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的校园里有这样的一种现象,就是大学生写出来的字不如中学生好看,中学生的字不如小学生,学生写出来的作业常常会有“惨不忍睹”的现状。在目前考试成绩还仍然成为衡量一个人成败的重要砝码之下,在电脑打字取代人工书写的现代高科技迅猛发展之下,写字教学的推进有些举步维艰。有没有必要练字,如何写一手好字,成为诸多学生与老师倍感困惑的问题。
一、激情导入,创设良好书法情境
(一) 精华文化渗透
中国书法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书法史始终伴随着中国社会发展的历程,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至后来的钟鼎文、石鼓文、刻石书,至历朝历代的楷行草等,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美学追求,人文精神及思想感情。西方的绘画大师毕加索曾经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注入笔墨章法的技巧,东晋王羲之的千古绝唱《兰亭序》,已成为中华文化的“商标”。每一课开端五分钟,我都用来向学生推介中国文字的发展史、文字演变形式,及历朝历代杰出的书法成就,开拓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从而产生学习中国书法的极大动力。
(二) 书法氛围创设
书法情境的创设,一为人文环境,即老师丰厚的学养、温和的态度及非凡的谈吐;二为物质环境,即墙面名家字画的悬挂、文房四宝的摆设、学生作品的张贴,甚至包括绿色植物的放置等。良好的环境氛围,使学生能够尽快融入到书香门第的氛围里来。我们没有专门的书法教室,上课地点就在七年级每个班中。我配合各班主任,在学校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用学生书写的书法名言装饰窗户柱墙,将名家字画的代表作张贴在学习园地的醒目处,利用板报阵地定期展示学生习作,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激发学生强烈的创作欲求。
二、兴趣引领,培养高度写字热情
(一)故事激趣
书法名家的真情实感、奇闻逸事可以使学生受到非同寻常的教育和感化。古有怀素用芭蕉叶练字,文徵明临摹《千字文》一天一遍的故事。今有国画大师齐白石在画完虾后,虾便游走了的出神入化的传说……我把每一个大师的学书经历携入课堂,或以我充满激情的演讲,或以学生幽默风趣的表演,再现大师当年痴迷练字、醉心书法的场景,感人肺腑,切入心脾,令学生倾心神往。
(二)电教激趣
多媒体展示,更直观、形象、生动,学生通过大屏幕清楚地看到,老师用同样的书写工具写出漂亮的字体,比粉笔的演示更易于接受、理解,更能清晰地描绘出笔划的走向和过程。当自己的习作被放大了象电影一样在投影幕上出现的时候,学生会有一种欣喜,一种愉悦,一种成就感,用欣赏的眼光与同伴分享美的视界。
(三)竞赛激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他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少年儿童爱表现自我,能得到他人的认可是最大的幸福。学校时常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和校外各种级别的书法比赛。比赛由易到难,级别由低到高,让学生在竞赛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另外还通过学校书画长廊的展览,晚会节目的表演,去广场义务写春联等公共活动,展示学生的书写水平,让学生在自赏与激赏的心理暗示氛围中,极大地激发起学书的热情。
三、技艺催化,迅速提高习练水平
(一)正确的写字姿势
1.坐姿
身体自然坐正,也不要故意挺得笔直,那样很快就会产生疲乏,两腿平放,两肩放松,头和上身稍向前倾,胸部离桌子一拳,左手扶纸,右手执笔,纸要端正。教学过程中,我每每要提醒学生注意坐姿,及时纠正学生或趴或斜或倒的错误姿态,以逐步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
2.笔姿
拇指、食指捏住笔管,强调一个“捏”字,两指不可重叠交叉,以中指抵住管背,无名指、小指顺势靠向中指,指实掌虚,轻提轻按。书法评语中经常有夸赞某字“十分有劲”的话,那是指横平竖直的效果,而非说某人的力量大,过度用力是书写动作的一个误区。七年级有半数以上的孩子有不良笔姿,我除了发挥“老太太的碎嘴功能”,不间断地“友情提醒”,还让一些坐姿笔姿优美的学生走上讲台进行示范,发挥同伴教育的功能,居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笔法
笔法即用笔的方法,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笔锋”。汉字的基本笔划为横、竖、撇、捺、折、点、钩、提。我先让学生写这八种笔划,然后我再写一次,学生会鲜明地体会到老师的书写是漂亮的。老师的要求学生观察两者在书写方面的异同,得出结论,相同之处为笔划的行笔过程,不同之处是笔划的起笔和收笔,起收笔处有顿笔的动作,每一次行笔包含有提按顿挫。巧妙地运用“细”来衬托“粗”,是硬笔书写的一个技巧,这也是许多学生在书写时不会“提笔”的关键,一味地下死劲蛮写,前后粗细均匀,到头来还是看不出笔锋。
