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南郊观象台2008-2018年PM10质量浓度特征及其与主要气象因子的关系

来源 :气象与环境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7476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北京市观象台2008年3月2019年2月PM10质量浓度数据,通过均值、偏差、Daniel趋势检验相关分析及显著性检验等统计方法,结合主要气象因子,分析PM10质量浓度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0082018年PM10质量浓度年均值总体呈显著下降趋势,但均未达到国家二级限值标准;春季的质量浓度最大,其次为秋、冬季的,夏季的最小;月均值呈“M”形变化特征.PM10质量浓度总体呈周末的高于工作日的周末效应.PM10质量浓度日变化呈早上及夜间的双峰形特征,各季节峰值出现时间略有差异.PM10质量浓度随着风速的增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在3.4 m·s-1时最高,为269.1μg·m-3.风向为偏东、北或偏南时,PM10质量浓度超过二级限值标准的频次较高.PM10质量浓度与降雪的相关性高于与同等级降水的相关性.
其他文献
JPEG图像的可逆信息隐藏技术已被广泛利用,为了提高JPEG图像在可逆信息隐藏过程中的嵌入容量和嵌入效率,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频率选择扩容的可逆信息隐藏技术.首先对原始图像进行量化,生成若干个离散余弦变换(DCT)块,将DCT块根据块内是否含有±3和±4值的交流系数值分成两种类型,以选择不同的嵌入位置进行嵌入,并根据频率选择策略计算块内各位置的嵌入失真,按照嵌入失真排序后的频率选择嵌入位置并嵌入秘密信息.实验结果表明,文中的算法扩大了嵌入容量且减小了文件增加量.
随着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发展,触觉压力足迹分类的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而传统的分类方法比较耗费人力.针对触觉压力足迹分类,本研究提出了一种融合分布图网络的触觉压力足迹分类方法.首先通过嵌入模块提取触觉压力足迹图像的卷积特征并采用范数正则化方法得到样本相关性矩阵,再将样本与标签one-hot向量构成融合相关性矩阵,通过自注意模块增加特征信息,经分布模块得到新的特征分布图,构建标记样本和未标记样本间的关联矩阵,最后将触觉压力足迹图像的卷积特征和特征分布图作为更新模块的输入,实现触觉压力足迹分类.实验结果表明,
传统基于知识图谱的推荐模型一般采用TransH策略来表达图谱中节点间关系,同时利用基于特征机的交互方式进行推荐学习.该类方法对于节点间的关系表述不够准确,同时往往忽略了节点间低维数据所隐藏的关系.为提升推荐准确率,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极化关系表述的新方法,将节点间的表述映射到酉空间,丰富了节点间关系表述的有效信息;此外,设计了一种对知识图谱嵌入和推荐过程低维数据进行关联学习的方法,深入挖掘其所隐藏的丰富与细致关系,从而提升了推荐的准确率.实验证明,本研究所提方法是有效的,与基于知识图谱表述学习的推荐方法领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是一种典型的线性热塑性树脂材料,被广泛用于制造纤维、薄膜和饮料瓶.但是,PET为人类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为全球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因为其难被降解,造成了大量的白色污染.本研究利用Escherichia.coli BL21(DE3)成功表达重组角质酶LCC,最优表达条件为:诱导剂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浓度0.2 mmol/L,诱导温度16℃,诱导时间20 h.经Ni离子亲和层析纯化后,LCC酶活为320 U/mg.采用超声辅助LCC降解PET,对其超声条件进行优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指标,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业界高度关注.为了提高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的针对性与规范性,有必要根据城市降水气候特征,并结合地形条件对该指标进行优化.为此,利用重庆市主城区4个国家气象站(北碚、渝北、巴南和沙坪坝站)19812018年日降水数据和225个区域自动气象站20132018年日降水资料,采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试行)》(下称《指南》)推荐方法,分别计算4个国家气象站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其对应的设计降雨量;根据主城区降水空间分布和各月变化特征,优化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基于19612013年岳阳国家气象观测站雷暴观测资料,采用核密度估计、线性倾向方法、Morlet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分析东洞庭湖区城市雷暴基本规律与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612013年东洞庭湖区城市雷暴日数以夏季的最多,春季的次之,秋、冬季节的较少,呈现波动减少的趋势,尤其是春、夏季雷暴日减少速度最快.雷暴主要起止时间集中于午后和凌晨,春、冬两季的雷暴多起止于凌晨,夏、秋两季的多起止于午后.秋季雷暴持续时间最长,冬季的最短.雷暴多起始于东洞庭湖湖面,多终止于湖面及湖面与城区交界的位
基于湖南省92个站点1968—2017年冰雹观测资料,采用回归分析、小波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湖南冰雹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湖南近50年冰雹天气年际下降趋势显著,近20年来有记录的冰雹天气发生频次明显降低.湖南初次降雹的时间都集中在1—3月.冰雹月季变化显著,一年中以3月冰雹最多,2月的次之,从5月份起雹日骤然减少.春季是降雹最多的季节,占雹灾总数的56.06%,冬季的次之,夏季和秋季冰雹发生频率分别仅为全年的2.53%和0.69%.年冰雹日数主要存在4~5 a和19 a左右的振荡周期,20世纪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通过对20082018年共11年间发生在江苏省的区域性中雪、区域性大雪、区域性暴雪天气过程的对比分析,发现影响江苏区域性降雪的主要天气系统是500 hPa西风槽、700 hPa西南急流和地面冷空气.决定降雪量级的因素主要是700 hPa西南急流强度和范围,降雪区上空水汽输送强度、水汽辐合强度、水汽辐合厚度也与降雪量级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暴雪时700 hPa水汽通量≥14 g·cm-1·hPa-1·s-1,且水汽来源更为丰富,均来自于孟加拉湾和南海;大雪和中
基于19802018年山西省太行山南麓晋城市5个站点的降水资料,利用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方法,研究了太行山南麓暴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39年平均年暴雨日数有0.9个,年际变化幅度较小.暴雨量与暴雨日数的空间分布并不一致,1980、1981、1982、1995和1996年暴雨日数较多.分析5059、6069、7079、8089、9099、100以上6个暴雨量区间空间分布发现,暴雨的空间分布在不同区间并没有明显的趋同性.年暴雨降水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晋城市下辖5站暴雨量趋势均存在突变,突
利用20152017年河南省层状云降水过程的Parsivel(Partical Size and Velocity)激光雨滴谱观测资料,对层状云降水的雨滴数浓度、含水量、雨滴直径等微物理参量特征及不同尺度的降水粒子对雨强的贡献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采用2种拟合方法对层状云降水雨滴谱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河南省层状云降水的空间结构不均匀,各微物理参量的变化存在着起伏,雨滴数浓度为102个/m3量级,个别达到103个/m3,含水量在10-2~10-1 g/m3,粒子平均直径<0.5 mm左右,统计的不同台站平均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