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ll样受体4与NOD样受体3炎性小体在肥胖合并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肝损伤中的作用

来源 :中华胰腺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o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4(TLR4)与NOD样受体3(NLRP3)炎性小体在肥胖合并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大鼠肝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

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非肥胖正常组、非肥胖ANP组、肥胖正常组、肥胖ANP组。采用高脂饲料连续喂养8周建立肥胖大鼠模型,然后经胆胰管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制备ANP模型。造模成功后12 h处死大鼠,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淀粉酶(AMY)、脂肪酶(LIP)、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三酰甘油(TG)及总胆固醇(TC)的水平;光镜下观察大鼠胰腺、肝脏病理变化并进行病理评分;免疫荧光法检测肝脏髓过氧化物酶(MPO)、白细胞分化抗原68(CD68)、TLR4、NLRP3、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核因子κB(NF-κB)、及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水平。

结果

肥胖ANP组大鼠血清ALT、AST水平较非肥胖ANP组明显升高[(233.00±34.44)U/L比(102.83±8.90)U/L,(388.00±41.60)U/L比(282.00±21.06)U/L],肥胖ANP组肝脏病理评分较非肥胖ANP组明显升高(6.66±1.21比3.33±1.03),肥胖ANP组肝脏CD68/TLR4、CD68/NLRP3、TLR4/NLRP3、MPO、NF-κB、IL-1β及caspase-3的水平较非肥胖ANP组明显增加(24.16±1.47比6.66±1.21,25.00±2.60比7.00±1.41,14.16±1.47比5.50±1.04,35.33±6.88比20.83±2.48,58.80±6.75比37.63±2.96,50.00±2.36比35.00±2.82,66.00±4.04比55.00±2.60),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肥胖大鼠ANP时肝损伤更加严重,可能与肥胖增加肝组织中TLR4/NLRP3信号通路活化程度、导致更多的炎性因子释放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评估交联透明质酸钠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1月至2017年4月行青光眼手术120例(120眼)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随机分成2组。其中试验组64例(64眼)行小梁切除术中应用交联透明质酸钠,对照组56例(56眼),单纯采用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18个月,两组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末次随访平均眼压,治疗组为(14.04±1.33)mmHg,对照组为(18.18±1.
目的探讨给药时序不同对沙丁胺醇与多索茶碱联用安全性的影响。 方法研究对象为2012年9月至2014年12月在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病房住院、需要联用沙丁胺醇和多索茶碱治疗的患者。先将护士分为A、B、C 3组,符合入选要求的患者入院时逢哪组护士值班即进入哪组。A组患者沙丁胺醇雾化吸入结束后静脉滴注多索茶碱,B组患者沙丁胺醇雾化吸入与多索茶碱静脉滴注同时进行,C组患者多索茶碱静脉滴注结束后给予沙丁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盘状半月板损伤的特点和临床表现,评估关节镜治疗中老年人盘状半月板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29例中老年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术中根据盘状半月板损伤情况,6例6膝(20.69%)行半月板成形术,16例16膝(55.17%)行盘状半月板次全切除术,7例7膝(24.14%)行全切除术。手术前后采用Ikeuchi膝关节评价等级、Lysholm评分对膝关
目的利用磁共振波谱成像(MRS)定量分析慢性下腰痛(CLBP)椎旁多裂肌脂肪含量。方法收集100例伴有或不伴有腿痛的CLBP患者(CLBP组)以及40例无慢性腰腿痛或其他腰部疾患的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利用单体素1H行MRS检查,将MRS数据传送至AW 4.2工作站,应用Sage软件进行分析,计算多裂肌和最长肌脂肪含量。结果CLBP组多裂肌脂肪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4.39 ± 5.44
选取武警四川总队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85例胰腺假性囊肿患者,随机分为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组(经皮组,43例)及内镜下经十二指肠乳头引流组(内镜组,42例)。两组患者引流后血尿淀粉酶下降程度、囊肿缩小程度、症状缓解率及长期影像好转率、总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术后囊肿复发率、再次治疗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种引流方法均使症状长期缓解,减少复发,安全可靠。但内镜下经十二指肠乳头引流对胰腺假性囊
目的探讨晶状体不全脱位白内障囊外摘出囊袋内人工晶状体单襻缝线固定术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晶状体不全脱位30例(33眼)进行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囊袋内人工晶状体单襻缝线固定术,术后随访6个月~2年,观察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人工晶状体位置。结果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提高,术后眼压基本正常,人工晶状体居中、无脱位。无玻璃体脱出,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白内障囊外摘出囊袋内人工晶状体单襻缝线固定术治疗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产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7月于本院进行生产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70例,由生产先后顺序分组,各组均35例,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眼的屈光度(平均等效球镜度)、中央角膜厚度、眼压和眼轴四者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4月至2017年8月于本院眼科就诊的高度近视119例(211眼),依据屈光度分为两组。A组(高度近视组)43例(75眼),屈光度为(-7.44±0.79)D;B组(超高度近视组)76例(136眼),屈光度为(-16.68±4.12)D。以IOL Master测量眼轴,以眼反应分析仪测量角膜滞后性
目的了解利培酮所致心电图异常的临床特点及转归。 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杭州市富阳区第三人民医院精神科住院并初次应用利培酮治疗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指标为利培酮致心电图异常发生率[包括心电图异常总发生率、利培酮不同剂量组(以<4 mg/d为低剂量组,4~6 mg/d为高剂量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不同用药时间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按用药1、2、3个月分别统计)]和心电图异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