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血清胱抑素C(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ysC)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细胞因子及颈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选择透析龄超过6个月的MHD患者110例(MHD组)和健康对照组60例为对象.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CysC;超声检查颈动脉病变的程度;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总同型半胱氨酸(tHcy)、血清白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机 构】
:
200070上海市闸北区中心医院(长征医院闸北分院)肾内科,200070上海市闸北区中心医院(长征医院闸北分院)肾内科,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肾内科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200070上海市闸北区中心医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血清胱抑素C(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ysC)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细胞因子及颈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选择透析龄超过6个月的MHD患者110例(MHD组)和健康对照组60例为对象.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CysC;超声检查颈动脉病变的程度;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总同型半胱氨酸(tHcy)、血清白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分析CysC水平与细胞因子及颈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 MHD组血清CysC水平为(6.19±0.95) mg/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0.76±0.21) mg/L(P<0.01).MHD组hsCRP、tHcy、IL-1β、IL-6、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 0.05或<0.01).MHD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形成、颈动脉硬化的患病率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 0.05或P<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MHD组血CysC水平与hsCRP、tHcy、IL-1β、IL-6、TNF-α、IMT及斑块形成、颈动脉硬化的患病率呈正相关;与透析龄、收缩压、iPTH亦呈正相关(P<0.05或P<0.01).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CysC、hsCRP、tHcy和年龄是MHD患者颈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结论 血液透析不能有效清除CysC等大分子物质,随着透析龄的增加,MHD患者血清CysC水平逐渐升高.CysC与hsCRP等微炎性反应指标及tHcy、颈动脉病变呈正相关,血清CysC水平升高可能是MHD患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慢性肾脏病(CKD)3~5期非透析非糖尿病患者的动脉僵硬度,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Complior SP脉搏波速度(PWV)测定仪测定CKD患者颈动脉-股动脉PWV(CFPWV).用多部位X线平片检测血管钙化情况.常规检测血压、相关血生化指标和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水平.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分析影响PWV的因素.30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成人作为对照,检测CFPWV.结果 入选患
目的 观察肾素抑制剂阿利吉仑对2型糖尿病db/db小鼠肾脏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8周龄db/db和db/m小鼠行单侧肾切除,16周进入实验,分为4组:db/m小鼠对照组(db/m组)、db/db糖尿病小鼠对照组(db/db组)、db/db糖尿病小鼠阿利吉仑3 mg·kg-1·d-1治疗组(db/db+A3组)和db/db糖尿病小鼠阿利吉仑25 mg·kg-1·d-1治疗组(db/db+A25组).
我科收治了2例抗肾小球基膜(GBM)抗体和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双阳性患者,报道如下。
目前静脉注射铁剂均为间断法.我科近2年来分别采用连续静脉注射及间断静脉注射给药,观察两种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摘要:优质课堂教学是通过有意义的师生互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从而引导学生认知、能力、情感等全面发展。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优质课堂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充分领会本学科的教学理念,更能把握学生的认知动态,利用互联网多媒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职英语;优质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最重要的一种途径,也是教师展示
IgA肾病(IgAN)是常见的肾小球疾病,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IgAN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提示IgAN可能与遗传有关.我们收集了我院西北地区汉族的IgAN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家族性IgAN(FIgAN)在西北地区汉族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进行了分析。
目的 探讨特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SGS)的肾小球上皮细胞增生病变(glomerular epithelial proliferative lesion,GEPL)的临床意义及其组织学来源.方法 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在本研究所接受治疗的特发性FSGS患者共74例,按照是否存在GEPL病变分为两组:GEPL组31例,非GEPL组43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对其活动性及慢
患者,女性,44岁,17 d前因感冒口服安乃近后出现少尿,次日无尿,于2008年4月11日转入本院.当地医院检查:Hb 79 g/L,Scr 1076μmol/L,BUN 19.2 mmol/L,K+5.3 mmol/L.3月26日起当地医院予血液透析,每周两次.4月2日血液透析时着凉后出现面部麻木,以口周明显,言语不清,进食经口角外溢,四肢对称性乏力.既往发现血压高4年余.入院查体:BP 160
男性,46岁,2008年6月中旬出现双下肢肌痛,以小腿腹侧明显,右侧重于左侧,经外院予抗炎对症及使用激素治疗1周,疼痛缓解后停药.7月初患者上述症状加重伴发热,约37.5℃且感双下肢远端麻木,胀感,右脚趾运动无力,渐出现右手指麻木,于7月29日入我院神经科。
周围神经病变是终末期肾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研究尿毒症患者周围神经病变与部分中分子毒素、蛋白结合毒素、炎性因子之间的关系,并探讨高通量血液透析改善尿毒症周围神经病变的可能机制.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我院血液净化中心长期低通量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的33例尿毒症患者为对象.原发病排除糖尿病肾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排除其他原因所致且未接受任何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