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2021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ong4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周易·家人·彖辞》说 “女正位于内,男正位于外”,这是男女居处隔离规范的思想基础。后世的思想家在论述男女关系时,每每流露出这一思想的痕迹。《内则》说:“礼,始于谨夫妇,为宫室,辨内外。男子居外,女子居内……男不入,女不出。”这大致说出了男女的不同活动范围。古人还经常引用《周易》来论证这个理论。《左传·昭公元年》:“近女室,疾如蛊……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从一些细微的地方,如饮食、洗浴、出行等也可以看出两性的隔离,《内则》说,“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外内不共井,不共浴。不通寝席,不通乞假。男女不通衣裳”;“男子入内,不啸不指,夜行以烛,无烛则止。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夜行以烛,无烛则止”。另外,由居处的隔离推延至言论上的隔离,如“内言不出,外言不入。外言不入梱,内言不出梱”,它指男子事务不让女子知道,这与早期社会中常见的“男子会社”可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那里,为了保守属于男子的秘密,女子很自然地就被排斥在外了。
  性别隔离还表现为男女“授受不亲”。这一原则最先见于《孟子·离娄上》,《礼记·坊记》则从礼制的层面对“男女授受不亲”作了规范。前面我们在谈到两性初期教育时,已经知道“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坊记》所说还可以看到这一原则在现实中的强大束缚力和贯穿两性始终的精神,其中说:“姑、姊妹、女子已嫁而反,男子不与同席而坐。”这是就常时、常事而言,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礼制又有特殊的规定。《坊记》就说:“礼,非祭,男女不交爵。”《内则》所言与之相类:“非祭非丧,不相授器。”从《内则》所记女子的教育中我们看到,女子可以“观于祭祀”,可以“礼相助奠”。也正是在祭祀时,男女才有合法接触的可能。非礼即为越礼。
  男女之防,著于叔嫂。礼书中特别对叔嫂之间的接触作了明确而严格的规定。如《礼记·杂记》:“嫂不抚叔,叔不抚嫂。”《礼记·曲礼》:“叔嫂不通问。”《礼记·奔丧》:“无服而为位者,唯叔嫂。”考《仪礼·丧服》,家庭同辈成员如兄弟、兄弟姊妹、娣姒之间,死后皆有相应服制,唯叔嫂无服。古代人死大殓,哭者必以手抚尸,而《杂记》所说是人虽死,彼此不得接触。淳于髡与孟子的问答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男女之“授受不亲”。《孟子·离娄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权者,权衡也,权而得中。在遵循礼制精神的同时,可以对礼的某些教条作出变通,这在孟子看来,并非越礼之举。但淳于髡与孟子的对话正好说明了在正常的情况下,“男女授受不亲”的礼制还是应该遵循的。可见,这种观念在当时来说,仍然对两性的接触有着规范作用。(摘选自肖发荣《“男女有别”观念探源》)
  材料二:Oswald Spengler 在“西方陆沉论”里曾说西洋曾有两种文化模式,一种他称作阿波罗式的(Apollonian),一种他称作浮士德式的(Faustian)。阿波罗式的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但是人连维持它的力量都没有,天堂遗失了,黄金时代过去了。这是西方古典的精神,现代的文化却是浮士德式的。他们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的变。
  这两种文化观很可以用来了解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在感情定向上的差别。乡土社会是阿波罗式的,而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这两套精神的差别也表现在两种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生活里。
