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山“流”水间咏叹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joy12_ea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福建清流县人们而言,2012年8月15—22日注定要计入清流县史的,因为第五届全国“爱琴杯”大提琴比赛在清流县举行。这次大提琴比赛由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协大提琴学会、清流县人民政府主办,北京陈圆大提琴艺术中心承办。“爱琴杯”全国大提琴比赛自2002年开始举行,目前已经走过了十年路程,本次比赛“意外”落户福建一个偏远山城——清流县,其中意味值得细细体会!
  一、“述”
  本次比赛的“台前幕后”可以用如下四个关键词来呈示。
  关键词1:“爱琴杯”比赛。“爱琴杯”大提琴比赛是一项全国性赛事,也是目前国内级别最高的大提琴比赛。该赛事每两年举办一届,从2004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了五届:第一、二、四届比赛在北京市举办,第三届在大连市举办,刚刚闭幕的第五届是纪念王连三先生专届,在王连三先生故乡福建清流县举办。
  “爱琴杯”大提琴比赛选手一般分为非专业与专业两组,年龄不限,包容性极强。比赛评委来自全国大提琴教学与]奏第一线的专家,努力保证比赛公正、公平。
  关键词2:王连三。王连三(1926—1986年),福建清流县人,中国著名的大提琴]奏家、教育家和作曲家,是中国大提琴学科开拓者之一,为我国大提琴民族化事业奉献出毕生的心血。
  1941年,王连三入福建音专学习大提琴,后留校任助教,其后相继在台湾师范大学、台湾交响乐团等地任职;建国后,他回到北京从事大提琴]奏、教学和作曲工作;1986年,病逝于北京。
  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期间,王先生潜心教学,为中国培养出大量优秀的]奏家和教师;同时,他笔耕不辍,创作和改编了许多民族气息浓郁的大提琴乐曲,代表作有《采茶谣》、《大提琴教学曲集》等。
  关键词3:清流县。大提琴家王连三的祖籍清流县,地处福建西部,四面环山,三面环水,是一个风景旖旎、气候宜人的山区小县城。清流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森林县,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4%。清流县森林孕育无穷的经济资源,荣获了“中国罗汉松之乡”、“中国茶油之乡”、“中国绿化苗木之乡”以及“中国桂花之乡”的美誉。而今清流人意欲建立一个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大提琴之乡”,借助王连三的影响力,依靠政府和民众的努力,将大提琴这个西方艺术载体中国化,继续王连三大提琴民族化的事业。
  关键词4:赛程赛果。第五届“爱琴杯”大提琴比赛始于2012年8月15日,终于8月23日。8月15日,选手报到,当晚举行比赛开幕式以及纪念王连三先生音乐会;16日正式比赛,22日公布获奖名单,并于当晚举行获奖选手音乐会。
  本次大赛分为四个组——专业组、非专业组、重奏组以及成人组,专业组又分为VC、B、C、D和E五个小组①,非专业组分为A、B、C、D和E五个小组。本届比赛除了爱琴杯比赛奖之外,还专设王连三作品]奏奖。(比赛的最终结果见下页表格②)
  二、“评”
  本届清流全国大提琴比赛意义特殊,下面从三个方面入手进行呈示。
  地方文化建设。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发出建设文化强国的伟大号召,实现文化强国的必要途径之一就是地方文化建设,只有地方文化建设搞好了,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文化强国。
  清流县缺乏传统戏曲和曲艺根基,只有很少的一些山歌流传下来。针对这种现状,清流文化部门从“人”入手,选择了祖籍清流县的大提琴家王连三作为地方文化发展的切入点,将大提琴作为文化建设的直接载体,努力打造“中国大提琴之乡”的品牌,以实现文化强县的战略目标,为建立文化强国添砖加瓦,从而使本次清流大提琴比赛具有强烈的实践意义!
