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初毛泽东为何弃小平而用华国锋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gony2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6年初,北京发生了以天安门事件为中心的反对“四人帮”、否定“文革”的全国性的群众非暴力抗议运动,这件事直接影响了毛泽东对邓小平的态度。4月5日之前,毛泽东一直保留着让邓小平和华国锋共同承担领导责任的可能。但是4月5日群众表现出的对邓小平的拥护程度,使这件事变得根本不可能了……
  天安门事件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全国各族人民无限悲痛。但是,“四人帮”压制广大人民群众悼念周恩来,诬陷邓小平,加紧篡党夺权的阴谋活动,激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义愤。清明节前后,北京市上百万人民群众,自发地聚集于天安门广场,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献花篮、送花圈、贴传单、作诗词,悼念周恩来,拥护邓小平,声讨“四人帮”。
  4月4日,华国锋召集在京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会议,错误地认为群众的革命行动属于反革命性质,并在当晚开始清理天安门广场的花圈和标语,抓走许多坚持在广场进行悼念活动的群众。
  当时,作为毛泽东同中央政治局之间“联络员”的毛远新把中央政治局委员会议情况向毛泽东作了书面报告,毛泽东圈阅批准了这个报告。
  4月5日,北京广大人民群众提出抗议,在“还我花圈,还我战友”的口号下形成了天安门广场大规模的群众抗议运动,并同工人、民兵、警察和战士发生严重的冲突,导致车辆和治安岗亭被烧。
  当晚7时半,中共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吴德在广播讲话中说,天安门广场有坏人“进行反革命破坏活动”,“要认清这一政治事件的反动性”。9时半,出动1万名民兵,3000名警察和5个营的卫戍部队,带着木棍,包围天安门广场,对留在广场的群众进行镇压,并逮捕了一些人。
  4月6日,中央政治局在京委员听取北京市委的汇报,认为天安门事件是反革命暴乱,并要北京市委写成材料通报全国。
  毛泽东曾想保全邓小平
  4月6日下午,毛远新与毛泽东会面,一起讨论了事件的性质,毛主席同意宣布这是一场阴谋。没有证据表明毛泽东本人认为邓小平是组织示威的幕后黑手(如公开宣布的那样),但他确实认为,假如邓小平继续掌权,将会把党带上一条错误的道路。当天晚上,江青也与毛泽东见面,再次要求把邓小平开除出党,但毛泽东仍然没有同意。
  4月7日上午,当毛远新再次向毛泽东报告最新事态时,毛泽东给了他一份书面批示,对如何进行稍后即将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做出了指示。在政治局开会时,毛远新出示了毛泽东写的纸条,上面写着:“一首都,二天安门,三烧、打,性质变了。”简言之,运动变成了反革命运动,矛盾也不再是人民内部矛盾,而是更加严重,成了党与企图推翻党的敌人之间的矛盾。毛远新还向政治局传达了毛主席的两条建议:第一,代总理华国锋担任总理和党的第一副主席;第二,当时仍未被正式撤销党政军职务的邓小平,要免去其全部职务。
  然而,即便在这时,毛泽东对待邓小平仍是有节制的,还指示说,对邓小平要“保留党籍,以观后效”。毛泽东的指示传达后,政治局会议上一片沉寂,随后便批准了毛泽东的建议。当汪东兴最先向毛泽东透露江青有可能动员群众批邓时,毛泽东指示汪东兴把邓小平转移到一个安全地方,地址要向“四人帮”保密。
  毛泽东把权力全部交给华国锋,免去了邓小平的一切正式职务,这就为华国锋领导国家扫清了道路。在毛泽东看来,华国锋担任代总理的几个月里没有犯过大错,况且他也没有更好的人选能既忠实于他的威望,又能与激进派和老干部搞好关系。
  一些了解内情的北京干部相信,直到4月5日之前,毛泽东一直保留着让邓小平和华国锋共同承担领导责任的可能。但是4月5日群众表现出的对邓小平的拥护程度,使这件事变得根本不可能了:华国锋将被邓小平压倒。毛泽东允许邓小平保留党籍,给他留下了重新报效国家的可能,只是现在还为时尚早。这一天晚8点,发布了华国锋被任命为党的第一副主席和政府总理的公告。
  4月30日,新西兰总理马尔登访华期间与毛泽东见面时,毛泽东拿出一张纸,在上面潦草地涂了幾句话交给华国锋:“慢慢来,不要着急,照过去方针办,你办事,我放心。”华国锋当时没有把毛泽东这条最后的指示公之于众,但纸条的真实性和毛泽东的意图无人质疑,毛泽东选定了华国锋做他的接班人。
