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注:本文系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首都经济圈框架下校企联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3454713。
摘要:立足于燕郊高等院校模式运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成果转化模式迫在眉睫。本文构建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具体运作模式,包括“需求型”科研模式,“联合开发型”科研模式。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一、引言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从企业层面来看,有利于燕郊地区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有利于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和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从高校层面看,有利于高校完善内部管理体制,提高其技术成果转化率,增强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
二、地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构建的原则
(一)市场导向与学校引导相结合
在构建符合地区高校实际的成果转化模式时,应紧跟市场的需求,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走产学研之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学校积极引导教师走向基层,在企业服务过程中,寻求研究方向,形成实用的成果。
(二)建立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
地区高校应制定激励政策,引导教师在科研与市场接轨。加强合作的规范化管理和成果转化优惠税收政的宣传等。
在保障机制中,最重要应属科研队伍的保障。项目做大做强,没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团队是不行的。高校的人才是多层次的和多样的,可以形成合理的科研梯队。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形成年龄结构合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研团队。
(三)成果供应与需求相结合
高校科技成果能否顺利地转化,首先要有高质量的成果,其次企业要有需求。高校成果数量多,但实用型的成果少,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的成果转化就可能实现。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对企业来讲,选择能够满足自身技术需求的高校并与之合作可以获得巨大的效益。对于高校来讲,除了可以获得经济收益、改善人才的培养模式,还可以得到无形的社会效益。
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构建
(一)建立“需求型”科研模式
科研项目立项要以市场需求为前提,根据技术市场理论,企业需要是高校科研的动力,市场是高校科研开发的真正源头。一项技术被发明出来,能不能创造经济效益,还要看该技术是不是企业所需要的。高校科技活动应该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但在旧的科研体制下,科研活动的基本顺序是:科研单位申报课题,政府下达计划,财政划拨经费,然后科技人员进行科研,完成后鉴定,结题后申报奖项,同时推销转让科技成果。高校科研人员只注重学术价值,对成果的市场开发前景、推广的可能性和对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资金模式和技术服务成本很少关心。在科研立项时,改变过去的末端机制为源头机制,即从科研课题立项时就开始谋求与相关企业结合,让产业界进入课题立项、研究和结题的全过程,在科研单位与生产单位之间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形成的科技创新成果直接进入企业、面向市场、服务社会。
(二)建立“联合开发型”科研模式
燕郊地区高校均为一般院校,科研力量有待加强,单校力量薄弱可以通过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校内系统之间、校校之间、校所之间的合作,构成联合科研体系,整合科研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校企合作:这是高校实行产、学、研建设的最基本方式,也是最受高校欢迎的一种转化模式,高校通过与企业合作科研或受企业委托研究,既为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也加快了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一是高校主动出击,分期分批选派有技术水平或科研基础的人员,到企业实地调查、兼职技术顾问等,通过帮助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难题,了解社会急需技术和前沿技术,拓宽科研思路。二是通过多种方式,邀请企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和技术人员来校作技术交流或兼职客座教授、参加客座研究等,达到相互了解的目的。三是通过与企业共同承担重大课题,将学校的人才和设备资源与企业的经济资源结合起来,达到共同发展,实现双赢。
校内联合:在校内各系、院(部)的相近或相似学科之间建立联合科研体系,制定相关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实现不同学科的合作,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科研设备,减少资源浪费,还可以避免科研课题的重复研究,加强学科的融合,产生更多的新兴学科领域和更高的技术水平。
校校合作:本地区高校应加强与重点、名牌大学的联系与合作,选派有科研能力的人才到重点、名牌大学作访问学者,在学习中开宽视野、开拓科研思想,参与到高级别科研课题的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中,争取独立承担名校大课题的子课题研究等。通过合作争取在人才交流上能实现“人员互聘”、“合作攻关”和“客座研究”等。
四、本地区高校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保障措施
促进本地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就必须发挥高校、企业和政府三者的共同作用。德国通过建立“科研创新体系”来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高校应起的作用:提高科技成果质量;引导教师面向市场走向企业;转变高校领导对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认识;加强产学研战略合作,拓宽产学研合作渠道等。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而培养的人才更适合于社会,更能为社会所接受。这个过程可能就是在当今时代中的一种知识的“活学活用”,只有这种人才培养的方式对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更具现实意义。
企业应起的作用:为实施本地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企业和政府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善高校科技转化的外部环境,以配合高校科技转化内部改革。其中企业作为高校科技转化的科技成果吸收者,企业要充分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要强化两种意识。即:主动联合高校攻关;早期介入研究争取成果优先开发权。
政府应起的作用:政府在高校科技转化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其宏观作用,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支撑服务体系,减少高校科技转化过程中的障碍。如:建立中试基地;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加快技术市场体系的建立;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吸引企业积极参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平衡“官、产、学”三方利益。
【参考文献】
[1]解德才.试论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2(02)
[2]欧洁.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剖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5(04)