  资源分配。中国当下文化资源分配是不公平的,大城市占住了中国大部分的文化资源,地方市县鲜有机会分享优秀的文化资源。笔者采访过清流县文体局副局长王远生先生(已退休),他告诉笔者很少有像样的艺术团队来清流]出,而这次全国大提琴比赛使清流人们有耳福了!全国最优秀的大提琴]奏家、教育家齐聚清流,开幕式上的大提琴音乐会让清流人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大提琴音乐。其后,一百九十多名大提琴参赛选手的表],让清流人再次感叹!高雅艺术就这样进入了清流人的日常生活,他们开始谈论甚至品评大提琴。
  第五届全国大提琴比赛活动赋予清流以新的意义,赛事活动、相关的专家]奏以及后赛事时代清流有关大提琴文化的大力推广提倡,使得清流有可能长期接触到优秀的专家,从而有助于缓解当下文化资源分配不公的矛盾,促使文化资源分配朝着更为理性的方向发展。这对国家和地方的文化建设而言,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品牌观念。品牌是生产力!树立文化品牌是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对于地方建设而言,文化建设有可能是最为便捷的一条道路,它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地方的社会影响力,以便能快速提升经济发展速度。
  清流县的王连三大提琴品牌是一个融合体,该品牌的建立过程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大提琴是西方的载体,而王连三的大提琴曲大部分运用清流县山歌创作而成,流淌的是清流人的灵魂。为了塑造这个品牌,清流人进行了艰辛而又卓有成效的努力!本次清流大提琴比赛直接策划者王远生先生言称,王连三以及大提琴品牌,是长达20多年酝酿的成果。1996年12月8日,清流县委、县政府盛情邀请中央音乐学院专家来清流举办“纪念王连三先生诞辰70周年音乐会”;2011年2月18日再次邀请中央音乐学院和厦门大学专家来清流举办“纪念王连三先生诞辰85周年音乐会”。除此之外,清流还创建了王连三广场,树立了王连三铜像,开张了王连三纪念馆,举办了全国大提琴比赛以及建立了中央音乐学院艺术实践基地(这是中央音乐学院首个院外艺术实践基地)。通过这些活动,清流县人们进一步了解了大提琴,并在此基础上,迅速开展大提琴教学活动,以保证这个品牌具有持续发展的后劲。
  第五届全国大提琴比赛成功闭幕了,它给了我们很多感动,也给地方文化建设许多启示。然而,在后赛事时代,清流县将如何保持目前这种高涨的热情,保护品牌的可持续发展,使之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以及政府领导班子的变更而改变,这是目前面临在清流县政府和人民面前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第五届清流大提琴比赛获得意想不到的社会反响,对于此,清流人当戒骄戒躁,继续努力,使大提琴能够永远与清流的“清”山“流”水一起咏叹!
  ①VC是国际通用的大提琴缩写,专业组VC代替专业组A级,目的是表明这个级别是与国际接轨的最高水平赛事级别。
  ②本次比赛参赛选手193人,获名次奖54人,获优秀表]奖96人。
  [本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福建高校戏曲音乐教育现状考察及发展对策研究》(编号FJCGGJ11-069)以及2012年度华侨大学国家基金培育计划专项项目《中国当代专业音乐创作中的交响思维研究》(编号JB-SK1203)的阶段性成果。]
  檀革胜 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张宁)
其他文献
2018年11月16日,作曲家王建元合唱作品音乐会“聆听江南”在秦淮河畔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厅精彩呈现。音乐会由江苏省文联和南京艺术学院主办,徐志廉教授担任指挥,歌唱家殷桂兰、青年钢琴家孙铿亮等与南京艺术学院交响乐团、江苏爱之旅合唱团、南京工人合唱团和南京工业大学合唱团共同演绎《飘雪了》《大江吟》《枫桥夜泊》《香格里拉》等十五部作品。整场音乐会以“江南”为主题,以江南地域特点、文化空间及历史属性为基点
一、研究源起:有关文本写作的新思路   20世纪下半叶,人们开始关注到马勒的作品。尤其是在60年代,随着“马勒复兴”的潮流,他的作品被广泛接受,作品演出率不断攀升。与其说马勒的音乐表达了现代人的焦虑而使其在60年代以后获得广泛的好评,不如说其作曲方式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就已为后人指明了方向。他所谓的“我的时代即将来临”含义丰富,首先可以读到马勒当时对自己作品接受状况并不满意,其次可以看出他明显知道自