  毛泽东将权力交给华国锋
  1976年4月8日,邓小平被撤销一切职务的次日,邓小平请汪东兴把他的一封信转交毛泽东。邓小平在信中明确表示自己仍会遵守党纪。他写道:“(我)完全拥护中央关于华国锋同志担任党的第一副主席和国务院总理的决定。”他知道江青想把他开除出党,又说,“我对于主席和中央能够允许我留在党内”,“表示衷心的感激”。
  但是,邓小平不被准许参加党内讨论或公开会议,也不能参加红军司令朱德(7月6日去世)和毛泽东(9月9日去世)的追悼会。在毛泽东逝世当晚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江青再次试图把邓小平开除出党,但不仅遭到叶帅的反对,也被恪守毛泽东命令的华国锋拒绝。
  毛泽东不仅保护邓小平,允许他留在党内,还为他提供了一些特殊的关照。例如,邓小平在6月10日让汪东兴把他的一封信转交华国锋和毛泽东,他说自己的妻子为了治疗眼疾住进医院,最好能有一位家人在医院看护她。毛泽东批准了他的请求。邓小平在6月30日也接到通知,他可以从东交民巷的临时住处搬回宽街的老住所。即使在弥留之际,毛泽东也没有完全放弃邓小平。邓小平一家人搬回原来的家9天以后,北京100多公里外的唐山发生大地震,官方统计有24.2万人死亡。北京也有强烈震感,估计有三分之一的建筑结构受损。邓小平一家人和其他许多人一样,在院子里搭了一个帐篷,一直住到他们不再担心房子倒塌。邓小平一家人搬回原来的家之后,从1976年4月5日直到1977年初恢复工作,他在宽街的生活就像在江西的三年一样,又变成了以家人为中心,并只能从报纸和电台上了解新闻。
  华国锋被选为总理和第一副主席意味着他在政治上的排名第一次超过了“四人帮”。华国锋想跟“四人帮”搞好关系,可是他们却要唱自己的戏。大体而言,他们是激进的宣传家,华国锋则是解决问题的实干家。此外,华国锋的晋升也使“四人帮”有理由把他视为劲敌。
  华国锋从一个谦逊的中层干部到突然身负大任,在把握紧张的政治气氛上格外小心。很多老干部支持他,是因为至少在短期内他们找不到另外一个能维护国家团结的人,还因为华国锋走的是温和路线,更因为华国锋主动和他们合作。
  毛泽东选定了华国锋,并在4月7日进一步明确地把统治权交给他,但无论在这之前还是之后,两人之间都很少直接来往。4月7日之后,尤其是5月11日第一次心脏病发作之后,毛泽东既无心也无力积极指导华国锋了。
  尽管华国锋在4月7日担任了更高的职务,但并没有获得对军队的控制权,这使他不能像邓小平那样行使权力。华国锋指导行动的治国方针并没有远离邓小平的做法,即以务实的方式推动四个现代化。
  (摘自《邓小平时代》傅高义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其他文献
没有向组织报告擅自出国;组织要求回国说明情况及接受调查,一概拒不配合……这是广东省国资委原主任刘富才干的事。之所以如此强硬,他是有自己想法的:我当这么大的官,你们要调查的那些事都不叫事;要查,每个人都有事,比我事大的也有,纪委该先查他们才是。刘富才自称“反反复复地在脑海中过滤,真找不到有什么严重违纪的事情”。那他的问题到底有多大?  据查,刘富才长期占用下属企业车辆归个人使用,在本单位和下属企业报
期刊
2015年11月7日下午,两岸领导人习近平与马英九会面,两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这一握握了81秒,跨越了66年。  自从1949年海峡两岸形成分治局面以来,全球冷战即构成了横亘于大陆与台湾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1950年6月,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两岸进入隔绝状态。直到1987年,蒋经国开放老兵返乡探亲,为两岸关系打开了一道门。1988年,蒋经国的继任者李登辉,在内外压力下,被迫同意两岸展开政治
期刊
1924年底,孙中山抱病北上,对北洋军阀段祺瑞的反动面目进行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大揭露,并和中国共产党发起争取召集国民会议运动,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都同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同人民站在一起。1925年,孙中山逝世不到3个月,北洋军阀在大革命的风暴中被迅速摧毁。  与陈独秀的合作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坚持民主主义的立场,在反对封建军阀的道路上苦斗着。  但无论是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还是反对段祺瑞的护法运动
