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故乡是汉水岸边的一座小城,小城中原来有过许多小茶馆。
用一个比喻来说,小城若是一片天,小城茶馆就是天上的星斗;小城若是一条鱼,小城茶馆就是鱼的片片锦鳞。小城茶馆从来都是小城人生活的一部分。
小城的茶馆虽多,但差别并不大。通常都是两间门面,里外皆放桌、凳、竹椅。虽说数量、样式各家不一,但烧水的铁壶却全都相同。一律的长壶嘴,宽把手,梯形柱状,通体墨黑,样子蠢笨。茶客们进来,四个人一围,五分钱一碗,普通的炒青,再加上一撮香片,两三朵茶菊,开水一冲,刹时间便会有一股淡香漫起来。此时,风箱声,言语声混杂在一起,茶馆内外就变成了一个大蜂窝。
在小城中,去茶馆喝茶俗话叫“坐茶馆”。一个“坐”字似乎透出来了无尽的闲逸,但细品之下,让人更多感觉到的还是“坐”字背后那种“泡”或“磨”的意味。
茶客们喝茶的时间不定,一般多是半天。当然,你不说走,绝对没人撵你,你不说换一碗,也不会有人来多嘴。只要你愿意,尽可以从茶馆开门就进来,尽可以带上一两样小吃,中午打点一下肚肠,而后在竹躺椅上小睡一气,下半响坐起来接着喝,一直喝到茶馆关门打烊。
有句老话说“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一杯酒;谋衣苦,谋食苦,苦中求乐半壶茶”,似乎说的是茶客们的闲散。其实看似闲散的茶客们,大都又并不随意。真正不带一点儿心事,纯粹来消磨时光的人并不多。说是来喝茶,却多是要借茶馆见面谋事的。或想来交朋友、谈生意,或想来探消息、播信息,总之是心怀异趣,别有情致。人虽在,味不在茶,项庄舞剑意在其他。真可谓小小茶馆,鱼龙混杂,斗方之地,五湖四海,笑谈中,成败兴衰尽在其间。走进茶馆,只要一落座,你就听吧,上至国家大事,下到妇姑斗狠,无论是眼见耳闻、道听途说,还是街谈巷议、飞短流长,天皇皇,地皇皇。万人千张口,兔子变成狗,一股脑儿的就全听进耳朵里来了。
小城虽然地属北方,可因为傍着一条清粼粼的汉水河,依北走南,交游四方,也就沾染上了不少南方的习俗。别的不说,小小的茶馆就是一例。小城的茶馆除了喝茶之外,竟也像江南的茶肆一样能够叫到小吃、点心之类的东西,也准备有雅间,可以摆酒待客,只不过酒菜要从餐馆里预订了送来,茶馆里并不准备厨房。因为北方人总觉得在茶馆里待客不够味儿、欠礼数。其实,这正是拙性子在作祟,说好听点儿是厚道,说刻薄一点儿就是冥顽了。
小城虽小,也有两个大茶馆,它们一南一北紧靠着城中漂亮的中山公园。
两个大茶馆,其实就是两个大书场,南北各具特色。北边的是个大屋顶房子,足足能坐两百多茶客。说书人姓马,人称马师傅,身材魁梧,语音洪亮。说书时,他总是穿一件暗色长衫,卷起两只袖口,翻出里面的白衬来。身前一张方木桌,蒙一块绣花桌幔,虽是丝绸料子,但早已洗得发了白。桌边有椅,却并不坐,双臂张开呈八字,硬硬撑住桌沿,口若悬河。兴起时,惊堂木啪地一响,吼声便闷雷一般从头顶滚过,此时便常常会换来一阵喝彩声。他说的书多为封神、三国、说岳、说唐等,用的是七言八句的韵文,连说带念地吼出来,所以小孩子根本听不懂,只能看热闹。南边的又不同,是一栋两连坡的茅草屋,四周无壁,八面来风,屋檐外丈余即是围墙,书桌放在屋子正中一小木台上。说书人叫单师傅,年龄与马师傅相仿,长相却完全相反,又瘦又小,还有点水蛇腰,穿戴也无固定样式,乍一看酷似一个老货郎。他说书不用惊堂木,而是用一把坠子胡琴,木梆子固定在桌面上,一根细麻绳垂下来,开场时,一只脚勾住绳套,手拉胡琴脚打梆,配上大调曲子,嘤嘤嗡嗡一起,便噼哩啪啦地说将起来。