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看”的方式,也有“听”和“触摸”的感觉。摄影技术产生以前,人们通过手工绘画的方式来获取图像。欧洲先民在岩画上留下的巨大的彩色野牛攻敌图依然使人惊心动魄;非洲先民描绘的集体使用弓箭的狩猎场面和白衣妇人的舞蹈姿态仍在召唤后人的加入。从西方的泥板书、羊皮纸到我国的甲骨文、青铜器,生存状态的改变、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类记录形象、保存思想的不懈努力始终联系在一起。
关键词 摄影艺术 创作风格 表达方式
摄影替我们和世界做了全新的交谈,是呈现人类情绪最忠实的媒介。在摄影艺术中,更多的时候,灌注了我们情感与语言的表达。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却又复杂多变,当我们面对一个对象,不论它是我们熟知的还是一时与我们思维或感官产生共鸣的,首先我们要感知认识它,了解它,然后才是接受。这一过程,是情感由感性到理性的碰撞,也是产生个人的艺术认识,创作灵感和风格的必经阶段,这就是一种人性思维、个人情感和现实社会的交流,这种从现实社会中提炼出来的创作情感也是最真实,摄影师将这份融合了自己理解和个人情感的事物以快门的形式记录下来的时候,他的影像作品就成了一次他与时代从感性到理性的碰撞和交融,成了这个时代的真实显现,成为这个时代的某种具体形象和抽象社会潮流与对其不了解的人们了解、体味它的桥梁。
而如今,在繁华的都市里,已经很难令人在橱窗前驻足,留意下照片,因为大半都是经过后期处理加工的超现实艺术照,或用来号召的明星巨幅海报,往往只是满足感官上的一时愉悦。这些尽量表现幸福、得意、重要时刻的浮面记录,很难引起他人的思想情感上的共鸣和感触。回顾曾经让我们心灵为之一震,并在我们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摄影作品,它们除了感官上的享受,是否也曾让我们体会到一种理性上的情感交流过程。一位卓越的人物摄影大师—奥古斯特·桑德曾说过:“我从不让你一个人看起来不好,他们自己表现出自己。照片就是自己的镜子,就是你。”
桑德每一张照片的人物举止透着自认为最适当的仪表,表情现实着:我希望别人知道我这一面。有的人很努力的在维持自己最饱满的状态;有的人已经坚持不下而显得松弛,反倒露出自在的神色。然而这些人都有着严肃的性格或浓或淡的忧愁与伤痛,他们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分子。桑德不只是为他人留下影像,同时也是为自己的同胞做最客观的见证。他希望拍下整个时代的脸孔,让后人看到真正的日耳曼民族的心灵。显然,把握着这份创作目的,他成功了。这些照片使后来的人们从真实的影像中了解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们个阶层的生活状态。
世界顶尖的显微摄影专家—罗曼·维希尼克,一个从显微镜下开始热爱生命的摄影创作者,曾提出:“摄影为人间目击者,是一种报告性及记录性的工作,它要传达人性的课题,了解和关心是照片所要表现的重点”。换句话说,摄影创作的灵感应该源于生活,重点应该在于体现人们对生活的感悟或对事物的情感。维希尼克随着他八岁时的第一幅显微照片(蟑螂的一条腿),小小的心灵萌长了一股对自然生命无穷尽的热爱,生命本身对他来说就是一种信仰。他有一段著名的话,完全的解释了这种虔诚的信念:“在大自然里,每一块的生命都是可贵的,而且放大的倍数越大,引出的细节越多,完美无暇地构成了一个宇宙,像永远止境的连环套”。
正是维希尼克的摄影精神,他的作品完全建立在主题和内容上,而不是自我观点的,因此他的照片没有所谓的“自我性”。换言之,任何人去拍都能拍出这样的照片,但却并不是任何人都有他这股对生命的信仰与如此关怀人间的情操。我们大部分的摄影大都把自己封锁在自己思考的想象趣味中,随时都想抓住陌生行人在时空下发生的刹那趣味。不管对象的身份、表情是什么,这只不过是“生活的一种姿态”而已,而非“生活的的内容”。人性是要沟通、了解、体谅或申述才会出现的。邂逅并不等于沟通,只是把照相机镜头对着别人并不等于关怀。摄影对对象的反映作用要比自己的情绪投射到对象中去重要多了。换句话说,摄影想要呈现出人性的一面。就必须投入生活里。而非只在自己观念里打转。就连维希尼克的显微摄影也一样,他是因为精通了光学、生物学、医学、动物学之后,才可能拥有这行最顶尖的地位。维希尼克一直有着犹太人特别的而喻、特别的脚步,而他的照片也把这些人的而喻与脚步声传给我们—虽然他们已从这个世上永远地消失了。摄影的力量就在于此,它能把消失的东西留下来。而摄影的好坏也在此:你到底要把什么东西留下来。
摄影中,影像结构很多是用半具象、半抽象或全抽象的表现形式有意构造的。物体的形,在摄影师眼内,只是画面上的一个符号,或者说一个语言,一个语言中某一个心理活动。一个点,线,面,笔触,或肌理都是组成影像结构的要素。正是如此,使摄影的艺术特征十分显露、明确,很自由,且极富个性。又说生活,许多的人都在追求着个性。有追求过程中,有人堕落了,有人大步向前。而前者对个性的理解却很浅薄,以为个性就是所谓的与众不同,享乐主义。而真正的个性,是学会思考,学会自主,学会创新;是及人所及,及人所不能及,这样的人才是有个性的,才是出众的,才是众人眼内的闪光点。而人缺乏思考的时候,往往是没有冷静下来;而人不能自主的时候,通常是存在着某种惰性,某种依赖;而人不会创新,那证明是他自己固步自封,或者说,他胆子太小了。显而易见,真正的个性是向上的,是对生活的尊重,将自己的思维和特质融入社会和自然中的过程,是值得我们崇尚的。
