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活用教材,优化学习情境,可以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大大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1.江苏版七(下)“血管”一节学习情境的优化策略
1.1借用比喻,学习情境的导入。
导入前设想:学校有两个大門——北大门和南大门,学生每天进进出出,穿梭不停。我想到血液循环的繁忙有序,想到马路和血管结构形式上的相似性,最后就联想到校区和学生的家。于是,思路有了,但要考虑成熟,要以一种恰当的情境方式表达出来,尽量发挥和放大它的作用,我决定采用借用比喻。
导入新课:假如把整个学校比喻为心脏,假如放学时同学们都从北大门出去,很快就各奔东西,分别踏上了不同的回家路,回到自己的小区和温暖的家,和父母团聚,又好好休息了一宿。第二天早上,同学们又四面八方聚拢而来,又假如上学时都从南大门进来。(语调上强调几个假如)
请看:黑板上的“十”字,中心代表心脏,你们能在图上简单标出你经过的路线和你家大体方向位置吗?(学生跃跃欲试)请问:根据第46页三类血管的定义,你能说出三类血管比喻的含义吗?(学生快速看书和想,增强课堂节奏感。)
实践证明,这样的导入对于学生理解三类血管的概念和特点作了很好的铺垫。学生自然想:回家的路是流速快的,相当于动脉血管的血液,尤其是把毛细血管比喻为家。在家时,学习节奏慢下来,可以充分休息一下,美美地吃顿晚餐,对于学生充分理解毛细血管的结构和“物质交换”的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帮助很大。同时,对于后面的“血液循环”中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分有很大帮助,学生一看到循环途径中出现毛细血管,就意识到血液中成分将发生变化。
1.2借图引出本质,简化情境。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第46页三种血管示意图(图比较直观形象,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集中注意力)。请回答:根据什么来判断三种血管的不同?
学生:颜色。
师:真的吗?(不解答学生的困惑)请同学们看书自学示意图下面的有关内容并填写下表。(暗示要根据三种血管的血流方向、结构特点和血流速度来判断。相信学生的能力,自学可以解决。)
1.3模型教具的使用,教学目标的达成。
制作模型:我让学生取两个胶头滴管A和B,胶头滴管A吸入红墨水,或在管内放入红色纸圈代表动脉血管,胶头滴管B吸入蓝墨水,或在管内放入蓝色纸圈代表静脉血管。A和B玻璃管较细的部位进行交叉,交叉点部位用透明胶带和丝线连接,并设计成网状,代表毛细血管,红色胶头端代表心脏。学生通过动手体验,制作模型,既获得了成功的愉悦感,又通过类比的方法确定了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和心脏的大致位置关系,学生很感兴趣,变抽象的知识为具体的形象记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演示教具:提供了两个不同的胶头滴管,一支新的,一支旧的。我事先把胶头滴管的胶头帽取下来,比喻为肌肉壁,然后让学生用手亲自体验一下,分别感受新的和旧的胶头帽厚薄不同,感觉一下弹性的变化,最后把胶头滴管都吸满水,让两个学生进行演示比赛,看哪个胶头滴管里的水射得更远。演示效果非常明显,学生很快明白了肌肉壁厚薄和收缩力大小的关系,理解了血液循环的动力来自心脏,理解了动脉、静脉血管和毛细血管中血流速度的快慢不同,理解了血液循环中体循环为什么要从左心室出发,树立了结构和功能总是相适应的观点。
1.4营造分享实验作品的学习氛围。
我没有按照江苏版教材编排的顺序,而是把观察“小金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实验和血管内容合在一节上课,实践证明效果不错。原因之一:讲完血管的特点,马上就通过实验来亲眼观察,有助于内容的理解。原因之二:“金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实验本身操作过程简单,内容少,课堂上能够完成,同时又为后面的血液循环内容学习做好铺垫。原因之三:小实验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使课堂显得紧凑、活跃和高效。
这些实验操作虽然简单,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不能同时找到三种血管,观察到血液流动情况,也就是说达到实验最佳效果的学生很少。因此简化实验不必要的过程,凸显实验结果就特别重要。在找血管的过程中,学生应根据毛细血管的特点先找到毛细血管。同时教师腿要勤快,眼要敏锐,机智果断,第一时间在学生中间找到最好的个案,营造一种集体学习氛围,让全班学生一起体验和分享学习的快乐和成功,从而实现快乐合作学习,又完成教学目标。
1.5呈现图片情境,体验真实生活。
