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纲作为主体的藏式三段式殿堂平面形制探源

来源 :华中建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nian31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7世纪以来,在内蒙古境内出现了大量藏式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都纲作为主体的三段式殿堂是其中重要的建筑形制之一。对于该类建筑究竟和西藏殿堂建筑平面有何相同和不同,内蒙古地区是如何仿照西藏地区的殿堂的,学界一直没有给出明确答案。课题组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史料调查,数据分析和比较研究,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证实了蒙藏两地藏式殿堂平面的渊源关系,并明确了内蒙古地区都纲为主体的殿堂平面是依照西藏成熟期殿堂平面而修建的。
其他文献
建筑现象学是研究场所及场所精神的重要理论与方法,是对脱离环境与文化根源的形式主义与“舶来品”做法的有力否定。该文以兴义市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设计为例,通过对当地喀斯特地形地貌、自然环境、人造环境的感知,从空间布局、建筑形式、材料、光的利用几个方面入手,通过对事物本质的思考,在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建立显性、补充与象征的积极关系,从而实现具有“场所精神”的场所营造。
适域性即地域适应性,该文以适应性理论和建筑学适应观为基础,提出建筑适域性概念,关注建筑本体与地域环境之间依存制约、相互塑造的逻辑关联,从适域性视角洞察西南地区自然、人文和技术环境,将西南当代建筑实践作为研究样本,并从自然、文化、技术三个适域维度分析具有适域性特征的建筑策略,探究在城镇化语境下适应西南地区的当代建筑实践理论。
古城更新是国内城市建设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然而目前国内对于非法定层面的历史古城研究较少,缺乏更新方法与策略的指导。研究通过徐州市睢宁县古城更新项目实践,探索其更新理念、模式和策略。该文首先解读“与古为新”更新理念的内涵与实施路径,分析睢宁古城的肌理,确定以追溯古城历史文脉为设计主题;其次运用“提取—转换—活化”等更新手法,通过空间筑新、景观塑新、文化承新、环境孕新等策略,实现城市历史文脉的重塑,在满足居民现代化生活需求的基础上,最终能为国内非法定层面的历史古城更新工作提供借鉴与指导。
城市综合体中介空间作为连接城市与综合体建筑的重要纽带与关键节点,为内部功能空间服务的同时,连接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公共空间相互融合。在城市·建筑一体化思想的影响下,城市综合体中介空间体现出越来越强的城市性特征。该文对城市综合体中介空间在功能、交通、空间、运营四个方面的城市性表现进行概述。通过实际案例研究,对中介空间的城市性与具体城市环境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最终从功能协同化、交通枢纽化、空间开放化、运营管理动态化四方面提出城市综合体中介空间城市性的构建方法。
历史街区的老龄化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该文通过分析研究老年人活动空间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空间构成特征,试图尝试性地提出一些解决目前对传统历史街区空间格局中老年人活动空间现存难题的空间重构方法,希望在继承空间历史文化的同时,又能让南宁市“三街两巷”历史街区老年人活动空间焕发新的活力,从而得出一种适老与发展共生的老年人活动空间。
基于宁波中山路景观综合整治工程的设计实践,对当前国内综合性街道景观更新工程的设计与建设特点进行了探讨。该文立足于“城市双修”这一宏观命题,介绍了宁波中山路景观综合整治工程的建设背景、核心理念以及设计亮点,围绕“街道社交属性的回归、街道活力营造、更新设计的公众参与”三个议题展开,探讨总结了城市综合性街道景观更新设计的思路与设计手法,希望对国内今后类似项目的设计实践有所助益。
互联网的发展导致传统书店的运营状况不佳,而基于场景体验式的文创书店得到了意外的成功。在成功表达场景叙事的同时,多品牌的融入、体验模块的组合与新兴元素的增加,激发了消费者的心理认知与生活体验热情。多要素之间互相融合完成了人、生活、文化之间的和谐统一,成为了新生书店设计和运营的范式。
围合行列式里弄建筑群是近代上海重要的街区空间类型,尽管它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但它对传统空间文化与现代化的批判对于当下的中国城市设计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其批判性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中国传统内向性空间文化的延续、对中国传统邻里生活方式的传承、对上海开埠前商业空间的优化、对标准化地块划分的遵循与突破、对高密度开发的追求与控制、对历史空间的破坏与更新。
湘西花垣县苗族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作为苗族社会关系与物质载体的纽带,突出反映了苗族独特的生活习俗、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生动的生活场景。该文首先对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内涵与构成要素进行阐述,指出村落公共空间既是空间载体,也是意识载体,研究公共空间就是研究人与空间的关系。其次,通过对公共空间整体布局结构的分析,解析了各类公共空间在物质空间上的相互关联及在意识空间上的相互联系。再次,以活动功能为依据,将花垣县苗族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划分为生产生活性公共空间、交往性公共空间、仪式性和信仰性公共空间四类,梳理其空间形式和空间活
历史街区作为城市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其发展状态如何对城市总体的发展及城市特色风貌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在旧城改造更新的背景下,多地进行了改造更新活动,但一些改造后的街区却出现街区活力不足、商家经营惨淡的状况。该文以合肥城隍庙街区为例,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等方法对城隍庙街区进行现状研判,分析指出城隍庙街区的现状问题及价值所在,并从区域联动、明确定位、产业转型、环境优化、文化振兴、机制建构等方面提出街区活力再生的优化策略,以期为城隍庙街区未来适应性改建提供一定的策略性建议,并对其他类似街区的活力重塑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