关键词 摄影艺术 创作风格 表达方式
摄影替我们和世界做了全新的交谈,是呈现人类情绪最忠实的媒介。在摄影艺术中,更多的时候,灌注了我们情感与语言的表达。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却又复杂多变,当我们面对一个对象,不论它是我们熟知的还是一时与我们思维或感官产生共鸣的,首先我们要感知认识它,了解它,然后才是接受。这一过程,是情感由感性到理性的碰撞,也是产生个人的艺术认识,创作灵感和风格的必经阶段,这就是一种人性思维、个人情感和现实社会的交流,这种从现实社会中提炼出来的创作情感也是最真实,摄影师将这份融合了自己理解和个人情感的事物以快门的形式记录下来的时候,他的影像作品就成了一次他与时代从感性到理性的碰撞和交融,成了这个时代的真实显现,成为这个时代的某种具体形象和抽象社会潮流与对其不了解的人们了解、体味它的桥梁。
而如今,在繁华的都市里,已经很难令人在橱窗前驻足,留意下照片,因为大半都是经过后期处理加工的超现实艺术照,或用来号召的明星巨幅海报,往往只是满足感官上的一时愉悦。这些尽量表现幸福、得意、重要时刻的浮面记录,很难引起他人的思想情感上的共鸣和感触。回顾曾经让我们心灵为之一震,并在我们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摄影作品,它们除了感官上的享受,是否也曾让我们体会到一种理性上的情感交流过程。一位卓越的人物摄影大师—奥古斯特·桑德曾说过:“我从不让你一个人看起来不好,他们自己表现出自己。照片就是自己的镜子,就是你。”
桑德每一张照片的人物举止透着自认为最适当的仪表,表情现实着:我希望别人知道我这一面。有的人很努力的在维持自己最饱满的状态;有的人已经坚持不下而显得松弛,反倒露出自在的神色。然而这些人都有着严肃的性格或浓或淡的忧愁与伤痛,他们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分子。桑德不只是为他人留下影像,同时也是为自己的同胞做最客观的见证。他希望拍下整个时代的脸孔,让后人看到真正的日耳曼民族的心灵。显然,把握着这份创作目的,他成功了。这些照片使后来的人们从真实的影像中了解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们个阶层的生活状态。
世界顶尖的显微摄影专家—罗曼·维希尼克,一个从显微镜下开始热爱生命的摄影创作者,曾提出:“摄影为人间目击者,是一种报告性及记录性的工作,它要传达人性的课题,了解和关心是照片所要表现的重点”。换句话说,摄影创作的灵感应该源于生活,重点应该在于体现人们对生活的感悟或对事物的情感。维希尼克随着他八岁时的第一幅显微照片(蟑螂的一条腿),小小的心灵萌长了一股对自然生命无穷尽的热爱,生命本身对他来说就是一种信仰。他有一段著名的话,完全的解释了这种虔诚的信念:“在大自然里,每一块的生命都是可贵的,而且放大的倍数越大,引出的细节越多,完美无暇地构成了一个宇宙,像永远止境的连环套”。
正是维希尼克的摄影精神,他的作品完全建立在主题和内容上,而不是自我观点的,因此他的照片没有所谓的“自我性”。换言之,任何人去拍都能拍出这样的照片,但却并不是任何人都有他这股对生命的信仰与如此关怀人间的情操。我们大部分的摄影大都把自己封锁在自己思考的想象趣味中,随时都想抓住陌生行人在时空下发生的刹那趣味。不管对象的身份、表情是什么,这只不过是“生活的一种姿态”而已,而非“生活的的内容”。人性是要沟通、了解、体谅或申述才会出现的。邂逅并不等于沟通,只是把照相机镜头对着别人并不等于关怀。摄影对对象的反映作用要比自己的情绪投射到对象中去重要多了。换句话说,摄影想要呈现出人性的一面。就必须投入生活里。而非只在自己观念里打转。就连维希尼克的显微摄影也一样,他是因为精通了光学、生物学、医学、动物学之后,才可能拥有这行最顶尖的地位。维希尼克一直有着犹太人特别的而喻、特别的脚步,而他的照片也把这些人的而喻与脚步声传给我们—虽然他们已从这个世上永远地消失了。摄影的力量就在于此,它能把消失的东西留下来。而摄影的好坏也在此:你到底要把什么东西留下来。
摄影中,影像结构很多是用半具象、半抽象或全抽象的表现形式有意构造的。物体的形,在摄影师眼内,只是画面上的一个符号,或者说一个语言,一个语言中某一个心理活动。一个点,线,面,笔触,或肌理都是组成影像结构的要素。正是如此,使摄影的艺术特征十分显露、明确,很自由,且极富个性。又说生活,许多的人都在追求着个性。有追求过程中,有人堕落了,有人大步向前。而前者对个性的理解却很浅薄,以为个性就是所谓的与众不同,享乐主义。而真正的个性,是学会思考,学会自主,学会创新;是及人所及,及人所不能及,这样的人才是有个性的,才是出众的,才是众人眼内的闪光点。而人缺乏思考的时候,往往是没有冷静下来;而人不能自主的时候,通常是存在着某种惰性,某种依赖;而人不会创新,那证明是他自己固步自封,或者说,他胆子太小了。显而易见,真正的个性是向上的,是对生活的尊重,将自己的思维和特质融入社会和自然中的过程,是值得我们崇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