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学生学习兴趣的开启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wus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推动人们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关键。只有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石,促进学生的求知欲
  
  师生关系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的关键。一旦师生关系不佳,很难设想学生会继续对关系恶化的教师所教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如果教师有魅力,充满激情,品德良好,做事公正,真正做孩子的朋友,那是任何人都无法和他竞争的。
  心理学家西伯曼把教学情境中的师生关系分为四种类型:友好型、冷淡型、关怀型和拒绝型。在我们的教学中还经常可见以下几种类型:高压型,教师受师道尊严思想支配,过分突出自己教育者的角色地位,以高压手段(甚至以体罚或精神虐待方式)对待学生,师生关系如同猫鼠关系。放任型,教师对学生缺乏必要的责任感,在学业上、思想上、道德上缺乏应有的要求,采取一种听其自然的放任态度。管教型,教师具有对学生的责任感,善于通过种种方式管束、支配学生,把知识“嚼烂”了“喂”给学生,学生也能按教师要求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习任务,表面看师生关系融洽,教师有一定威信,但弊病也很明显。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及素质教育正强烈呼唤着一种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笔者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应有这样的一些特色:1.教师有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有正确的教师观。良好师生关系的目标与教育目标一致,师生关系的形成发展有利于教育目标实现。2.师生之间要有互动性。师生互动论认为,教育是在师生互动基础上,教育者对被教育者全面施加影响的过程。良性的师生关系要求师生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因为只有当教学指向与学生的学习动机趋于一致时,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3.师生心理相容性好。师生为实现共同目标彼此认同、情感相亲、行为相近,双方互相沟通、交往积极性高。4.师生关系中的感染、陶冶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使教育效果得到良好实现。
  
  二、从学生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
  
  1.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想学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高分数,老师们想方设法搞题海战术,增加作业的数量和提高作业的难度,学生承受着学习的重负。如果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拿出一部分精力来进行课堂辩论、实践调查、校园活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会逐渐激发出来。
  2.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乐学
  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成为课堂主人的前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把握时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3.积极开展兴趣活动,让学生愿学
  学生对某项活动产生了兴趣之后,就会有一股动力驱使他努力去参与,直至自己满足为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结合教学实际,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指导开展形式多样的兴趣活动,如举行故事会、诗歌朗诵会、词语接龙、成语游戏、写字比赛、猜谜语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三、讲究授课艺术,培养学习兴趣
  
  “导入诱趣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堂的环节,如能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整堂课的效果。课堂导入有多种多样的方法:如故事导入、影视导入、设置悬念导入等等。不管使用哪种方法,只要能刺激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行。
  “设疑激趣 ”。课堂设疑是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到达知识彼岸的一种有效方法。“疑”设得好、设得精、设得巧、设到点子上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些平时不善发言的学生不是不会发言,而是老师未能拨动他们的心弦。只要“疑”设到学生的“动情点”、“兴奋点”上,他们求异、创新的思维火花,也会随之迸发。
  “活动调趣”。活动的形式很多,如“游戏法”。爱做游戏是学生的共性,在教学中,我们可将游戏融于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珊溪镇中心小学。电邮:lhf0507@163.com)
  编辑/何 妍 舒 娟
  终校/于 洪
其他文献
一、引言"低碳经济"一词最早是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来的,此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热点问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推进、全球化的发展,西方消费社会的文化理念进入中国。典型报道作为一种引导舆论、以正面宣传为主导的新闻报道方式,受到消费主义文化的强烈冲击。本文探讨了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典型报道存在的必要性及其困境,希望能为典型报道的发展提供启发。  【关键词】消费主义文化 典型报道 困境    一、典型报道在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状况概述    “所谓消费主义是指一种生活方式:消费
姑妈已年近古稀,在家排行老二,我爸是老大,还有二叔父和三叔父,在姑妈七岁那年奶奶因病去世了,爷爷一把屎一把尿,又当爹又当妈拉着几个孩子,姑妈是家里唯一的女孩自然就挑起了家中事务的重担,照顾着两个年幼的弟弟,给一家人洗衣做饭。当时三叔父才两岁一饿就哭,满臉胡得就像电视里流浪三毛的样子,每当三叔哭闹姑妈就用大铁匀把水和面搅拌一起在煤油灯上打面糊给三叔父吃,二叔父就在旁边瞅着等三叔父吃完把勺子舔的干干净
【关键词】突发事件 报道    近些年来,我国重大突发事件发生频率加大,如2008年的南方雪灾、“3·14”藏独事件、汶川地震、三鹿奶粉事件,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等,这些对媒体提出了严峻考验。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报道,其引起的社会舆论具有巨大的威力,舆论引导出现偏差容易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对媒体报道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重大突发事件舆论引导问题不仅是政府处理危机公关的首要
【摘要】就像人有个性一样,报刊也有自己的性格特征。教育报刊的性格特征就是教育报刊的根本属性,教育性、专业性、实用性、细分性,是教育报刊的性格特征,也是它区别于其他报刊的根本属性。  【关键词】个性特征 教育性 专业性 实用性 细分性 发展战略    人有个性,报刊亦然。所谓报刊的个性,就是本报刊区别于其他报刊的基本属性,形象化的说法就是性格特征。分析和研究报刊的格性特征,对于准确进行报刊定位和市场
【关键词】地市报 全媒体 整合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手机的迅速普及,诸如网站、手机报之类的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面对新媒体的迅速崛起,传统报业从最初惊呼“狼来了”的恐慌,到调整心态投身新媒体,最终选择了全媒体整合发展的道路。全媒体整合发展不仅仅意味着同一个内容同时出现在纸质媒体、互联网、手机和手持阅读器等多个媒体上,还意味更新观念、流程再造等方面的变革。    新媒体的崛起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十二五”期间,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将我国城镇化率从47.5%提高到51.5%,要充分尊重农民在进城和留乡
我围开发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地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系列不断深人和扩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开发区产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