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相当的比重,这更是一门饱含创造与美的学科,在对学生审美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中极具效力。本文笔者则将根据自身多年美术教学经验,就如何在中学美术课堂中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做详尽阐述。
【关键词】美术课堂 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
在教育事业不断改革进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今教育教学的重心所在。那么如何能够更好的实现学生创新能力与精神的培养呢?这无疑就需要各个学科教师、班主任以及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精心设计与培养了。美术课堂有别于其他学科,学生往往对美术课本身则极具兴趣,显然,其特殊性亦决定了美术课堂必然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地。在美术教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不仅是美术教学目标所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与审美能力的需要。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体现在学习方法上,更重要的是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出发,引导学生放飞思维,创造的火花自然更易闪现。因此,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当精心准备设计,不断探索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一、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美术教育本质决定的
美术是一门极具特点且极为注重个性发展的学科,相对于其他科目的教学来说,它的价值绝非仅仅在于对课本知识的复制与灌输。一件美术作品的最大价值无疑将归根于其艺术成就,而这种成就是不可模仿与复制的,这种“稀缺性”则决定了美术教学的独特特性。艺术家必须真正具有创新的精神与能力,方能够在展现个性的基础上创造出独具魅力与价值的艺术作品。
(二)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李斯托威尔曾说过“每一种创造性的想象都必须有种情感的动机作为先行条件,这就是一种需要、一种欲求、一种愿望、一种没有得到满足的冲动,或者一种这样或那样的情绪。”教育事业的改革正是渗透了这样的理念,现今的教育不再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简单复制记忆,而是强调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等,表现在教学中则是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与设计让学生得以思维的放飞,得以创造。对美术教学来说则是要让学生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得以创新,继而实现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了解学生心理,创新基础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不妨将教育看做一场战役,一场练兵的战役,要让我们的士兵(学生)得到能力的全面提升,我们首先应当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认知情况,在对学生有了充分了解基础上的教育必然事半功倍。学生的身心发展与其认知情况密切相关,美术学习同样也是学生认识世界,发现美的一个过程,当学生需要表达自身对事物的认识时则有描述心内感受的冲动,当看见有感染力的作品则会被带动鼓舞,美术教师正是需要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巧妙的引导学生对美术的探究创造激情,激发其学习热情。[2]
三、培养学生兴趣,创新前提
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特点,对学生来说有不同的兴趣点。在教育教学中把握住学生的兴趣就是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师应把握住学科特点,找出学生对所授学科、章节的兴趣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最强动力。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浓厚的兴趣,想不让他们探索、创新都难。为此,教师应该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对所授学科的兴趣,为学生自觉主动探求知识,自觉创新打下基础。美术是视觉艺术,需要通过视觉来获取信息,这就必须强化直观教学。美术课上,教师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就可以調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来参与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实施创新教学,增强教学效果。例如,上《图案与纹样》一课,在讲解“变化”的几种方法过程中,我同时在投影上用彩笔画出简化的鱼、兔子,几何化的松鼠、青蛙,夸张的小猪、梅花等,这些简练的图案激发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每画完一个图案,学生们就不由自主地说出“松鼠!”“青蛙!“”小猪!”等等,课堂上充满了欢乐的气氛。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变化”的几种方法,而且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及创造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上《泼墨荷花》一课时,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同步演示法,即老师边讲边辅导,此法直观性很强,很适合中国画的教学。但由于学生的绘画水平各不相同,老师“断断续续”地示范、讲解、辅导,画得快的同学想“开快车”,而画得慢的同学又因跟不上而显得手忙脚乱。针对这种情况,我先把这幅画的作画过程拍录好,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及解说,在进行同步演示前先放录像给学生看,让学生先看到了这幅画的作画全过程,使学生感到耳目一新。[3]
四、指导学生方法,创新关键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我们强调学生自觉主动学习,但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少走弯路,而且可以让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应随时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引导他们慢慢理解、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间接的纠正他们不规范、不正确的学法。这样学生就能尽快地掌握所学知识,发现问题,提高创新能力。
初中美术课中国画画部分的教学目的之一是使学生掌握中国画的方法步骤和基本技法。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通过范画、讲解,使学生了解、掌握中国画的基本方法:勾、皴擦、点染、着色、落款。使学生对中国画的绘画步骤有初步的认识,再进一步掌握墨分五色,用笔技巧等。
五、铸造协作精神,创新途径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互相进步的基础之上的,它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动手动脑,甚至分工协作。但是有的同学性格内向,不能参与到群体中来;有的同学只求独善其身,自己探索学习;而个别反应快的同学则不屑与其他的同学共同学习……以上现象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时时注意出现问题的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应的教育,让学生清楚互相协作的重要性,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合作,从而达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目的,更大的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更好更快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保障。 六、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
在中学美术教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当中,我们应当遵循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在考虑到学生情况与美术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多样的教育方式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做具体阐述:
(一)美术走向生活
美术教育有别于其他学科,其教学绝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内教学,而是应当让美术教育走向生活,在现今美术教学中大多数的教师仍然是将教学工作局限在课堂之内,让学生作画石膏道具,让学生临摹作品,这样简单而缺乏创造力的方式,学生的思维空间受到局限,显然并不能够较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全无创造力可言。美术教育,应当是卸除思维的枷锁,将学生带进生活与自然,让他们亲身感受自然的魅力与生活气息,这样在亲身体验,实际感受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必然得到极大的活跃。
(二)营造创新环境
良好的环境氛围无疑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当中,应当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以学生为重心的教学课堂,在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中进行教学。除此之外,还应当改变传统教学中“重讲解、轻练习”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形成课程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这样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在师生之间良好沟通的基础上,在教师对学生创造与想法无比尊重的情况下,学生的创新思维自然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与技法。
(三)引领创新思维
中学美术教学的内容是多姿多彩的,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学生对美术本身则极具兴趣。学习的主体是通过感觉、听觉等多想感官与大脑的复合作用进行的。这既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难度也是机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绝不应当是一个知识的灌输者和创造者,而应当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而出现,通过对学生感官的有效调动,引领他们进入思维的殿堂,展开想象力,闪耀创造的光芒。
(四)注重个性培养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在美术教学当中应该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个性化學习者、创新者,鼓励、知道学生学会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对美术学习的内容、思想和结构做出个性化的反映。对此,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应该预留一个充分思考的时间,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赋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要敢于标新立异、敢于特立独行、敢于展示个性、敢于主动创新,让学生在独立的感受和体验之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不断去磨炼自己创新的思维和能力。
七、小结
中学美术课堂教学首先要帮助学生改变观念,纠正正课与副课区别的观念,这是有效实现素质教育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前提。其次,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形成滋育创新意识的土壤,使学生自信地去面对每一堂美术课,学会审美,学会总结。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到实践中去,从实践中获取创造的来源。美术教学还应该结合中学生特殊年龄段的特点,关爱和尊重学生,不断地发现学生身上以及作品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同时在美术课堂中给予学生自主宽松的环境,让学生真正地喜爱美术课程。最后关于学生作品,老师要进行整理和评价,通过组织画展,推荐学生绘画作品参与各级各类书画比赛,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最终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自我突破。
【参考文献】
[1]冯常广.中学美术教育现状思考[J].大众文艺(理论)
[2]宋晓波.中学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科技信息
[3]赵合雄.透视“美术高考热”,反思中学美术教育[J].大众文艺
【关键词】美术课堂 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
在教育事业不断改革进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今教育教学的重心所在。那么如何能够更好的实现学生创新能力与精神的培养呢?这无疑就需要各个学科教师、班主任以及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精心设计与培养了。美术课堂有别于其他学科,学生往往对美术课本身则极具兴趣,显然,其特殊性亦决定了美术课堂必然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地。在美术教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不仅是美术教学目标所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与审美能力的需要。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体现在学习方法上,更重要的是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出发,引导学生放飞思维,创造的火花自然更易闪现。因此,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当精心准备设计,不断探索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一、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美术教育本质决定的
美术是一门极具特点且极为注重个性发展的学科,相对于其他科目的教学来说,它的价值绝非仅仅在于对课本知识的复制与灌输。一件美术作品的最大价值无疑将归根于其艺术成就,而这种成就是不可模仿与复制的,这种“稀缺性”则决定了美术教学的独特特性。艺术家必须真正具有创新的精神与能力,方能够在展现个性的基础上创造出独具魅力与价值的艺术作品。
(二)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李斯托威尔曾说过“每一种创造性的想象都必须有种情感的动机作为先行条件,这就是一种需要、一种欲求、一种愿望、一种没有得到满足的冲动,或者一种这样或那样的情绪。”教育事业的改革正是渗透了这样的理念,现今的教育不再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简单复制记忆,而是强调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等,表现在教学中则是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与设计让学生得以思维的放飞,得以创造。对美术教学来说则是要让学生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得以创新,继而实现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了解学生心理,创新基础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不妨将教育看做一场战役,一场练兵的战役,要让我们的士兵(学生)得到能力的全面提升,我们首先应当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认知情况,在对学生有了充分了解基础上的教育必然事半功倍。学生的身心发展与其认知情况密切相关,美术学习同样也是学生认识世界,发现美的一个过程,当学生需要表达自身对事物的认识时则有描述心内感受的冲动,当看见有感染力的作品则会被带动鼓舞,美术教师正是需要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巧妙的引导学生对美术的探究创造激情,激发其学习热情。[2]
三、培养学生兴趣,创新前提
