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苣苔科植物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ward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朵美丽的苦苣苔科植物,全世界有150属、3700余种,分布热带至温带地区,中国有58属463种,多数分布于华南和云南东南部溶岩地区。其中27属375种为中国特有种,半数以上为狭域种,多数种类具有观赏、药用和科研保护价值,有一些属于我国一级濒危植物。这里面比较有名的包括报春苣苔、瑶山苣苔、辐花苣苔和弥勒苣苔。
  
  报春苣苔
  
  报春苣苔为中国独有的报春苣苔属植物,该属仅一种。最早由英国植物学家在我国发现,由于生长环境特殊,它在人们视野中消失了100多年。直到20世纪90年代,研究人员才在广东湟川三峡和连州地下河景区等地重新发现这种植物。
  报春苣苔为多年生喜钙无茎草本;叶均基生,具柄,稍肉质,叶片圆卵形,基部浅心形,边缘浅裂或浅波状,两面被短柔毛,叶柄两侧有波状翅。花葶被柔毛及腺毛;花序聚伞状,有3~7朵花;花萼5深裂,裂片披针形,被褐色腺毛;花冠紫色,高脚碟状,被短毛和腺毛;花盘由两个近四方形腺体组成;花柱短。蒴果长椭圆球形。种子暗紫色,有密集小乳头状突起。花期8~10月。
  报春苣苔对生存环境的要求非常特殊,是典型的石灰岩地区洞穴植物。它们生于海拔约300米的石灰岩山洞口附近的植物群落中,群落主要由一些喜钙及耐阴湿植物和苔藓组成。在山洞口的报春苣苔种群呈均匀分布,从洞口向洞内,植物的种类越来越少,报眷苣苔的数量却越来越多,洞穴壁顶则为报春苣苔单一种集聚分布。不过,与洞口的植株相比,洞内与穴顶的植株个体越来越小,开花植株的比例也越来越少。因生存土壤太薄且营养贫乏,报春苣苔的生长极为缓慢,一般一株的年生长量仅为30克左右。
  作为我国特有的美丽观赏植物,报春苣苔也是广东特色植物,仅见于广东乳源、乐昌、连州、阳山石灰岩地区以及湖南省宁远县,分布面积不到一亩,对研究岭南古气候、土壤和动植物演变具有重大的科研价值。它对于生物遗传多样性、生物生态特征的研究也有着重要的价值。
  由于报春苣苔生长的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水平比正常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高,相当于温室效应发展到2050年时二氧化碳的浓度水平,因此,研究报春苣苔的生长和演化过程,对全球变化导致的植物生长适应性及生物进化研究亦具有重要意义。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科学家采用先进的生物技术,成功繁殖了报春苣苔,并将400多株报春巨苔重新种植到连州市地下河景区老洞口处,该地原有报春苣苔分布但己灭绝。这项研究实现了该物种的野外回归,也是我国首例通过生物技术实现国家一级珍稀濒危植物野外回归的成功范例。
  
  瑶山苣苔
  
  瑶山苣苔为瑶山苣苔属植物,该属仅此一种,为中国广西特有植物。根据采集记载,1932年,人们在原广西蒙山县古仆村云徒山(现金秀县共和村古仆屯)首次采到瑶山苣苔标本;1981年,大瑶山综合考察队在金秀老山林场采到标本;1983年,该物种由王文采院士命名发表。
  瑶山苣苔为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植株矮小;根系浅;叶基生,卵形或近圆形,密被白色短柔毛;聚伞花序,每花序具1~5朵花,花冠淡紫色或白色,花期9月初至11月中旬;蒴果线形,被柔毛,种子小,果期为10月下旬至12月中旬。
  作为苦苣苔科较原始的种,瑶山苣苔仅分布于广西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境内的金秀老山自然保护区的两个分布点,集中分布于海拔900~980米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的岩石上。它常以伴生种的身份和南岭栲、五裂木、马蹄荷、木莲、苦竹、蕨类等共生。
  瑶山苣苔喜阴湿环境,仅适于在散射光环境中成片聚生,对空气湿度及土壤潜水层的变化比较敏感。
  人为和自身特性是导致其濒危的主要原因:大面积的天然林被砍伐,资源被过度开发利用,尤其是近年来大面积种植杉木和八角,瑶山苣苔赖以生存的生境遭到极大破坏。
  瑶山苣苔分布区极其狭小,对空气湿度和土壤水分需求又有较严格的专一性,目前的种群分布现状必然引起种群间基因交流少,近交程度大,有效种群范围不断缩小等问题。
  由于植株矮小,瑶山苣苔在与其他草本植物的竞争中难以取得优势地位,目前的调查资料尚未发现有昆虫为其传粉。故而,瑶山苣苔的开花率虽高,但结果率较低,约为25%,且花、果实和种子的病虫害相当严重,这一问题在果期尤为突出。调查表明,80个蒴果在种子成熟期,其中被虫危害的果实有69个,虫害率高达86.3%。瑶山苣苔的种子很小,每千粒仅重16毫克。种子成熟后,要经过一个冬季才能萌发,发芽期少则几天,多则几个月,且萌发率低,导致物种更新困难,种群数量下降。
  1999年广西珍稀植物调查统计,瑶山苣苔分布面积约O 2公顷,株数约9600株。到了2004年,全面调查结果表明,种群数量仅为1000株左右,减少了近90%,且多为10株以下的小种群或单株,已濒临绝灭。
  灾害性天气也对瑶山苣苔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在2008年年初的冻害期间,瑶山苣苔遭到极大破坏,不少植株被冻死。目前,残存的瑶山苣苔基本都是散生小苗,人们一直没有发现新的分布点。
  
