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布设于古驿道上的小拐

来源 :新疆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k_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驿道,古时陆地交通的主通道,同时也是属于重要的军事设施之一,主要用于转输军用粮草物资、传递军令军情的通道。顾名思义,那是远通天边的一条路,且地处偏远。唐诗说:“驿道青枫外,人烟绿屿间。”就是真实的写照。它还必须得沿水而延伸。这就要或顺着河或傍着湖,还可以依着泉,最不济的贫瘠之地,也得能打出眼井来,并取上水来。
  也可以说,驿站是驿道上的一个个节点,一个个的驿站,像点与线的关系一样,布设串连出了长长的驿道。使命使然,望断天涯路,这些驿站,它或在河边逡巡、或在湖边徜徉、或在泉边徘徊、或在井边流连,都毅然以使命的方式,在这里存在了数几百年。这就是我在梦里也念叨过的小拐,曾经就是北疆地区一个由迪化(今乌鲁木齐)通往阿尔泰的古驿道上的驿站。
  小拐驿站,就依傍着玛纳斯河而设立。常言道望山跑死马。在这里向北平视过去,就可见那巍巍青克斯山,连绵起伏。一天,我翻出了一张1909年版的《新疆全省舆地图》之《绥来县图》,对着那张手绘且比例不甚规范的地图的现代复印件,在有些地方模糊的情况下,我仔细阅读了不知几遍,竟然找到了玛纳斯河。兴奋之余,我又沿河一寸寸寻找小拐,终于看到了那一点。我不禁长舒了一口气,那一点就是小拐,再向前就是大拐了。心情好欣慰,似乎就因为了那么一个小小的黑点,任谁也无法无视小拐在克拉玛依地区历史上的存在了。
  小拐驿站与其他星罗棋布于全国的无数个驿站一道,在我国古代运输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这些驿站的作用之大,现代人是想象不到的。曾有人说过玩笑一样的话,明崇祯皇帝如若不是听信了个别大臣的建议,断断不会裁减西北驿道上的驿卒的。可以想见的是,那么就不会跳出个李白成,与明朝拼命了。其实,国家已如覆巢,驿站又岂能做个完卵。
  我国古代驿站尽管在各个朝代的形式有别,名称有异,但是它的组织严密,等级分明,手续完备却是极其相近的。在当时,驿站在通讯手段十分原始的情况下,义无反顾地担负着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信息的传递任务,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物流信息的一部分,更是一种特定的网络传递与网络运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那是唐玄宗为了取悦杨贵妃而滥用了驿站的职能。
  但驿站的快捷,由此可见一斑。中央政府就是依靠这些驿站的快捷与效率,维持着信息采集、指令发布与反馈的迅疾,以达到统治国家目标的实现。由于受不同阶段历史条件的限制,以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局限,其速度和数量虽然无法与今天相比,但就其组织的严密程度,运输信息系统的覆盖水平来讲,是一点也不亚于现代通讯运输的。
  1913年1月,北洋政府下令裁撤了除康藏路上的全部驿站后,绵延了3000多年历史的中国驿站史便终于画上了几乎是完全的句号。小拐驿站的历史,也就终止于了那一刻。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小拐驿站也是一朵灿烂开放过,又归于寂寞的本性的花儿。
  玛纳斯河进入小拐地区后就拐道了。这样的拐道,极似马哈熊伸了个懒腰,动作的幅度不可能太大,对一条河流来说,充其量只是拐了个小弯,但就因为这么一个小小的拐弯,所以人们便把这里唤作了“小拐”。这里水流已趋于平缓,地处要道,为此,清朝时便在这里设立了通往阿勒泰大道上的小拐驿站。一时南来北往的客商们,都会在这里歇脚,风沙阻不断,略事休整后便继续前行。
