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干燥综合征合并双原发肺癌及胸腺囊肿一例并文献回顾

来源 :国际呼吸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ona_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原发干燥综合征(pSS)累及肺部的影像学表现,以及pSS合并双原发肺癌(double primary lung cancer,DPLC)、胸腺囊肿的临床特征。

方法

通过对1例伴有肺部囊腔样表现的pSS合并双原发肺癌、胸腺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对该病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以"干燥综合征,肿瘤"为检索词,检索万方数据库,以"Sjogren syndrome AND tumor or cancer"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

结果

本例患者女,67岁,干燥综合征病史20年,因"咳嗽、咳痰、发热9天,发现肺部阴影7 d"入院。患者9天前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8.6 ℃,胸部X线检查,发现肺部阴影。给予口服头孢类抗生素治疗后体温降至正常。复查胸部CT发现多发肺部无壁囊样透亮区,多发肺部阴影,前纵隔肿物。遂行右肺上叶及右肺中叶楔形切除,右肺下叶切除,纵隔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右肺下叶肺腺癌,右肺中叶浸润性肺腺癌,右肺上叶不典型腺瘤样增生,胸腺囊肿。随访1年无复发。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1篇,其中我国的个案报道4篇(共计4例)。

结论

pSS常累及肺部,表现为无壁囊腔样改变,并可合并少见的DPLC、胸腺囊肿存在。pSS存在肺部囊样变者,合并肺癌,尤其是腺癌风险增加。临床医生应定期对高危患者进行肺癌相关检查,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其他文献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 NLR)可提供局部或全身炎症及免疫状态的信息。随着炎症及免疫因素在血管性认知损害(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CI)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寻找新的血清炎症标志物对VCI的早期识别和干预十分重要。文章就NLR与VCI及其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阐述炎症在VCI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肠道是消化、吸收各种膳食营养素的重要场所,也是调节机体糖脂代谢稳态的主要器官。肠道可感受各种不同的营养信号,与脑、肝脏等代谢器官相互作用,形成复杂而又精细的糖脂代谢时空调控网络,发挥调节糖脂代谢稳态的"前哨"与"枢纽"作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已成功转化为临床干预糖脂代谢紊乱的有效手段。本文将就该领域的基础理论和转化应用研究进展进行述评,并对该领域的未来研究热点提出展望。
期刊
目的探究微小RNA-92a(miR-92a)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对其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实验性研究。收集宝鸡市中心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39例NSCLC患者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采用RT-PCR检测组织中miR-92a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另选用肺癌细胞株A549,将miR-92a mimics、miR-92a inhibitor及对应
目的对甘肃省康县城乡居民进行糖尿病及糖调节受损(IGR)流行病学调查,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为基层糖尿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于2019年5—11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将康县4个自然村和3个社区居住5年以上的18~74岁居民作为调查对象,内容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分别在调查对象禁食8 h后次日清晨和口服75 g葡萄糖2 h后,抽取静脉血标本5 ml,测定空
腹膜恶性间皮瘤是原发于腹膜脏层及壁层的恶性肿瘤,涉及多种病因,起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误诊率高,预后差,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治指南。噬血细胞综合征是一种全身高度炎性反应状态,成人噬血细胞综合征几乎全部为继发性,可由感染、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疾病等引起,病情凶险,病死率高。现报道1例腹膜恶性间皮瘤伴噬血细胞综合征的病例,提供临床参考。
目的探究溃疡性结肠炎(UC)组织中DNA甲基胞嘧啶双加氧酶10-11易位2(TET2)的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遂宁市中心医院就诊的102例U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UC组织中TET2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UC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102例UC患者中有41例(40.20%)预后不良。根据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n=61)和预后不良组(n=41)。预后良好组TET2的表达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
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 EBI)是指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后72 h内、脑血管痉挛出现前发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学改变,是影响SAH转归的关键因素。其可能的病理机制包括细胞代谢、氧化应激及免疫炎症等,其中炎症反应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免疫细胞,小胶质细胞在脑损伤后发生M1/M2极化,一方面通过Toll样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