但总的看,他还是唱的少,说的多,一口大白话,几乎等于跟茶客们讲故事。用的书也多是一些神话、鬼怪之类的,如《聊斋志异》、《西游记》、《三侠五义》等。说书时场内少有喝彩声,但也少有喧哗声,因为茶客们个个都听得入迷了。连在场内卖糖果、香烟、炒瓜子的小家伙,也从不大声吆喝,只要一走进场子,总是把细细的麻杆腰儿弯下来,只凭骨碌碌的两只眼睛做生意,小家伙们是一心当二用,边做买卖边听书呢。
平心而论,北茶馆的书说得高雅,南茶馆的书讲得通俗。小城中肚子里墨水浓一点儿的人爱进北茶馆,而南茶馆里多是文化少,无家业,靠打短工、卖力气过日子的贫民阶层。当然,这绝不是人为的分割,不过是适者生存之道的点滴自律而已。
小城中最有名的茶馆叫“一品香”,它坐落在公园里的西南角。主体是一栋羊抵战四坡水的大瓦房,里头是通间,能摆放几十张小茶桌。门前一大片树林,足有一百多棵小叶洋槐,一律的六七尺高低,五六尺远近,枝枝蔓蔓,覆盖交错,团团垒垒,青葱一片。轻风吹过,便会如翠海一般地摇动起来。槐花开时,最是美景,堆堆簇簇的花丛,如碧玉碎雪,清香馥郁,蜜蜂在花上飞舞,嗡嗡喑喑,时或落下一根花茎,跌进茶碗里,茶客们也只是轻轻一笑,眼睛盯着那漂在水面的花茎,并不停下自己的啜饮,只是把进口的水声放得极低,充满着一种欣喜的虔诚。
抗日战争时期,小城成了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驻地。
假日里,李宗仁将军常常进城到中山公园打羽毛球,球场就在“一品香”茶馆附近。很多时候,将军都会邀围观的群众对打一场,比比输赢。将军打完球一准儿到茶馆里喝茶休息,跟茶客们谈天说地,一论家长里短。听说还有两次,李司令长官借“一品香”的大场面,即兴演讲团结抗战,他站在一张小小的茶桌上,声情并动,怒冲九霄,说到激烈时,嗓子都嘶哑了。那种“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的英雄气概,至今仍让小城的老人们感念不已。“一品香”也因之而声名高涨,人财两旺。听老人们讲,好像还有茶馆老板跟将军攀了干亲的传言,不知是真是假。为此,小城中的博雅鸿儒们曾一度争执不下。我想,其实大可不必。在那烽烟遍地、疮痍满目的岁月里,任何一种善意的传说,无非都是人们一种生之向往、美之追求而已,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岁月已然淡远了,又何必非要将它变成一段生硬的真实呢?
南宋大诗人陆游有《自法云归》一诗,他写道:“落日疏林数点鸦,青山阙处是吾家。归来向事添幽致,小灶灯前自煮茶。”一生忧国忧民的大诗人,在为抗金大业四方奔走的间暇,烹茶吟诗,陶冶情操,以备振作精神,继续战斗。血浓于水而融于水,杯杯香茶早已化为报国热血、杀敌激情了。中国抗战八年,小城作为鄂、豫、川、陕四省交界的抗战中心,作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驻地,聚集了大批中华精英,全体民众,同仇敌忾,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战斗篇章。粒沙成山,众志成城,小城茶馆以聚集、宣传,交流、鼓动的功用,担当了历史关头激流勇进的职责。小城茶馆不愧为是小城人的一页正史,一面明镜,一种永钦于世的小城风骨。
然而,历史中的茶馆的意义又何止于此呢?
