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据库原理与SQL SERVER”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及核心课程。针对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分析了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一个完整的案例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并根据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实践环节提出了若干改革措施。
关键词:数据库原理;SQL SERVER;计算机专业;案例教学
“数据库原理与SQL SERVER”是计算机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由于此课程在各种系统开发中均有应用,因此教学应体现实践性、应用性及创造性的特点。特别是针对像三江学院这样的民办高校学生来说,学校注重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应尽量引入实际的案例,以实践及应用性为向导,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然而,在传统的高校中,该门课程的教学往往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没有相应的实践课程与其配合,从而导致学生在学完该门课程之后,仍然不清楚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项目中,在面对项目时,处于手足无措的状态中。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教学中的一些改革措施。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陈旧
很多高校在开设数据库这门课程时,都是以传统的理论教材为主,这些教材主要介绍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原理、关系代数、查询语句以及特种数据库的相关知识。其中原理部分占据了主要的篇幅,而对于应用技术部分却很少提及,这使得学生很难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实际项目中。近年来,也确实出版了一些关于应用的教材,但这些教材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教材的作者本身未经历过丰富的项目经验,从而导致教材中的程序书写并不规范,有的甚至出现严重错误;再有教材的各章节上衔接不连贯,举例不恰当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
2.教学方法不恰当
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思路,向学生传授一些理论、术语、公式、命令等,这些理论知识未和实践相结合,显得枯燥乏味,很难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并且教师在传授知识点时,很少会讲解知识点的来龙去脉,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知识点,如果没有它,是否能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这样使得学生对知识掌握不深刻,仅仅知道知识本身,却不能灵活运用。
3.实践教学的缺乏
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思路,向学生传授一些理论知识,而往往理论知识与实际项目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而导致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目的性不强,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妨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方法改进
针对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已不适合学生的培养。随着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及企业对数据库应用需求的提高,一些高等院校设置的数据库课程与实际应用相脱节。本文从多个方面研究了“数据库原理与SQL SERVER”课程的教学方法及实践环节,就教材、上课思路、实践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
1.教材的选择
教师在教学中选择适当的教材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经过多年从事教学及实践的经验,针对民办高校的学生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传统的数据库教材中的理论部分只作适当的讲解,如教材中的特种数据库的内容则可删除,而应把重点放在技术及实际应用中。在实际项目中,SQL语句的使用最为频繁,因此选择教材时应以此内容为重点的教材优先选择。同时,在实际项目中常用事务,存储过程,游标等技术解决问题,教材中也该有对此内容的安排。针对以上教学内容,需要一本适合的教材。笔者比较了许多相关书籍后,选择了印度NIIT公司编写的《数据库与SQL SERVER 2005》作为教材。该书对原理部分的内容分为3章讲解:数据库基本知识、E-R图与数据库的设计、范式与非范式化,并把重点放在了实际技术与应用上,主要介绍了数据库与表的创建、查询语句、存储过程与函数、事务及并发、触发器、游标。
2.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串接,强调每一个知识点都不是无缘无故的产生的,总是有其特定应用的场合。如在讲解原理部分时,将原理的三个章节串成一条主线讲解,即要学习数据库首先得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对应第一章,当有了基本概念后,该如何将现实世界转换为计算机世界能理解的信息,这就对应着E-R图的设计,接着强调不同的人认识现实世界是不一样的,这就造成设计的E-R图不同,如何区分设计的优劣,引出范式化理论的概念。同样,在技术应用讲解部分,也力争将知识点的来龙去脉讲解清楚。如讲解索引时,先强调目前已成功的将数据从数据库中查询出来,但假设应用中有着像移动或淘宝那样海量的数据,要查询某些确切的信息,需要花费巨大的时间,该怎么办?通过提出这样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继而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如果要快速的从书中查找信息,该怎么办?学生会说查找书中的目录,此时可以提出索引的概念,索引就是在数据库中创建的目录,用来实现快速查询的手段。接着再向学生介绍如何创建适当的索引,最后通过上机实践,比较创建索引和没有索引时,检索数据库的速度来加深对索引概念的理解。
3.积极引导学生思考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但不应该忽略学生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传统教学中,教师只关注自己讲解的内容,常常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这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应尽量多地抛出问题引入学生思考,即可以加强学生对课堂的专注度,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如讲解事务概念时,给学生举了银行转账的例子,转账过程分为2个步骤执行,先A账户减去金额,再B账户加上金额,问学生这样操作是否会带来问题。学生很快发现了问题,此时再给学生介绍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案。