  男女生理上的分化是为了生育,生育却又规定了男女的结合。这一种结合基于异,并非基于同。在相异的基础上去求充分了解,是困难的,是阻碍重重的,是需要不断地在创造中求统一,是浮士德式的企图。浮士德是感情的象征,是把感情的激动,不断的变,作为生命的主脉。浮士德式的企图也是无穷止的,因为最后的统一是永远不会完成的,这不过是一个求同的过程。不但这样,男女的共同生活,愈向着深处发展,相异的程度也愈是深,求同的阻碍也愈是强大,用来克服这阻碍的创造力也更需强大,在浮士德的立场说,生命力也因之愈强,生活的意义也因之愈深。
  把浮士德式的两性恋爱看成是进入生育关系的手段是不对的。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这和友谊不同,友谊是可以停止在某种程度上的了解,恋爱却是不停止的,是追求。这种企图并不以实用为目的,是生活经验的创造,也可以说是生命意义的创造。恋爱的持续依赖于推陈出新,不断地克服阻碍,也是不断地发现阻碍,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这过程的结果。从结果说可以是毫无成就的。非但毫无成就,而且使社会关系不能稳定,使依赖于社会关系的事业不能顺利经营。依现代文化来看,男女间感情激动的发达已使生育的事业摇摇欲坠。
  在乡土社会中这种精神是不容存在的。它不需要创造新的社会关系,社会關系是生下来就决定的,它更害怕社会关系的破坏,因为乡土社会所求的是稳定。它是阿波罗式的。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那就是男女有别的原则。“男女有别”是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这隔离不只是有形的,所谓“男女授受不亲”,而且还是在心理上的,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他们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
  在社会结构上,因之发生了同性间的组合。中国乡土社会里,家族取代家庭,以家族为基本社群,是同性原则较异性原则更为重要的表示。(摘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男女有别》)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男女有别是男女居处隔离规范的思想基础,它影响着后世思想家对男女关系的论述。
  B. 古代男女不仅居处隔离,言论上也是隔离的,男子事务不让女子知道,事实上女子事务男子也不知道。
  C.《内则》所言:“非祭非丧,不相授器。”言下之意是在祭祀和丧事时,男女就可以直接接触。
  D. 材料一引用孟子与淳于髡的对话主要是为了证明特殊情况下可以对礼的教条作出变通。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从浮士德文化观来看,两性恋爱的目的不是结婚生子,而是生活经验和生命意义的创造。
  B. 乡土社会的社会关系是阿波罗式的,它追求稳定,拒绝破坏,所以它不欢迎激动的、热烈的感情。
  C. 在中国乡土社会里,家族取代家庭,成为基本社群,表明当时人们认可同性原则比异性原则更为重要。
  D. 阿波罗式的文化认为宇宙安排了一个完善的秩序,人可以适当改变它,但更重要的是接受它、维持它。
  3. 根据材料,下列分析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现代社会的生育率持续走低、离婚率不断升高等等均可看出我们社会在由传统的阿波罗式向浮士德式转变。
  B. 男女的结合基于异,在此基础上求相互充分了解就困难,而且男女的共同生活,越向着深处发展,相异的程度愈深。
  C. 没有推陈出新,恋爱便难以为继。“恋爱是一项探险”便是对这一观点的形象表达。
  D. 乡土社会为了社会的安稳,采取两性隔离的方式,隔离产生距离,甚至筑下鸿沟。这是对个性的抹杀,作者对此深恶痛绝。
  4. 简述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 分)
  5. 结合材料,分析浮士德文化和阿波罗文化对如今“男子休产假照顾孩子”这一做法可能持有的不同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 ~ 9 题。
其他文献
