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切除术后并发肠外瘘的原因分析及防治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qing1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阑尾切除术后并发肠外瘘的原因以及如何进行防治。方法分析2008年5月以来在我院进行阑尾切除术后出现肠外瘘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经验。结果回盲部炎症、医源性损伤以及肠梗阻是常见原因。结论有效的术前准备以及术后预防是关键。
  【关键词】阑尾切除;肠外瘘;原因分析;预防
  阑尾切除术是腹部外科最常见的一种手术,但术后并发症较多,文献报道发生率为10%-20%,而肠外瘘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肠外瘘病程长,治疗难度大,患者常由于营养障碍导致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严重感染及多器官功能衰竭。作者本人总结了2008年5月以来进行阑尾切除术后出现肠外瘘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现论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8年5月以来在我院进行阑尾切除术后出现肠外瘘的患者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5-55岁,平均年龄40岁。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本组12例手术切口感染流出脓液及粪便残渣,4例腹腔引流管引流出脓液及粪便残渣。
  1.2阑尾切除方法
  1.2.1脐部消毒采用盐水-双氧水-碘伏序贯应用,本组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取平卧位,头低脚高10-15度,向左倾斜15度,气腹压力设定为8-12mmHg。先沿脐下缘环形切开2cm长入路,术者与第一助手各以布巾钳从脐两侧提起腹壁,分别置入一个10mm和两个5mmTrocar,10mmTrocar位于切口左端,中点和右端各置入5mmTrocar,经不同孔道置入,方向斜向右下腹,30度窥镜和一直一弯两把分离钳一并进入腹腔进行探查,查看阑尾的位置及病变程度,若阑尾粘连严重、腹膜后位、暴露困难,或化脓坏疽、易断、根部组织不健康等,即改用二或三孔法或中转开腹手术。寻找阑尾与开腹阑尾切除手术一样,先找有结肠带的盲肠,向头侧牵拉盲肠,沿结肠带向下找阑尾,如果阑尾位置浅表较容易发现[1]。
  1.2.2在右下腹阑尾的腹壁投影正上方位置刺入一根伸直的大号皮针带7号线,用腔镜持针器在腹腔内缝住阑尾头端,再从腹壁穿出皮肤外面进行体外对阑尾的牵拉,如果脂肪不多,可以清晰看到阑尾的血管,用电凝钩紧贴阑尾对阑尾系膜进行电凝烧灼处理,直至分离达阑尾根部。因阑尾动、静脉为边缘血管,靠近阑尾根部系膜可不必放置钛夹,如遇出血再放置钛夹。
  1.2.3两钳结合将一根7号丝线绕过阑尾根部,体外打滑结用推结器扎紧阑尾根部,在其远侧相隔1cm同法再次结扎后,在两者之间剪断,残端长5-7mm,用电凝破坏残端的内膜,残端均不予包埋。
  1.2.4取出阑尾标本的方法取决于阑尾病变的炎症程度,炎症轻的或慢性炎症的阑尾多较细,组织也结实,可以从5mm套管中拉出;炎症重的阑尾多较粗且易断和污染伤口,需把标本放在标本袋中拉出,以防污染伤口引发感染。
  1.3肠外瘘的治疗方法治疗及结果本组发生肠外瘘后,均采取扩大腹壁瘘口,放置单孔直径为0.5cm引流管或负压引流管,并用康复新纱布治疗感染切口及腹壁瘘口。待感染切口愈合,瘘口逐渐缩小,肠内容物漏出少于60ml/d后,用康复新油纱布封塞瘘口,10例经治疗22-78d治愈。2例于上述治疗同时行肠外营养,应用生长抑素和生长激素治疗11-32d治愈。2讨论
  2.1发病原因
  2.1.1回盲部炎症及腹腔感染本组3例发生于化脓性阑尾炎术后;8例发生于急性坏疽性阑尾炎术后;5例发生于阑尾周围脓肿术后,其中3例术前已经发生阑尾根部坏疽并残端瘘。阑尾炎症严重,盲肠及回肠末端肠壁炎症反应明显、水肿、血供差者易发生穿孔。此外,若腹腔发生感染,因肠管浸在炎性渗出液中,呈高度充血、水肿、膨胀状态,致使肠壁创面很难愈合,也容易破溃成瘘。
  2.1.2阑尾残端瘘本组5例为阑尾残端瘘,发生原因有:①阑尾根部坏疽时,缝扎修补困难,术后容易发生残端瘘;②阑尾残端结扎不牢、残端保留太少,结扎线易脱落形成残端瘘;③阑尾残端感染或形成脓肿,残端坏死脱落形成瘘。
  2.1.3医源性损伤术中视野小,显露不清,肠管牵拉钳夹过度及盲目分离操作易损伤肠壁,尤其腹腔感染严重者易出现肠瘘。盲肠壁炎性反应重,质地较脆,荷包缝合针线过粗,或缝合过密过深,可影响肠壁血供,导致肠壁穿孔坏死,造成医源性损伤性肠瘘。本组有6例存在医源性损伤,其中2例阑尾位于回肠后位,形成阑尾周围脓肿,回肠末端炎性反应严重,肠壁脆弱,手术分离过程中撕裂回肠浆肌层,虽进行肠壁修补,但术后发生回肠末端瘘;4例为荷包缝合包埋阑尾残端时,撕毁盲肠壁导致荷包缝合失败,放置引流管发生盲肠瘘。
  2.1.4肠梗阻肠梗阻时,肠腔扩张,内压升高,肠壁血运不良,通透性增加,可致肠内容物在肠壁破损、薄弱处渗出或瘘出,引起感染,导致肠壁坏死及穿孔。
  2.2预防措施
  2.2.1手术操作需细致耐心行阑尾切除术时,切口应暴露良好,以利于手术操作及脓液清除,减少盲目操作造成的肠管损伤。对于阑尾粘连广泛而紧密者,手术操作要耐心细致,并明确周围结构关系,分离时多用锐性剥离,以防止更多肠壁浆肌层剥离,如损伤肠壁应及时修补。阑尾根部炎症严重或盲肠壁有水肿,不必强行包埋阑尾残端,于阑尾根部缝扎或结扎后可用大网膜覆盖残端。
