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教师工作的精髓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rangeboy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年种树,百年育人”,国家是否能够繁荣昌盛,社会是否能够稳步发展,其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而教师则在其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伟大使命。人们常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意义即在于此。身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做人和做事的道理,我国古代《礼记》中就有“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的记载,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教师:“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陶行知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可见,教育的目标有二,一是教书,二是育人。中国现代教育要求培养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适合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教师不仅要授以学生谋事之才,更要传以学生立世之德,这就要求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学科知识,师德更是不可或缺的要件。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教师应该是道德卓越的优秀人物。”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深远的影响,正如加里宁所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是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这一点往往是觉察不出的。但还不止如此。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
  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那么,一个合格的老师应当具备什么样的师德呢?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在教师的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关系时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或行为品质。师德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青少年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从实践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其学生产生一辈子的影响。师德具有道德意识的自觉性、道德行为的示范性、道德结果的深远性等特征,其中道德意识的自觉性是指每个教师都应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不能去违背它;道德行为的示范性是指优秀教师的言行会给学生带来很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从而影响这些人的言行;道德结果的深远性则指的是教师道德行为的影响力对接受教育的学生来说是持久、深远的,教师的优良道德行为结果会对学生的一生都产生积极的影响。因而,一个合格的教师,其师德至少应当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品质。
  一、师爱为魂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仅以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来引导教师的行为是绝对不够的。作为一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在遵守社会公德之外,必须拥有师爱,“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它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从爱学生的角度讲,就是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任何一个教师,必须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在任何时刻都应将学生的利益与需求放在首位。
  范美忠是一个毕业于知名大学的教师,其教学能力是得到公认的,然而2008年“5·12”地震发生时,其丢下了学生一个人跑出了教室的行为引发了一场关于“师德”的激烈讨论。如果仅从人性和传统社会道德的角度出发去考虑,我们似乎不能批评范美忠的行为违反了社会公正,正如范美忠自己所言:“我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因为成年人我抱不动,间不容发之际逃出一个是一个”。虽然范美忠的行为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谴责,并被戏称为“范跑跑”,但也有普通教师诚实地评论:“我要有多少的勇气、意志和祝福才能跟范美忠勒石为碑、泾渭分明?我清楚且痛苦地知道,我与范美忠的距离看似很远,其实又是那么的近,可能不过隔着一场地震。我扪心自问,如果我处在范美忠的位置上,我会怎么办?我是会像他一样兀自跑掉,还是会和学生生死与共?这个问题在心中被问了无数次,但我始终不能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答案,以至现在,我已经拒绝回想和回答这个问题。我的恐惧和勇气一样强大,也一样渺小。”
  与“范跑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被大家成为“最美女教师”的张丽莉老师,2012年5月8日晚,在一辆客车突然失控并冲向学生的危急时刻,她为抢救两名学生而被卷入车下遭到碾压,以至双腿高位截肢,事后当被记者采访时,她说再遇到这样的瞬间,她还是会做相同的事,她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两个类似的危机事件,两种不同的危机选择,其区别在于教师的“师爱”。从一般的社会道德角度来看,我们不能谴责范美忠的逃跑行为,然而,作为一个教师,范美忠无疑是失职的,他不具备“师魂”,因而不能说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我们宣扬张丽莉老师的事迹,是因为她是一个真正拥有“师魂”的教师!
