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职德育课程的价值

来源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rningD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课程价值表现在为中职生的成长服务,包括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播三项功能。针对实际教学中德育课程价值的遗失现状,提出提升课程价值的4项措施。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程;课程价值
  
  价值是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一人或一物如果没有价值,也就失去其存在的意义,课程也是如此。中职德育教师只有认真思考德育课程的价值所在,才能抓住课程中最本质、最核心的要素,确保教学的方向不会发生偏离。
  1 德育课程价值的定位
  研究中职德育课程的价值可以从两个维度去思考:一是德育课程对谁有意义;二是德育课程具有哪些意义。
  1.1 从主体维度看德育课程的价值
  从主体维度看,对课程价值的认定存在两种取向:一是学生取向,即认为课程开设是为了满足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其育人的出发点是学生的成长需求;二是社会取向,即认为课程开设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是为了把人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其育人的出发点是社会需要。
  中职德育课程育人的出发点是什么?从2008年出台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所规定的5门德育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中不难看出,中职德育课程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的,其课程设置出发点是学生。基于此,中职德育课程的实施就要立足学生,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考虑学生的成长需求,而不能一味地将成人认为正确的东西灌输给学生。
  1.2 从功能维度看德育课程的价值
  新中国成立以来,德育课程的功能经历了从重视知识传授到重视价值引领的过程。下面根据当前德育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来分析其具有的功能。
  1)价值引领功能。与其他课程不同,德育课在课程目标中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目标摆在第一位,突出价值引领的重要性。该目标提出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成才观;增强职业道德意识,树立法治观念;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心理健康意识等。这些都是学生对自我、对自然、对他人、对社会、对祖国应有的态度,体现了德育课程对学生良好品格形成的引领作用。
  2)能力培养功能。对应课程目标中所列的运用能力内容,德育课程提出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提高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人生发展重要问题的能力;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等运用能力。这些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落脚点是运用能力,最高的层次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所呈现出来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3)知识传播功能。德育课程目标中的知识认知内容主要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与人生发展关系密切的基础知识以及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等。这些正是一个现代中职生所应具备的基本的知识素养。一个中职生有了这些素养,才能在成长的过程中实现由知性到德性的转化,以及由基本品德到高尚道德的升华。
  德育课程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知识传播是基础,能力培养是手段,它们在实现德育课程的价值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但德育课程的最终目标并不是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而是要实现情感态度观念的引领。因此,在功能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德育课程的价值引领功能,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德育课程的性质。
  2 德育课程价值的遗失
  德育课程价值的遗失是指在德育教学中,一些教师忽视学生成长的需求,将德育课教学等同于思想品德知识教学,导致德育课程的价值得不到充分实现。
  2.1 德育课程价值遗失的表现
  德育课程虽然也有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但更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课堂怎么也摆脱不了表层的知识教学的局限性,德育课程所强调的“情感态度观念”目标形同虚设。而如果抽取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将德育等同于思想品德知识教育,德育的价值也就丢失了。
  2.2 德育课程价值遗失的原因
  1)受“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的影响所致。“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重要观点,也是他道德教育的根本思想。在苏格拉底看来,美德就是知识或智慧。知识可教,故道德也可以通过教授可得。
  “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教育理念反映在道德教育实践中,就是强调知识的灌输和直接的道德教学,以讲授、说服等形式传授道德知识,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衡量道德教育的效果。目前我国的道德教育就是以掌握道德知识为目的的认知型道德学习。
  2)对“灌输”理论的片面理解所致。列宁是灌输理论的创立者,他在《怎么办》一文中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学生的头脑中也不会自发地产生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道德教育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灌输给学生,并内化为他们的思想。这是灌输理论的本意。