2009年11月1日晚,由成都市文化局、成都军区宣传部主办,特邀现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乐团音乐总监、指挥家景建树先生执棒,成都艺术剧院民族乐团担任演奏的“天府之恋——张坚民族作品音乐会”在成都娇子音乐厅举行。音乐会演出了张坚40年来创作的部分民族器乐作品及声乐作品,使人浸沉在色彩斑斓、神韵奇特的音流之中。全场听众凝神屏息,鸦雀无声,只是在每个节目后爆发出热烈掌声。在边陲城市有如此反差强烈的民族作品音
协奏曲,作为在西方音乐史上与交响曲并驾齐驱的两大最具戏剧性与技术性的音乐体裁之一,同样标志着西方音乐创作发展的一个顶峰。它于巴洛克时代随着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的日益高涨而产生,后经历古典、浪漫的成熟与高峰,以及近现代音乐创作潮流的更新释义,数百年的冲刷涤荡,已然成为专业作曲家们争相角逐其创作思想与观念以及其技术含量的最重要的音乐形式。钢琴协奏曲不过是“协奏曲”中的一种,但因钢琴在西方乐器中的特殊地
波同志(1915—1965)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首任院长。2015年正值安波同志诞辰100周年,重温安波在建立中国音乐学院之初的基本办学思想和实践,对今天办好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教育事业仍然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1935年,20岁的安波同志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从此,他将自己的命运和中国革命事业紧密结合在一起,为我国革命音乐事业的发
一、问题的提出  在种类繁多的中国民族乐器中,除了胡琴类家族(二胡、四胡、高胡、中胡、板胡、椰胡等)外,能够自成一类的乐器恐怕只有三弦了。在三弦形制特征性要素(三条琴弦、硕长的琴杆通贯全身、无品无柱、琴鼓蒙皮或木板)基本一致的前提下,由于乐种、曲种、剧种、民族、地域、社会阶层、文化符号等各种因素导致了中国三弦“此三弦不是彼三弦”,“会弹此三弦不一定会弹彼三弦”①的复杂生存状况和多样性特征。如:北方
居庸书苑以古琴为核心整合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至今十五年,始终专注探寻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传播。不忘书苑建立之初心,继居庸书苑2011年首届与2013年第二届“再续兰亭——山水情怀琴书诗会”(下文简称再续兰亭)的顺利举办,时隔四年,2017年6月2-4日,书苑主人、中国传媒大学曾田力教授广发“英雄帖”,使天南海北的知音再度相会,居庸叠翠的山谷又奏华章。为期三天的第三届“再续兰亭”活动保留原有“
文化人类学、人文地理学、区域民俗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的影响,区域音乐文化研究以特定的地理、文化空间所存见的民间音乐为对象,从多学科视角聚焦,系统地追寻区域音乐的生成机缘与涵指意义,已成为当下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的一种范式。坐落于湖南省中部、雪峰山脉东北段的梅山地域。因“旧不与中国通”,①形成了独具特色、神秘古朴的区域(音乐)文化形态。随着梅山原住民的不断外迁,其影响辐射云贵、东南亚,甚至欧美。从20
十年一甲子,几乎涵盖了一个人的全部人生历程,其所代表的生命轮回与世事变迁在中国有着特殊的意义。1963年,一位风华正茂的四川音乐学院毕业生走进了初创不久的山西大学艺术学院,满怀激情地开始他的创作与教学生涯;1977年,他重新回到母校任教,兢兢业业,最终走向院长岗位……如今,八十高龄依然精神奕奕的黄万品教授,迎来了他从教六十周年的辉煌时刻。为庆祝黄万品教授从教六十周年,四川音乐学院于2020年11月
闵惠芬先生是新中国二胡艺术发展的里程碑,是“刘天华道路的卓越践行者”。她一生坚守与时代同步、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以明德引领艺术风尚,对新中国二胡艺术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2019年11月8—11日,由中国音乐家协会、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周口市人民政府、周口师范学院共同主办的首届“闵惠芬艺术周”在陈楚故地。周口师范学院成功举办。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韩新安,中国音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