我在PPT上以图片的情境形式呈现学习内容:①手背上一条条“青筋”是静脉。②中医“切脉”找的是桡动脉。③温水洗手,手变红了,上体育课,脸红了,是血液充盈满毛细血管造成的。④同学生病了,往往要输液,其中有很多与血管常识有关的情景。比如:护士操作时,一般进针的管头那里有血液出现,瓶子提高一点,液体就进去了。⑤进针之前护士有时会用手轻轻拍你的手背,让静脉血管充分显露出来,利于进针。有时候进针不好时手背就会鼓起来,那是进针没到血管内,液体进入组织中去了。⑥婴儿扎头皮针,一方面血管细小,在手背上不明显,另一方面较方便。⑦脚背静脉也可以进针输液。⑧输血、手臂化验抽血用的血管也是静脉。⑨手指化验血用的是毛细血管。虽然教学时间较短,但这样的情境对学生的震撼力不小,使学生产生更多的联想,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2.教学启示
2.1学习情境的设计,体现出教师主动教的教育心态。
教师的教学高度决定着课堂学习有效高度的起点,教师主动地开发学校、学生和教师身边的教学资源,以一种有效的学习情境方式引用到课堂上来,对课堂来说,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优化学习情境是掌握课堂主动性的前提,就是尊重学生。因此,教师主动“教”是实现课堂上学生主动“学”的保证。
2.2创新学习情境,体现出当代教师的核心教育理念。
教师的创新思维会给学生一个更大的思维天空,它给学生的影响远远比一节课的内容更多,它能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产生一种对智慧的渴望,这种渴望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很大的联想和促进。难以想象毫无灵气、没有笑容的一节课,它的魅力会有多少,学生的主动性会挖掘出多少。
2.3优化课堂学习情境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关键。
对于一节课来说,教师设计一个简单的学习情境并不难,但要每个环节的学习情境设计都达到最佳,最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智慧就是提出较大的考验。每节课的情境设计都有所不同,教师只要有了这种优化的理念,课堂的“有效性”就已经走出了一大步。针对本文课例,学习情境的优化和创新体现以下方面:新课的导入、内容的安排、时间的紧凑、教具的使用、生活的拓展、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好,因此,优化课堂学习情境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关键。
2.4工作目标和热情是课堂教学质量前进的最大动力。
教师对职业的热爱,是教学创新和优化学习的源泉。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因为热爱,就喜欢;因为喜欢,就想做;因为想做,就做好;因为做好,就开心;因为开心,就研究;因为研究,就更好;因为更好,就优化和创新。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达到课堂教学的高质,是教师和学生永恒的追求。教师在课堂学习情境上的优化教学和主动创新,在课堂上挖掘学生学习的最大潜能,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同时,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又会促进教师的教学行为。
1.江苏版七(下)“血管”一节学习情境的优化策略
1.1借用比喻,学习情境的导入。
导入前设想:学校有两个大門——北大门和南大门,学生每天进进出出,穿梭不停。我想到血液循环的繁忙有序,想到马路和血管结构形式上的相似性,最后就联想到校区和学生的家。于是,思路有了,但要考虑成熟,要以一种恰当的情境方式表达出来,尽量发挥和放大它的作用,我决定采用借用比喻。
导入新课:假如把整个学校比喻为心脏,假如放学时同学们都从北大门出去,很快就各奔东西,分别踏上了不同的回家路,回到自己的小区和温暖的家,和父母团聚,又好好休息了一宿。第二天早上,同学们又四面八方聚拢而来,又假如上学时都从南大门进来。(语调上强调几个假如)
请看:黑板上的“十”字,中心代表心脏,你们能在图上简单标出你经过的路线和你家大体方向位置吗?(学生跃跃欲试)请问:根据第46页三类血管的定义,你能说出三类血管比喻的含义吗?(学生快速看书和想,增强课堂节奏感。)
实践证明,这样的导入对于学生理解三类血管的概念和特点作了很好的铺垫。学生自然想:回家的路是流速快的,相当于动脉血管的血液,尤其是把毛细血管比喻为家。在家时,学习节奏慢下来,可以充分休息一下,美美地吃顿晚餐,对于学生充分理解毛细血管的结构和“物质交换”的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帮助很大。同时,对于后面的“血液循环”中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分有很大帮助,学生一看到循环途径中出现毛细血管,就意识到血液中成分将发生变化。
1.2借图引出本质,简化情境。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第46页三种血管示意图(图比较直观形象,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集中注意力)。请回答:根据什么来判断三种血管的不同?
