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间音乐和西方现代音乐都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产物,本质上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也有一定的差异性。世界文明的发展方向就是由部分的分立走向区域的融合,音乐也是如此,中西方音乐相互借鉴的例子屡见不鲜,文章简述了中国民间音乐语汇与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的偶然契合点,并以曲目为例,探讨了中西音乐深度的融合。
一、民间音乐语汇
中国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题材相同、或是地域相近的民歌之间有着相似的语汇,如长江流域的就流传着稻米文化的衍生品——田歌。田歌的语汇有着一定的相似性,首先是在音调上,受到相似地域和文化的影响,田歌的许多尾音都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如江西民歌《唤牛崽》等民乐的尾音都是以do-la下行直接作为末尾音调的,具体的乐谱实例如图1所示。
二、中国多声民歌与西方现代作曲技术的偶然切合
1.和声的运用
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中出现了大量不和谐的音程,这些音程让大、小二度的运用更加自由,许多音簇和音群都是由二度构成的,典型的例子有《第二钢琴奏鸣曲》。具体曲谱如图2所示。
有人对五声调式和声中的和弦运用作出过研究,有人认为在运用和旋时,应该以三度重叠和弦为主,也有人认为如果简单粗暴地依照西方古典音乐的三度结构原则来为五声调式配和声,会使得和声与原和弦冲突,平行五度是古典音乐和声中极少出现的,创作者往往会回避这一情况,主要原因是为了保护声部的独立性[2],而在西方现代音乐作品中,平行五度出现的越来越多,这一点与我国的传统民乐有着一定的相似性,我国的民乐中就有许多的平行五度的具体应用,具体实例如图3所示。
这首民歌的两个声部几乎是同步进行演唱的,在音高上都呈现为平行五度,这样的处理手法不再突出声部的独立性,而是追求音乐整体旋律的展现,这样的理念与西方现代音乐不谋而合,在西方现代音乐中也有类似的例子。
2.调性上的应用
西方现代音乐要较之于古典音乐更加自由,如泛调性、多调性等手法,具体的实例如图4所见。在这首德国曲子之中,不存在音级的倾向性,但存在一定的调性因素,在这首曲子里,作者没有采用古典音乐常用的方式——用主音或者属音为持续音巩固调性,而是违背传统,采用模糊调性的方式进行表达,在中国传统民歌中也有着许多模糊调性的曲子,如《耐心来等不怕久》具体实例如图5所见。
这首民歌就是采用二重唱的方式,将商调与宫调两种调式结合使用,相互渗透,如同《帆》一样,都在以模糊调式的方式进行复杂情绪的表达。
3.节拍上的运用
西方现代音乐作品很多都频繁地变换节拍,这些作品脱离了西方古典音乐严谨的作曲态度,有着一定的即兴成分,施万特的《群山无处不在升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对于我国民歌来说,变换节拍是再寻常不过的事,常常是在一曲短短的曲子里就有四五种节拍,民间歌曲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即兴灵感非常多,在这两个方面,西方现代音乐与我国民歌不谋而合。
三、西方现代音乐作曲技法与我国民歌音乐语汇的融合
目前,民间音乐语汇与西方现代作曲技术有着较深的融合,王西麟的《小提琴协奏曲》就是很好的范例。
王西麟的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悲哀痛苦的第二乐章夹杂在富有民间色彩,欢乐明快的第一、第三章节之中,展现出了王西麟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这首《小提琴协奏曲》中融入了一定戏曲的伴奏手法,在第二乐章中,王西麟采用了西方音乐中的帕萨卡里亚结构,具体的结构如下表所示。
第一乐章一开篇就着意渲染浓烈的民间节日气氛,虽然采用的是西方的打击乐器以及钢管,却流露出明确的中华民乐的特点,陕西的地方特色流轉在每一个跳跃的音符之间。其中第18-60小节的调式就来源于秦腔中的《杀妲己》,具体曲调如图6所示。
三乐章作者以自由的十二音、简约派技术以及节奏复调等手法,结合民间音乐的打击乐节奏和戏曲的伴奏方式,把场面又拉回到欢脱的闹市场面。
音乐是人类沟通的一种方式,想要表达得顺畅,语汇的选择至关重要,在世界文化的交融之下,中西方音乐不断深入融合,许多优秀的作品都是取中西方音乐之长而创作出来的。
参考文献:
[1]段 蕾.民间音乐语汇与西方现代作曲技术的深度交融——析王西麟《小提琴协奏曲》[J].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16(2):84-99.
