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蜂搬家

来源 :走近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zhu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它们是让人恐惧的昆虫,曾有过蜇人致死的案底。但在云南哀牢山区,却有人将它们搬进山寨饲养。危险的野蜂真的能与人相伴吗?
  
  在云南哀牢山的树林中,哈尼老人车老铺和他的同伴发现了居住在一棵树上的一窝野蜂。野蜂生活在树上并不主动攻击人,车老铺却用硝烟袭击蜂巢,这是为什么呢?
  硝烟使这窝野蜂完全失去了战斗力,蜂巢被小心翼翼地取了下来。硝烟不会使野蜂致命,只是让它们暂时昏迷。根据车老铺的经验,一个小时以后,它们就会苏醒过来。蜂巢里会找到些什么呢?
  六角形的巢室被一种白色的东西密封住了,揭开这层白色的壳,里面是肥嫩的蜂蛹。取走了蜂蛹,车老铺把剩下的蜂巢再挂回树上,醒来的蜂王会带着幸免的野蜂继续在这里生活。
  野蜂的幼虫和蜂蛹富含蛋白质和脂肪,是哈尼人最喜欢的一种美味。野蜂可以用来泡酒。高山上湿气很重,野蜂酒除了驱寒,据说还可以治疗和预防风湿。野蜂危险,却是难得的生活资源。因此,哈尼人的生活中,有一项只被极少数人掌握的技能:饲养野蜂。
  哈尼人所说的野蜂从科学的角度叫胡蜂,我们习惯叫马蜂。马蜂蛰人比蜜蜂厉害多了。它这么恐怖,为什么当地人要饲养它?马蜂又怎么搬回寨子养呢?
  美丽的梯田上面是哈尼人的村寨,寨子里活跃着野蜂的身影,它们已经是家养的野蜂了。每个寨子里总有一两个神秘的人物,继承着饲养野蜂的技术,他们被尊称为蜂王。车老铺就是一位蜂王,他有一套捕捉和饲养野蜂的绝活。
  车老铺把野生蜜蜂的家安在墙壁的夹层里。野生蜜蜂不会主动攻击人,危险性最小,和人的距离也最近。而个头大一些的野生胡蜂则安置到寨子边上,离人远一些的地方。
  一天,车老铺准备去寻找山上最危险的一种野蜂,它们的蜂巢非常隐蔽,很难被找到。哈尼人的祖先留传下一种神奇的寻找方法。蜂王车老铺首先捉的不是野蜂,而是蜻蜓,它们是野蜂最喜欢的食物。车老铺用蜻蜓做诱饵,吸引觅食的野蜂。接下来,车老铺开始准备一种更重要的工具。老人很快将一片羽毛做成一个环扣,过一会儿,它就会带车老铺找到野蜂的家。车老铺要找的大胡蜂是野蜂里的大块头,它们喜欢把巢建在隐蔽的地方,即使有经验的蜂王也难以发现它。寻找它们的线索就是眼前的栗树。因为栗树能分泌大胡蜂喜欢吃的汁液,它们经常出没在这里。当然,相对于这种素食,它们更喜欢吃肉。
  有野蜂上钩了,趁它专心致志吃蜻蜓的时候,车老铺要把羽毛系在它身上,然后,根据羽毛飞去的方向,寻找野蜂的大本营。大胡蜂能长到35毫米,但即使这样,要把羽毛系在一只活的野蜂身上,也绝不是件容易的事。这是考验耐心与毅力的技术活,车老铺连续试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
  栗树下,两只狭路相逢的大胡蜂从空中打到了地上,谁也不肯松口。这样你死我活的战斗不会发生在同一窝的伙伴之间。战场边缘,一只蚂蚁坐收渔翁之利,它大摇大摆地把野蜂被咬下来的翅膀搬走了。一只大胡蜂全身而退,另一只却失去了全部的腿和一只翅膀。
  哈尼人饲养野蜂的技术传承久远,在他们的总结各种生存技能的口传史诗中,除了耕种梯田、上山打猎和谈恋爱以外,排在第四位的,就是饲养野蜂。车老铺换上新的诱饵,再次上树。很难相信这是一位老人的身手。车老铺这次爬得更高了些,大胡蜂并没有记住前几次的教训,又一次上钩了。而这次,车老铺没有再让机会溜走,毕竟,蜂王的名号不是白来的。
