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大出血93例临床护理总结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jffh8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提高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方法:通过对87例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进行观察护理,积极有效密切配合抢救,做好病情观察和护理。结果:93例病情很快地得到了控制,抢救成功率为100%。结论: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是急诊当中常见病、多发病,来势凶猛,不仅需要正确估计出血量,准确判断病情,掌握科学的急救方法,采取果断措施,才能控制病情发展,从而挽回患者的生命。而护理工作做得好,精心、周到,治疗、抢救及时,才能取得治疗效果满意。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 抢救 护理护理人员应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8.213
  
  上消化道出血是上消化道疾病的严重并发症,主要表现为呕血、便血和不同程度的周围循环衰竭,如处理不当可危及生命。是指食管、胃、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1次的出血量超过500ml;临床护理在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做好此类患者的护理,是促进疾病治愈好转、延长出血周期、减少出血次数的重要措施之一。2003年1月~2004年1月收治患者93例,进行有效护理,现分析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93例,男70例,女23例。本组青年患者58例;年龄35~83岁,平均63岁。临床症状以排柏油样大便为主,其次为呕吐咖啡色、红色血液,重者休克。本组分别在抢救前后均经过胃镜检查,查找明确原发病,其中消化性溃疡12例,食道胃底静脉破裂出血27例,应急性溃疡9例,胃溃疡伴出血45例。治愈好转90例,3例自动出院。93例均成功救治
  抢救处理:准备急救物品迅速备好急救药品及物品,如氧气、吸痰器、升压药、止血药、镇静药等。在抢救患者时,护士应积极配合医生,头脑保持冷静、清醒,操作敏捷、熟练,为挽救患者的生命争分夺秒。迅速建立2个静脉通道,做好输血准备。必要时行深静脉插管,测中心静脉压(CVP),根据血压情况,调节补液及升压药的速度,必要时进行心电监护、持续低流量吸氧。
  
