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基德电影符号元素的意蕴解读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min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金基德这个被韩国乃至世界影坛誉为“天才与疯子”的导演,从影二十余年历尽艰辛和质疑。他的影片酷爱以极端的暴力和撕裂的性来反映人性的卑劣和民族的悲哀,借助镜头语言的隐喻功能展现社会边缘群体在困守的环境下对欲望变态性的追求。本文结合影片镜头中多次出现的意象符号,归纳出“金氏”风格的符号特征,进而解读金基德电影的“黑色美学”。
  关键词:意象符号;隐喻;黑色美学
  作者简介:南韩旦(1991.10-),女,汉族,河南商丘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5--02
  “黑色电影”所揭示的生活状态通常情况下是一个狭小的空间,并且这种空间总是充满压抑和晦涩,使人限制在深深的绝望之中,这是黑色电影的基本特征之一[1]。但在金基德的镜头语言里,这些闭塞的空间总是被有意味的物象隔绝开来,上演着边缘群体的撕裂与残暴、困守与无奈。这无人问津的场域也喻示着人被社会遗弃的现实境遇。
  一、空间限制下意象符号的容纳与释放
  金基德的电影常善于运用封闭的物象符号去营造与世隔绝的地域空间,这一狭小的空间容纳着边缘人最后作为躯体的存在,进而也成为他们规避这个世界带给他们遗弃和伤害的避难所。金基德在电影《春夏秋冬又一春》设置了一个远离尘世的“浮寺”。四面水雾环绕的小寺像是人们内心的一方净土,容纳罪恶,救赎心灵。寺庙悬浮于水中央,在水波的荡漾下激荡着小和尚萌动的春心,水作为欲望的象征,喻示着对人性的考量。当小和尚与女孩放任的尝吃“禁果”,释放着少年本有的“天真”时,最终被师傅体罚,追于世俗。但这“天真”却是人性本恶的象征。青年的小和尚因本性的驱使,杀人躲避,重新回到浮寺。浮寺这一空间符号成为容纳罪恶、救赎人性的归宿,但也是隔离外世空间释放欲望的载体。《鳄鱼藏尸记》中主人公鳄鱼生活在汉江边肮脏的桥墩下,以隐藏溺水者的尸体、讹诈家属钱财作为他“称霸一方”的资本。在遭人殴打和唾弃之后,以谩骂和恐吓同样流落街头的祖孙来宣泄自己的压抑。当真爱的落水女跳河而亡时,鳄鱼选择永存于埋葬自己的水下空间,这些象征性的容器承载了边缘人鳄鱼内心对家的渴望和对现世的逃离。在《空房间》中,一个个房间揭示了都市人困守的生活状态。都市给予他们的是冷冰冰的房子,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虽然生活在现实中,但却要不断地寻找各自的精神家园及释放空间。主人公在石一次次的闯入他人的家庭,感受他人的生活,在这里“空房间”是流浪人的归宿,也是在石感受“家”所释放的温暖。当城市的房间不能容纳他的存在,视线的盲区成为他活下去唯一的去处。
  二、动静交替下意象符号的柔软与尖锐
  在精神分析学看来,狂躁是一个人精神在受到极度压力的情况下的一种表现。在金基德电影中,人物更是从内心活动到外在行为举止自始至终都充满着躁动不安。[2]这躁动的原因不仅是情欲的驱使,更是在受到沉重打击后精神极度崩溃下人无法控制自己言行的表现。
  在“金氏”语言中,流动的水不仅是隔离尘世的“墙”,更是欲望泛滥、罪恶频生的最佳温床。在金基德的镜头里水的流动隐喻着人的漂泊,同时也是造成人与外世联系甚少的重要物象。这一符号不仅困守了人的活动空间,更甚是使人的精神处于一种绝望的边缘,永远看不到希望。《弓》中的少女与老人生活在大海之上,“水”是他们全部的生活来源,也是少女全部的希望,滋养着她柔软纯真的梦。当遇到少年后,女孩的生活被打乱,她萌发爱恋,等待男孩的一次次到来。然而当老人发觉并极力阻挠,“水”使这仅存的希望破灭。最终少女依旧困守在广阔的海面上直至婚礼仪式结束,老人自杀。这里的“水”不但象征着柔软、懵懂的爱恋和希望,还隐喻着对久存于水上世界的女孩的禁锢和牵绊,暗指着老人用尖锐而庞大的工具实施着对女孩的占有。在影片《时间》中,金基德巧妙地将 人生中最残忍的绝望与潺潺流水相结合,展现生命原始的欲望和纯粹的生之希望与死之绝望。雕塑公园里看似甜蜜幸福、彼此追寻的恋人,在“假面”的背后隐藏着原始的欲望和女主内心的绝望。在不断地试探并明晰真相之后,女主带着绝望的心情看着眼前这个已不爱自己的男人,流动的河水隐喻着无法挽回的自我和逝去的感情。影片结局女主歇斯底里的咆哮,而镜头却常常展现:无边的河水漫过了整个河堤。在这里水是希望,却是一种黑色的希望。金基德给予这柔软甜蜜的爱情希望的能指之后,又殘忍地将这希望打碎,呈现出黑色的美。
  三、爱恨交织下意象符号的困守与纠扯
  金基德曾经讲到:“我关注的焦点是社会生活中那百分之十的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但这种关注却是以极端的性和暴力的方式来呈现,在爱恨交织状态下体现边缘群体的癫狂和绝望。这种黑色的电影美学在一定程度上充满了情感张力和视觉冲击力。
