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常生活中人们离不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知识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 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不仅可以发展学生思维素质,而且在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趣”、“数学合理”、“数学有用”,从而增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小学生学会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受数学的合理性,达成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的和谐同步。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数学来源于实践,在获得对现实的数学认识并总结到数学原理或规律后,还必须回复到现实生活中去,在某种程度上进行检验。这既是检验原理、规律可靠性的过程。也是数学应用的过程,并且是保持数学生气勃勃和有效性的必要条件。如何使学生对数学消除畏惧感、神秘感,而产生亲近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开设数学实践课,创设应用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科活动,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开设生活数学实践课,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是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保证和有效途径。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后,安排学生用面积单位测量书本、课桌、教室地面、自家客厅的地面面积;学了统计图表以后,让学生三四人一组到十字路口去收集某一时刻的车流量,然后制成一张统计表;学了对称图形后,让学生设计并剪制匀称美观的轴对称及中心对称图案,适当地用在黑板报、宣传栏上,用在主题班会的布景上,或运用对称知识设计建筑物造型、家居饰物等,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意识到数学知识真正让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及时运用到实际中去,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知识的确有好处,同时又能诱发要解决实际问题,还需探索更加丰富的知识,感到身边的许多实际问题有待解决,从而增强继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消除畏惧感、神秘感,而产生亲近感。
二、开展数学交流活动,营造应用氛围
把课堂所学的知识通过精心组织的数学交流活动,化进实际中,应用于生活中。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后,开展了“看谁拼图形最巧妙”活动;在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与统计”后,开展“学生优秀统计员”活动;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后,开展了“学做售货员”活动;在教学“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和“土地面积单位”知识后,开展“农田计算员”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遍及生活的各个角落,应用在生活中的各个行业,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同时领悟到只有具备扎实的数学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三、撰写数学小论文和日记展示数学才华
如在学了多边形的知识后,让学生写一写《生活中的瓷砖》,等。数学论文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数学知识,提高了数学应用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数学日记写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感受与得失,反映学习过程中的喜悦与困惑,便于师生间更好的交流。
四、制作数学小报激发数学热情。
制作数学小报可以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有趣的小报形式中去,让学生轻松地学知识;也可以借机鼓励那些学得一般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发挥他们的特长;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收集、整理资料、构思、排版、绘画等各方面的能力,最终达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五、设计开放问题,培养独创性
练习设计上,注重开放题的设计,给学生留下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补充问题、搜集条件、探索不同的答案,逐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独创性。
例如:一个长方形木板,锯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学生跃跃欲试,想出数种答案(3个、4个、5个、……)
再如:树上有10只鸟,一枪打死了一只,问树上还有几只鸟?
有的说:10—1=9,树上还有9只鸟;有的说:树上还有0只鸟,因为打死了一只,其余9只被惊飞了;还有的说:树上还有1只鸟,打死了一只,惊飞了8只,还有一只是聋鸟; 更有学生说说;树上还有3只鸟,鸟爸爸和鸟妈妈搂着死去的小鸟痛不欲生,没有跟着其他鸟寻找生路…… 等许许多多答案。
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开放题给学生打开了一扇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奇妙无穷,同时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虽然不是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找出所有答案,意义在于乐在寻求多个答案的过程之中,培养了学生的应用创造性。
总之,教师要认真耕耘好生活实际这块“土壤”。一方面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围绕问题的解决,逐步把生活常识数学化;另一方面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实现数学知识生活化,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使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人人身边有数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隐蔽着数学知识。只要我们善于观察,认真思考,就会发现数学的神奇与趣味。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数学来源于实践,在获得对现实的数学认识并总结到数学原理或规律后,还必须回复到现实生活中去,在某种程度上进行检验。这既是检验原理、规律可靠性的过程。也是数学应用的过程,并且是保持数学生气勃勃和有效性的必要条件。如何使学生对数学消除畏惧感、神秘感,而产生亲近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开设数学实践课,创设应用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科活动,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开设生活数学实践课,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是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保证和有效途径。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后,安排学生用面积单位测量书本、课桌、教室地面、自家客厅的地面面积;学了统计图表以后,让学生三四人一组到十字路口去收集某一时刻的车流量,然后制成一张统计表;学了对称图形后,让学生设计并剪制匀称美观的轴对称及中心对称图案,适当地用在黑板报、宣传栏上,用在主题班会的布景上,或运用对称知识设计建筑物造型、家居饰物等,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意识到数学知识真正让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及时运用到实际中去,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知识的确有好处,同时又能诱发要解决实际问题,还需探索更加丰富的知识,感到身边的许多实际问题有待解决,从而增强继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消除畏惧感、神秘感,而产生亲近感。
二、开展数学交流活动,营造应用氛围
把课堂所学的知识通过精心组织的数学交流活动,化进实际中,应用于生活中。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后,开展了“看谁拼图形最巧妙”活动;在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与统计”后,开展“学生优秀统计员”活动;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后,开展了“学做售货员”活动;在教学“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和“土地面积单位”知识后,开展“农田计算员”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遍及生活的各个角落,应用在生活中的各个行业,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同时领悟到只有具备扎实的数学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三、撰写数学小论文和日记展示数学才华
如在学了多边形的知识后,让学生写一写《生活中的瓷砖》,等。数学论文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数学知识,提高了数学应用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数学日记写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感受与得失,反映学习过程中的喜悦与困惑,便于师生间更好的交流。
四、制作数学小报激发数学热情。
制作数学小报可以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有趣的小报形式中去,让学生轻松地学知识;也可以借机鼓励那些学得一般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发挥他们的特长;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收集、整理资料、构思、排版、绘画等各方面的能力,最终达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五、设计开放问题,培养独创性
练习设计上,注重开放题的设计,给学生留下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补充问题、搜集条件、探索不同的答案,逐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独创性。
例如:一个长方形木板,锯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学生跃跃欲试,想出数种答案(3个、4个、5个、……)
再如:树上有10只鸟,一枪打死了一只,问树上还有几只鸟?
有的说:10—1=9,树上还有9只鸟;有的说:树上还有0只鸟,因为打死了一只,其余9只被惊飞了;还有的说:树上还有1只鸟,打死了一只,惊飞了8只,还有一只是聋鸟; 更有学生说说;树上还有3只鸟,鸟爸爸和鸟妈妈搂着死去的小鸟痛不欲生,没有跟着其他鸟寻找生路…… 等许许多多答案。
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开放题给学生打开了一扇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奇妙无穷,同时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虽然不是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找出所有答案,意义在于乐在寻求多个答案的过程之中,培养了学生的应用创造性。
总之,教师要认真耕耘好生活实际这块“土壤”。一方面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围绕问题的解决,逐步把生活常识数学化;另一方面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实现数学知识生活化,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使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人人身边有数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隐蔽着数学知识。只要我们善于观察,认真思考,就会发现数学的神奇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