  护 理
  加强观察:①密切监测患者的意识、血压、脉搏、呼吸、尿量等,每15~30分钟监测1次;②准确记录出血量及性状、颜色等。观察神志、四肢情况如出现眩晕、眼花、口渴头晕、心慌、冷汗、乏力,烦躁不安、表情淡漠、四肢厥冷等休克症状时,提示出血量在20%以上;③注意观察尿量,因为尿量可以反映全身循环状况及肾血流情况,所以要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应保持尿量>30ml/小时,如出现少尿或无尿者,则高度提示周围有效循环灌注不足或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④定期复查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计数、大便潜血试验,以了解贫血情况,判断出血是否停止及贫血纠正状况。⑤应结合患者的原发病进行全面的病情观察,如因胃黏膜病变引起上消化道出 者,应观察是否伴有腹痛,有无胃穿孔等。⑥注意观察呕吐物,大便的性质、颜色、量、次数,准确估计失血量,做好记录及床边、书面交班。⑦注意观察再出血的可能征兆:一旦出现反复呕血,甚至呕暗红色血转为鲜红色,或胃管抽吸液持续为血性。当巡视患者发现反应迟钝、嗜睡,甚至神志模糊、昏迷、恶心、呕吐、血压偏低、心率快,应提示是否代谢性酸中毒,应及时报告医生,积极治疗。针对肝硬化患者防止大量输入库存血而造成血氨较多,诱发肝昏迷,故以输新鲜血为佳。
  一般护理:绝对卧床休息,头偏向一侧,注意清除气道内分泌物、血液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吸氧。随时吸尽口鼻血液,防止血块堵塞气道;高流量氧气吸入(6~8L/分)。注意保暖。迅速建立2条静脉通道,做好输血准备,及时补充血容量,抢救治疗开始滴速要快,但也要避免因过多、过快输液,输血引起肺水肿或诱发再出血,从而加重病情。自觉症状。当出现头晕、心慌、冷汗、乏力、口干等症状时,应特别注意有无再出血可能。
  饮食护理: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饮食,应根据病情的需要而定。少量出血且无呕吐时要选用温凉流汁饮食,严重呕血或明显出血时,必须禁食,24小时后如不继续出血,可给少量温热流质易消化的饮食,病情稳定后,指导患者要定时定量,少食多餐,避免进食粗糙、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同时要禁烟、洒、浓茶和咖啡。但门脉高压肝硬化患者避免摄入高蛋白食物,营养补充可从静脉给予。应限制蛋白质和钠盐的摄入,以免诱发肝昏迷。
  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全过程中,由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尽快帮助消除一切血迹,尽量避免让患者看到自己大量呕血和便血,而产生一阵恐惧、紧张和不安,安慰、关心患者,不远离患者。告诉患者应保持安静,说明安静休息有利于止血。护士要针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有较深的了解和准确的评估,并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互相信任的治疗性人际关系。医务人员在患者面前应给患者以安全感,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和思想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加强基础护理的同时,为患者配合抢救和护理创造良好的心理基础。解除患者精神紧张及恐惧心理,有益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和进一步治疗的配合。
  口腔护理:每次呕血后,及时做好口腔护理,减少口腔中的血腥味,以免再次引起恶心、呕吐,同时能增加患者舒适感;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及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对呕血、便后及时清洁。二便后用温水抹洗,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可使用气垫床,以减少局部压力,改善血液循环,帮助患者经常变换体位,勤翻身,避免褥疮的发生。
  用药护理:抢救过程中应掌握药物剂量、浓度、滴数,要严格遵医嘱用药,熟练掌握所用药物的药理作用、注意事项以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如滴注垂体后叶素止血时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引起腹痛、心律失常和诱发心肌梗死等。输注时避免药液外渗。当凝血酶口服或胃管内注入时,护理要求用前配制,服药后使患者变换体位,采取左、右卧位变换4~5次后改平卧位。使药液能充分与出血面接触,以发挥其最大止血效果,用药后密切观察患者有否腹痛、皮疹等过敏反应。遵医嘱补钾,输血及其他血液制品
  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的护理:对抢救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需要三腔气囊管压迫止血的患者,熟练的操作和插管后的严密观察,细致的护理能够达到止血效果。因此在插管前检查有无漏气,插管过程中必须严密观察出血是否停止,并经常观察患者面色、神志。插管后要保持胃气囊压力为50~70mmHg,食管气囊压力为35~45mmHg,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和量,置管24小时后宜放出气囊气体,当胃管内无血性内容物抽出或粪便转黄时,可拔管。以免压迫过久可能导致黏膜坏死。拔管前先口服液体石蜡20~30ml,将气囊内气体全部抽出,再缓慢拔。
  健康指导:嘱患者出院后,适当增加活动量。对患者及家属宣教本病的基本常识,了解疾病有关的危险因素、疾病过程、治疗、护理原则,以减少再度出血的危险;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乐观精神,正确对待疾病,合理安排生活,增强体质,应戒烟戒酒,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勿自用处方,慎重服用某些药物。切忌生、冷、硬等刺激性食物,忌烟酒,患者及家属应学会早期识别出血征象及应急措施:出现大量呕血或黑便时应立即卧床休息,保持安静,减少活动,呕吐时取侧卧位以免误吸,立即送院治疗;慢性病患者应定期门诊随访,积极治疗原发病。
  小结:上消化道出血多发病急骤,以呕血或黑便伴周围循环衰竭为主要临床表现,不难确诊。因为上消化道出血是,起病急、来势凶险、变化快,易造成失血性休克和循环衰竭而危及生命,如能进行有效的止血治疗及认真细致的护理,可使患者转危为安,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从而达到康复的目的。本组93例上消化道大出血在积极救治的同时护理人员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救治,严密观察并通过以上各种护理措施,抢救成功率100%。
  
  参考文献
  1 王志红,周兰妹.重症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71-175.
  2 袁喜样,杜俊英.消化道出血的观察及护理要点.实用医技杂志,2002,9(3):922.
  3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82.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局部战争、战场环境更加复杂险恶,传统的战斗精神正面临着现代信息化战争的挑战。武警部队院校战斗精神的培育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何在和平为主
儿童视角是近年来运用非常广泛的一种叙述角度,铁凝在自己的作品中便成功地运用了这一叙事。通过对儿童视角的准确把握,铁凝在其小说中构建了两个既对立又互补的文学世界:儿
昆士兰州"学习生命之水"教育项目1课程设计系统全面,在澳大利亚学前儿童2水教育课程建设中颇具代表性。其学前阶段的课程设计在教学主题选择和学习领域拓展方面能够适应学前
教育对话问题的探讨是对话哲学在教育领域中的一种回应。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对话”正日益受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关注。从作为教育方法的“对话”到作为教育
本报新乡讯(记者穆黎明特约记者景永利)5月14日,新乡召开全市法院决战决胜“基本解决执行难”挂图作战现场会,全市两级法院院长对执行攻坚布局挂图作战,12名基层法院院长分别安排
报纸
水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必须从战略的角度高度重视,让大众充分地认识水、爱护水,进而自觉地保护水。可以说,水教育是水资源可
报纸
以浙江水利水电学院为例,针对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特色水教育的开展情况进行梳理,总结了开发浙江特色水教育教学平台、水文化研究与水教育双轮驱动等特色水教育活动中的经验和特
董协良 主任医师、教授。系全国政协委员,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中国性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及陕西省性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重要成员,兼任陕西省男性病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