  辐花苣苔
  
  辐花苣苔为辐花苣苔属植物,本属仅一种,是贵州特有种。因花冠呈辐射状而得名,模式标本1962年采自贞丰龙头大山山脉之龙场,该山山顶是贵州少有的高原草句,长年积水不干,无人居住。
  辐花苣苔也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短。叶多数,基生,具柄,纸质,边缘有钝齿,两面密被贴伏的短柔毛。聚伞花序有花5~9朵;花萼钟状,4~5裂,裂片三角形,外面被短柔毛;花冠蓝紫色,辐射状。蒴果条状披针形,疏被粗伏毛;种子细小。花期8月,果9~10月成熟。
  辐花苣苔仅分布在贵州贞丰县龙头大山四周,生于海拔1380~1600米的山坡林下或河岸密布苔藓的潮湿石崖上,与青檀械、连蕊茶、方竹、蕨类等共生。
  辐花苣苔是典型的石灰岩植物,但是,在近几十年中,贵州喀斯特天然森林不断减少,人为过度开发利用使得灌木丛林遭到大量砍伐,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失衡,喀斯特自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正趋向简单化。
  在此情况下,辐花苣苔的命运堪忧。因为它只能适应特殊的山地气候。加之种子小、生命力弱,对生境要求苛刻,对森林植被的破坏等人为影响敏感。目前,原模式标本采集地——龙场的辐花苣苔已绝迹,仅在龙头大山的另一条河岔的冷水河偶有发现。据推测,龙头大山四周适生地仅有约1.5万株辐花苣苔。
  
