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晓苏的《道德模范刘春水》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ve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模范”,一个逐渐从社会伦理和理念层面淡化的词语,却依然在我们时代的某些罅隙间顽强游荡。与其说它还有价值,莫若说它是作为某些阶层、某些机构挪用公共利益的资源而残剩着一点存在感。
  晓苏分明就是看到了“道德模范”在当下社会的这一核心取向与实利构造,因此,他决意剥开这个词语以及承担此一词语的主体的面相,向那摇摇欲坠却一直不肯彻底离场的“幽灵”以致命一击。在《道德模范刘春水》中,他以乡村为背景,以“寻找刘春水”为开端和叙事线索,讲述了一个多年向镇上推选道德模范却屡屡落空的村长在这一竞争激烈的“战势”中的得利与失利,并通过不同人物的讲述,展现了一出道德与伦理全盘失范的时代滑稽剧。
  在油菜坡村长罗日欢坚持不懈的努力下,这一年村里推选的道德模范刘春水在全镇评选中高居第一,村长兴奋不已,决意大做宣传。刘春水是习久芬家里的第二位上门女婿,在岳父和继子皆瘫痪、妻子去世的情况下,他没有放手而去,而是继续照顾一家老小,令村民感动不已。眼看“道德模范”的称号即将到手,刘春水却躲了起来,这让村长和镇上来的宣传委员都无比恼火和困惑。
  小说选择了村长罗日欢、习久芬和刘春水三个人的不同视角,对失踪事件进行了“罗生门”式的讲述。在村长看来,能够获得“道德模范”的荣誉应该举家、举村欢庆,哪有失踪之理;在习久芬看来,刘春水的人品无可挑剔,得到这个荣誉也是实至名归。她力助村长想要留住刘春水接受采访,女婿却无声无息地逃掉了;刘春水的自述则全面地解开了失踪之谜,他详尽地讲述了自己为何愿意“嫁”到习家来的原因:一个来自遍地光棍的穷山沟的汉子,四十八岁才倒插门有了自己的女人,可是命比黄连苦,不到半年妻子就去世了,他又重新面临着“缺妻”的困局。那么,他为什么没有选择离开呢?这步步展现、步步追问越来越逼近事情的真相。
  从以上三个层次的讲述来看,《道德模范刘春水》在叙事上有着相当细致和巧妙的考量。这种讲述方式并不新鲜,可是当它与故事内容的走向相得益彰时,它的功能就被发挥到了极致。在《罗生门》中,黑泽明让不同人对谋杀案进行讲述,就是为了展现深不可测的人性以及事情没有“真相”这一悖论。我以为,晓苏也当是出于对人性的探寻与深入之心境,才选择了这种方式。不过,与《罗生门》不同的是,在晓苏那里,谜底最终令人猝不及防地揭披出来:刘春水并不是不愿意离开,而是在离开前夕,与丈母娘喝酒后睡到了一起,从此他不再提离开,全心全意伺候瘫痪的老小,没想到被不明真相的群众推选为“道德模范”。羞愧之下,他只好躲到阴沟里藏了起来。这一躲,固然表现出他还残存着一线良知与羞耻感,但却暴露出了“模范”评价机制的虚弱可笑。在“模范”的背后,实则是“失范”,失掉的是乡村秩序和古老伦理之“范”。那曾经建立、规约与塑造了中国千年乡村的重要规则,被全盘解构掉了,而且是被“缺妻”这样可笑又可悲的荒谬逻辑解构掉的。
  晓苏犀利地勘破了这一悲剧性的格局,他知道这不是刘春水与习久芬的问题,也非乡村的粗风陋习,而是今日乡村在城市化进程的压榨与掠夺下丧失所有的困境。乡村不仅失去了土地和生存资源,就连天然而强大的婚配资源、生殖资源也一并被夺走了。城市在掠夺来的滋养里日渐畸形地富足,乡村却从此在一无所有里破败、萎靡、凋零,或许直至消失。因此,倘若将这个故事置放于当下社会的链条之中,我们可以说,“失范”不仅是乡村道德的丧失,更是整个中国的古老品格在现代性发展中的丧失。
  从那么微小、日常化的推选乡村“模范”的故事进入,却最终令我们发现了一个严峻的现状,这种呈现方式所需要的耐心与韧性,正与乡村曾经的生存逻辑具有同等质地。而在荒诞故事中包孕的痛苦、笑料中隐藏的泪痕,种种悖论,种种唏嘘,无不是我们当下残缺软弱的价值观与理念的折射。
  晓苏不为“乡村”唱赞歌和挽歌,而是谱以了悲歌。悲歌固然适应于我们发展中的社会,但我以为,面对当下这个“怪兽”般莫可名状又处处胡乱发力的时代,作家们可以凶猛一些,再凶猛一些,让每一则关于丧失和剥夺的故事都像刀、像剑,朝向时代的重疾处插去。即便不能阻止病患的延伸,但至少,可以让这个消亡的过程来得再迟钝一些,再缓慢一些。
  曹霞,著名文学评论家,现居天津。
其他文献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尔罕·帕慕克的小说《我脑袋里的怪东西》,日前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引进出版。小说讲述钵扎小贩麦夫鲁特的人生、冒险、幻想和他的朋友们的故事,通过众人视角描绘了1969至2012年间伊斯坦布尔的生活画卷。麦夫鲁特就像“漫游人”一样,挑着钵扎晃荡在伊斯坦布尔的大街小巷,感受着城市的梦境,探寻城市复杂而隐秘的关系,随着城市的节奏生活。在“外省青年扎根史”的背后,是半个世纪以来国家和城市的发展