(三)结构
1.偏旁
汉字的偏旁有三点水,单人旁,软耳朵,走之底……等等,不同的偏旁有其不同的写法,如三点水的三个点在排列上要做到第一点在最里面,第二点要偏左一些,第三点是挑点,出挑的方向宜对准第一点而不是字心;软耳朵放在字的右部要头小肚大,而放在字的左部恰恰相反,体现笔划的收放揖让;“禾”“土”“方”“言”“木”等作为独体字须左右相称,而作为偏旁时却要做到左放右收……许多同学觉得自己的字“丑”却又不知毛病出在什么地方,经过老师的逐一点拨,恍然大悟,才发现偏旁部首不是随随便便一挥而就的,是有其固定的写法的。学好各种偏旁部首的书写方法,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2.结构
根据归纳总结,汉字大致可分为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包围结构、半包围结构这几大类,称为合体字,还有少部分独体字。汉字的组成虽然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旨就是布局的匀称、端正、均衡、稳健。如横划之间的间距要保持相等,左右结构的字常常要做到左低右高,上下结构的字得上紧下松,独体字则要抓住字的中心和重心,做到左右对称或停匀恰当。上中下结构的字各部宜写得宽而扁,而左中右的各部在书写时则要窄而长。
(四)示范的作用
写字教学更注重直观效应,书法老师出手潇洒,字迹漂亮,从情感上赢得学生的赞赏与敬佩,从情绪上调动学生的书写热情,从效果上得到学生的高度模仿,听老师说十遍不如看老师写一遍,老师在黑板上或者投影幕上的范写,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器官,能使之获得极为深刻的印象。学生通过观摩老师的起笔、行笔、收笔的过程,更能简明扼要地掌握要领,书写准确。教师应多作范写,还可以手把手地教学生练习,用“身教”替代“言教”,习字的效果又快又好。
实践证明,练与不练有很大的区别,学生在长期的坚持中,情商与智商得到了高度发展,基本素质全面提高,学习劲头不减反升,越来越多的学生在练字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获得了自信,改善了书写状况,提高了学习效率。短短两年,我所辅导的学生在区艺术节书法比赛中多人获一等奖,在江苏省中小学生书写大赛中获金奖。电脑普及的今天,坚持写字教学,正是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素质,和优异的书写技能的一举多得的“育人之举”。
(责任编辑:梁媛)
一、激情导入,创设良好书法情境
(一) 精华文化渗透
中国书法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书法史始终伴随着中国社会发展的历程,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至后来的钟鼎文、石鼓文、刻石书,至历朝历代的楷行草等,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美学追求,人文精神及思想感情。西方的绘画大师毕加索曾经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注入笔墨章法的技巧,东晋王羲之的千古绝唱《兰亭序》,已成为中华文化的“商标”。每一课开端五分钟,我都用来向学生推介中国文字的发展史、文字演变形式,及历朝历代杰出的书法成就,开拓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从而产生学习中国书法的极大动力。
(二) 书法氛围创设
书法情境的创设,一为人文环境,即老师丰厚的学养、温和的态度及非凡的谈吐;二为物质环境,即墙面名家字画的悬挂、文房四宝的摆设、学生作品的张贴,甚至包括绿色植物的放置等。良好的环境氛围,使学生能够尽快融入到书香门第的氛围里来。我们没有专门的书法教室,上课地点就在七年级每个班中。我配合各班主任,在学校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用学生书写的书法名言装饰窗户柱墙,将名家字画的代表作张贴在学习园地的醒目处,利用板报阵地定期展示学生习作,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激发学生强烈的创作欲求。
二、兴趣引领,培养高度写字热情
(一)故事激趣
书法名家的真情实感、奇闻逸事可以使学生受到非同寻常的教育和感化。古有怀素用芭蕉叶练字,文徵明临摹《千字文》一天一遍的故事。今有国画大师齐白石在画完虾后,虾便游走了的出神入化的传说……我把每一个大师的学书经历携入课堂,或以我充满激情的演讲,或以学生幽默风趣的表演,再现大师当年痴迷练字、醉心书法的场景,感人肺腑,切入心脾,令学生倾心神往。
(二)电教激趣
多媒体展示,更直观、形象、生动,学生通过大屏幕清楚地看到,老师用同样的书写工具写出漂亮的字体,比粉笔的演示更易于接受、理解,更能清晰地描绘出笔划的走向和过程。当自己的习作被放大了象电影一样在投影幕上出现的时候,学生会有一种欣喜,一种愉悦,一种成就感,用欣赏的眼光与同伴分享美的视界。
