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乡村聚落用地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

来源 :资源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ername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黄土高原乡村聚落用地规模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对优化乡村聚落空间格局,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位序-规模法则、核密度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方法,研究1990-2015年黄土高原乡村聚落用地的空间分布和规模等级特征,揭示乡村聚落用地规模格局形成影响因素与驱动机制.结果 表明:①1990年以来,黄土高原乡村聚落斑块数量和用地规模总体呈现增加趋势,其中2000-2005年乡村聚落斑块数量增加最明显,2005-2010年用地规模扩大最显著.②黄土高原乡村聚落用地规模处于非均衡发展阶段,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历史继承性,在地理空间上表现为主体延伸和局部填充两种形式.乡村聚落密度在区域上呈现“一极两翼”的空间结构特征,关中平原地区是乡村聚落核心集聚区,银川平原—六盘山区—陇东高原、河套平原—汾河谷地—豫西盆地内乡村聚落集聚与分散趋势并存.③黄土高原乡村聚落用地规模格局的形成受到多重要素的综合作用.地形起伏度、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降水量等是主要的自然作用力,人均粮食产量、总人口数和乡村人口比重等是关键人文驱动力.其中,任意两个因子的交互作用对乡村聚落用地规模空间格局的影响均强于单个因子的影响.④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对黄土高原地区乡村聚落用地规模格局的影响差异显著.自然地理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的交互作用对黄土高原沟壑区、土石山区和高原风沙区的乡村聚落用地规模格局影响最为广泛,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和河谷平原区乡村聚落用地规模格局具有明显的协同增强效应,粮食生产与区位条件对灌溉农业区的乡村聚落用地规模格局具有显著的协同增强效应.
其他文献
【摘要】工程造价实际就是指在建设该工程过程中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其通常包含评价、调控、预测以及控制职能。在工程造价环节有两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分别是预算以及结算功能,所谓的预算即是对该项目未来某一个时间段内的各项支出以及收入进行预估。而结算指的是最终所结算的数额,即是费用的清算。在机电行业加强控制工程造价预结算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了关于机电工程造价的预结算作用,并提出控制机电工程造价预结算的策略。
本文基于2000-2015中典型年份长三角地区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对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时空分异与影响机理开展研究,明确区域城市土地扩展动态与要素驱动因子.主要结论为:
目的:探讨累及髋臼后壁(单纯后壁、横断伴后壁及后柱伴后壁)的骨折块大小与功能预后的关系。  方法:收集2007年6月~2013年10月期间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累及髋臼后壁骨折的患者
黄土高原农户对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认知和对水土流失风险的感知是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意愿的关键影响因素,探究二者对技术采用意愿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农户技术采用率的提高、
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城市病,导致城市品质下降和区域发展失衡.城市活力为研究城市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而大数据的蓬勃发展为城市活力研究提供了准确高效
随着环境规制联合治理体系的构建,政府规制工具的变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地绿色经济的发展现状,厘清两者间的互动反馈机制,有助于政府选择合适的规制手段推动绿色经济螺旋式
伴随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中国不少村镇出现“五化”(非农化、老弱化、空废化、污损化、贫困化)现象,成为制约中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障碍.构建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论
乡村生态转型旨在保护乡村资源环境的同时,实现自然资源及生态服务的经济价值,以达到自然生态与经济社会共赢,是乡村功能认识回归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乡村农业生产和生态维
【摘要】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商业的发展。建筑单元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实现空间交叉在实际应用的过程形象地被称为商业综合体。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如何采取更加灵活有效的设计手段来发掘商业综合体当中潜在的价值一直以来都是城市管理工作人员十分重视的问题所在,因而文章从这一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尝试解决其中存在的交通流线设计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交通流线  商业综合体的主要组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是现阶段中国国土空间规划和乡村振兴规划中重要的基础工作,而以往的承载能力研究多是面向大区域尺度,专门针对村镇建设的承载能力评估比较少.本文在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