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情结”的反思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liuk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俄狄浦斯王》 是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本文试通过对弗洛伊德认为戏剧中的悲剧效果是源于俄狄浦斯的恋母情结,对《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情结进行阐释、解读,由此对弗洛伊德给出的恋母情结是这部戏剧的主要悲剧根由做出一些反思。
  关键词: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依德;反思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02
  俄狄浦斯情结,我们也称之为“恋母情结”,它的首次出现是由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在1900年,他在《梦的解析》中对《俄狄浦斯王》这部悲剧进行了解析,并且提出了俄狄浦斯情结这个概念。他指出: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中的“恋母情结”是人类的一个共通点,俄狄浦斯是我们每个人的缩影,是一个有恋母情结的人。他认为《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弑父娶母最主要的因素是他的恋母情结所致。
  一、俄狄浦斯情结的解读
  美国当代著名的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说过“在文化史上极少有东西像弗洛伊德的这个概念那样深入人心,哦,当然,这就是俄狄浦斯情结,我们全都熟悉它”。[1]对于“俄狄浦斯情结”是造成《俄狄浦斯王》悲剧根源来自于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认为,文学的创造和欣赏都得从无意识欲望——性本能这一根本动因去寻找。弗洛伊德从戏剧角度来解读的话,是倾向于《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效果来自于俄狄浦斯王的“恋母情结”。这种情感会让儿子在母亲身上有情感上的交流和体验,而这些会产生无意识的爱以及爱的假想敌。会让他对异性父母持占有的欲望,期待自己的竞争对手即同性父母死亡,这些都在表明他爱自己的同性父母,厌恨或是排斥自己的异性父母。在俄狄浦斯情结的症状中,这两个方面基本上会同时存在。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俄狄浦斯情结体验主要集中在儿童时期,之后会进入一段潜伏期。到青春期,俄狄浦斯情结又会再次显现出来,但每个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克制和转移它。俄狄浦斯情结在人格的形成发展和爱的欲望倾向中有着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弗洛伊德在他的另一本书《图腾与禁忌》里也有谈到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在书中的第一章乱伦畏惧和第四章图腾崇拜在童年时期的再现里,想从人的本性出发来研究这些具有同一图腾氏族的、贫穷的、赤身裸体的食人生番是怎样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避免乱伦的出现。我们发现,所有存在着图腾现象的地方,几乎同时也会有这样的规定:把同一图腾当作信仰的氏族成员之间不能发生性关系,也不能通婚。而且这一定律执行的极为严格,男女一样,处罚一般是死刑。因此,我们发现这些野蛮人对乱伦有着一种异常巨大的畏惧感,或者对此话题高度敏感,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地的资料中抽取一些片段来看看这些氏族部落的人是怎样避免这些乱伦禁忌的。在美拉尼西亚,在勒帕斯岛,当一个男孩达到一定的年龄时,他就不在家里,必须搬到外面去住。如果路上偶遇姐妹,必须避开或者跑开。作兄弟的甚至不能叫出其姐妹的名字。儿子与母亲也要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在新梅克伦堡群岛,堂表兄弟姐妹彼此之间不可接近,不可握手不可送礼物。在英属东非的阿坎巴人,女孩在青春期这段时间里必须回避她的父亲。出现最广泛的还是限制男子与其岳母之间的交往。在班克斯群岛,男子是不能接近其岳母的,路上相遇都会主动给岳母让路。在东班图人中,“习俗要求男子应以其岳母‘为耻’”。在所罗门群岛,结了婚的男子见到其岳母要装作不认识。很多人对此的猜测即时许多男子都是因为先爱上其岳母,然后才移情于女儿的。当然,这仅仅是猜测,有一种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回避原则是作为一种防止可能会出现的乱伦之进一步的防范措施。弗洛伊德通过他的精神分析的研究方法应用于社会心理学对此的解释是:“这种乱伦畏惧是一种在婴儿期出现的精神特征,小男孩最早选择的恋爱对象时乱伦性的,而且是被禁止选择死亡,此即他的母亲和姐妹。”在此弗洛伊德也是想论述“俄狄浦斯情结”,他觉得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小孩子做出这样的选择,有性本身的作用,也有其父母亲的影响。比如母亲偏爱儿子,父亲偏爱女儿。在这种情形下,男孩女孩都很容易地就形成了一种恋母情结或是恋父情结。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种种原因,很大一部分人没能克制、转移和渡过俄狄浦斯情结,长大后,这种俄狄浦斯情结被保存了下来。