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特点,对学生来说有不同的兴趣点。在教育教学中把握住学生的兴趣就是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师应把握住学科特点,找出学生对所授学科、章节的兴趣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最强动力。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浓厚的兴趣,想不让他们探索、创新都难。为此,教师应该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对所授学科的兴趣,为学生自觉主动探求知识,自觉创新打下基础。美术是视觉艺术,需要通过视觉来获取信息,这就必须强化直观教学。美术课上,教师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就可以調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来参与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实施创新教学,增强教学效果。例如,上《图案与纹样》一课,在讲解“变化”的几种方法过程中,我同时在投影上用彩笔画出简化的鱼、兔子,几何化的松鼠、青蛙,夸张的小猪、梅花等,这些简练的图案激发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每画完一个图案,学生们就不由自主地说出“松鼠!”“青蛙!“”小猪!”等等,课堂上充满了欢乐的气氛。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变化”的几种方法,而且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及创造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上《泼墨荷花》一课时,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同步演示法,即老师边讲边辅导,此法直观性很强,很适合中国画的教学。但由于学生的绘画水平各不相同,老师“断断续续”地示范、讲解、辅导,画得快的同学想“开快车”,而画得慢的同学又因跟不上而显得手忙脚乱。针对这种情况,我先把这幅画的作画过程拍录好,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及解说,在进行同步演示前先放录像给学生看,让学生先看到了这幅画的作画全过程,使学生感到耳目一新。[3]
四、指导学生方法,创新关键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我们强调学生自觉主动学习,但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少走弯路,而且可以让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应随时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引导他们慢慢理解、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间接的纠正他们不规范、不正确的学法。这样学生就能尽快地掌握所学知识,发现问题,提高创新能力。
初中美术课中国画画部分的教学目的之一是使学生掌握中国画的方法步骤和基本技法。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通过范画、讲解,使学生了解、掌握中国画的基本方法:勾、皴擦、点染、着色、落款。使学生对中国画的绘画步骤有初步的认识,再进一步掌握墨分五色,用笔技巧等。
五、铸造协作精神,创新途径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互相进步的基础之上的,它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动手动脑,甚至分工协作。但是有的同学性格内向,不能参与到群体中来;有的同学只求独善其身,自己探索学习;而个别反应快的同学则不屑与其他的同学共同学习……以上现象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时时注意出现问题的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应的教育,让学生清楚互相协作的重要性,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合作,从而达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目的,更大的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更好更快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保障。 六、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
在中学美术教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当中,我们应当遵循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在考虑到学生情况与美术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多样的教育方式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做具体阐述:
(一)美术走向生活
美术教育有别于其他学科,其教学绝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内教学,而是应当让美术教育走向生活,在现今美术教学中大多数的教师仍然是将教学工作局限在课堂之内,让学生作画石膏道具,让学生临摹作品,这样简单而缺乏创造力的方式,学生的思维空间受到局限,显然并不能够较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全无创造力可言。美术教育,应当是卸除思维的枷锁,将学生带进生活与自然,让他们亲身感受自然的魅力与生活气息,这样在亲身体验,实际感受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必然得到极大的活跃。
(二)营造创新环境
良好的环境氛围无疑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当中,应当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以学生为重心的教学课堂,在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中进行教学。除此之外,还应当改变传统教学中“重讲解、轻练习”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形成课程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这样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在师生之间良好沟通的基础上,在教师对学生创造与想法无比尊重的情况下,学生的创新思维自然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与技法。
(三)引领创新思维
中学美术教学的内容是多姿多彩的,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学生对美术本身则极具兴趣。学习的主体是通过感觉、听觉等多想感官与大脑的复合作用进行的。这既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难度也是机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绝不应当是一个知识的灌输者和创造者,而应当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而出现,通过对学生感官的有效调动,引领他们进入思维的殿堂,展开想象力,闪耀创造的光芒。
(四)注重个性培养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在美术教学当中应该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个性化學习者、创新者,鼓励、知道学生学会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对美术学习的内容、思想和结构做出个性化的反映。对此,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应该预留一个充分思考的时间,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赋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要敢于标新立异、敢于特立独行、敢于展示个性、敢于主动创新,让学生在独立的感受和体验之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不断去磨炼自己创新的思维和能力。
七、小结
中学美术课堂教学首先要帮助学生改变观念,纠正正课与副课区别的观念,这是有效实现素质教育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前提。其次,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形成滋育创新意识的土壤,使学生自信地去面对每一堂美术课,学会审美,学会总结。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到实践中去,从实践中获取创造的来源。美术教学还应该结合中学生特殊年龄段的特点,关爱和尊重学生,不断地发现学生身上以及作品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同时在美术课堂中给予学生自主宽松的环境,让学生真正地喜爱美术课程。最后关于学生作品,老师要进行整理和评价,通过组织画展,推荐学生绘画作品参与各级各类书画比赛,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最终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自我突破。
【参考文献】
[1]冯常广.中学美术教育现状思考[J].大众文艺(理论)
[2]宋晓波.中学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科技信息
[3]赵合雄.透视“美术高考热”,反思中学美术教育[J].大众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