彭荆风的长篇小说《太阳升起》在他90诞辰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优美的、崇高的、写民族史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构思了60多年,写作20余年。小说通过西盟佤族大头人窝朗牛一家在解放前的遭遇,到解放后的生活,描写了佤族人怎样从原始部落末期进入新社会的艰难曲折过程,这一过程见证了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的伟大历史。65年前的1952年冬,彭荆风作为人民解放军先头部队的成员,进军西盟佤山,在那里剿匪战斗并开辟民族
“翻译家”村上春树最近接连有全新译作问世,所译雷蒙德·钱得勒的《湖底之女》被评论界称为,将硬派侦探小说译成了“准古典文学作品”。2月1日上柜的埃尔莫尔·伦纳德的早期杰作《野狼》之村上译本,则被赞誉为“痛快无比的翻译”。雷蒙德·钱得勒出版于1943年的《湖底之女》描写私家侦探菲利普·马洛受雇于香水公司高管金斯利先生,寻找他失踪的夫人。金斯利夫人曾发来电报说要同拉佛利结婚,再也不回来了。马洛找到拉佛利
匈牙利学者、作家瑟尔伯·昂托(Szerb Antal)代表作《月光下的旅人》近日由作家出版社推出中译本,这是20世纪匈牙利文学代表人物之一瑟尔伯·昂托的作品在国内首次推出。瑟尔伯·昂托1901年出生在布达佩斯一个皈依天主教的犹太家庭,1945年被纳粹杀害。瑟尔伯首先是一个杰出的学者,他编著的《匈牙利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至今仍是匈牙利学院经典。1937年出版的《月光下的旅人》在匈牙利引发轰动,2
由浙江省作协《江南》杂志社主办、杭州市富阳区人民政府协办的第六届郁达夫小说奖日前在浙江德清举行终评委会议。经过数轮投票,迟子建《候鸟的勇敢》、斯继东《禁指》分别摘得中篇小说奖和短篇小说奖,孙频《鲛在水中央》、马小淘《骨肉》、须一瓜《甜蜜点》获得中篇小说提名奖,邵丽《天台上的父亲》、雷默《大樟树下烹鲤鱼》、徐则臣《青城》獲得短篇小说提名奖。郁达夫小说奖是以浙江籍现代优秀作家郁达夫命名的小说类文学奖项
英国“新科学家”网日前发表原题为“在中国,如今是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一文,文章称,2000年时我去成都参加一个科幻小说作者年会。彼时,中国的科幻小说,在西方几乎不为人知。但15年后,其中一名参会作者刘慈欣的作品《三体》获得雨果最佳长篇故事奖。近代以来,中国的科幻小说一直受政治力量的影响,鲜有本土科幻小说出版。这期间在西方最有名的中国作品或许要属老舍的《猫城记》。直到1987年后在邓小平“科技是第一
近日,旨在团结联系华文作家、推动繁荣华文创作、搭建中法文学交流桥梁和平台的旅法华文作家组织“法华作家协会”在巴黎注册成立。旅法知名作家、詩人、法国国家荣誉军团骑士勋章获得者梁源法担任主席,旅法知名媒体人、作家黄冠杰担任协会第一副主席兼秘书长,旅法知名媒体人、作家唐铁华及旅法著名企业家、作家吴秦担任常务副主席。中法文学交流源远流长,如法国启蒙时代文学家伏尔泰创作的《中国孤儿》剧本,就是直接受到中国元
一年一度的读卖文学奖日前揭晓,曾获直木奖的旅日华人作家东山彰良凭借《我杀的人和杀我的人》摘得小说奖,戏剧奖空缺,另四位获奖者瓜分了评论传记、随笔纪行、诗歌俳句及研究翻译四项大奖。东山彰良本名王震绪,1968年出生于中国台湾,父母都是中國人,五岁时他到日本生活,现定居福冈县。2002年,他以新感觉犯罪小说《逃亡作法》获得了首届“这部推理小说真棒!”大奖的银奖和读者奖,由此步入文坛。2009年,东山彰
85岁的“高龄少年”王蒙,写起小说来依旧兴致勃勃。最新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页页情书》,是王蒙完成自传三部曲歇笔数年后,重返创作以来主要中短篇小说的结集,也是其丰富人生阅历和深厚老道的笔力的集中体现。据介绍,书中收录了进入21世纪以来王蒙创作的12篇中短篇小说,包括《山中有历日》、《小胡子爱情变奏曲》、《悬疑的荒芜》、《岑寂的花园》等。也有表现城市丧偶老人晚年相亲的幽默遭遇,如《奇葩奇葩处处
人的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深渊,到底有多么幽深、玄秘和浩瀚,谁也说不清楚。正因如此,人类朝向自我的精神探索才无休无止,无穷无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文学和心理学、精神病理学发挥着同样的功能,即孜孜不倦地对人类精神进行“病态”取样,对“切片”反复进行探询和分析。不同的是,文学实施的不是病理性治疗而是具象性展示。它将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病态症状及其可能性根源呈现出来,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些平淡表象之下起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