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的大繁荣时期,期间百家争鸣的盛况至今还被世人赞叹,当时大放异彩的儒家思想至今还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大学》作为儒家的经典之一,继承和弘扬了儒家文化,其中“修己安人”的管理思想,具有较深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 大学 修己安人 管理思想
一、“修己安人”管理思想的展现
《大学》中的主要内容就是“三纲领”和“八条目”,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大学》中首章就写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人人自身本有的光明德性,再用这种德性去改造人民,使人民革旧图新,最终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其实就是管理的目的,即“安人”,也就是“三纲领”,而我们要达到这种目的,必须通过“八条目”的方法,也就是大学中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它告诉我们: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弘扬光明德性的人,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先要修养自身的品德;要想修养自身的品德,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并研究万事万物。这也就是“修己”,即“八条目”的由来。
这种“安人”必先“修己”的态度,直观的展现了“修己安人”管理思想。
二、“修己安人”管理思想的内涵
对于自我修身管理和安人社会管理这两种管理行为,儒家更看重自我修身的管理行为。作为儒家的经典《大学》也是如此强调的。
从“八条目”中我们可知,通过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五种内修完善己身后,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三种外治,最终达到“安人”的目的。这实际上就是强调个人主体在把自身各方面的条件都完善好之后(修己),才能去实践,才能把事情做好(安人),这与现代管理中强调自律管理的要求不谋而合。
在现代管理中“修己”是管理者的自我管理的过程。管理者先“修己”,用自身去感染被管理者,让他们也自然而然的“修己”,由此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双方都自觉的“修己”,人人皆得合理,必然使管理更加合理,这才是最有效的管理方法,而作为管理者如果只是单纯的想改变被管理者,被管理者就会出现抵触情绪,同时迫于上下级的关系又只能被动接受管理者的命令,这样就会使被管理者在实际执行管理者的管理要求时“偷懒”,久而久之,这不仅使管理者的威信下降也浪费了大量的管理成本,对企业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也不符合“安人”的要求,更不符合现代人性化的管理要求。
三、“修己安人”管理思想的本质
“修己”作为现代管理实践的开始,其根本的目的在于“安人”。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安人”的最终目的就是使组织中的成员物质和精神的需求都得到满足的同时促进组织的发展,实现组织的目标。要实现“安人”的目的,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必须从自身出发“修己”,而现代世界著名实业家稻盛和夫认为作为一位合格的领导者所拥有的资质有五项:具备使命感、明确的描述并实现目标、必须不断的挑战新事物、必须获得集团所有人的信任和尊敬、抱有关爱之心。由此可见《大学》中所提倡的“修身”方式对于现代领导者所要具备素质来说具有一定历史的局限性,但就其所倡导的“修身”精神仍值得现代管理者去借鉴学习。
“修已安人”管理思想的宗旨是以人为本。而对于企业来说,人是最宝贵、最有潜力的资源。作为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其首要任务就是如何最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其更好的为组织服务,而调到员工的积极性是以满足员工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为前提的,这就是以人为本,同时也是“安人”的要求,而管理作为人的社会活动,它是通过人的管理行为表现出来的,没有人参与的管理行为是不存在的,所以,人的管理行为体现了管理的本质。而人作为管理的主要对象,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所以人的管理行为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人作为管理主体而言,管理行为表现为管理者对于被管理者行为的他律管理;二是人作为管理客体而言,管理行为则表现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对于自身行为的自律管理。
“修己安人”管理思想的本质是自律管理与他律管理的相互统一,而在“修己安人”的管理思想中更强调的是自律管理。因为自我修身管理是安人社会管理的前提,只有做到了自我修身管理,才能实现安人的社会管理。管理作为人的行为活动,不仅具有自然性,也有其必然性。管理的自然性是自律管理,它是指人们具有自我管理的倾向,而且能够自觉地遵循和履行社会纲纪规范,实现自我与他人的生存发展。众所周知,人都是具有惰性的,所以如果单凭自律管理,而无外在强制措施,很难保证组织中的成员能够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同样失去外在的强制力没有有序的规范指导也容易使组织成员之间产生矛盾,导致组织内部失衡,使得管理工作无法进行,而他律管理作为管理的必然性要求,它是通过组织中规章制度的确立和实施,来有序的统一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实现组织和谐有序地向前发展,所以管理在有其自然性的同时也具备必然性特点。
由上述可知“修己安人”的管理行为是自律与他律相统一的过程,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要使企业健康的向前发展,实现企业的价值和目标,就必须把自律与他律结合起来,贯彻到企业的日常管理当中去。
参考文献:
[1]杨润根.发现大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2]孙聚友.儒家管理哲学新论[M].济南:齐鲁书社,2003.