  2.2.2重视腹腔引流[2]如阑尾炎感染严重而形成弥漫性腹膜炎或阑尾周围脓肿,清除渗出液、脓液和感染灶困难,放置腹腔引流管可起到引流治疗作用,并促进肠壁修复,肠功能恢复,降低肠瘘发生率。但由于肠壁、网膜、系膜缺氧缺血或被炎症介质损伤,致吸收、防御、分泌功能降低,易形成新的腹腔感染灶,放置引流管尚可达到预防及治疗的目的。肠瘘发生时,腹腔引流管第一时间发挥作用,可有效减少或避免腹腔脓肿、切口感染及全身感染。腹腔引流管宜选用软塑料管,放置时间为7-14d,保持引流通畅。
  参考文献
  [1]邓和军,李庆东,冉学新,等.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J].腹腔镜外科杂志,2004,9(4):241-243.
  [2]胡三元,亓玉忠.2004腹腔鏡外科手术彩色图谱[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08:49-54.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在排除了其他潜在的精神并存症的基础上,综合性评价稳定型冠心病(CHD)患者重性抑郁症(MDD)发病情况,并考察其与心脏生物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CRP)、肌钙蛋白T(TnT)以
【摘要】目的观察剖宫产术后应用硬膜外镇痛泵对恢复的影响。方法将随机抽取的200名剖宫产孕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100例。观察组使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泵,对照组使用传统镇痛方法,对比两组镇痛效果、肛门排气时间、早期泌乳时间及肠蠕动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镇痛效果、肛门排气时间、早期泌乳时间及肠蠕动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剖宫产术后应用硬模外镇痛泵可以有效镇痛,可使孕妇早泌乳,促进肛门排气,促进肠蠕
期刊
【摘 要】目的:通过对临床医学专业少数名族专科(民专)医学生实施妇产科课程PBL教学改革,观察其教学效果,探讨临床医学专业(民专)班级妇产科学课程PBL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并发现和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方法:将临床医学(民专)班90名学生通过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50人与对照组40人,实验组采用PBL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结果:民专班的实验组学生对PBL教学评价均较高,其中PBL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部分胆囊切除术在治疗化脓、坏疽性胆囊炎等复杂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及操作方案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在2006年1月——2013年1月期间,针对化脓、坏疽性胆囊炎实施腹腔镜部分胆囊切除术病例25例,实施开腹胆囊切除30例,分析两组手术方式在手术时间、并发症、住院治疗费用,住院时间等方面,探讨腹腔镜部分胆囊切除术式的应用具体操作体会及临床效果。结果腹腔镜胆囊切除这种方法的应
【摘要】 目的 探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的相关性因素。方法 选取2009年2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接受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相关性因素分析。结果 本组50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38:1;主要发生年龄段为20-39岁(23例);主要的原患疾病为上呼吸道感染,占38%;23例在用药10min-29min内发生不良反应发生;10例主诉有既往用药过敏史
期刊
期刊
目的:系统分析经皮脊柱内镜技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及其特点.方法:两位作者独立对MEDLINE、Cochrane library、Pubmed数据库、Web of Sci
【中图分类号】R57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631-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护士做为健康的维护者其自身的心理健康受到广泛关注。据调查分析,工作在临床一线的护士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心理障碍,导致身体素质下降,工作效率降低。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此现象与护士的工作压力,社会支持以及护士的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有密切联系。职业不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