[3]王雨生.中国高技术产业化的出路[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3
摘要:立足于燕郊高等院校模式运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成果转化模式迫在眉睫。本文构建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具体运作模式,包括“需求型”科研模式,“联合开发型”科研模式。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一、引言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从企业层面来看,有利于燕郊地区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有利于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和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从高校层面看,有利于高校完善内部管理体制,提高其技术成果转化率,增强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
二、地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构建的原则
(一)市场导向与学校引导相结合
在构建符合地区高校实际的成果转化模式时,应紧跟市场的需求,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走产学研之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学校积极引导教师走向基层,在企业服务过程中,寻求研究方向,形成实用的成果。
(二)建立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
地区高校应制定激励政策,引导教师在科研与市场接轨。加强合作的规范化管理和成果转化优惠税收政的宣传等。
在保障机制中,最重要应属科研队伍的保障。项目做大做强,没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团队是不行的。高校的人才是多层次的和多样的,可以形成合理的科研梯队。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形成年龄结构合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研团队。
(三)成果供应与需求相结合
高校科技成果能否顺利地转化,首先要有高质量的成果,其次企业要有需求。高校成果数量多,但实用型的成果少,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的成果转化就可能实现。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对企业来讲,选择能够满足自身技术需求的高校并与之合作可以获得巨大的效益。对于高校来讲,除了可以获得经济收益、改善人才的培养模式,还可以得到无形的社会效益。
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构建
(一)建立“需求型”科研模式
科研项目立项要以市场需求为前提,根据技术市场理论,企业需要是高校科研的动力,市场是高校科研开发的真正源头。一项技术被发明出来,能不能创造经济效益,还要看该技术是不是企业所需要的。高校科技活动应该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但在旧的科研体制下,科研活动的基本顺序是:科研单位申报课题,政府下达计划,财政划拨经费,然后科技人员进行科研,完成后鉴定,结题后申报奖项,同时推销转让科技成果。高校科研人员只注重学术价值,对成果的市场开发前景、推广的可能性和对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资金模式和技术服务成本很少关心。在科研立项时,改变过去的末端机制为源头机制,即从科研课题立项时就开始谋求与相关企业结合,让产业界进入课题立项、研究和结题的全过程,在科研单位与生产单位之间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形成的科技创新成果直接进入企业、面向市场、服务社会。
(二)建立“联合开发型”科研模式
燕郊地区高校均为一般院校,科研力量有待加强,单校力量薄弱可以通过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校内系统之间、校校之间、校所之间的合作,构成联合科研体系,整合科研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校企合作:这是高校实行产、学、研建设的最基本方式,也是最受高校欢迎的一种转化模式,高校通过与企业合作科研或受企业委托研究,既为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也加快了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一是高校主动出击,分期分批选派有技术水平或科研基础的人员,到企业实地调查、兼职技术顾问等,通过帮助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难题,了解社会急需技术和前沿技术,拓宽科研思路。二是通过多种方式,邀请企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和技术人员来校作技术交流或兼职客座教授、参加客座研究等,达到相互了解的目的。三是通过与企业共同承担重大课题,将学校的人才和设备资源与企业的经济资源结合起来,达到共同发展,实现双赢。
校内联合:在校内各系、院(部)的相近或相似学科之间建立联合科研体系,制定相关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实现不同学科的合作,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科研设备,减少资源浪费,还可以避免科研课题的重复研究,加强学科的融合,产生更多的新兴学科领域和更高的技术水平。
校校合作:本地区高校应加强与重点、名牌大学的联系与合作,选派有科研能力的人才到重点、名牌大学作访问学者,在学习中开宽视野、开拓科研思想,参与到高级别科研课题的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中,争取独立承担名校大课题的子课题研究等。通过合作争取在人才交流上能实现“人员互聘”、“合作攻关”和“客座研究”等。
四、本地区高校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保障措施
促进本地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就必须发挥高校、企业和政府三者的共同作用。德国通过建立“科研创新体系”来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高校应起的作用:提高科技成果质量;引导教师面向市场走向企业;转变高校领导对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认识;加强产学研战略合作,拓宽产学研合作渠道等。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而培养的人才更适合于社会,更能为社会所接受。这个过程可能就是在当今时代中的一种知识的“活学活用”,只有这种人才培养的方式对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更具现实意义。
企业应起的作用:为实施本地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企业和政府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善高校科技转化的外部环境,以配合高校科技转化内部改革。其中企业作为高校科技转化的科技成果吸收者,企业要充分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要强化两种意识。即:主动联合高校攻关;早期介入研究争取成果优先开发权。
政府应起的作用:政府在高校科技转化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其宏观作用,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支撑服务体系,减少高校科技转化过程中的障碍。如:建立中试基地;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加快技术市场体系的建立;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吸引企业积极参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平衡“官、产、学”三方利益。
【参考文献】
[1]解德才.试论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2(02)
[2]欧洁.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剖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5(04)
[3]王雨生.中国高技术产业化的出路[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