[3]稻田和夫.领导者的资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大学 修己安人 管理思想
一、“修己安人”管理思想的展现
《大学》中的主要内容就是“三纲领”和“八条目”,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大学》中首章就写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人人自身本有的光明德性,再用这种德性去改造人民,使人民革旧图新,最终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其实就是管理的目的,即“安人”,也就是“三纲领”,而我们要达到这种目的,必须通过“八条目”的方法,也就是大学中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它告诉我们: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弘扬光明德性的人,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先要修养自身的品德;要想修养自身的品德,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并研究万事万物。这也就是“修己”,即“八条目”的由来。
这种“安人”必先“修己”的态度,直观的展现了“修己安人”管理思想。
二、“修己安人”管理思想的内涵
对于自我修身管理和安人社会管理这两种管理行为,儒家更看重自我修身的管理行为。作为儒家的经典《大学》也是如此强调的。
从“八条目”中我们可知,通过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五种内修完善己身后,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三种外治,最终达到“安人”的目的。这实际上就是强调个人主体在把自身各方面的条件都完善好之后(修己),才能去实践,才能把事情做好(安人),这与现代管理中强调自律管理的要求不谋而合。
在现代管理中“修己”是管理者的自我管理的过程。管理者先“修己”,用自身去感染被管理者,让他们也自然而然的“修己”,由此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双方都自觉的“修己”,人人皆得合理,必然使管理更加合理,这才是最有效的管理方法,而作为管理者如果只是单纯的想改变被管理者,被管理者就会出现抵触情绪,同时迫于上下级的关系又只能被动接受管理者的命令,这样就会使被管理者在实际执行管理者的管理要求时“偷懒”,久而久之,这不仅使管理者的威信下降也浪费了大量的管理成本,对企业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也不符合“安人”的要求,更不符合现代人性化的管理要求。
三、“修己安人”管理思想的本质
“修己”作为现代管理实践的开始,其根本的目的在于“安人”。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安人”的最终目的就是使组织中的成员物质和精神的需求都得到满足的同时促进组织的发展,实现组织的目标。要实现“安人”的目的,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必须从自身出发“修己”,而现代世界著名实业家稻盛和夫认为作为一位合格的领导者所拥有的资质有五项:具备使命感、明确的描述并实现目标、必须不断的挑战新事物、必须获得集团所有人的信任和尊敬、抱有关爱之心。由此可见《大学》中所提倡的“修身”方式对于现代领导者所要具备素质来说具有一定历史的局限性,但就其所倡导的“修身”精神仍值得现代管理者去借鉴学习。
“修已安人”管理思想的宗旨是以人为本。而对于企业来说,人是最宝贵、最有潜力的资源。作为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其首要任务就是如何最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其更好的为组织服务,而调到员工的积极性是以满足员工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为前提的,这就是以人为本,同时也是“安人”的要求,而管理作为人的社会活动,它是通过人的管理行为表现出来的,没有人参与的管理行为是不存在的,所以,人的管理行为体现了管理的本质。而人作为管理的主要对象,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所以人的管理行为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人作为管理主体而言,管理行为表现为管理者对于被管理者行为的他律管理;二是人作为管理客体而言,管理行为则表现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对于自身行为的自律管理。
“修己安人”管理思想的本质是自律管理与他律管理的相互统一,而在“修己安人”的管理思想中更强调的是自律管理。因为自我修身管理是安人社会管理的前提,只有做到了自我修身管理,才能实现安人的社会管理。管理作为人的行为活动,不仅具有自然性,也有其必然性。管理的自然性是自律管理,它是指人们具有自我管理的倾向,而且能够自觉地遵循和履行社会纲纪规范,实现自我与他人的生存发展。众所周知,人都是具有惰性的,所以如果单凭自律管理,而无外在强制措施,很难保证组织中的成员能够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同样失去外在的强制力没有有序的规范指导也容易使组织成员之间产生矛盾,导致组织内部失衡,使得管理工作无法进行,而他律管理作为管理的必然性要求,它是通过组织中规章制度的确立和实施,来有序的统一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实现组织和谐有序地向前发展,所以管理在有其自然性的同时也具备必然性特点。
由上述可知“修己安人”的管理行为是自律与他律相统一的过程,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要使企业健康的向前发展,实现企业的价值和目标,就必须把自律与他律结合起来,贯彻到企业的日常管理当中去。
参考文献:
[1]杨润根.发现大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2]孙聚友.儒家管理哲学新论[M].济南:齐鲁书社,2003.
[3]稻田和夫.领导者的资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