说书唱辞,其源头似应在大唐王朝,而后经元、明得以发达。作为说书工具的话本小说,终于登堂入室,一度成为中国文学洪流的领军人物,它让悠久的中国文化从此以一种别致的形式向劳苦大众张开了怀抱。而遍布中国城乡的小茶馆,就成了书艺传输最强劲的主力军,它们不息不止地流传着民族文化的薪火,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它们的作用何其大也,它们的价值又何其高也,由它们而生发的影响又何其宽阔深远也,诚可谓——名可并万里长城,功足比丝绸之路啊。
我深深地怀念那已经远去了的故乡小城中的茶馆。
责任编辑 刘 洋
用一个比喻来说,小城若是一片天,小城茶馆就是天上的星斗;小城若是一条鱼,小城茶馆就是鱼的片片锦鳞。小城茶馆从来都是小城人生活的一部分。
小城的茶馆虽多,但差别并不大。通常都是两间门面,里外皆放桌、凳、竹椅。虽说数量、样式各家不一,但烧水的铁壶却全都相同。一律的长壶嘴,宽把手,梯形柱状,通体墨黑,样子蠢笨。茶客们进来,四个人一围,五分钱一碗,普通的炒青,再加上一撮香片,两三朵茶菊,开水一冲,刹时间便会有一股淡香漫起来。此时,风箱声,言语声混杂在一起,茶馆内外就变成了一个大蜂窝。
在小城中,去茶馆喝茶俗话叫“坐茶馆”。一个“坐”字似乎透出来了无尽的闲逸,但细品之下,让人更多感觉到的还是“坐”字背后那种“泡”或“磨”的意味。
茶客们喝茶的时间不定,一般多是半天。当然,你不说走,绝对没人撵你,你不说换一碗,也不会有人来多嘴。只要你愿意,尽可以从茶馆开门就进来,尽可以带上一两样小吃,中午打点一下肚肠,而后在竹躺椅上小睡一气,下半响坐起来接着喝,一直喝到茶馆关门打烊。
有句老话说“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一杯酒;谋衣苦,谋食苦,苦中求乐半壶茶”,似乎说的是茶客们的闲散。其实看似闲散的茶客们,大都又并不随意。真正不带一点儿心事,纯粹来消磨时光的人并不多。说是来喝茶,却多是要借茶馆见面谋事的。或想来交朋友、谈生意,或想来探消息、播信息,总之是心怀异趣,别有情致。人虽在,味不在茶,项庄舞剑意在其他。真可谓小小茶馆,鱼龙混杂,斗方之地,五湖四海,笑谈中,成败兴衰尽在其间。走进茶馆,只要一落座,你就听吧,上至国家大事,下到妇姑斗狠,无论是眼见耳闻、道听途说,还是街谈巷议、飞短流长,天皇皇,地皇皇。万人千张口,兔子变成狗,一股脑儿的就全听进耳朵里来了。
小城虽然地属北方,可因为傍着一条清粼粼的汉水河,依北走南,交游四方,也就沾染上了不少南方的习俗。别的不说,小小的茶馆就是一例。小城的茶馆除了喝茶之外,竟也像江南的茶肆一样能够叫到小吃、点心之类的东西,也准备有雅间,可以摆酒待客,只不过酒菜要从餐馆里预订了送来,茶馆里并不准备厨房。因为北方人总觉得在茶馆里待客不够味儿、欠礼数。其实,这正是拙性子在作祟,说好听点儿是厚道,说刻薄一点儿就是冥顽了。
小城虽小,也有两个大茶馆,它们一南一北紧靠着城中漂亮的中山公园。
两个大茶馆,其实就是两个大书场,南北各具特色。北边的是个大屋顶房子,足足能坐两百多茶客。说书人姓马,人称马师傅,身材魁梧,语音洪亮。说书时,他总是穿一件暗色长衫,卷起两只袖口,翻出里面的白衬来。身前一张方木桌,蒙一块绣花桌幔,虽是丝绸料子,但早已洗得发了白。桌边有椅,却并不坐,双臂张开呈八字,硬硬撑住桌沿,口若悬河。兴起时,惊堂木啪地一响,吼声便闷雷一般从头顶滚过,此时便常常会换来一阵喝彩声。他说的书多为封神、三国、说岳、说唐等,用的是七言八句的韵文,连说带念地吼出来,所以小孩子根本听不懂,只能看热闹。南边的又不同,是一栋两连坡的茅草屋,四周无壁,八面来风,屋檐外丈余即是围墙,书桌放在屋子正中一小木台上。说书人叫单师傅,年龄与马师傅相仿,长相却完全相反,又瘦又小,还有点水蛇腰,穿戴也无固定样式,乍一看酷似一个老货郎。他说书不用惊堂木,而是用一把坠子胡琴,木梆子固定在桌面上,一根细麻绳垂下来,开场时,一只脚勾住绳套,手拉胡琴脚打梆,配上大调曲子,嘤嘤嗡嗡一起,便噼哩啪啦地说将起来。但总的看,他还是唱的少,说的多,一口大白话,几乎等于跟茶客们讲故事。用的书也多是一些神话、鬼怪之类的,如《聊斋志异》、《西游记》、《三侠五义》等。说书时场内少有喝彩声,但也少有喧哗声,因为茶客们个个都听得入迷了。连在场内卖糖果、香烟、炒瓜子的小家伙,也从不大声吆喝,只要一走进场子,总是把细细的麻杆腰儿弯下来,只凭骨碌碌的两只眼睛做生意,小家伙们是一心当二用,边做买卖边听书呢。