  但在道德实践教育中,教师往往从词的表面意思出发,认为“灌输”是用“灌”的方式“输”,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不顾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把学生当做接受思想的“容器”;教师念经式地照本宣科,满堂灌,不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维空间。这是对灌输理论的错误理解,没有抓住灌输理论的实质,忽视灌输方式的多样性和启发性。
  3)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所致。在以应试为导向的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为了适应考试,会做题目是其追求的目标。尽管在有些地方的德育考试题中,重视情感态度观念的考查,但一些教师仍然习惯于按照过去的模式去上课,重视知识点教学,重视解题训练,而忽视情感态度观念目标的落实。
  2.3 德育课程价值遗失的危害
  在德育教学被简化为知识教学的情况下,德育课多空洞的宣传讲授,少学生内心的真实体验。其结果是学生背了许多知识,懂得了许多道理,做了许多题目,考试能取得较高分数,但却不能将知识转化为内心的情感体验和自己的行为。如“给老弱病残孕让座”这一道德要求,如果问学生:“在公交车上应不应该给他们让座?”百分之百的学生都会回答:“应该!”但在日常生活中不让座的,甚至就坐在病残孕专座上的大有人在。这也是长久以来,教师非常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但效果却一直不甚理想的主要原因。
  3 德育课程价值的提升
  3.1 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德育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必然要求德育“来自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因此,德育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才能实现有目的地培养特定品德的目标。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就是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2 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
  中职德育新大纲提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需求,引发学生的兴趣,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研究学生成长的焦点和他们关注、议论的热点,真正把握学生的所思所想。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育。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的成长需求,就只能从教材出发,从成人的需要出发,由外界向学生灌输知识,这样的教育是不会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的。
  3.3 整合各种德育资源
  加强实践环节也是中职德育新教材的重要教学原则。要求教师转变单向传授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参与、体验、感悟和内化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因此,德育教师要拓展自己的视野,树立大德育观,跨出学科界限,充分思考怎样开发和利用课堂外的德育资源。一是利用好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二是利用好家庭资源。德育教师可以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个别交流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向家长介绍德育的内容和意图,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三是利用好学校的德育活动资源。多数学校都很重视德育工作,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德育教师可以把这些活动引入课堂教学,挖掘活动的德育功能;也可以参与学校、班级德育活动的策划,将德育教学内容融入活动中去,提高活动的品味。这样做既节约了时间,减少了重复劳动,又提高了德育活动和教学的实践性。
  3.4 将学生的行为表现纳入评价范畴
  俗话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说明做是关键,看一个人的道德表现怎么样,主要看他做得怎么样。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而是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道德行为。中职德育新大纲也提出要坚持知、信、行相统一。因此,在德育评价中,教师必须更加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但当前的德育评价仍然重知识掌握,而轻行为表现。
  如何对学生作出正确的德育评价呢?在具体实施上,可以通过学生成长记录簿,记录学生的道德成长历程,并实施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家长、社区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这样对学生德育的评价才是全面的、真实的。即不仅从认识上,而且从行为上去评价学生的道德。这样就可以促进学生由知到行的转化,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陈迪英.道德知识与道德发展之关系:哲学的审视[J].江汉论坛,2006(8):72-75.
  [2]王建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10):32-33.
  [3]刘本固.中学教育评价[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4]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1 河南省护理职业学院;2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针对SONY录像(编辑)机进行了数据自动采集的研究.利用录像带数据中的时间码以精确地控制时间,并针对SONY录像机采用的RS-422通信协议展开分析,最终由计算机完成对录像机的控
现在很多学校都进行新课程改革,每个人都讲新课改,为使新课改不走弯路,必须要深刻理解新课程,把握新课程的标准,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教师课堂驾驭能力,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加强
1 大尺寸LCD竞争状况在液晶显示器领域,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的同行们为抢占市场正在开展激烈竞争.日本公司的主要策略是:(1)避免以价格战为主的直接竞争;(2)尽量采用新技术.
对虚拟存储技术进行了分析,对非对称式与对称式虚拟存储设备分别作了介绍,它们都是通过在服务器上安装软件来建立冗余关系和多路径来提高性能.
九十年代美应用语言学教授巴奇曼(L Bachman)构建了交际语言能力理论框架.交际语言能力理论对于从事TESOL的教师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从而告诉我们学生只有在会运用知识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