你能用“小、羊、上、山、吃、草”这几个字组成哪些不同的句子?快来写一写吧。    看图说话    仔细观察下面前三幅图,说说这个小朋友在什么时候,用怎样的姿势看书。再观察第四幅图,说说他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最后,再仔细想一想,自己平时有没有这样的坏习惯,如果有的话要赶紧改正哦。
我的爸爸有一双不是特别圆,也不是特别大的眼睛,手上有很多个像被马蜂蜇(zhē)过的包。爸爸的腿很粗,肚子也很大,像水缸(ɡānɡ)一样。爸爸的脾气像牛一样暴躁,他还有一个很特别的生活习惯,就是晚上有精神,白天爱睡觉,我和妈妈都叫他“猫头鹰”。  说了那么多了,也该说一下我家老爸的优点:很自信,做菜很好吃,经常带我和妈妈去旅游。  (指导老师:蒋必茂)
“同学们,你们知道谁是兽中之王吗?”老师问。   “动物园园长。”小约翰(hàn)回答。  惊吓  施密特先生看报时,吃惊地发现报上竟刊登(dēnɡ)了一篇写给他的悼(dào)文,于是怒(nù)气冲冲地给一个朋友打电话:“真见鬼,这是谁搞的恶(è)作剧,你读到那篇悼文了吗?”  “读过了,但是……”朋友的声音有些发抖(dǒu),“您、您是从什么地方打来的电话?”  裁缝是谁  一位画家举办个人画展
内容介绍:  约瑟(yuē sè)的爷爷是一位充满(chōnɡ mǎn)智慧(zhì huì)的裁缝(cái fenɡ)。当约瑟还小的时候爷爷给他缝了一块毯(tǎn)子,毯子又舒服(shū fu)又保暖(bǎo nuǎn),还可以把噩(è)梦通通赶跑。当毯子变得又老又旧(jiù)时,妈妈对约瑟说该(ɡāi)把毯子扔掉(rēnɡ diào)了,约瑟舍(shě)不得扔,说:爷爷一定有办法。果然,聪明的
马拉多纳走了。  一代球王,迭戈·马拉多纳,生命的时针永远停在了2020年11月25日,60岁。  不知道有多少球迷在此刻得知这一消息,一夜难眠。是的,突然,实在太突然了,还没有人做好心理准备。尽管我们都知道耽于声色的他,绝不是养生的好榜样,但还是觉得,他总能神奇地化险为夷,就像他在球场上留下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可惜这一回,命运和他开了个玩笑。  马拉多纳拥有出神入化的球技,无论是“上帝之手”还是连
蜜蜂(mì fēnɡ)感谢(xiè)花朵,因为花朵赠予(zènɡ yǔ)它甜滋(zī)滋的花粉;小鸟感谢天空,因为天空让它自由飞翔(xiánɡ);大海感谢溪(xī)流,因为溪流带给它无限的水源(yuán);我感谢书本,因为书本带给我无尽的知识;我更感谢老师,因为老师是我学习的指路明灯。  自从廖(liào)老师走了之后,黎老师就成了我们班的语文老师。记得有一次,课堂秩序(zhì xù)十分混乱,黎
父亲:“你知道为什么袋鼠的肚子前面有个袋子吗?”  小孩:“我想一定是用来装小袋鼠的。”  父亲:“但小袋鼠的肚子前面也有一个袋子,这又作何解释呢?”  小孩:“那肯定是用来装糖果的!”    老师的幽默    历史课上,老师正滔滔不绝地讲着历史。一男生望着窗外神游很久,历史老师走到他的桌前,发现他的历史课本翻在秦朝这一页,于是叫起他,问:“我们的课讲到哪儿啦?”此男生心虚地说道:“秦……秦朝。”
再要一个肚子  薇(wēi)薇明天过生日,妈妈问:“薇薇,你希望妈妈给你买什么作为生日礼物?”  薇薇:“我想要一块大蛋糕(ɡāo)。”  妈妈:“除了蛋糕,还想要什么?”  薇薇:“还要一块大蛋糕。”  妈妈:“你要这么多个大蛋糕,肚子装得下吗?”  薇薇:“那我就再要一个肚子。”  修雨靴  大雨过后,小玲穿着爸爸的大雨靴玩水。雨靴破了个洞,进水了。她想:只要再开个洞,让水流出去就行了。  于
“来到这个世上/我是一束匍匐于低处的阳光/以信念的热量照亮自己……”这句诗出自一本名为《低处的阳光》的诗集,诗人名叫陈中明,是浙江南湖国际俱乐部(大酒店)的一名保洁员。  现年61岁的老陈出生在重庆农村,自懂事起就对诗歌充满热爱。小时候家里太穷,他初中没毕业就辍学务农了。80年代时,他背井离乡去各地打工,后来落脚嘉兴。如今,他和老伴住在一个10平方米的出租房内,他的不少作品就诞生在这里。他的扫地车
雀儿姐姐:  你好!儿童节到了,我好高兴呀!平时妈妈工作很忙,很少有时间陪我。今年,妈妈很早就答应我一定会陪我过节。可是现在节日到了,妈妈又说有重要的事情脱(tuō)不开身,不能陪我过节了。我好伤(shānɡ)心呀,妈妈怎么能说话不算数呢?  伤心的琦琦  琦琦:  你好!很高兴收到你的来信,雀儿姐姐首先祝你节日快乐!我想,你的妈妈一定非常想陪你度过一个快乐、难忘的节日,可是因为工作上有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