  弗洛伊德作过一个设想:图腾的存在可能是由于儿子们畏惧父亲的绝对权威和统治力,继而杀了自己的父亲。而愧疚感让他们将一种动物符号替代死去的父亲供奉起来,后来,为了避免手足相残,又禁止杀害供奉起来的图腾动物。他的解释是,在原始社会里,绝对的统治权隶属父亲,他可以同时拥有多个妻子,正是由此,儿子们会对父亲产生极大的妒忌,认为父亲把他们的爱欲对象侵占了。于是,当儿子们有了一定的能力后,会一同把他们的父亲杀死。之后的最高统治的权利将被兄弟们平分。可是我们也会发现,父亲死后就不会有谁一人占有绝对的权力。随着时间的流逝,对父亲的思念也会越来越强烈,于是,他们开始理想化父亲的伟大力量,进而演变成对父亲的供奉。佛洛依德通过这些分析,让我们了解到小孩子的心理在原始早期人格心理的发展历程中有某些共通之处:原始人出于对“图腾”的崇拜,大多都是源自于对父亲的嫉妒、憎恨,而产生这些心理源于父亲占有了他的母亲。他们对性的朦胧,这种无意识的形成是来自于每个人幼年对性的压制。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弗洛依德在这里给我们分析出了潜藏在我们孩童时期的无意识状态,即恋母情结,正是由于这种情结,原始氏族人和小孩子才会在潜意识里仇恨父亲,甚至想手刃他,这些说法与弗洛伊德分析俄狄浦斯王杀死自己父亲,是出于实现他孩童的愿望极其相似。
  弗洛伊德对《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来源于俄狄浦斯情结说,在我看来,言过其实。在心理上,弗洛伊德把人的性本能心理生物学化了,他把性本能夸大,大到可以凌驾人的理性,但人毕竟有别于动物。性欲虽是人的一种天性,但也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心理行为。性欲的发生和人的生理、心理和认识水平密切相关。而这些特质在每个人身上的时间都是不一样的,有些快,有些慢,而弗洛伊德说的俄狄浦斯情结体验在一个人的3—5岁间达到高峰,显然有点推而广之,以偏概全。而他在《图腾与禁忌》里对俄狄浦斯情结的看法则是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成分。在原始社会,生产水平很低,宗教、道德和法律都处在一个混沌未分的原始状态,体现的是风俗、习惯和传统。而随着社会发展的逐步完善,原有的风俗、习惯和传统会在从道德、宗教和法律中逐渐分化出来,各自行使各自的权力。   二、俄狄浦斯情结的反思
  弗洛伊德把俄狄浦斯的悲剧归根于他是一个“恋母”者,可是,在《俄狄浦斯王》中,这种“恋母情结”的中心说是有失偏颇的。
  首先,假设若弗洛伊德的分析、解释是正确无误的。我们看到的应该是这样,俄狄浦斯邂逅伊俄卡斯忒,知道她就是他的亲生母亲,然后爱上她,然后在知真相地情况下杀死他父亲。可是在神话里,这些并没有指出。俄狄浦斯之所以娶了伊俄卡斯忒为妻。是因为俄狄浦斯解开了人面师身的司芬克斯谜语,被忒拜城人民拥戴成了国王,故而娶了伊俄卡斯忒为王后。这种“恋母情结”说完全忽略了两人彼此间的吸引力与恋情,显然有点牵强。
  其次,对于伊俄卡斯忒这个女人,我觉得她是一位不称职的母亲,在她身上我几乎看不到一丁点慈祥的母爱。她与丈夫拉伊俄斯竟然把刚出生不到3天的俄狄浦斯的脚钉上,并让仆人把她年幼的婴儿扔到大山里,自生自灭。对此,她还欣慰地说:“可是那个不幸的婴儿没有杀死他的父亲,倒是自己先死了。从那时以后,我就不再因为神示而左顾右盼了。”[2]这就是一个母亲在把自己的孩子害死后的辩解,可谓丧心病狂。为了一个所谓的预言,在害死了自己的亲身孩子后,竟然连一点点的负罪感和愧疚感都没有。再一个是,伊俄卡斯忒为什么对俄狄浦斯王没有起过疑心。如果她够细心与留意,至少有以下两点。第一点,“俄狄浦斯”的名字意为:“肿胀的脚踝”,这点该引起伊俄卡斯忒的猜疑。第二点,小的时候,脚被钉穿是很难全部痊愈的,走路难免会与正常人不一样,即使他走路正常,每夜与俄狄浦斯同榻而眠的她总能看得到他的脚踝是否残疾吧。所以说她的不作为很可能是在故意掩饰,因为她追逐权欲。无论是要“害死”还是要“嫁给”自己的孩子,都是为保住自己的钱财名利。因而,当俄狄浦斯坚持要查清自己的身份时,她却说:“看在天神面上,如果你关心自己的性命,就不要再追问了;我自己的苦闷已经够了。”[3] “啊,不幸的人,愿你不知道你的身世。”[4]在整部戏剧中,这些话语似乎预示着她早已知道了答案。难以想象的是,俄狄浦斯恋上的一个对其阴险、残暴的女人。
  最后,戏剧中俄狄浦斯是一个“弑父娶母”者。可是从他知道了那个可怕的预言:“我命中注定要玷污我母亲的床榻,生出一些使人不忍看的儿女,而且会成为杀死我的生身父亲的凶手。”后,俄狄浦斯就逃到了外地去,他的出走很好地说明了他是一个十足的“反弑父娶母”者。面对着深爱的故乡,面对着有养育之恩的养父母,他义无反顾地背井离乡,试图用自己的出走阻止这个“弑父娶母”的可怕预言。在戏剧的结尾,当“弑父娶母”的预言成为现实时,俄狄浦斯对自己无比怨恨,他把自己的双眼刺瞎,自罚自己,放逐出城。这种自杀式的自罚,从根本上是对“弑父娶母”的这一神谕作了极有力的否定。
  结束语:
  俄狄浦斯情结是被弗洛伊德当作是这部戏剧的悲剧根由,本文通过对《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甫斯情结的分析与阐释,解读和反思,对作品中的“弑父娶母”源于“恋母”之欲进行了一些是与否的论述,进而得出作品主题的多个面向,总结出人想对人类共有心理状态的探索和反思。
  注释:
  [1]哈罗德·布鲁姆·弗洛伊德.一种莎士比亚的解读[J].吴琼,译.外国文学,2009,(6).
  [2]《埃斯库罗斯悲剧三种·索福克罗斯悲剧四种:罗念生全集》(第二卷),第368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3]《埃斯库罗斯悲剧三种·索福克罗斯悲剧四种:罗念生全集》(第二卷),第374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4]《埃斯库罗斯悲剧三种·索福克罗斯悲剧四种:罗念生全集》(第二卷),第375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参考文献:
  [1]《埃斯库罗斯悲剧三种·索福克罗斯悲剧四种:罗念生全集》(第二卷)[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2]哈罗德·布鲁姆·弗洛伊德.一种莎士比亚的解读[J].吴琼,译.外国文学,2009,(6).
  [3]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A].周红兴.外国戏剧名篇选读[M].张唤民,陈伟奇,译.上海:知识出版社,1987.
  [4]维柯,新科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5]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6]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
其他文献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核心专长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因为核心专长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可以保证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获得和保持有利的市场定位,从而
摘 要:小说《掷铁饼者》是美国作家理查德·塞尔泽的代表作之一,本文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分析了小说《掷铁饼者》所蕴含的象征意义:背景(病房)和人物。其象征意义反映了作者对当今西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  关键词:理查德·塞尔泽;掷铁饼者;象征意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01  理查德·塞尔泽是美国当代知名作家,他的创作来源于他
摘 要:夏洛特·勃朗特的《简爱》自问世以来就受到当时英国读者的关注,因为这部小说作品主要弘扬了人性的真善美,虽然小说的故事并非历史宏大的事件,仅仅叙述了女主人公简爱的爱情故事。简爱一生坎坷,但是在生活困境面前,她总是坚持原则,追求独立的人格,不畏强权和暴力,总是以顽强的毅力坚持着。小说就是为读者展现一个个性独特、坚强不屈的女性形象。本文从美学的基本视角出发,以审美解析的方法分析《简爱》,对该文本进
摘 要:《土生子》的作者理查德·赖特是美国最享盛誉的黑人作家之一,《土生子》是美国黑人文学作品的里程碑之作,是美国非裔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土生子》的完成标志着美国非裔文学的第二次高潮的到来,标志着“哈莱姆文艺复兴”之后黑人文学作品逐渐追求与白人文学作品的平等地位的转变,《土生子》在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土生子》;黑人文学;美国非裔文学;重要地位  [中图分类号]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和泰国之间的旅游业也正在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跨国旅游。毫无疑问,中国和泰国两国都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可以带给中国和泰国更多的经
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基金项目(16SKYM25)“《史记》英译中的翻译补偿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印度经典喜剧影片《三傻大闹宝莱坞》讲述了三位“傻子”的大学生活,巧妙地运用言语幽默,探讨了应试教育、学生自杀、贫富差距等诸多社会问题。言语幽默与预设紧密相关,预设是说话者假定存在的一种信息或命题,是交际的前提。本文从预设的使用策略,即撤消预设和虚假预设的角度,阐释了影片言语幽默的生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