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晦涩难懂的《生活与哲学》中,我通过协调教材探究活动与主干知识;结合教学和学生实际,有选择地进行探究;变换探究形式,恰当处理好教材中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思考,在思考中提出独立的见解,对学生更好地掌握哲学知识,增强教学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成绩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探究活动 《生活与哲学》 教学效果
在新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四本必修教材中,学生往往认为《生活与哲学》是最晦涩难懂的,这是一门高不可攀的学科。其实,在哲学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探究活动,挖掘其哲学道理,使哲学原理由“枯燥”变为鲜活亦非难事。
我们都知道,为了方便教学,在新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每一框题中都设置了一定的课堂探究活动。而《生活与哲学》的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原理的必要环节,也是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路径,它往往通过对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现象的思考,使学生在思维中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从中了解、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如何处理好《生活与哲学》教材中的探究活动,使学生更好掌握哲学知识,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笔者就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谈几点看法和做法,供同行商榷。
一、正视教材探究活动的作用,与主干知识相协调
以问题探究为载体的探究活动的设置,体现了新课标的一个重要追求:既致力于基础知识的给予,更着力于引导学生体验形成知识的过程,以提高其获取知识、构建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明白道理,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然而,一节课只有40分钟时间,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既要落实主干知识,还要解决教材中的探究问题,教师往往难以兼顾。甚至有些老师会认为,主干知识才会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有影响,教材中的探究问题不讲也罢。
其实不然,如果能使教材探究活动与主干知识相协调,恰恰还能提高学生的成绩。因为一般来说,教材探究问题与后面所呈现的主干知识关系密切,就《生活与哲学》来说,教材探究活动中的内容是手段,掌握主干知识中所阐发的原理才是目的。通过解决教材探究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贯通起来,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使其发挥思维能力。比如:《生活与哲学》教材第32页设计了这么一个小故事“诡辩家欧布里德向朋友借钱不还,朋友前去讨债,他却振振有辞:‘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要讨债就向过去的我讨!’。朋友痛打他一顿,欧布里德说要告他朋友,他朋友就說‘打你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你要告,就去告过去的我吧!’”学生立马就被故事吸引住了。我问:“那你们认为欧布里德的话对吗?如果他还通过整容、变性等方式来逃债,是不是就拿他没办法了,他就真的不再是他了呢?”学生的结论是否定的。“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证实他还是他呢?”学生很快想到了指纹、DNA。由此我引出“相对静止”的第一个情形。下面的知识就顺理成章地出来了。通过对这一故事的探究,学生深刻而形象地理解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这一道理。
二、结合教学和学生实际,有选择地运用教材探究活动
《生活与哲学》教材中共有114个探究活动,面对如此丰富多彩的活动探究,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想要每个活动都探究,教学就会显得繁复、累赘,极易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主次不分。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解决每一个探究问题,但是,应该根据教学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精心挑选每一框题的探究活动。笔者挑选教材探究活动的原则主要如下:
1、挑选各框题中与重点、难点有关的探究活动进行分析
高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虽然比较弱,但却也有着较强的参与意识。笔者往往会利用学生的这种参与意识,把那些与最重要最基本的,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大影响的,学生容易产生混乱、模糊和怀疑的原理有关的探究问题筛选出来,让学生进行探讨。这样一方面化解了教学重难点,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不善于思考的弊病。
比如:我在讲授《价值与价值观》中“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这一重点内容时,就结合教材中相应的三个探究活动,来分析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以及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学生理解该重点内容收到甚好的效果。
2、尽可能选择涉及趣味性内容的探究活动进行分析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探究活动意在把一些教材中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生活化,使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掌握教材的原理。因此,选择涉及趣味性内容的探究活动进行分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充满兴趣的状态下进行探究,其思维就会异常活跃,探究活动就会随之变得愉快,学生就能高效率地掌握知识技能。
比如:我在讲授《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中“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发质变”这一内容时,运用了教材中这么一个探究活动:关于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中一个有趣的论证——“秃头论证”。当中提及从头发一根一根的减少,最终变为一个秃头的过程。学生对这一有趣的论证立马来了精神,你一言我一语发表起自身的见解,很快就在探究的过程中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同时也对相关观点的记忆更为深刻。
三、探究形式多样化,力求提高教学效果
以什么形式进行《生活与哲学》教材中的探究活动,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探究问题的内容来决定,我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四人小组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能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相互交换意见和看法,集思广益,从而达到对问题的深刻认识,是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培养互助合作精神的重要手段。所以对那些符合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的探究活动,通过在课堂上四人小组合作探究,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能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 比如:《生活与哲学》教材第70页,有这么两个探究问题:“上述事实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因地制宜’、 ‘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都体现了针对矛盾的特殊性而采取不同的办法,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成语?”我先让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再让各四人小组之间进行比赛,看哪个四人小组能最快讲出更多类似的成语。学生兴致盎然,情绪高涨,求知欲望也随之增强,讨论热烈,这既有利于解决问题,又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2、“移形换影”,迎合学生趣味性需求
