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2000年澳大利亚本土电影之特点研究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mai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分析澳大利亚本土电影蓬勃发展的三个历史时期,即70年代的复兴时期、80年代的爆发时期以及90年代后的新浪潮时期,进而了解这三个时期澳大利亚本土电影发展的特点,并以电影角度来折射出这三个时期澳大利亚社会、历史、文化以及生活等方面的现状,从更加清晰和形象地了解澳大利亚本土社会历史文化。
  澳大利亚本土电影的发展主要经历了早期的默片时代、有声时代和间歇期以及70年代的复兴时期、80年代的爆发时期和90年代以后的新浪潮后时期。其早期本土电影的发展主要受到英美电影的影响:一方面,澳大利亚早期电影经常结合很多英美元素,例如美国西部片元素等;另一方面,由于英美电影在澳大利亚占据主导地位,使得其本土电影很难获得放映机会,以至于早期澳大利亚本土电影发展缓慢。早期外国人在澳大利亚拍摄的影片以纪录片短片为主,直到1906年,第一部由澳大利亚人C·泰特摄制的影片《凯利帮的故事》的上映,标志着澳大利亚本土电影的诞生,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长故事片。到20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本土电影才得以开始蓬勃发展,继而至今成为世界电影界的佼佼者。目前,澳大利亚每年约有10余个电影节举办,其中较有影响的有悉尼国际电影节和墨尔本国际电影节。
  本文将探讨1970-2000年蓬勃发展的澳大利亚本土电影在分别在70、80和90三个不同年代的发展特点,进而从电影角度映射出这一时期澳大利亚社会文化生活状况。
  一、复兴时期
  20世纪70年代,在澳大利亚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以及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其本土电影进入了复兴时期。首先,在这个时期,澳大利亚电影相关行业迅速发展起来。各种电影组织如电影委员会建立起来,电影以及电视学校的开办,以及电影资料馆的创办。同时,一批中青年编导人员在70年代初陆续走上影坛,也促进了国产影片的发展。另外,为了促进本土电影的发展,澳大利亚政府甚至对本土电影的拍摄进行资助。
  整个70年代,澳大利亚平均每年发行15.2部国产片。这一时期的本土电影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被电影学者称为澳大利亚电影委员会派、灵感来自欧洲的英属电影。这类电影一般基于文学作品,节奏缓慢,角色深刻,如,Weir的《悬崖上的野餐》(1975);另一种被称为推销型或利用色情型,这种电影商业性很强。如,Miller的《疯狂的麦克斯》(1979)。
  另外,这一时期的本土电影从内容到形式再到影片中的自然场景都是澳大利亚的本色演绎。首先,内容上主要以历史题材为主。该时期的影片内容大多取材于历史,尤其是丛林神话,不直接反映现实,但能引起观众对当今社会问题的联想和思考,如《凯利邦的故事》讲的是一个丛林大盗的故事,他是澳大利亚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澳大利亚国民希望通过电影这种方式讲述我们自己的创世神话和建国传奇故事。其次,就是关于男性话题的题材,如《鹳》。
  再次,70年代的澳大利亚本土电影强调本土文化:其“自我定位”的国民情节使得其从之前的民族文化自卑心理和推崇英国以及国外世界性文化中转变出来,逐渐开始探索本国社会文化历史的国民性。如《悬崖上的野餐》影片中对英式贵族制度的讽刺性描述和不认为英国留下来的社会教育文化是值得缅怀的骄傲。
  二、爆发时期
  80年代初,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设立了10BA优惠的税收刺激体制,鼓励私人投资资助本土电影,向投资者就其投资提供150%的退税,从而使得80年代制作的电影比任何一个十年制作的都要多。但这一鼓励措施让商业界一窍不通的投机者滥用这套体制,制作出一些毫无特色的烂片。
  首先,从80年代初,澳大利亚本土电影开始偏离丛林神话和男性话题,而关于城市主题的电影开始出现。以城市生活为重点的影片《死于布朗思维克》《城堡》以及《无法无天》,这些以城市生活为重点的影片的出现反映出澳大利亚本质上就是一个很城市化的国家。
  其次,这一时期,电影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内容上不仅限于70年代的历史题材,也采用了现实题材。如反映吸毒问题的故事片《冬天的梦》,反映同性恋问题的《普丽西拉--沙漠皇后》。另外,更重要的是反映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影片再度出现,这些影片从早期的纪录片发展成为故事片形式来反映他们的生活和问题,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再次,这一时期不乏成功地体现澳大利亚国民形象的影片。如1981年由梅尔·吉布森主演的以一战加里波利战役为题材的历史战争片《加里波利》,该部电影展示了两种类型的澳洲兵形象。一种是体面而高贵的具有贵族气息的乡村男青年形象,一种是城市小混混形象,而这两个形象代表者在影片中结下了深厚的伙伴情谊,这种关系恰象征着澳大利亚现实社会中这两种不同文化元素的融合,以及国民文化的多元性。
  综上,这些影片都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反映了澳大利亚现实社会问题以及其社会文化的多元性,也反映了国民开始探索澳大利亚原住居民形象和移民形象问题。进而体现出澳大利亚的“国民性”和民族文化的“自我审视”以及“自我定位”。
  三、新浪潮后时期
  在80年代的爆发时期的影响下,新的电影基金组织(如FFC)的成立,加上一批从电影学校毕业的天才导演以及优秀的制作人(如J.Campion,P.J.Hogan,J.Moorehouse,B. Luhrmann和G.Wright等)的出现,90年代的澳大利亚制作出了一系列具有个人风格、详细而又精确和“奇特”色彩的电影。这一时期电影在本土和国外都有很好的票房(如《钢琴别恋》),使这一时期成为澳大利亚电影史上最成功的时期。本土电影制作的繁荣使澳大利亚电影越来越受到国际的关注,同时,很多杰出的电影导演和演员(如,妮可·基德曼和梅尔·吉布森)也从此走向国际影坛,活跃在好莱坞的大银幕。
  这一时期澳大利亚的题材更加多样化。另外,澳大利亚有来自120个国家、140个民族的移民,因此被喻为“民族的拼盘”,从而可见其多元文化及其文化的包容性。90年代澳大利亚电影体现出民族多样性的特征,如《舞出爱火花》中原住民形象和移民形象都得到了体现,同时影片中这两种形象的牵手体现出澳大利亚民族多样性,以及多元文化的交织融合。
  另外,90年代的澳大利亚电影业逐渐淡化本土性,转而投向国际性的主题,但用澳大利亚本土电影制作方式,讲述澳大利亚自己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90年代澳大利亚电影业得到了巨大的经济增长,但主要归功于澳大利亚制作的好莱坞影片,如《谍中谍2》以及《黑客帝国》等。这一方面对澳大利亚经济发展十分重要,但在一定程度上把本土电影挤出市场,从而抑制本土电影的发展。
  四、结语
  70年代以来的这三个阶段,澳大利亚本土电影的发展从早期的文化自卑心理,到寻找自身的起源进而“自我形象定位”;从丛林神话等历史题材发展到城市文化题材等多样化,从强调本土化和国民性到后来的淡化本土性转向国际性,从开始关注土著文化到同时关注原住民和移民形象的民族多样化和文化多元化特性等的转变,体现出澳大利亚本土电影发展的特点变化,也折射出澳大利亚历史社会文化的变化与发展。
其他文献
介绍一种有机硼压裂液,着重对其冻胶的主要性能进行综合性描述,总结了冻胶的形成特点,并对现场应用情况进行简介。实验结果表明,本类型有机硼压裂液能满足70~150℃油层压裂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