  《收件人不明》讲述南北朝鲜战争 的时代背景下,张武及银玉的悲惨命运,同时他们也隐喻着一群在乱世里成长起来,被现实践踏、时代遗弃、主流社会疏离的年轻群体。当张武如同狗一般地蹲坐在摩托车的铁笼,时刻受到主人的殴打;当一个动物般的躯体受到无尽的摧残,仍要选择活着时,张武最终用吊死狗的绳索将屠宰厂主杀死。金基德的隐喻色彩在此刻表露无遗:在那个压抑的时代,人只能像畜生一样才能生存。当张武拿刀去割掉自己母亲的乳房时,压抑已久的恨吞没了母亲对他的爱。最终他却因为苟延残喘的生,而选择绝望的死。当张武的母亲收到一封封因收件人不详而被退回的信件时,她绝望但仍然坚持自己信奉的爱情。一口流利的英文嘶吼着嘲笑她的国人,而这信件困守着她这份永远寄不出去的感情。在《漂流浴室》中,金基德又将这份关怀放置在一个哑女身上。哑女独自经营着水上旅馆,并从事着肉体的交易,当遇到逃犯后因爱而产生的强烈占有欲驱使她杀死卖淫女。在与逃犯的爱恨纠扯中为了挽留逃犯,她不惜将锋利的鱼钩放进自己的下体,在撕扯中留住了那个对她毫无感情的男人。当《弓》中老人为了挽留少女,不惜将绳索系在自己的脖子上,直至少女发现。当老人为了完成自己坚守多年的所谓“爱情”的仪式时,他不得不选择用结束自己的方式守护自己对爱情的这份信仰。这些尖锐的刀具、信件和绳索是发泄的工具,更是爱恨交织下的困守和纠扯。然而金基德的电影要表现的黑色美学正是通过这些隐喻性的符号来展现这强烈的振颤:“美就是让人振颤,否则便一文不值”。[3]
  四、结语
  影视中的意象符号表现着人类的某种相似的情感体验和相通的心理需求,但同时也宣泄着某种不满,表达着某种渴望。金基德就是这样一位通过一系列的意象表现边缘人群的情感历程和现实境遇的导演。用符号呈现血淋淋的人性和社会诟病,用略带温情的镜头去触摸这群被遗弃的人的内心世界,把黑色的美潜藏在隐喻的意象之下揭示这畸形人生背后对平凡生活的向往。这也是金基德电影中意象符号独有的特异性,即金基德的“金氏风格”。
  参考文献:
  [1]潘晓华. 论金基德电影的“黑色美学”[D].扬州大学,2008.
  [2]潘晓华. 论金基德电影的“黑色美学”[D].扬州大学,2008.
  [3]梁丽丽. 罪与美——韩国金基德影片的暴力美学与死亡哲学[J].中外文化交流,2005,(11):28-31.
其他文献
摘 要:朗费罗作为美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其早期诗作《人生礼赞》曾影响并鼓励了无数处于低谷期的人们,也表现了诗人不甘平庸,志存高远的追求。当诗人暮年之时,一首《潮起潮落》仿佛看尽人间繁华,三千浮生若水,满腔壮志豪情已随岁月流逝,留下的尽是平静与安详。  關键词:朗费罗;《人生礼赞》;《潮起潮落》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
摘 要:女性角色在英美文学中有各种鲜明的特征展现,而女性主义也在西方文学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一些极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中都充分地展示了女性主义的个性化色彩。而对于英国和美国,其女性主义的表达侧重各有不同,这与它们文化、历史和社会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英国是一个注重传统和礼仪的國家,文学作品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更突出庄重典雅等特征,而美国则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女性主义的发展与整个黑人解放运
摘 要:《浮云》是二叶亭四迷在1887年—1889年发表的十分有名的作品。二叶亭四迷在这部作品中率先采用言文一致文体,而且,这部作品可以说是日本近代批判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本文主要通过主人公“内海文三”这一人物对当时日本知识分子的缺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内海文三;浮云;知识分子;缺点  作者简介:杨怀毓(1995.4-),男,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人,辽宁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
目的:探讨定量脑电图与睡眠监测导向的镇静策略对ICU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监护室的住院病人。对ICU中42例机械通气
摘 要:随着影视语言在电影电视领域里的广泛应用,其审美特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虚指性作为影视语言一种主要的审美特性,本文将结合具体的案例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以期略窥虚指性在影视作品中的审美效果。  关键词:影视语言;虚指性;审美效果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5--01  王志敏在《电影语言学》中指出电影语言学就是运用语言学范畴来
基金项目:2017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暨第九届本科生科研项目;《延边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延大校发〔2016〕89号)。  摘 要:杂剧作为元代兴起的戏曲文学,出现了大量形象生动的商人形象,元代56部杂剧中有11部杂剧从正面塑造了商人形象,其中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有着高尚道德和崇高精神的儒商形象。最具代表性的有《东堂老劝破家子弟》中的李茂卿,《裴度还带》中的王员外和《合汗衫》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