  二、德才并举
  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是一个综合的传授过程,而教师的德与才则是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德与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教师不仅要授以学生谋事之才,更要传以学生立世之德。
  韩愈在《师说》中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教师的具体工作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所谓“传道”,就是要传授给学生立世之德,即要求在传授一定道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所谓“授业”,就是要授予学生谋事之才,即要求教师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就要求教师除了需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还应当能够采用恰当的方法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所谓“解惑”,就是要解学生的心智之惑,即教师要能够采用恰当的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并在恰当的时机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困惑,促使学生最终形成独立的人格,具有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道”、“授业”和“解惑”三者的结合就是育人,也就是说教师要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传授给学生知识,培养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懂得各种事理。这就要求教师应当至少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教师必须本着严谨治学、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断加强学习,持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教学工作中要保持严谨的治学态度,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将不知以为知,否则既误人子弟更损坏了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第二,教师应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师一方面应当持续而深入地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应当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教师要有崇高的理想,完善的道德情操,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并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熏陶。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中国需要的、全面发展的、能适应当代激烈竞争形势的有用之才。
  三、言传身教
  教师必须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一个好的教师不仅重视“言传”,更加重视“言传”之外的“身教”。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行为常常是最好的教材。学生天然具有“向师性”的特征,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身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教师所授知识的感知,继而转化为他们的本领和技能;同时身教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鲜明的榜样,使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
  对于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作用,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早有深刻认识,他在谈到教师的行为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时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史记·李将军列传》有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亦体现了教育方法中身教的示范作用。教师要以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学生的学习,使其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使学生从教师身上懂得什么是应为的,什么是不可为的。因此,教师的教育教学、待人接物乃至行为举止,其一言一行都必须认真、稳重、规范、得体,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首先不能违犯,要以实际行动为学生做出表率。如果教师自身都不注重自己形象的塑造,又怎么能奢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培养出良好的品德呢?久而久之,一个身不正的教师甚至会使自己的言教在学生中失去威信,甚至使部分学生视莠为良,亦步亦趋误人子弟。
  简而述之,一个教师所应必备的师德可以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一句话来概括。“正人先正己”,在教书方面,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须有“一桶水”,教师必得“学高”,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在育人方面,教师只有具备崇高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准,具有“师魂”,行为“身正”,才能给学生做出榜样,才有资格对学生实施育人教育。■
其他文献
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面临着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我们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近年来,山西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转型跨越发展全局,作为各项工作的总开关和总枢纽,有效彰显了科学发展观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价值。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面对三晋人民的新
青海在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建设生态文明中,在守护环境、修复生态实践中,构建了相对完善、内涵丰富的生态文化体系,探索出了一条有示范价值、有传播效应的独特的生态文化建设路径,其经验或亮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生态文化建设目标明确。生态文化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一系列价值理念和行为形态。从这一定义出发来理解生态文化建设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挖掘、整理、概括、提升传统生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创建云南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宁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彝族自治县,具有边远高寒山区、民族贫困地区、涉藏地区等特殊县情。作为全省民族宗教工作重点县之一,宁蒗有责任、有义务、也有条件为探索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付出努力、作出贡献,奋力谱写小凉山跨越
用APDC-DDTC-MIBK萃取分离镍,石墨炉原子吸收光对金属硅中的痕量镍进行了分析。讨论并确定了方法的最佳测定条件。结果表明,镍的检出限为1.2ng/mL,回收率为97.1%-101.2%,相对标准偏差为0.9
全国“两会”开幕前夕,世界银行发布了一份《2030年的中国》专题报告,建议中国继续推进市场化建设,刚氐垄断企业对市场负面影响的建议,引起广泛关注与讨论。甚至有论者指出,此举是
建立了分光光度测定镍基纳米复合镀层中TiO2共析量的方法。在甲酸-甲酸钠缓冲溶液介质中,Ti(Ⅳ)与变色酸瞬间反应生成紫红色络合物,络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480nm,钛在O~7.0μg/mL范围
新启蒙运动是为适应抗日救亡而开展的思想文化运动。兼有学者和政治家身份的张申府,积极参加了此次运动。他对启蒙的阐释,对“实”和“理性”的大力倡导,都显示了他作为哲学家的
“国有四维”论最初是由春秋战国时期管子提出来的,他在《牧民第一》中说:“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到了宋朝,欧阳修进一步发扬光大了“国之四维”论,欧阳修在他撰写的《新五代史·杂传第四十二》中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国之四维”论的重要性,不仅对古代社会是如此,对现代社会也是如此。这就是说,“国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