[2]龚舒婷.中国现代音乐语境中的戏曲元素[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 2008.
一、民间音乐语汇
中国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题材相同、或是地域相近的民歌之间有着相似的语汇,如长江流域的就流传着稻米文化的衍生品——田歌。田歌的语汇有着一定的相似性,首先是在音调上,受到相似地域和文化的影响,田歌的许多尾音都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如江西民歌《唤牛崽》等民乐的尾音都是以do-la下行直接作为末尾音调的,具体的乐谱实例如图1所示。
二、中国多声民歌与西方现代作曲技术的偶然切合
1.和声的运用
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中出现了大量不和谐的音程,这些音程让大、小二度的运用更加自由,许多音簇和音群都是由二度构成的,典型的例子有《第二钢琴奏鸣曲》。具体曲谱如图2所示。
有人对五声调式和声中的和弦运用作出过研究,有人认为在运用和旋时,应该以三度重叠和弦为主,也有人认为如果简单粗暴地依照西方古典音乐的三度结构原则来为五声调式配和声,会使得和声与原和弦冲突,平行五度是古典音乐和声中极少出现的,创作者往往会回避这一情况,主要原因是为了保护声部的独立性[2],而在西方现代音乐作品中,平行五度出现的越来越多,这一点与我国的传统民乐有着一定的相似性,我国的民乐中就有许多的平行五度的具体应用,具体实例如图3所示。
这首民歌的两个声部几乎是同步进行演唱的,在音高上都呈现为平行五度,这样的处理手法不再突出声部的独立性,而是追求音乐整体旋律的展现,这样的理念与西方现代音乐不谋而合,在西方现代音乐中也有类似的例子。
2.调性上的应用
西方现代音乐要较之于古典音乐更加自由,如泛调性、多调性等手法,具体的实例如图4所见。在这首德国曲子之中,不存在音级的倾向性,但存在一定的调性因素,在这首曲子里,作者没有采用古典音乐常用的方式——用主音或者属音为持续音巩固调性,而是违背传统,采用模糊调性的方式进行表达,在中国传统民歌中也有着许多模糊调性的曲子,如《耐心来等不怕久》具体实例如图5所见。
这首民歌就是采用二重唱的方式,将商调与宫调两种调式结合使用,相互渗透,如同《帆》一样,都在以模糊调式的方式进行复杂情绪的表达。
3.节拍上的运用
西方现代音乐作品很多都频繁地变换节拍,这些作品脱离了西方古典音乐严谨的作曲态度,有着一定的即兴成分,施万特的《群山无处不在升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对于我国民歌来说,变换节拍是再寻常不过的事,常常是在一曲短短的曲子里就有四五种节拍,民间歌曲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即兴灵感非常多,在这两个方面,西方现代音乐与我国民歌不谋而合。
三、西方现代音乐作曲技法与我国民歌音乐语汇的融合
目前,民间音乐语汇与西方现代作曲技术有着较深的融合,王西麟的《小提琴协奏曲》就是很好的范例。
王西麟的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悲哀痛苦的第二乐章夹杂在富有民间色彩,欢乐明快的第一、第三章节之中,展现出了王西麟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这首《小提琴协奏曲》中融入了一定戏曲的伴奏手法,在第二乐章中,王西麟采用了西方音乐中的帕萨卡里亚结构,具体的结构如下表所示。
第一乐章一开篇就着意渲染浓烈的民间节日气氛,虽然采用的是西方的打击乐器以及钢管,却流露出明确的中华民乐的特点,陕西的地方特色流轉在每一个跳跃的音符之间。其中第18-60小节的调式就来源于秦腔中的《杀妲己》,具体曲调如图6所示。
三乐章作者以自由的十二音、简约派技术以及节奏复调等手法,结合民间音乐的打击乐节奏和戏曲的伴奏方式,把场面又拉回到欢脱的闹市场面。
音乐是人类沟通的一种方式,想要表达得顺畅,语汇的选择至关重要,在世界文化的交融之下,中西方音乐不断深入融合,许多优秀的作品都是取中西方音乐之长而创作出来的。
参考文献:
[1]段 蕾.民间音乐语汇与西方现代作曲技术的深度交融——析王西麟《小提琴协奏曲》[J].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16(2):84-99.
[2]龚舒婷.中国现代音乐语境中的戏曲元素[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