  打了环扣的羽毛套在了大胡蜂的胸部和腹部之间,牢牢卡在它身体最细小的部位。轻柔的羽毛对大胡蜂的飞行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它便带着这片羽毛飞向自己的巢穴。白色的羽毛在绿色山林中格外显眼。车老铺开始追踪它的飞行路线寻找蜂巢。祖先总结下来的经验表明,蜂巢就在不远的地方。车老铺还需要一两个助手,分别站在不同的山头,分段观察追踪。有时候失去了追踪的方向,就要在失去方向的地方再捕捉野蜂,放飞羽毛,继续跟踪。
  在放飞了好几次羽毛之后,蜂巢终于在山顶上被找到。这是个避风遮阳又僻静的地方,如果不是用这种办法,相信不会有人能发现这么隐蔽的蜂巢。
  车老铺要把蜂巢连同整窝野蜂一起活着搬回家。他发现蜂巢外游荡着几只大胡蜂,车老铺很耐心地将它们一只只收进网兜。这个动作如果换成不熟悉野蜂的人,就有相当大的危险性,大胡蜂一旦被惊扰,会毫不犹豫地拼死护卫家园。
  根据祖先留下来的经验,搬运野蜂巢最好是在夜间,但是,夜间走山路毕竟不太方便。新一代养蜂人开始采用一些现代工具进行改良,这样他们就可以在白天给野蜂搬家了。蜂巢外的散兵游勇已经被全部收进了网兜,其它野蜂丝毫没有察觉到异样,正安静地呆在家里。
  导火索的硝烟再一次起到关键的作用。这次动作慢了一点,有几只大胡蜂抢在洞口封堵以前跑了出来。必须赶紧想办法捉住它们,否则满腔怒火的野蜂会给人带来不小的麻烦。大胡蜂总是集中攻击一个敌人,只要第一只蜂进攻得手,蜂毒能起到气味指示的作用,其它蜂会纷纷响应,把毒刺刺向同一个敌人,而这很可能是致命的攻击。出逃的野蜂终于被缉拿归案,暂时安全了。
  蜂窝里一片安静,硝烟会让一窝蜂昏睡一段时间。车老铺必须赶在它们醒来之前,把蜂巢搬回家。这窝野蜂不算很多,大概有几百个成员。现在是六月,在云南大多数野蜂家族还没开始繁衍,如果到了九、十月,野蜂家族兴旺了,蜂巢会大五六倍,兵多将广,就再也没人敢冒生命危险去惹它们了。
  蜂巢被成功取了下来。大胡蜂是野蜂里个头最大的,车老铺有些担心,硝烟的作用可能维持不了1个小时,他们必须动作迅速。
  祖先传下的经验:地上的野蜂搬回来要养在地上,地下的野蜂搬回来则要养在地下,不然它们会飞走。
  蜂巢内昏迷的大胡蜂苏醒过来了。要不了多久,彻底清醒后,它们强有力的大颚会咬破网兜,冲出封锁。那时不但功亏一篑,还会对人产生危险。必须赶快采取行动,只能再一次采用烟熏法,让它们再睡上一觉。当然,要把握好火候,一旦起作用,就得赶紧撩开塑料布,给它们透透气。
  怎样才能让这些野蜂乖乖回到它们的巢穴呢?年轻的蜂王龙建忠把昏迷的野蜂全部放入尼龙网兜,然后,把它们隔离成几个区域。因为只要有一只大胡蜂醒过来,其它野蜂受到刺激也会很快清醒。为防止它们互相影响,这样的隔离是非常必要的。
  这个蜂巢做得很漂亮,但是到了冬天,所有的野蜂都会永远离开这里,到那时,蜂房会卖给药铺,它是杀毒止痛的好东西。
  将搬回的野蜂巢同尼龙网兜放到屋檐下,给它们取消隔离,让野蜂慢慢苏醒,重新爬回蜂巢。大胡蜂的大颚强劲有力,它们能撕碎蜻蜓的尸体,能咬断同类坚硬的腿脚,一层尼龙网显然不能长时间困住它们。为了让它们忘记身处困境,给它们一点甜头是必不可少的。龙建忠在蜂巢周围抹上一层蜂蜜,对于这群惊魂未定的大胡蜂,食物是最好的安慰剂。
  晚上,外面的野蜂会全部爬回蜂巢,尼龙网就可以撤走了。用不了一两天时间,它们会完全熟悉和喜欢上这个新的环境。
  几天后,车老铺又找到了一窝黄土蜂,这其实是一种黑尾胡蜂,个头和大胡蜂不相上下,因为喜欢把蜂巢筑在土里面,哈尼人叫它们黄土蜂。
  和前两天搬回的大胡蜂蜂巢比,这窝蜂人丁更加不旺,只有几十个成员。越冬之后幸存下来的黄土蜂才能自立门户,从一只蜂王繁衍出一个家族。家族的规模有大有小,往往受到外部条件的制约。不过车老铺并不担心,只要食物充足,环境适宜,用不了几个月时间,这窝蜂会扩展成两三千只的庞大家族。
