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秋深深几许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iph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读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我有一种“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强烈感觉。故都的秋味实在深浓,我们来和作者一起饱尝一尝这“秋”吧。
  本文的第一句:“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坷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生出一些疑问既然作者说任何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而故都的秋尤其好,那应该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而这里不应该用表示转折的关联词“可是”啊?这不犯了语法错误吗?还有秋天清、静、悲凉,已经令人情何以堪了,还加上“特别”二字,是否另有隐情呢?
  另外,在第四段,作者写道:“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我奇怪,为什么扫帚的丝纹给作者的感觉会如此丰富?作者是一个何等性情的人呢?
  这些问题的答案,需要我们知人论世,才能得出。首先,郁达夫先生早年留学日本十年,常受外族人欺辱,逐渐养成了敏感、忧郁的性格,同时受到日本文学传统的“物哀美”影响,行文细腻凄凉。其次他曾在北平居住过,期间爱子龙儿病死,葬在北平郊外的一座山丘上。然后,在写本文的前一年,作者因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从上海移居杭州,思想苦闷,创作枯淡。综合以上因素,开篇用“可是”,在于历经沧桑的作者从情感上会觉得故都的秋味如此契合自己的心境。而作者之所以对扫帚的丝纹思绪种种,是他多愁善感的性格使然。
  作者曾谈到自己的创作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所以我认为,《故都的秋》同样染上了作家自己的个人色彩,此谓秋的第一层深味:“个人之秋”。
  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确实处处透着清、静、悲凉,作者也认可“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的色彩。”“颓废”是贬义词,可作者紧接着写出这样一个矛盾的结论:“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其实,貌似矛盾,实则合理。当我们说颓废的时候,言下之意某人或某事物曾经朝气蓬勃过:而且颓废不是必然等于无望,它可能只是暂时的消沉,或者颓废中还有着希望的萌芽和生命的迹象。
  我们抓住一些意象便知。作者描写秋晨时,写道:“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驯鸽在寒冷的秋天飞翔,有种悲凉感,但是驯鸽不是象征着和平、友爱、团结、圣洁吗?它给人希望。作者还详细写了牵牛花。此花因朝开暮谢,又叫短命花。日本有句谚语:牵牛花虽美,盛开仅一瞬。牵牛花的日语写作朝颜,《源氏物语》中有一女子就叫朝颜,性格孤僻,正好吻合作者此时的心境。但是作者为何在牵牛花的注释里,却写成了“朝荣”呢?我觉得有两种解读。一则确实是作者誤写,因为该文本是当时杂志社向作者函索、坐索的急就章,写错字情有可原。一则是作者有意为之,想突出牵牛花早晨毕竟开放过,美丽过,这就透出颓废前的亮色。更何况文中写到日光,让我们想起牵牛花的另一个象征含义=面朝太阳,积极向上。
  还有秋草,“几根疏疏落落的”,让我们想到“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伤感谚语,但“尖细且长的”又显示出秋草在尽力保持着茂盛期的英姿。又如槐树,虽然落蕊铺地,令人悲伤萦怀,但它们还残存着生命未完全消逝的痕迹。作者写道:“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再如秋蝉,声音虽然衰弱,但“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将死的秋蝉在奋力歌唱着自己的生命,释放着自己最后的激情,悲壮且鼓舞人心。而且它们“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给百姓带来了热闹和快乐。至于秋雨,尽管一层秋雨一层凉了,但你看那雨也多么有生命力,倏来倏去,干脆利落:“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而关于果树,作者虽然感叹“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但同时他也盛赞“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rdys”,颂秋之情流淌于字里行间。
  接下来,作者谈到了很多人,有泛指,有专指:中国的文人学士、外国的诗人、囚犯、秋士、欧阳修、苏东坡。所有这些,包括上述秋天里有生命的和有生命特质的景物,“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秋天缘何有如此的感染力?因为它显隐着生命的欢喜和忧伤。它是“生命之秋”,这是秋的第二层深味。