4.加强实践环节
由于该课程实践性很强,实践环节在教学中必不可少,笔者在实践教学中采用了案例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标。将该门课程分为12次实践课和2周的课程设计。在12次实践课中,采用了学生管理系统作为实践课的案例贯穿始终,学生在每次课程中都采用同样的数据库完成不同的知识点的学习。在最后2周的课程设计中,采用了曾经经历过的真实项目来综合训练学生对此门课程的掌握,该项目涵盖了学生所学的所有知识点,这样可以将学生所学的所有知识点进行综合强化。特别注意的是,由于这是一门编程课,在实践中需不断强调学生的编程规范,这往往是很多教师忽略的内容。教师一般认为学生能实现功能就好,而对于学生编程中的种种不规范视而不见,这将严重阻碍学生将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程序员。实践中反复强调编程的命名规范,对于数据库中的每个对象,都有自己的命名规则,不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命名。另外,在写存储过程时,书中的样例很少有涉及异常捕获的机制,而在实际项目中,程序不包含此机制是不健壮的,甚至是错误的,所以在实践中反复强调存储过程的规范写法,这些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
5.建立有效的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学习
为了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该门课程,笔者开发了一套课堂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系统。该系统在每次上课开始启动,系统中会依次出现上次课程的相关知识对应的习题,系统还具备随机抽取学号的功能,针对每道题,系统随机抽取一个学号进行回答,回答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将学生成绩录入系统。系统中还存放着每个学生被抽取的概率,当回答成绩良好时,该学生被抽概率会按公式重新计算并降低下次被抽取到的概率(但仍有被抽中的可能性),相反,回答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下下次被抽中的概率会升高。到学期结束时,系统会自动生成学生平时成绩供教师参考。在该系统的督促下,掌握的不理想的同学会加强该门课程的学习,从而保证了良好的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数据库原理与SQL SERVER”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措施,这些措施在教学中已付诸实践。实践效果表明,以上提到的措施在教学中行之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通过学习后,学生可以参与到实践项目中进行开发,知识掌握情况及实践操作能力均有大幅度提高,此方法在近几届学生中已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简艳英,周爱霞.数据库系统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7,(26):155-156.
[2]吴达胜,刘丽娟,孙圣力.《数据库原理与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整体优化研究[J].计算机时代,2005,(11):31-32.
[3]王彤,王良.案例教学法在数据库原理课程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06,(2):27-28.
[4]姚志良.大案例教学法在《SQL SERVER数据库》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7,(4).
[5]罗蓉,苑璟,等.《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实验教学探索[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6,(6):112-114.
[6]周丽娟.数据库教学体系改革与优化[J].高教论坛,2009,(1):59-61.
(责任编辑:宋秀丽)
关键词:数据库原理;SQL SERVER;计算机专业;案例教学
“数据库原理与SQL SERVER”是计算机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由于此课程在各种系统开发中均有应用,因此教学应体现实践性、应用性及创造性的特点。特别是针对像三江学院这样的民办高校学生来说,学校注重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应尽量引入实际的案例,以实践及应用性为向导,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然而,在传统的高校中,该门课程的教学往往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没有相应的实践课程与其配合,从而导致学生在学完该门课程之后,仍然不清楚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项目中,在面对项目时,处于手足无措的状态中。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教学中的一些改革措施。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陈旧
很多高校在开设数据库这门课程时,都是以传统的理论教材为主,这些教材主要介绍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原理、关系代数、查询语句以及特种数据库的相关知识。其中原理部分占据了主要的篇幅,而对于应用技术部分却很少提及,这使得学生很难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实际项目中。近年来,也确实出版了一些关于应用的教材,但这些教材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教材的作者本身未经历过丰富的项目经验,从而导致教材中的程序书写并不规范,有的甚至出现严重错误;再有教材的各章节上衔接不连贯,举例不恰当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
2.教学方法不恰当
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思路,向学生传授一些理论、术语、公式、命令等,这些理论知识未和实践相结合,显得枯燥乏味,很难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并且教师在传授知识点时,很少会讲解知识点的来龙去脉,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知识点,如果没有它,是否能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这样使得学生对知识掌握不深刻,仅仅知道知识本身,却不能灵活运用。
3.实践教学的缺乏
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思路,向学生传授一些理论知识,而往往理论知识与实际项目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而导致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目的性不强,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妨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方法改进