  车老铺把蜂巢固定在竹片上,趁着夜色开始给黄土蜂搬家。从地下找到的野蜂还得搬到地下去呢:蜂窝被悬空架在地下巢穴的上面,然后铺上几块木板,再封上土。最后是一层塑料薄膜,它是蜂巢的门户,不大不小,要有一个刚刚能够让一只黄土蜂从容通过的空间。
  竹篓子里装着其它黄土蜂,它们一个晚上都很安静,现在,它们肯老老实实地搬进车老铺给它们准备的这个新家吗? 车老铺的助手亮出了秘密武器——手电筒。
  大多数昆虫都有趋光性,用塑料薄膜罩在蜂巢顶上,打开手电筒,黄土蜂就会循着光亮,乖乖地爬进洞里。没几分钟,蜂群全部搬进了新家。塑料薄膜可以防水,当然,还需要给这个地下的巢穴再挖出一条排水沟,这样,黄土蜂的新家就算落成了。
  第二天,适应了新环境的黄土蜂安居乐业了。再过一段时间,新的一代陆续出生。地下的家有些拥挤时,野蜂家族就会派成员扩大房屋。
  哈尼人喜欢饲养野蜂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野蜂捕食田间地头的害虫,会成为他们的好帮手。只要稍加注意,散落在村寨各处的野蜂和人之间就能相安无事。
  每年九、十月份,秋高稻熟的时候,野蜂家族也会达到巅峰,对于养蜂人来说,那将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其他文献
鸟类是自然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一种鸟,它曾经数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而每次又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从被发现到今天,已一百多年,它留给人们的印象,只是惊鸿一瞥,被称为最神秘的鸟。它究竟有着怎样的身世呢?  1899年,一位英国人在中国海南岛发现了一种神秘的鸟。之前在世界其它地区从未发现过这种鸟,因此,它刚一露面就吸引了科学界的目光。许多动物学文献中,对罕见的仅存于中国的这一鸟种有过粗略描述。  这是一
期刊
2008年8月11日,东南亚遭受了有记载以来最可怕的雨季。海登·阿德科克迷失在丛林里11天,在险象环生的密林中却活了下来。  老挝地处东南亚,茂密幽静的丛林是世界上最美、也是未遭到人类破坏的景观之一。这个人口只有8百万的国家,道路寂静,很少有人走动,因而成了探险家追求另一种求生体验的极佳场所。  澳大利亚驻老挝大使米歇尔·弗斯特说,老挝是一个小国,它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就是它的原始,它的美令人惊叹。大
期刊
他们是医生,他们是军人,他们更是特殊的院士团队;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勇往直前,在战场上救死扶伤;国家危难的时刻,他们挺身而出,在各自的领域续写辉煌;他们用实际行动诉说着一句话:一切为了祖国的需要!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早上七点,一支由解放军总医院派往灾区的专家医疗队,就开始了在成都军区总医院的查房、巡诊工作70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所长卢世璧,就是这支专家医疗队的成员。
期刊
童话里的匹诺曹,一旦说谎鼻子就会变长。而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人说谎后都能被人用肉眼看出来。不过,现代科学已经证实,人在说谎时,生理上的确发生着一些变化。恰恰是这些客观变化,出卖了一个人真实的情绪。能不能破译这些身体密码,读出一个人的内心呢?  20lO年1月30日,青岛市公安局接到报案,某商场内的黄金首饰专柜被盗,价值50多万元的金货不翼而飞。  接到报案后,公安局立即派出专案组,赶赴现场。勘