(三)竞赛激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他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少年儿童爱表现自我,能得到他人的认可是最大的幸福。学校时常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和校外各种级别的书法比赛。比赛由易到难,级别由低到高,让学生在竞赛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另外还通过学校书画长廊的展览,晚会节目的表演,去广场义务写春联等公共活动,展示学生的书写水平,让学生在自赏与激赏的心理暗示氛围中,极大地激发起学书的热情。
三、技艺催化,迅速提高习练水平
(一)正确的写字姿势
1.坐姿
身体自然坐正,也不要故意挺得笔直,那样很快就会产生疲乏,两腿平放,两肩放松,头和上身稍向前倾,胸部离桌子一拳,左手扶纸,右手执笔,纸要端正。教学过程中,我每每要提醒学生注意坐姿,及时纠正学生或趴或斜或倒的错误姿态,以逐步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
2.笔姿
拇指、食指捏住笔管,强调一个“捏”字,两指不可重叠交叉,以中指抵住管背,无名指、小指顺势靠向中指,指实掌虚,轻提轻按。书法评语中经常有夸赞某字“十分有劲”的话,那是指横平竖直的效果,而非说某人的力量大,过度用力是书写动作的一个误区。七年级有半数以上的孩子有不良笔姿,我除了发挥“老太太的碎嘴功能”,不间断地“友情提醒”,还让一些坐姿笔姿优美的学生走上讲台进行示范,发挥同伴教育的功能,居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笔法
笔法即用笔的方法,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笔锋”。汉字的基本笔划为横、竖、撇、捺、折、点、钩、提。我先让学生写这八种笔划,然后我再写一次,学生会鲜明地体会到老师的书写是漂亮的。老师的要求学生观察两者在书写方面的异同,得出结论,相同之处为笔划的行笔过程,不同之处是笔划的起笔和收笔,起收笔处有顿笔的动作,每一次行笔包含有提按顿挫。巧妙地运用“细”来衬托“粗”,是硬笔书写的一个技巧,这也是许多学生在书写时不会“提笔”的关键,一味地下死劲蛮写,前后粗细均匀,到头来还是看不出笔锋。
(三)结构
1.偏旁
汉字的偏旁有三点水,单人旁,软耳朵,走之底……等等,不同的偏旁有其不同的写法,如三点水的三个点在排列上要做到第一点在最里面,第二点要偏左一些,第三点是挑点,出挑的方向宜对准第一点而不是字心;软耳朵放在字的右部要头小肚大,而放在字的左部恰恰相反,体现笔划的收放揖让;“禾”“土”“方”“言”“木”等作为独体字须左右相称,而作为偏旁时却要做到左放右收……许多同学觉得自己的字“丑”却又不知毛病出在什么地方,经过老师的逐一点拨,恍然大悟,才发现偏旁部首不是随随便便一挥而就的,是有其固定的写法的。学好各种偏旁部首的书写方法,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2.结构
根据归纳总结,汉字大致可分为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包围结构、半包围结构这几大类,称为合体字,还有少部分独体字。汉字的组成虽然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旨就是布局的匀称、端正、均衡、稳健。如横划之间的间距要保持相等,左右结构的字常常要做到左低右高,上下结构的字得上紧下松,独体字则要抓住字的中心和重心,做到左右对称或停匀恰当。上中下结构的字各部宜写得宽而扁,而左中右的各部在书写时则要窄而长。
(四)示范的作用
写字教学更注重直观效应,书法老师出手潇洒,字迹漂亮,从情感上赢得学生的赞赏与敬佩,从情绪上调动学生的书写热情,从效果上得到学生的高度模仿,听老师说十遍不如看老师写一遍,老师在黑板上或者投影幕上的范写,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器官,能使之获得极为深刻的印象。学生通过观摩老师的起笔、行笔、收笔的过程,更能简明扼要地掌握要领,书写准确。教师应多作范写,还可以手把手地教学生练习,用“身教”替代“言教”,习字的效果又快又好。
实践证明,练与不练有很大的区别,学生在长期的坚持中,情商与智商得到了高度发展,基本素质全面提高,学习劲头不减反升,越来越多的学生在练字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获得了自信,改善了书写状况,提高了学习效率。短短两年,我所辅导的学生在区艺术节书法比赛中多人获一等奖,在江苏省中小学生书写大赛中获金奖。电脑普及的今天,坚持写字教学,正是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素质,和优异的书写技能的一举多得的“育人之举”。
(责任编辑: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