  玛纳斯河流经的一段地方,被人们称之为“金版玉底”。“金版”缘于河床及两岸曾大量出产金子,而“玉底”则是河床底蕴藏着大量的碧玉,清代乾隆年间曾设过玉厂。经过百年多大量的开发和采集,现在黄金资源已枯竭,玛纳斯河中上游只留存了一些清代开掘的淘金洞,在岁月的风尘里,默默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然而,这里的玉却仍没有断绝,时不时还会有人在河床里寻觅到上好的碧玉。1986年,第六届全国工艺品百花奖展览期间,一个碧玉山子《石刻聚珍图》荣获了珍品一等奖。可谁能想到,这重达1100公斤的墨绿色优质碧玉,就来自于这相对于远离北京的地方,遥远而神秘的新疆玛纳斯河。
  那年,市政协的一位老领导告诉我,抛开沙湾不论,再向前走上一段,过了沙门子,接近于新湖,克拉玛依和玛纳斯之间,应该还有一条唐朝渠的。但若追溯历史,非得到了唐灭突厥,乘胜追击到了这里的时候。也就是唐朝诗人们都豪情万丈的时候,“不破楼兰终不还”,决心很慷慨激昂。唐军军垦于此时,为利于灌溉,投入人力物力修筑了这样一条渠。延续了大唐的影响,这条渠,也一举惠及了千年的后代。
  这些,似乎已与小拐无缘了。
  在此后的环境及历史条件下,小拐只能忍辱负重了。清朝时期的骄傲不在,小拐主要承担着驿站的作用业亦已消失。也正因为如此,虽然那时小拐土地肥沃,利于开垦,但始终人烟稀少。最孤单时,只有胡杨对着水里自己的影子,相看两不厌。
  从地名遗存上看,小拐,而中拐,再大拐,河流转了大弯,人得沿河走不少的远路。若一直沿河走下去,到阿尔泰势必就得舍捷径而取遥远了。看其承接关系,中间必有驿站。在这一带,开春后,水流过,风刮过,我们到过后,不空手而归,真的捡拾过数十枚古钱币。形状均为方孔圆钱,最多的是清康熙、乾隆、嘉庆等年号钱。偶尔,还可见宋钱、唐钱、辽钱。这类钱,青铜质居多,在沙漠里久了,减了火气,锈色更为纯正。得到了哪怕就几枚,也还真是令人爱不释手。但话还得说回来,没有驿站,见不到人烟,要钱何用?荒无人烟之地,有钱要使鬼推磨,也得真有鬼呀!
  20世纪90年代初,油田开发时,在中拐的玛纳斯河故道的两岸,发现了清代古村落,一举印证了人们的猜想。后来我见到一份材料,是民国初年主政新疆17年的杨增新省长的《补过斋文牍·呈报组设水利委员会及办理大概情形文》。记载:“……大拐小拐等处,为前清咸同承平年间堵引龙骨河水,垦地20余万亩,置户五六百家。回疆变乱,逃亡殆尽,田庐沟恤,迄今尚有遗址可寻。”按照当时的人力畜力计算,向阿勒泰方向的黄羊泉附近也该有驿站的,否则,脚步再有力,从小拐一日间,那也是走不到乌尔禾的。原因只能是时间久了,风沙已吹去了地面的建筑痕迹。
  驿站裁撤后,小拐的命运不意发生了新的转机。1915年,时任新疆省省长的杨增新呈报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批准,派陆军第三营营长杨修政带领部队进驻小拐,垦荒开渠。这是一件是极为艰苦的工程,据当时的记载可略见一斑。   “迭据陆军第三营营长杨修政、督工委员李华报告,该陆军第三营开赴小拐,已于四月十七日动工,民夫四五十人,亦陆续到齐。杨增新仍恐工巨时迫,继又由省添派新军哨官马金元带新军一哨开赴小拐,仍酌给津贴,以资工作。先挖渠道,面宽一丈八尺,底深一丈、宽七尺,自坝口以达小拐,计三十余里。其工尚未完竣,以渠口压坝必趁水势低落时动工为宜,因五月中旬龙骨河上游旧有各渠引水灌地,河水被分杀小,遂停渠工而趋坝工。计自五月二十二日起,至六月二十二日,将坝基及两岸护堤一律修筑成功。突因连日大雨,河水徒涨,浩瀚奔腾,直向坝上翻过,而坝竟坚稳无恙。据老农云:既经此次冲刷未溃,必能保其经久。此坝成后,旋将渠道补挖完全,引水入渠,通畅无阻,委员核验无异。查新省水利,向来官办民办,往往坝工垂成,一经河水涨发,遽被冲塌成废者居多。此次沙湾县属小拐之移户渠工程告蒇,经过洪流,坝基安稳如常,非督工营长、委员等相度建闸地势得宜,工坚料实,曷克收此效果?”(摘自杨增新:《补过斋文牍。呈沙湾县属小拐移户渠工程告竣情形文》)水利设施初具规模后,中央政府即批准从绥来县析出了沙湾县,沙湾县即设县治于小拐。起初,这里更多地发挥了防堵从塔城、阿勒泰方向越境逃入的俄国哈萨克牧民和沙俄白卫军败兵军事要地的作用。待到了1921年之后,新疆的社会形势日趋稳定,小拐也随之日渐繁华起来,成为了有着200多户人家的小镇。商贾日盛,小拐镇便有了一条长五百米的商业街,兴起了几家较大的作坊和商铺。据记载,形成了气候的作坊有李家油坊、四川任家豆腐坊、天津王家烧酒坊、酱醋坊等,较大的商铺有天津王、陕西耿、河南杨等,另外还有几家车马店和十几家小商贩。