  弥勒苣苔
  
  说到苦苣苔科,就不能不提弥勒苣苔。
  该物种1906年由法国传教士在云南弥勒县首次采集到,并存放于法国巴黎植物标本馆。1997年,王文采院士在编写《中国植物(英文版)》的苦苣苔科时,根据巴黎植物标本馆的该份标本,认为这是一个很特殊的单种属,为中国和云南特有。但国内一直未采集到它的标本,便认为它已经灭绝。
  2006年8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的税玉民副研究员等人在石林县野外重新发现弥勒苣苔的活体植株。这一发现对于研究中国苦苣苔科植物的起源与分化、喀斯特地区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有一定参考价值,为中国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恢复和特有物种保护关系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活体材料。
  该发现一经报道,立即引起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成为新闻焦点。
  上述几种植物由于分布范围狭窄,生境特殊,其基础生物学研究近乎空白,更谈不上对其濒危机制的探讨。几种植物除弥勒苣苔原认为绝灭外,其余几种在1996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中均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2004年,在《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一卷,2004)中列为极危种。(文章代码:2220)
  (责任编辑)赵 菲
其他文献
佛教典籍就是人们常说的“佛经”。“佛经”一词有两个含义,一是泛指佛教的所有典籍,包括经、律、论“三藏”以及各种佛教著述,我国古代称为“众经”、“一切经”,现在常用的名称是“大藏经”。二是特指“三藏”中的“经藏”部分,被认为是释迦牟尼所说,并为后代记录整理的所有经典。这些经典一般都以“如是我闻”形式开头,表明经典内容是亲自听闻的佛语言。  佛教典籍按文字划分,有梵文、巴利文、汉文、藏文等。其中的汉文
2008年12月18日美国《科学》杂志评出了本年度十大科学进展,细胞重新编程成为十大科学进展之首。之所以把细胞重新编程列为2008年十大科学进展之冠,是因为这一方式开辟了再生医学的新天地,研究人员可以绕过胚胎干细胞的伦理争论而直接让细胞重新编程,成为各种类型的干细胞,并可以生长为各种组织和器官,为再生医学奠定物质基础。    细胞重新编程的历史    细胞重新编程指的是分化的细胞在特定的条件下被逆
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北京颁布,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有一个独特的奖项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彩图科技百科全书》及该书的340多位撰稿人。  之所以称为独特,是因为获奖励的不是科学研究或技术发明成果,而是帮助公众解读科技知识的图书及一群科普知识的传播者。它标志着政府对科学普及和科学传播的重要性的认可,也意味着科普和科学传播与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一样,同属于科学技术这一巨大生产力不可或缺的组
张献忠是明末清初与李自成同时的一支起义军的领袖,在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权。清代以来包括《明史》在内的众多史料有张献忠所到之处杀人如麻的记载,四川民间流传有很多张献忠的传说,也大多是关于他嗜杀成性的。新中国成立以后,史学界对张献忠的定位是农民起义领袖,因而在研究中回避了他滥杀无辜的史实,80年代以后才陆续有学者对这桩旧案做更深入的研究。笔者在这篇文章中谨根据现代学人的研究成果,撮其要略,粗陈梗概,以期引
伯明翰原只是一个不知名的小村庄,14世纪形成一个大镇。17世纪后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中心,享有“世界工厂”之美誉。当时,詹姆斯·瓦特在此发明了蒸汽机,他和一批天才科学家居住在这里,在金属和机械制造业中率先采用新技术,对英国技术进步产生了深刻影响,也促使伯明翰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当时铁路机车、蒸汽机和船舶的制造中心。  伯明翰东南距伦敦160千米,邻近奔宁山南的煤铁富集区,是英国唯一不在海滨或大河沿岸发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库尔特·康豪瑟尔研究小组最近发表研究结果称,在27亿年前地球上出现单细胞生物的时候,大气里的氧气突然增多。由此形成了地球环境中的“大氧化事件”,并促进了地表环境的改变和高级生命诞生。这是地球生命进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两种因素的巧合    康豪瑟尔得出“大氧化事件”的结论是源于两种物质的巧合,即镍和产甲烷细菌。它们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镍是确保产甲烷细菌生存的重要元素
面部表情是与生俱来的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人的一些面部表情是与生俱来的,并非通过后天观察模仿学习得来,这种能力很可能由基因决定。研究人员曾给奥运会以及残奥会上的20多个国家的柔道运动员拍摄了4800多张照片,然后分析运动员的面部表情。研究结果显示,先天失明的运动员和视力正常的运动员,其面部表情的各项数据具有很大“相关性”,没有本质区别。由此可以推断,表达情感的一些面部表情很可能是人类祖先进化的
▲根据2006年的《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我国每年有17吨汞和大约150吨镉排入数据术语库里海。  ▲据我国农业部进行的全国污灌区调查,在约140万公顷的污水灌区中,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占污水灌区面积的64.8%,其中轻度污染的占46.7%,中度污染的占9.7%,严重污染的占8.4%。  ▲2009年中国食品安全高层论坛报告上的数据显示,我国1/6的耕地受到重金属污染。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从字面理解,人们也许会认为超新星是出现于宇宙中的一颗新的星体。其实不然,超新星是某些恒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时经历的一种剧烈爆炸。超新星爆发之际,正是恒星毁灭之时。一颗古老恒星,做出一次最闪亮耀眼的“谢幕”,百万年后的今天,天文学家们仍能还原出它昔日的“辉煌”。    科学家推测,在大约500万年前的上新世时期,天空中曾出现过一颗非常明亮的星,那时生活在非洲大陆上的南方古猿在大白天里都能看到它。它耀眼夺
举世瞩目的俄罗斯总统选举终于尘埃落定。根据俄中央选举委员会3月3日公布的对99.45%选票的统计结果,统一俄罗斯党、公正俄罗斯党、俄罗斯农业党、俄罗斯公民力量党的候选人、第一副总理梅德韦杰夫得票率为70.23%,遥遥领先于其他三位候选人——俄罗斯共产党的久加诺夫、自由民主党的日里诺夫斯基和俄罗斯民主党的博格丹诺夫,梅德韦杰夫已经赢得本次总统大选,将接任俄罗斯总统。俄罗斯新任总统将在2008年5月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