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七千万到四亿元的启示

来源 :记者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cxm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它的发展总是以某些醒目的数字来作为标志的。
  近日,记者从革命老区武乡县了解到这样一组数字:截至2006年年底,该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6亿元;财政总收入由2002年的7214万元上升到4.0199亿元,增长457.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98元。今年截至5月底,财政收入已完成3亿元,提前1个月实现“双过半”,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群众享受到了发展成果。
  4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4年,却给武乡这座小城带来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从7200万元到4亿元,量的变化标显着质的飞跃。457.2%,每一个百分点都凝聚着21万老区人民合力攻坚的决心和信心,每一个百分点都凝聚着武乡县决策者们驾驭经济发展全局的大智大勇。
  经济大发展源于一次思想大变革,远抓“三百战略”、近抓“三大工程”的科学定位让武乡人找准了跨越式发展的新坐标。
  那是2002年农历大年三十,时任长治县县长的阎建书同志受命担任武乡县委书记。春节过后一上班,他便带领县四大班子领导走煤矿,看企业,进学校,住农家,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摸了一次家底儿。200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亿元,财政收入徘徊在7000万元左右,近4.8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工业发展粗放式,农业发展传统式,三产发展封闭式,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困苦。总的来说,基础差,底子薄,穷啊!
  武乡县是革命老区,同时也是国家级贫困县。如果说革命老区是武乡人的荣耀的话,那么贫困县便是武乡人滋生“等、靠、要”思想的温床。“看摊保本、因循守旧、小富即满、不思进取”的精神状态着实让人担忧,更重要的是广大党员干部缺乏一种意识,那就是时代发展中的市场意识、乘势而上的机遇意识、时不我待的危机意识和超越自我的发展意识。
  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落后,严重制约了老区的经济发展。痛定思痛,武乡县勇敢地拿起“手术刀”,在意识形态领域做了一次彻底的“颅脑手术”!
  缜密分析了当前的发展状况和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武乡人惊奇地发现,28.6亿吨的煤储量足以打破经济发展缓慢的僵局;肥沃的土地足以让特色农业鼓起农民的钱袋子;革命鲜血染红的老区足以唱响红色旅游的大品牌。如此审视,武乡县在新的起点上找准了跨越式发展的新坐标,在2003年的中共武乡县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一条清晰的思路应运而生:远抓“三百战略”、近抓“三大工程”,奋力打造绿色经济新武乡!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发展。科学的定位让武乡人目睹了4年发展中的一次次跨越:2003年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后,2004年达到1.67亿元,2005年再次攀升到2.62亿元,2006年稳步跨过了4亿元的门槛。“没有思想的领先,就没有发展的领先;没有观念的超越,就实现不了发展的跨越。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了开拓创新的力度,决定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速度。”县委书记阎建书在解放思想大讨论动员会上的话在这时得到了印证。
  思路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机遇面前他们扑下身子,真抓实干,把落实、落实、再落实作为谋发展、办实事的唯一标准。
  宏图凝众志,责任重在肩。
  没有一座像样的企业,曾让武乡人矮人一头,经济要发展,企业必须上规模、上档次。9座煤矿、两座焦厂、3个镁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走上了技改扩建的必由之路。
  县委书记阎建书亲自跑出去争取项目,为企业寻找合作伙伴,回来后就穿上矿工服下矿井,查看工程技改进度,谈及综采设备的型号性能等专业知识时头头是道,着实让人佩服;县长周涛陪同投资商一起办理各种手续,用真情感化了每一位客商;县人大主任李国珍揽起了城建工程的“瓷器活”,一头扎进了拆迁户家中;为新上一个大电厂,县政协主席王建华拖着带病的身体奔波于北京、省、市之间,曾多次晕倒在协调会上。在武乡,广大领导干部一心一意谋发展已成为一种氛围。
  工程进展如何、落实得怎样、有哪些困难和问题?煤矿技改扩建两周一次小汇报,一月一次大总结,30多次的汇报会推动着每一项工程的一步步落实;用火工用品为煤矿定产定量征收税款,有力地消除了“跑、冒、滴、漏”现象,确保了财政税收的征管;县政府进一步加强效能建设,转变工作作风,及时设立政务大厅,提供“一站式”服务,宽松的投资环境栽下了一棵棵梧桐树,吸引来一只只金凤凰。
  “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就要尽百分之二百的努力。”阎建书对武乡和信电厂建设项目的态度十分坚决。2005年4月21日北京传来喜讯,这一项目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准批复在武乡兴建。长治市的大企业煤运公司、潞宝集团、潞安矿务局、三元煤业公司等也纷纷入驻武乡。
  4年的时间,80多亿元的外来资金投入到这块热土上,开工并完成项目达130多个,一个个企业在这里扎根并迅速崛起……
  一个项目就是一个增长点,一批企业就是一个增长极,蓄势待发的武乡老区迎来了更加辉煌的明天。
  伴随着2007年钟声的敲响,投资53.1亿元的武乡和信电厂2×600MW机组全面投产发电,标志着武乡已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新时期。武乡和信电厂屹然矗立在凤凰山脚下,350万吨原煤在这里实现就地转化,不出家门便能增值增效,70亿度电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国各地,既能有效缓解全省的用电紧张局面,又能实现20亿元销售收入。武乡和信电厂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被人们称作武乡腾飞的经济航母。
  已打开眼界的武乡人,不再埋怨别人来挖自己的聚宝盆,而是在“你发财,我发展”中打起了经济发展的大算盘。强强联手,互利共赢,9座煤矿找到了“婆家”,滚滚资金流向煤矿,先进设备上了,安全监测系统装了,生产能力提高了,生产规模扩大了,安全也有保障了,9座煤矿技改扩建全面告捷。关小扶大,整合资源,原来60多座煤矿迅速缩减到33座,而煤炭生产能力却由150万吨提高到了700万吨。
  祥辉华远煤焦化有限公司是武乡县采取改制重组的一个大手笔,由民营企业祥辉焦化厂把县焦化厂收入麾下,重新组建后总投资1.2亿元进行50万吨焦炉及化产配套项目,目前已完成投资1.1亿元,年产50万吨捣固焦工程全部完工;泰昌焦化有限公司60万吨技改扩建工程总投资1.6亿元,完成投资8000多万元,两座焦厂全面竣工后年产量180万吨,实现产值9.6亿元,实现税收1.9亿元。
  同翔镁业和晋王镁业完成投资5000万元,正在改进生产工艺,增加配套环保设施,延伸镁加工产业链条,形成1.7万吨的金属镁生产能力,完工后可实现年产值2.8亿元,上缴税金4700万元。
  “煤—电—焦—镁”工业产业链中的各大企业正发挥着强大的经济优势,创造了巨大的财富。4年里,财政收入以年平均增长53.6%的速度递增至4亿元,真切地反映了武乡是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的。
  千佛塔巍然屹立,见证着武乡这片热土上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喜人变化。太长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打通了武乡连接全国、走向世界的通道;220KV、110KV等电力项目的开工或完成,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电力保障;以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为龙头,不断完善的八路军总部王家峪、砖壁旧址,太行龙湖、太行龙洞、板山进一步开发建设,“红色为主导,绿色、古色为双翼”的旅游新格局已经形成;特别是县城功能的逐步完善、县城品位的不断提升,一切的一切,仿佛神来之笔,点亮了武乡经济发展的大盘,老区大地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其他文献
旅游消费结构是否合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发展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襄阳的旅游消费结构存在着非弹性旅游消费比重过大、精神资料消费少和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等方面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