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浮世绘:论黎紫书《流俗地》的“地方”书写

来源 :华文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mond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黎紫书最新长篇小说《流俗地》突破既往写作程式与风格,以“当下”为观照时间,凸显“地方”流俗风华,绘制不一样的南洋日常生活图景.小说围绕三个童年伙伴的成长与离散,兼及各自家庭不同人物命运的迁延变故,以“锡都”为空间场域、以组屋“楼上楼”为叙事焦点,透过盲女银霞的独特叙事视角,展现了197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华人及其他种族的庶民生活变迁、过往历史风华和社会政经变动.相对于其他马华作家致力的“蛮荒南洋”“老南洋”的想象性建构,黎紫书再一次突破自我,创造性地书写了极具现实性的城市生活的“南洋浮世绘”.
其他文献
葛亮在《朱雀》中以代际的书写方式,通过对三代女性命运浮沉的描摹,勾勒出中国近代女性的命运发展路径,他将人物再度还原到历史的大背景中,并以此将在大历史风云掩藏之下的隐晦的女性历史拉出地表.文章拟从历史重述这一角度着手,分析《朱雀》中女性代际的书写,以及在此种书写之下三代女性不同的生存境遇与命运浮沉,进一步探讨作者以此重构真实女性历史的文化自觉.
华语—英语语码转换是新加坡华族使用频繁的交际方式.本文通过对新加坡华语文学作品中语码转换现象的分析,发现其中存在三种活跃程度不同的转换类型,分别为句间语码转换、句内语码转换和少量难以判定的语码转换.在新加坡华语文学作品中,语码转换现象体现出明显的代际差异,表现为二代三代华人作家在作品中使用语码转换的频率高过一代华人作家.这一差异的形成应与新加坡国内语言政策调整所带来的代际间双语能力差异有关.
《朱雀》《北鸢》是香港作家葛亮的两部长篇小说.葛亮立足民间视角,以家族叙事的形式表现历史和人性.阅读《朱雀》,读者可以明显感受到作家在审美结构中贯注的历史韵律.小说延续葛亮前期短篇小说演绎都市欲望神话与人性宿命传奇的个人化写作惯性,加上其消费主义的欲望表征,导致其对南京的历史书写表现得较为虚浮和断裂.《北鸢》通过写卢、冯等家族的兴衰来表现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历史氤氲与文化裂变,对“文化民国”的铺陈叙写,昭示出作家对传统文化的自觉身份认同,但贵族主义的文化视角和消费主义的审美伦理,又相对弱化了《北鸢》文化想象的
张汉良就“共同诗学”的概念向叶维廉发难,引起了叶维廉的反驳.问题究竟如何?在笔者看来,叶维廉提出这个概念,其实是对当时学界普遍认同的信条的概括,他虽对其有质疑,但因未旗帜鲜明地反对,使得学界对他产生了误解.叶维廉提出的“文化模子”理论和“互照、互识”的研究方法,本是为了修正学界因追求共同诗学而提出的“阐发法”,结果却导向了以“互拓互补”、“争战共生”为宗旨的文学对话.叶维廉在诠释学的烛照下,廓清了“对话”的涵义,扬弃了“共同诗学”的理论追求,终于确立了以“互照、互识”的文学对话为方法论,以寻求异质文化间文
严歌苓小说研究属学术热点,然学界对其小说语言的研究却相对薄弱,贯通作者创作动机与哲学指向的整体性阐释的力作不多.严歌苓小说语言有鲜明的多重感官化倾向,探讨其描述感官化及突破范围的修辞等表现形式,剖析该现象背后生理根据、个人天赋与专业训练等成因.严歌苓小说语言上的创新彰显了她对汉语传统美感的传承及现代性的拓展,可算是对当代文学既有语言文字序列的突破,蕴含着浓厚的越界对话意识.
学者作自传,阅历丰富、思想严谨者,多在自我表述中传达对时代的独到剖析;其擅长“介入现实”而成就卓著者,更在表述自我、剖析时代之余“规划”世界的未来.吴家玮、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所在学科不同,致力领域各异,却同以改变20世纪中期以来的东西方文化关系为方向,两人各自的探索呈相向而行之势.两位学者有意将毕生不倦开拓的经验、“秘诀”写入自传,其“跨国者”的开阔眼界、多重视点与清晰的目的 性与价值感,在当代尤其富有及时性、建设性.
教师的一节课,如何教,如何教得好?这是一线教师经常思考的问题。尝试以“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同课异构为例,比较了三节课的知识推进方式、知识内容表现形式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的表现形式,以期为同行提供借鉴。
小小的邮局门口,竖着一块大牌子:为了提高服务质量,本邮局特从魔界引进了一批“闪电精灵”,开展“精灵速递”业务。若有极重要的邮件,可交付“闪电精灵”专送。  一位戴眼镜的男人上前,在众人注视下说:“上次你们把我的邮包寄丢了!”  满脸堆笑的营业员愣住了:“呃,这好像跟‘精灵速递’无关吧?”  “有很大关系,”眼镜男人回答,“我给读者寄书,他却没收到,嘴上不说,心里肯定认为我在撒谎呢!”  “还是没关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日本学者针对中国古代笑话及其与本国笑话作品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形成了个案研究与关联研究两种范式.以松枝茂夫、石崎又造、武藤祯夫、矶部祐子等人为代表,日本学者坚持依托本土文化语境的立场,秉持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视角,重视文献研究的方法,在近百年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使得该项研究成为“日本中国学”的一个成功范例.
在王德威和陈思和评论的建构下,葛亮似乎被贴上以书写民国往事见长的标签,但在目前关于葛亮创作讨论较多的新古典主义、南京叙事等评价之外,葛亮写作里更丰富的东西其实被掩盖了.综合葛亮小说创作来看有着极为丰富的动物书写,其最初的小说创作《谜鸦》以乌鸦映射现实人生,另有《猴子》《朱鹮》《鹌鹑》等涉及动物的作品,葛亮小说中丰富多义的动物书写现象值得关注.笔者试图运用叙事学理论、动物批评理论及精神分析理论,以葛亮的小说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细读与比较的方法,综合过往研究者的论述,结合葛亮小说中动物书写的有关内容来尝试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