针对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已不适合学生的培养。随着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及企业对数据库应用需求的提高,一些高等院校设置的数据库课程与实际应用相脱节。本文从多个方面研究了“数据库原理与SQL SERVER”课程的教学方法及实践环节,就教材、上课思路、实践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
1.教材的选择
教师在教学中选择适当的教材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经过多年从事教学及实践的经验,针对民办高校的学生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传统的数据库教材中的理论部分只作适当的讲解,如教材中的特种数据库的内容则可删除,而应把重点放在技术及实际应用中。在实际项目中,SQL语句的使用最为频繁,因此选择教材时应以此内容为重点的教材优先选择。同时,在实际项目中常用事务,存储过程,游标等技术解决问题,教材中也该有对此内容的安排。针对以上教学内容,需要一本适合的教材。笔者比较了许多相关书籍后,选择了印度NIIT公司编写的《数据库与SQL SERVER 2005》作为教材。该书对原理部分的内容分为3章讲解:数据库基本知识、E-R图与数据库的设计、范式与非范式化,并把重点放在了实际技术与应用上,主要介绍了数据库与表的创建、查询语句、存储过程与函数、事务及并发、触发器、游标。
2.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串接,强调每一个知识点都不是无缘无故的产生的,总是有其特定应用的场合。如在讲解原理部分时,将原理的三个章节串成一条主线讲解,即要学习数据库首先得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对应第一章,当有了基本概念后,该如何将现实世界转换为计算机世界能理解的信息,这就对应着E-R图的设计,接着强调不同的人认识现实世界是不一样的,这就造成设计的E-R图不同,如何区分设计的优劣,引出范式化理论的概念。同样,在技术应用讲解部分,也力争将知识点的来龙去脉讲解清楚。如讲解索引时,先强调目前已成功的将数据从数据库中查询出来,但假设应用中有着像移动或淘宝那样海量的数据,要查询某些确切的信息,需要花费巨大的时间,该怎么办?通过提出这样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继而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如果要快速的从书中查找信息,该怎么办?学生会说查找书中的目录,此时可以提出索引的概念,索引就是在数据库中创建的目录,用来实现快速查询的手段。接着再向学生介绍如何创建适当的索引,最后通过上机实践,比较创建索引和没有索引时,检索数据库的速度来加深对索引概念的理解。
3.积极引导学生思考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但不应该忽略学生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传统教学中,教师只关注自己讲解的内容,常常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这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应尽量多地抛出问题引入学生思考,即可以加强学生对课堂的专注度,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如讲解事务概念时,给学生举了银行转账的例子,转账过程分为2个步骤执行,先A账户减去金额,再B账户加上金额,问学生这样操作是否会带来问题。学生很快发现了问题,此时再给学生介绍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案。
4.加强实践环节
由于该课程实践性很强,实践环节在教学中必不可少,笔者在实践教学中采用了案例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标。将该门课程分为12次实践课和2周的课程设计。在12次实践课中,采用了学生管理系统作为实践课的案例贯穿始终,学生在每次课程中都采用同样的数据库完成不同的知识点的学习。在最后2周的课程设计中,采用了曾经经历过的真实项目来综合训练学生对此门课程的掌握,该项目涵盖了学生所学的所有知识点,这样可以将学生所学的所有知识点进行综合强化。特别注意的是,由于这是一门编程课,在实践中需不断强调学生的编程规范,这往往是很多教师忽略的内容。教师一般认为学生能实现功能就好,而对于学生编程中的种种不规范视而不见,这将严重阻碍学生将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程序员。实践中反复强调编程的命名规范,对于数据库中的每个对象,都有自己的命名规则,不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命名。另外,在写存储过程时,书中的样例很少有涉及异常捕获的机制,而在实际项目中,程序不包含此机制是不健壮的,甚至是错误的,所以在实践中反复强调存储过程的规范写法,这些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
5.建立有效的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学习
为了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该门课程,笔者开发了一套课堂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系统。该系统在每次上课开始启动,系统中会依次出现上次课程的相关知识对应的习题,系统还具备随机抽取学号的功能,针对每道题,系统随机抽取一个学号进行回答,回答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将学生成绩录入系统。系统中还存放着每个学生被抽取的概率,当回答成绩良好时,该学生被抽概率会按公式重新计算并降低下次被抽取到的概率(但仍有被抽中的可能性),相反,回答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下下次被抽中的概率会升高。到学期结束时,系统会自动生成学生平时成绩供教师参考。在该系统的督促下,掌握的不理想的同学会加强该门课程的学习,从而保证了良好的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数据库原理与SQL SERVER”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措施,这些措施在教学中已付诸实践。实践效果表明,以上提到的措施在教学中行之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通过学习后,学生可以参与到实践项目中进行开发,知识掌握情况及实践操作能力均有大幅度提高,此方法在近几届学生中已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简艳英,周爱霞.数据库系统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7,(26):155-156.
[2]吴达胜,刘丽娟,孙圣力.《数据库原理与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整体优化研究[J].计算机时代,2005,(11):31-32.
[3]王彤,王良.案例教学法在数据库原理课程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06,(2):27-28.
[4]姚志良.大案例教学法在《SQL SERVER数据库》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7,(4).
[5]罗蓉,苑璟,等.《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实验教学探索[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6,(6):112-114.
[6]周丽娟.数据库教学体系改革与优化[J].高教论坛,2009,(1):59-61.
(责任编辑:宋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