期刊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这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其《捕蛇者说》中描述永州异蛇的。古代文学作品中被描述得惊世骇俗的异蛇究竟是什么蛇类呢?当代科学如何解读古籍中的鬼魅蛇影呢?千年以后,现代捕蛇者和异蛇之间继续着新的故事。  1000多年前,柳宗元的一篇传世之作《捕蛇者说》,曾让位于潇水河畔的永州城名扬天下。现在,也许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永州城,但文学的魅力却使生长在这里的凶
期刊
电报的恐惧    清朝末年,在大多数中国人眼中,电报不过是洋人搞的诸多奇技淫巧中的一种罢了。很多人认为,洋人专门吸食地气和死人魂魄,一根根电线杆儿戳在地上,地气和人的魂魄会顺着电线传到英吉利、法兰西。  中国人对电报技术的态度很快就在一个外国人的身上得到了应验。他就是后来成为中国总邮政司的英国人罗伯特·赫德。  1861年,赫德建言总理衙门在中国开办公共邮政。但是刚刚经历了战争失败的大清朝正沉浸在
期刊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赵彤言为了研究蚊子养蚊子,常常到野外裸露自己的肢体作诱饵,吸引蚊子,捕捉蚊子。蚊子多时一只鞋上趴了200多只。别人躲避蚊子犹恐不及,而她偏偏去蚊子多的地方。  赵彤言说,去野外采集蚊种,采集得越多越好,回来后或在实验室养殖,或采集标本,或分离病毒,都需要大量蚊子标本,要多抓蚊子,人是最好的诱饵。  抓蚊子,要藏在草丛或者水边,待蚊子落在身上开始叮咬时再抓
期刊
延安的秧歌剧明星,一夜之间成了野战医院的护士,手术室里递出来的一条大腿把她吓得半死,龙王庙里守着烈士的遗体度过了人生中最难忘的一夜。儿时的外号令她气恼,难忘的岁月却永藏心间。    曾经有这样一群孩子,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来到延安,在这里度过了他们的童年、少年时代。如今,当年的这些孩子已经进入耄耋之年,在他们心中,延安岁月已然成为他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1947年2月,国民党军以胡宗南部为主力,由
期刊
靠近非洲西北海岸散落着7个沙砾般的小岛,这7个岛屿就像一处奇异物种的保留地,令每个登岛者惊讶不已。    很多古老的航海传奇都提到大洋中的一个神秘群岛,加纳利群岛。(图1)  传说,若是有人靠近,将会面临巨大的灾难。一群可怕的怪兽就住在这些幽灵般的巢穴的岛屿上,而传奇中恶龙的巢穴侧隐藏在怪兽栖息的洞穴里。可是,难道所有这些都只是古老的传说而没有事实根据吗?是否可能在很久以前真的有恶龙存在?或许这些
期刊
看似普通的面料居然有着特殊的功能,既防水又透气,不用针线,没有缝织,他是如何实现“天衣无缝”的呢?    一个不用针线做成的布袋,里面倒满热水,水一点也不会漏出来。神奇的是里面的热气却可以源源不断地从口袋中透出。这个既防水又透气的神奇口袋出自新闻工作者虞跃平之手。他怎么会对布袋产生兴趣呢?不用针线他又是怎样做成这个布袋的呢(图1)?  大学毕业后,虞跃平一直从事新闻工作。他爱好摄影,虽然工作很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