期刊
1972年,李登辉被蒋经国选入内阁,历任“政务委员”、“副总统”等职。1987年,蒋经国逝世后,李登辉接任“总统”。卸任后被国民党中央开除党籍,不久,他创立“台联党”,主张台湾独立。2002年以来,他多次发表言论,称钓鱼岛是日本的,引起两岸同胞公愤。  曾加入共产党  1923年1月15日,李登辉出生于台湾台北市三芝乡埔坪村的“源兴居”。  李登辉生长在一个小康之家。他是家中次子,年长他两岁的哥哥
期刊
众所周知,蒋介石是个极端反共的人,他将共产党视为劲敌,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但却始终无法消灭对手,反而被对手击败。蒋介石败走台湾,一直到死,都还在念叨着反共。不过,这样一个人,早年却并不反感共产党。  对共产党由好感到戒备  蒋介石早年思想比较激进、比较革命,受到过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他不仅读马列的书,比如《马克思学说概要》、《共产党宣言》、《列宁丛书》等,也看《俄国革命史》和《俄国共产党史》
期刊
为维护国民党的领导权和资产阶级的利益,胡汉民曾利用共产党而有所保留地支持孙中山“联共”;孙中山逝世后,他转而公开反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抗战时期,他在继续反对共产党和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同时,也积极进行抗日宣传,提出“抗日重于剿共”的口号。  胡汉民,原名衍鸿,字展堂,国民党元老和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1901年中举人。1902年赴日本留学,1905年9月加入同盟会,任《民报》主编,从此成为孙中山主要
期刊
吴敦义曾多次来大陆参访,并与高层领导人见面。谈及两岸关系时,他曾改写毛泽东《沁园春·雪》后半段:“两岸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唯反攻大陆,已成历史,解放台湾,又嫌霸道,一国两制、或统或独,都为台海掀波涛,俱往矣,数当前明路,和平最好。”  政界铁汉,“马吴配”登场  吴敦义1948年1月出生于台湾南投县,相继在政治大学东方语文学系和台湾大学历史系就读。19岁时加入国民党。在大学期间正值上世纪六
期刊
张闻天曾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庐山会议后,受到撤职与批判。晚年病重时,张闻天一再嘱咐:“我死后,替我把补发的工资和解冻的存款全部交给党,作为我最后一次党费……”  庐山会议被扣“彭德怀反党集团副帅”帽子  1959年7月20日傍晚,张闻天在庐山出席中央政治局的扩大会议。  庐山会议是为了总结经验、继续纠“左”、以制定新的经济建设规划而召开的。根据中央“成绩讲够,缺点讲透”的精神,会议开始不久,政治局委
期刊
1976年4月7日,中央政治局通过毛泽东提议撤销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当时,毛泽东对主持国务院日常工作、正大力推动全面整顿的邓小平产生不满,其根本原因固然在于他和邓小平对文化大革命的看法上存在难以弥合的分歧,但毛泽东的侄子毛远新在他面前经常说邓小平的坏话,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这些因素最终促成毛泽东发动一场“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直接导致了邓小平人生中的“第三落”。  同毛远新的一次谈话使毛泽东对邓
期刊
朱镕基主管经济期间,成功地使中国经济稳健发展,这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根基。他留给时代更为重要的财富,还在于其以既“悲”且“壮”的勇气矢志不渝地在经济社会领域实施改革。然而,即使是国务院总理,也有他的忧伤———改革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以至于任期满五年后朱镕基带着并非“功德圆满”的遗憾离职。  一个政治家的敏锐眼光  朱镕基主管经济期间,成功地使中国经济稳健发展,这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