高二的学生虽已有17、18岁的年龄,但“童心未泯”,教材中枯燥的文字型探究材料很有可能使他們对要探究的问题兴趣骤减。如此一来,探究活动就比较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可能沦为为探究而探究的境地,要通过探究活动来提高教学效果便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为此,我在平时备课的过程中很注意收集一些视频素材,尤其是以FLASH形式呈现的视频素材。然后根据教材中相关的探究活动,摒弃教材原有的探究材料,把这些视频素材作为提供给学生案例、情境,再辅以教材中的探究问题,以此提高学生对问题探讨的兴趣,刺激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 比如:《生活与哲学》教材第60页讲发展的普遍性时,呈现了一则文字探究材料后,有如下探究问题: “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它说明了什么?你认为人类的体质还会发展吗?”我就将探究问题保留,而该则文字材料就替换为一段约3分钟的,名为《亿年的演化》的动画视频(注:在该视频中可看到整个自然界是由于物质世界的相互联系、互相作用引起的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无生命物质到生命物质,从生命物质到人的漫长的前进和上升过程,使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过程中)。并将该视频用于导入新课和讲授新课的相关内容。这段生动活泼的视频,使学生如身临其景,一开场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课堂气氛被调动起来之余,相应的教学目标也顺利地达成。
3、课后探究,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之前已经提到,一节课只有短暂的40分钟,除了要落实主干知识,还要进行探究活动,同时又不能忽视对学生情感的教育,教学任务就很有可能在既定时间内完成不了了。
因此,我习惯于将《生活与哲学》教材中一些涉及到可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探究活动,尽可能留到课后以作业的形式进行。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在节约课堂教学时间的同时,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另一方面,由于某些同学们当着彼此的面,并不太愿意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可以让他们畅所欲言,我也可以更充分了解到学生的所思所想,在批改的过程中通过书面交流,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比如:《生活与哲学》教材第73页讲《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处有这么一个探究问题:“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同学、老师、家长和自己?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想法。”我就把它当作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自己的体会,在批改的过程中再进一步与学生交流、对学生引导。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靠死记硬背《生活与哲学》的主干知识、相应观点,是不可能真正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只有充分认识到《生活与哲学》教材中探究活动的作用,恰当处理好教材中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思考,在思考中提出独立的见解,才能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使学生更好掌握哲学知识,提高《生活与哲学》的教学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成绩。以上是我在如何处理《生活与哲学》教材中探究活动的一些看法和做法,敬请各位同行给予宝贵的批评和建议。
参考文献:
1、冯云《怎样处理高中政治教材中的探究题》,2009
2、人教网《如何使用<生活与哲学>教材》,2009
3、马葆芝《关于恰当处理课堂探究增强高中政治课教学实效》,2010
关键词:探究活动 《生活与哲学》 教学效果
在新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四本必修教材中,学生往往认为《生活与哲学》是最晦涩难懂的,这是一门高不可攀的学科。其实,在哲学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探究活动,挖掘其哲学道理,使哲学原理由“枯燥”变为鲜活亦非难事。
我们都知道,为了方便教学,在新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每一框题中都设置了一定的课堂探究活动。而《生活与哲学》的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原理的必要环节,也是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路径,它往往通过对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现象的思考,使学生在思维中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从中了解、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如何处理好《生活与哲学》教材中的探究活动,使学生更好掌握哲学知识,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笔者就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谈几点看法和做法,供同行商榷。
一、正视教材探究活动的作用,与主干知识相协调
以问题探究为载体的探究活动的设置,体现了新课标的一个重要追求:既致力于基础知识的给予,更着力于引导学生体验形成知识的过程,以提高其获取知识、构建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明白道理,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然而,一节课只有40分钟时间,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既要落实主干知识,还要解决教材中的探究问题,教师往往难以兼顾。甚至有些老师会认为,主干知识才会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有影响,教材中的探究问题不讲也罢。
其实不然,如果能使教材探究活动与主干知识相协调,恰恰还能提高学生的成绩。因为一般来说,教材探究问题与后面所呈现的主干知识关系密切,就《生活与哲学》来说,教材探究活动中的内容是手段,掌握主干知识中所阐发的原理才是目的。通过解决教材探究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贯通起来,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使其发挥思维能力。比如:《生活与哲学》教材第32页设计了这么一个小故事“诡辩家欧布里德向朋友借钱不还,朋友前去讨债,他却振振有辞:‘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要讨债就向过去的我讨!’。朋友痛打他一顿,欧布里德说要告他朋友,他朋友就說‘打你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你要告,就去告过去的我吧!’”学生立马就被故事吸引住了。我问:“那你们认为欧布里德的话对吗?如果他还通过整容、变性等方式来逃债,是不是就拿他没办法了,他就真的不再是他了呢?”学生的结论是否定的。“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证实他还是他呢?”学生很快想到了指纹、DNA。由此我引出“相对静止”的第一个情形。下面的知识就顺理成章地出来了。通过对这一故事的探究,学生深刻而形象地理解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这一道理。
二、结合教学和学生实际,有选择地运用教材探究活动
《生活与哲学》教材中共有114个探究活动,面对如此丰富多彩的活动探究,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想要每个活动都探究,教学就会显得繁复、累赘,极易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主次不分。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解决每一个探究问题,但是,应该根据教学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精心挑选每一框题的探究活动。笔者挑选教材探究活动的原则主要如下:
