铸抗震墙,东立面20米高
2008年初,首钢机电公司党委组织部工作人员来到顺义区档案馆,他们是来查找本单位郭某入党的准确时间。郭某入党时间久远,而且又不是在本单位入的党,但现在因为工作的原因,需要知道郭某入党的准确时间,所以他们抱着一线希望来到区档案馆,看能不能从她原来的工作單位入手,查出入党的准确时间。  档案馆工作人员听明白查档者的需求后,根据他们提供的线索翻阅了大量档案,但始终都没有找到确切资料。就在他们快要放弃的时
4月17日,第四期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读书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本期活动主要向农村拓展,每年在3~5万个村委会,通过援建由10大类1000多种图书支撑的图书室,将使2亿多
为推动全国农家书屋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确保各子系统功能的科学、合理,新闻出版总署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总署信息中心,于9月11至12日在北京召开了由北京、江
海服务是利用网络边缘设备,提供现场、弹性、自治的服务网络。作为家庭网络出入口的智能路由器可以作为海服务系统中的网络边缘节点,但仍需实现媒体资源缓存与HTTP服务、邻居
2012年6月的一天,北京市档案馆利用大厅一开门,就迎来一位风尘仆仆拖着行李的中年女士。通过了解,这位女士姓魏,来自甘肃省武都地区,1970年年幼的她随父母响应国家号召支援三线建设,举家迁往甘肃武都,现根据国家政策,父母退休后可以迁回北京,为方便照顾老人,可以同时解决一名子女的户口。魏女士从甘肃一路找到北京,寻找父亲当年工作的单位原北京工农兵卫生学校,现在已经撤销,原始档案无从查找。她又找到北京市
匡定发和吴文革在《档案学通讯》2009年第3期就政府信息公开与档案开放的共性与差异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