学生:颜色。
师:真的吗?(不解答学生的困惑)请同学们看书自学示意图下面的有关内容并填写下表。(暗示要根据三种血管的血流方向、结构特点和血流速度来判断。相信学生的能力,自学可以解决。)
1.3模型教具的使用,教学目标的达成。
制作模型:我让学生取两个胶头滴管A和B,胶头滴管A吸入红墨水,或在管内放入红色纸圈代表动脉血管,胶头滴管B吸入蓝墨水,或在管内放入蓝色纸圈代表静脉血管。A和B玻璃管较细的部位进行交叉,交叉点部位用透明胶带和丝线连接,并设计成网状,代表毛细血管,红色胶头端代表心脏。学生通过动手体验,制作模型,既获得了成功的愉悦感,又通过类比的方法确定了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和心脏的大致位置关系,学生很感兴趣,变抽象的知识为具体的形象记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演示教具:提供了两个不同的胶头滴管,一支新的,一支旧的。我事先把胶头滴管的胶头帽取下来,比喻为肌肉壁,然后让学生用手亲自体验一下,分别感受新的和旧的胶头帽厚薄不同,感觉一下弹性的变化,最后把胶头滴管都吸满水,让两个学生进行演示比赛,看哪个胶头滴管里的水射得更远。演示效果非常明显,学生很快明白了肌肉壁厚薄和收缩力大小的关系,理解了血液循环的动力来自心脏,理解了动脉、静脉血管和毛细血管中血流速度的快慢不同,理解了血液循环中体循环为什么要从左心室出发,树立了结构和功能总是相适应的观点。
1.4营造分享实验作品的学习氛围。
我没有按照江苏版教材编排的顺序,而是把观察“小金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实验和血管内容合在一节上课,实践证明效果不错。原因之一:讲完血管的特点,马上就通过实验来亲眼观察,有助于内容的理解。原因之二:“金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实验本身操作过程简单,内容少,课堂上能够完成,同时又为后面的血液循环内容学习做好铺垫。原因之三:小实验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使课堂显得紧凑、活跃和高效。
这些实验操作虽然简单,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不能同时找到三种血管,观察到血液流动情况,也就是说达到实验最佳效果的学生很少。因此简化实验不必要的过程,凸显实验结果就特别重要。在找血管的过程中,学生应根据毛细血管的特点先找到毛细血管。同时教师腿要勤快,眼要敏锐,机智果断,第一时间在学生中间找到最好的个案,营造一种集体学习氛围,让全班学生一起体验和分享学习的快乐和成功,从而实现快乐合作学习,又完成教学目标。
1.5呈现图片情境,体验真实生活。
我在PPT上以图片的情境形式呈现学习内容:①手背上一条条“青筋”是静脉。②中医“切脉”找的是桡动脉。③温水洗手,手变红了,上体育课,脸红了,是血液充盈满毛细血管造成的。④同学生病了,往往要输液,其中有很多与血管常识有关的情景。比如:护士操作时,一般进针的管头那里有血液出现,瓶子提高一点,液体就进去了。⑤进针之前护士有时会用手轻轻拍你的手背,让静脉血管充分显露出来,利于进针。有时候进针不好时手背就会鼓起来,那是进针没到血管内,液体进入组织中去了。⑥婴儿扎头皮针,一方面血管细小,在手背上不明显,另一方面较方便。⑦脚背静脉也可以进针输液。⑧输血、手臂化验抽血用的血管也是静脉。⑨手指化验血用的是毛细血管。虽然教学时间较短,但这样的情境对学生的震撼力不小,使学生产生更多的联想,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2.教学启示
2.1学习情境的设计,体现出教师主动教的教育心态。
教师的教学高度决定着课堂学习有效高度的起点,教师主动地开发学校、学生和教师身边的教学资源,以一种有效的学习情境方式引用到课堂上来,对课堂来说,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优化学习情境是掌握课堂主动性的前提,就是尊重学生。因此,教师主动“教”是实现课堂上学生主动“学”的保证。
2.2创新学习情境,体现出当代教师的核心教育理念。
教师的创新思维会给学生一个更大的思维天空,它给学生的影响远远比一节课的内容更多,它能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产生一种对智慧的渴望,这种渴望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很大的联想和促进。难以想象毫无灵气、没有笑容的一节课,它的魅力会有多少,学生的主动性会挖掘出多少。
2.3优化课堂学习情境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关键。
对于一节课来说,教师设计一个简单的学习情境并不难,但要每个环节的学习情境设计都达到最佳,最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智慧就是提出较大的考验。每节课的情境设计都有所不同,教师只要有了这种优化的理念,课堂的“有效性”就已经走出了一大步。针对本文课例,学习情境的优化和创新体现以下方面:新课的导入、内容的安排、时间的紧凑、教具的使用、生活的拓展、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好,因此,优化课堂学习情境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关键。
2.4工作目标和热情是课堂教学质量前进的最大动力。
教师对职业的热爱,是教学创新和优化学习的源泉。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因为热爱,就喜欢;因为喜欢,就想做;因为想做,就做好;因为做好,就开心;因为开心,就研究;因为研究,就更好;因为更好,就优化和创新。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达到课堂教学的高质,是教师和学生永恒的追求。教师在课堂学习情境上的优化教学和主动创新,在课堂上挖掘学生学习的最大潜能,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同时,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又会促进教师的教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