平心而论,北茶馆的书说得高雅,南茶馆的书讲得通俗。小城中肚子里墨水浓一点儿的人爱进北茶馆,而南茶馆里多是文化少,无家业,靠打短工、卖力气过日子的贫民阶层。当然,这绝不是人为的分割,不过是适者生存之道的点滴自律而已。
小城中最有名的茶馆叫“一品香”,它坐落在公园里的西南角。主体是一栋羊抵战四坡水的大瓦房,里头是通间,能摆放几十张小茶桌。门前一大片树林,足有一百多棵小叶洋槐,一律的六七尺高低,五六尺远近,枝枝蔓蔓,覆盖交错,团团垒垒,青葱一片。轻风吹过,便会如翠海一般地摇动起来。槐花开时,最是美景,堆堆簇簇的花丛,如碧玉碎雪,清香馥郁,蜜蜂在花上飞舞,嗡嗡喑喑,时或落下一根花茎,跌进茶碗里,茶客们也只是轻轻一笑,眼睛盯着那漂在水面的花茎,并不停下自己的啜饮,只是把进口的水声放得极低,充满着一种欣喜的虔诚。
抗日战争时期,小城成了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驻地。
假日里,李宗仁将军常常进城到中山公园打羽毛球,球场就在“一品香”茶馆附近。很多时候,将军都会邀围观的群众对打一场,比比输赢。将军打完球一准儿到茶馆里喝茶休息,跟茶客们谈天说地,一论家长里短。听说还有两次,李司令长官借“一品香”的大场面,即兴演讲团结抗战,他站在一张小小的茶桌上,声情并动,怒冲九霄,说到激烈时,嗓子都嘶哑了。那种“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的英雄气概,至今仍让小城的老人们感念不已。“一品香”也因之而声名高涨,人财两旺。听老人们讲,好像还有茶馆老板跟将军攀了干亲的传言,不知是真是假。为此,小城中的博雅鸿儒们曾一度争执不下。我想,其实大可不必。在那烽烟遍地、疮痍满目的岁月里,任何一种善意的传说,无非都是人们一种生之向往、美之追求而已,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岁月已然淡远了,又何必非要将它变成一段生硬的真实呢?
南宋大诗人陆游有《自法云归》一诗,他写道:“落日疏林数点鸦,青山阙处是吾家。归来向事添幽致,小灶灯前自煮茶。”一生忧国忧民的大诗人,在为抗金大业四方奔走的间暇,烹茶吟诗,陶冶情操,以备振作精神,继续战斗。血浓于水而融于水,杯杯香茶早已化为报国热血、杀敌激情了。中国抗战八年,小城作为鄂、豫、川、陕四省交界的抗战中心,作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驻地,聚集了大批中华精英,全体民众,同仇敌忾,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战斗篇章。粒沙成山,众志成城,小城茶馆以聚集、宣传,交流、鼓动的功用,担当了历史关头激流勇进的职责。小城茶馆不愧为是小城人的一页正史,一面明镜,一种永钦于世的小城风骨。
然而,历史中的茶馆的意义又何止于此呢?
说书唱辞,其源头似应在大唐王朝,而后经元、明得以发达。作为说书工具的话本小说,终于登堂入室,一度成为中国文学洪流的领军人物,它让悠久的中国文化从此以一种别致的形式向劳苦大众张开了怀抱。而遍布中国城乡的小茶馆,就成了书艺传输最强劲的主力军,它们不息不止地流传着民族文化的薪火,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它们的作用何其大也,它们的价值又何其高也,由它们而生发的影响又何其宽阔深远也,诚可谓——名可并万里长城,功足比丝绸之路啊。
我深深地怀念那已经远去了的故乡小城中的茶馆。
责任编辑 刘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