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为什么和怎么样建设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思考,并以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作为实践。
关键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思考;实践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近年来,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电子教研室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下面作阐述之。
1 建设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思考
1.1 为什么要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我们已经建立了电子电工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电子设计实训室、电子工艺实训室、电子检测实训室,在实训教学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其中,电子电工实训室可以完成电路基础、电工基础方面的实训。电子设计实训室与上海因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因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建,具有数模电培训系统、单片机开发培训系统、智能项目开发训练系统、EDA学习及开发培训系统、FPGA学习及开发培训系统、嵌入式实践开发系统、电子产品项目设计培训系统、智能环境控制系统训练项目等,能完成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实训,以及电子类竞赛项目的培训。电子工艺实训室完成电子产品组装方面的实训,如收音机组装、功放组装等。电子检测实训室主要完成电子测量技术课程的实训,及对电子产品进行检测的实训。
这些实训室完成的电子产品虽然是真实的电子产品,如收音机组装、功放组装等。但总感觉还缺什么,总觉得学生就业与市场有较大差距。经过调查分析和研究,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应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1.2 建立什么样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建立什么样子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呢?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丁金昌指出,建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要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要真正实现学生顶岗实习;三是要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校内实训基地要做到生产性实训,必须要实现“八个合一”:(1)生产车间与教室合一。学生专业课上课的教室就是实训室,也是产品的生产车间或是业务的工作室。(2)学生与学徒合一。(3)教师与师傅合一。教师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又是生产实习的师傅。(4)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5)教学用具与生产工具合一,教学设备就是生产设备,教学素材就是生产的原材料。(6)作业与产品(作品)合一。学生完成的作业不仅仅是写在作业本上的,而是生产出的合格产品或是学生的创意作品。(7)教学与科研合一。(8)育人与创收合一。通过生产性实训,既培养了一批高技能人才,又生产了一定的物质产品,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为此,我们确定建立一个电子产品(SMT)生产车间,实现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零距离就业。
2 建设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践
我们利用财政部教育部支持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服务能力提升项目资金和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进行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践,建立了一个电子产品(SMT)生产车间。
我们依据工厂化、车间式进行布局和设备选型,参照企业员工管理、成本控制、质量监控、绩效考核、薪酬激励等管理模式来建立电子产品(SMT)生产车间。让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感受真实的生产环境、真实的生产任务、真实的企业管理和市场化的评价标准,从而能够满足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和职业素养熏陶的基本要求,体现理论与实践、教与做的高度统一。
我院的电子产品(SMT)生产车间的生产任务可以来源于社会真实的项目(即生产商品),也可以是模拟的教学任务(即生产产品)。对产品的用途、性能、设计、选材、成本、工艺选择、验收标准、完成时间等都按照企业生产的要求做。对技术服务的对象、内容、标准、技术规范、最终成果的形式等也严格按照市场的要求进行。电子产品(SMT)生产车间管理模式包括考勤、调度、计划、制品、定置、统计、“6S”及安全与文明生产管理到着装等都严格参照企业的制度执行,以实现实训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一致。电子产品(SMT)生产车间生产的产品或技术服务成果的质量、效率、成本、工艺选择等在接受学院“教学标准”评价的同时,还要参照企业、客户对产品的验收标准进行综合评判。
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电子产品(SMT)生产车间,与企业的电子产品生产车间还是有一个较大区别,就是目标不同,我们不是以赢利为主要目标,而是以培养人为主要目标。因此,校内生产性实训在实训过程中,学生不是生产的“机器”,而是“职业人”的培养。在实训过程中产品的选择需具有典型性、递进性。参加实训的学生和学生实训的岗位具有轮换性。
目前,这些工作我们还在进一步完善,以期培养更合格的电子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申屠江平.高职院校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0(9).
[2]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关键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思考;实践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近年来,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电子教研室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下面作阐述之。
1 建设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思考
1.1 为什么要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我们已经建立了电子电工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电子设计实训室、电子工艺实训室、电子检测实训室,在实训教学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其中,电子电工实训室可以完成电路基础、电工基础方面的实训。电子设计实训室与上海因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因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建,具有数模电培训系统、单片机开发培训系统、智能项目开发训练系统、EDA学习及开发培训系统、FPGA学习及开发培训系统、嵌入式实践开发系统、电子产品项目设计培训系统、智能环境控制系统训练项目等,能完成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实训,以及电子类竞赛项目的培训。电子工艺实训室完成电子产品组装方面的实训,如收音机组装、功放组装等。电子检测实训室主要完成电子测量技术课程的实训,及对电子产品进行检测的实训。
这些实训室完成的电子产品虽然是真实的电子产品,如收音机组装、功放组装等。但总感觉还缺什么,总觉得学生就业与市场有较大差距。经过调查分析和研究,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应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1.2 建立什么样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建立什么样子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呢?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丁金昌指出,建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要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要真正实现学生顶岗实习;三是要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校内实训基地要做到生产性实训,必须要实现“八个合一”:(1)生产车间与教室合一。学生专业课上课的教室就是实训室,也是产品的生产车间或是业务的工作室。(2)学生与学徒合一。(3)教师与师傅合一。教师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又是生产实习的师傅。(4)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5)教学用具与生产工具合一,教学设备就是生产设备,教学素材就是生产的原材料。(6)作业与产品(作品)合一。学生完成的作业不仅仅是写在作业本上的,而是生产出的合格产品或是学生的创意作品。(7)教学与科研合一。(8)育人与创收合一。通过生产性实训,既培养了一批高技能人才,又生产了一定的物质产品,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为此,我们确定建立一个电子产品(SMT)生产车间,实现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零距离就业。
2 建设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践
我们利用财政部教育部支持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服务能力提升项目资金和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进行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践,建立了一个电子产品(SMT)生产车间。
我们依据工厂化、车间式进行布局和设备选型,参照企业员工管理、成本控制、质量监控、绩效考核、薪酬激励等管理模式来建立电子产品(SMT)生产车间。让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感受真实的生产环境、真实的生产任务、真实的企业管理和市场化的评价标准,从而能够满足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和职业素养熏陶的基本要求,体现理论与实践、教与做的高度统一。
我院的电子产品(SMT)生产车间的生产任务可以来源于社会真实的项目(即生产商品),也可以是模拟的教学任务(即生产产品)。对产品的用途、性能、设计、选材、成本、工艺选择、验收标准、完成时间等都按照企业生产的要求做。对技术服务的对象、内容、标准、技术规范、最终成果的形式等也严格按照市场的要求进行。电子产品(SMT)生产车间管理模式包括考勤、调度、计划、制品、定置、统计、“6S”及安全与文明生产管理到着装等都严格参照企业的制度执行,以实现实训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一致。电子产品(SMT)生产车间生产的产品或技术服务成果的质量、效率、成本、工艺选择等在接受学院“教学标准”评价的同时,还要参照企业、客户对产品的验收标准进行综合评判。
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电子产品(SMT)生产车间,与企业的电子产品生产车间还是有一个较大区别,就是目标不同,我们不是以赢利为主要目标,而是以培养人为主要目标。因此,校内生产性实训在实训过程中,学生不是生产的“机器”,而是“职业人”的培养。在实训过程中产品的选择需具有典型性、递进性。参加实训的学生和学生实训的岗位具有轮换性。
目前,这些工作我们还在进一步完善,以期培养更合格的电子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申屠江平.高职院校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0(9).
[2]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