1、挑选各框题中与重点、难点有关的探究活动进行分析
高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虽然比较弱,但却也有着较强的参与意识。笔者往往会利用学生的这种参与意识,把那些与最重要最基本的,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大影响的,学生容易产生混乱、模糊和怀疑的原理有关的探究问题筛选出来,让学生进行探讨。这样一方面化解了教学重难点,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不善于思考的弊病。
比如:我在讲授《价值与价值观》中“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这一重点内容时,就结合教材中相应的三个探究活动,来分析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以及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学生理解该重点内容收到甚好的效果。
2、尽可能选择涉及趣味性内容的探究活动进行分析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探究活动意在把一些教材中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生活化,使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掌握教材的原理。因此,选择涉及趣味性内容的探究活动进行分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充满兴趣的状态下进行探究,其思维就会异常活跃,探究活动就会随之变得愉快,学生就能高效率地掌握知识技能。
比如:我在讲授《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中“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发质变”这一内容时,运用了教材中这么一个探究活动:关于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中一个有趣的论证——“秃头论证”。当中提及从头发一根一根的减少,最终变为一个秃头的过程。学生对这一有趣的论证立马来了精神,你一言我一语发表起自身的见解,很快就在探究的过程中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同时也对相关观点的记忆更为深刻。
三、探究形式多样化,力求提高教学效果
以什么形式进行《生活与哲学》教材中的探究活动,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探究问题的内容来决定,我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四人小组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能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相互交换意见和看法,集思广益,从而达到对问题的深刻认识,是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培养互助合作精神的重要手段。所以对那些符合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的探究活动,通过在课堂上四人小组合作探究,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能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 比如:《生活与哲学》教材第70页,有这么两个探究问题:“上述事实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因地制宜’、 ‘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都体现了针对矛盾的特殊性而采取不同的办法,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成语?”我先让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再让各四人小组之间进行比赛,看哪个四人小组能最快讲出更多类似的成语。学生兴致盎然,情绪高涨,求知欲望也随之增强,讨论热烈,这既有利于解决问题,又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2、“移形换影”,迎合学生趣味性需求
高二的学生虽已有17、18岁的年龄,但“童心未泯”,教材中枯燥的文字型探究材料很有可能使他們对要探究的问题兴趣骤减。如此一来,探究活动就比较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可能沦为为探究而探究的境地,要通过探究活动来提高教学效果便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为此,我在平时备课的过程中很注意收集一些视频素材,尤其是以FLASH形式呈现的视频素材。然后根据教材中相关的探究活动,摒弃教材原有的探究材料,把这些视频素材作为提供给学生案例、情境,再辅以教材中的探究问题,以此提高学生对问题探讨的兴趣,刺激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 比如:《生活与哲学》教材第60页讲发展的普遍性时,呈现了一则文字探究材料后,有如下探究问题: “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它说明了什么?你认为人类的体质还会发展吗?”我就将探究问题保留,而该则文字材料就替换为一段约3分钟的,名为《亿年的演化》的动画视频(注:在该视频中可看到整个自然界是由于物质世界的相互联系、互相作用引起的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无生命物质到生命物质,从生命物质到人的漫长的前进和上升过程,使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过程中)。并将该视频用于导入新课和讲授新课的相关内容。这段生动活泼的视频,使学生如身临其景,一开场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课堂气氛被调动起来之余,相应的教学目标也顺利地达成。
3、课后探究,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之前已经提到,一节课只有短暂的40分钟,除了要落实主干知识,还要进行探究活动,同时又不能忽视对学生情感的教育,教学任务就很有可能在既定时间内完成不了了。
因此,我习惯于将《生活与哲学》教材中一些涉及到可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探究活动,尽可能留到课后以作业的形式进行。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在节约课堂教学时间的同时,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另一方面,由于某些同学们当着彼此的面,并不太愿意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可以让他们畅所欲言,我也可以更充分了解到学生的所思所想,在批改的过程中通过书面交流,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比如:《生活与哲学》教材第73页讲《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处有这么一个探究问题:“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同学、老师、家长和自己?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想法。”我就把它当作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自己的体会,在批改的过程中再进一步与学生交流、对学生引导。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靠死记硬背《生活与哲学》的主干知识、相应观点,是不可能真正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只有充分认识到《生活与哲学》教材中探究活动的作用,恰当处理好教材中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思考,在思考中提出独立的见解,才能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使学生更好掌握哲学知识,提高《生活与哲学》的教学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成绩。以上是我在如何处理《生活与哲学》教材中探究活动的一些看法和做法,敬请各位同行给予宝贵的批评和建议。
参考文献:
1、冯云《怎样处理高中政治教材中的探究题》,2009
2、人教网《如何使用<生活与哲学>教材》,2009
3、马葆芝《关于恰当处理课堂探究增强高中政治课教学实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