  1929年,随着战事的再次纷起,加之小拐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小拐便日渐萧条下来,人烟日复消散。后经省政府批准,沙湾县从小拐迁往沙湾庄。现在这地方被称为了老沙湾,隔了这一层,小拐便被患了健忘症的岁月所生疏了。
  新中国成立后,军垦战士在这里下犁开荒。现在,小拐是兵团农八师一三六团的所在地,一个鸟语花香,景色盎然的地方。随着玛纳斯河上游地区农业的大面积开发,因大修水库,导致了玛纳斯河被迫改道。没有了玛纳斯河的滋养,小拐地区被迅速荒漠化了,田亩全靠地下水浇灌,只留下了一些与之相关的地名供人留恋。
  玛河故道,永远是克拉玛依关于水的噩梦。
  百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真可谓沧海一粟。但百年的时光,竟又是那样的漫长,以至于现在许多的克拉玛依人,竟不知沙湾县曾设立于小拐的史实。现在在小拐镇的西侧,有一处坐西向东的土木建筑平房,长10米,宽5米。屋檐向前延伸出1.5米,由两根松木立勉力柱支撑着。房屋雕梁画栋,建筑风格与众不同,这就是一百年前的沙湾县衙门旧址。
  2004年,一三六团对这一历史遗迹进行了简单修缮,起到了较好的保护作用。但从单纯的保护意识和角度出发,还是远远不够的。能够让人们都知道并自觉珍惜那段历史,才应是根本目的。
  如今的小拐地区,有克拉玛依市的小拐乡存在,还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农八师一三六团在此。上周我又去了那里,枝条上硕大的花朵遮盖了嫩叶,充溢了灿烂的笑。而今,在联通亚洲和欧洲的大范围中,克拉玛依已是中心枢纽了,遑论小拐呢?
  小拐已然以另一种形态新生了。
  这里的日照时间长,积温高,早先以小麦玉米为主,后来,人们发现,这样的条件,是很适宜种植棉花的。1950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块棉花地就诞生在这里,令南北疆的所有团场艳羡,因此这里便有了“兵团种棉花、小拐第一家”之美誉。现如今,这里更是北疆的棉花高产区。漫步在田间,不得不惊叹这里条田整齐、林带葱茏、道路成网,经济繁荣。
  克拉玛依的未来已不容质疑。小拐是它的前花园,多年前已勘探出这里是个很大的油田,现而今正在大力开发。这就在一定的范围和程度上说明了,克拉玛依的未来,还是离不开小拐的。
  曾经布设于古驿道的小拐,像雪莱那句著名的诗一样,美好还会远吗?
其他文献
克鲁格国家公园是当年布尔人领袖德兰士瓦共和国总统保罗·克鲁格的名字命名的。他于1894年在德兰士瓦建立了潘多拉动物保护区,这是南非历史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为纪念克鲁格为保护野生动物所做的贡献,人们特将保护区命名为克鲁格国家公园。  南非之行必要去的一个地方,就是克鲁格国家公园。有的资料认为,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生存环境最好、动物种类最多、保护措施最完善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之一。  克鲁格国家公园位于南
刀条岭的得名是因这里的山脊像刀劈斧砍,又因常年的雨水冲刷似刀背光滑。山脊不高,两脊之间由雨水带下的泥土形成漫沟,脊与脊之间被历来就精耕细作的农人种有农作物,坡地间阔叶的榆树散布于各色作物间,与远山半腰间的青松构成呼应绿意。  奇台刀条岭,不同于新疆其他地方,有着独特的美。  刀条岭的得名是因这里的山脊像刀劈斧砍,又因常年的雨水冲刷似刀背光滑。山脊不高,两脊之间由雨水带下的泥土形成漫沟,脊与脊之间被
“冈拉梅朵”是拉萨市北京东路上一个很著名的酒吧,再往西,狭窄的小巷跳出一个并不起眼的招牌:古修哪书坊。因为招牌小而普通,很多人都会忽略过去。一些比较敏感的人,驻足,拐弯,低头走进小屋。于是,发现了一个新天地,一个与自己心灵相对应的居所。  20多平方米的老式藏屋,连屋顶和墙都是古旧的,木头椽子,泥巴墙,然后是主人精心却不着痕迹地着色和布局——玛尼木雕,老式的汲水陶罐,以及一些藏式生活器具,包括木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