  文末作者写道:“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作者竟然要以命换秋,是否言过其实呢?我们细心的话,会发现在写这句话之前,作者表达了这样的见解:“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这里提到“中国的秋”。而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两者有何联系呢?“故都”的“故”字,有“追思与眷恋”的情味。而“故都”的“都”字,是首都义,北平曾做过元明清这三个王朝的首都,可谓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个“故都”完全可以代表中国。而为了中国,作者长期参加抗日活动。最后作者为了中国的抗日事业,被日军杀害,真正地践行了他“以命换秋”的愿望。“故都的秋”,骨子里是浸染着作者真挚而深沉爱国情的“中国之秋”,这是秋的第三层深味。
  个人之秋、生命之秋、中国之秋,都牵涉到悲凉。那么悲凉,美吗?我认为,作者在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人们身在水深火热中,能真实、清醒地面对悲凉,书写悲凉,就含有美的因素。作者不像当时某些作家一味吟风弄月、粉饰太平,他在文中对故宫、颐和园、皇家院落只字不提,却把目光投向平民百姓。对他们,笔含同情、亲近、温暖的气息。作者写作此文,正处于颠沛流离、生活窘迫时。他能忘怀自己,寄情苍生,可称得上具有大悲悯情怀。就连他描写的悲凉景物,都或多或少地透着生命美丽的痕迹。
  ★作者单位:南昌市八一中学。
其他文献
新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下,如何使我们的教师拥有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是目前广大教学工作者探讨的一个共性问题。构建自主高效优质的课堂,教师必须要注重创设情境,激发思维,当堂落实,自主创新,全面实施“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  首先,教师在备课上更要精细扎实。把课堂交给学生,“少教多学”,并不是解放教师,相反课堂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尤其对教师的备课要求。教师不仅要研究哪些内容是学生
高中语文"文化论著研读"选修课程,以人教版为例,包括《先秦诸子选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民俗文化》等。苏教版中的"文化论著研读"有《论语》选读、《孟子》选读、《史记
如何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积淀文化、学会理解、更好地与人沟通与交流?笔者认为语文课堂不应被字、词、句、篇等固定的模式所束缚,应通过情境创设、
摘 要:高重铬酸钾硫酸回流法是测定化学需氧量的标准方法。该方法测定结果准确、重现性高,但该方法存在分析时间长,使用剧毒药品,二次污染严重等不足,难以在实验教学中予以推广。针对这些不足,教师应积极优化实验方案,从而缩短实验课程所需时间,降低教学成本。  关键词:化学需氧量;COD;重铬酸钾;滴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3-0017-02  D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顺应新形势,迅速提升教学效率成为了广大历史教师积极思考的重要课题。要转变传统观念,加强自身素质能力;了解学生情况,明确教学目标;恰当运用教材中图文材料;创设良好氛围,做好师生交流工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华书局本《苏轼文集》与《苏轼诗集》堪称苏轼诗、文整理成果的双璧,其中《苏轼文集》对考订苏轼生平尤为重要。《苏轼文集》源出于南宋《东坡外集》,其中"题跋"与"杂记"两类是
随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教学条件日益改善,多媒体手段成为常规课堂的宠儿。在为教学提供新手段,注入新活力的同时,给教育现代化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深遠影响。因此对语文课上课件、多媒体的作用、存在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对提高课堂效率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多媒体课件在语文课堂中的意义和作用  1.使讲授内容易于理解,强化刺激,利于记忆,培养学习兴趣。单靠教师讲解,很多实质性的教学内容学生很难理解,进而使他们
《宋集珍本丛刊》为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纂,从海内外收集而得的文献中精选而成,多为宋代文集珍稀版本。但是,其中胡舜陟(1083~1143)的《胡少师总集》,是由其裔孙胡培翚(
实际上,一节课四十五分钟,不可能解决很多个问题,要花在2-3个环节的把握上,要设计2-3个能够使学生充分展开学习的教学环节。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是符合学生实际的,具有现代教学价值的课堂。那么,什么样的教学环节才具有教学价值呢?  一、历尽天华成此景——教学环节应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学生的学习是感知、领悟、积累、运用、形成的过程。就语文学习而言,主要就是感知、理解、迁移、内化四个步骤。这四步,是一个
一篇文章,能不能打动读者,让读者感觉有收获、有价值,关系到这篇文章的成败。文章的价值与我们选取的“点”息息相关。  那我们写文章应该选取“哪些点”呢?  我认为写文章应该选取下面这些点来开掘。  (1)动情点。顾名思义,就是让人情感波澜起伏的点。写叙事类作品,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以情动人”。最真挚的亲情、最纯真的友情、最温馨或凄美的爱情、最浓烈的战友情、最无私的同情,都可以让我们怦然心动,引起我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