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音乐课则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所以在学习新课标的同时,我们感悟到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师生共同营造和谐、愉快、合作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我在新课标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总结出了音乐“自主式五步教学法”,以供同行共同探讨。
步骤一:情境创设
通过对音乐新课程标准的解读我们体会到,知识不是完全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的帮助。从这一点来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获得知识的方式是学生去发现,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意义构建获得知识。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通过创设音乐情境,营造教学氛围,运用音乐特有的艺术魅力,感染学生进入特有的艺术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聆听音乐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他们进行想象,锻炼他们的思维,从而使学生进入兴趣盎然的音乐学习中。因此,情境创设首先奏响了精彩的课堂序曲。
步骤二:自主聆听
音乐是以“声音”为感知对象而诉诸人的听觉器官的,对音乐最初、最经常、最基本的接受方式则是“听”。听,是音乐最基本的特征,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因此,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特别是在欣赏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聆听,积极参与听觉体验,是音乐教学的中心环节。通过聆听的方式来体验音乐和领悟音乐,能得到精神的愉悦,所以,教师应训练学生良好的聆听音乐的习惯,在自主聆听的教学环节,训练学生灵敏的“音乐耳朵”,从而发展他们对音乐要素精细、敏锐的感觉和反应;学生在自主聆听中变成了学习的主人。
步骤三:个体感受
个体感受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音乐体验,鼓励他们对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新《音乐课程标准》感受与鉴赏对初中学段的要求中包括:探索各种音响及各种物体发出不同音响的兴趣;说明人声及各种乐器的分类及音色特点;在感知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音乐表现要素的过程中,了解并评价其表现的作用;感知音乐结构并简单描述音乐段落的对比与变化;能主动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各种情感并简单用表情术语描述出来;感知音乐的情感变化并能表述或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能够赏析分辨不同风格流派、题材形式的音乐并能评述其特点和代表人物……这些都是每堂课涉及到学生感受范畴的教学内容。这个教学环节能让学生在音乐感受中激发内心情感,发挥想象创造,加深作品理解,增强探究意识。
步骤四:音乐表现
学生听到舒缓的音乐,就会觉得心情平静、放松;听到曲调悲伤的歌曲或乐曲,心情也会随之渐渐暗淡下来,甚至落下泪来;听到欢快、喜庆乐曲的时候,又会很兴奋、激动,很想随音乐一起起舞。当作品真正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时,学生就有了强烈的表现欲望,此时教师就要鼓励学生以各种形式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以小组合作探讨、共同展示为主,有声情并茂的演唱表现,有传神动情的朗诵表现,有形神兼备的舞蹈表现,有栩栩如生的书画表现等等。他们用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及丰富的肢体语言来表达内心真实的情感,引起了情感上的共鸣,这正是学生对作品所表达情感的理解和独特体会的结果。表现力对音乐艺术尤为重要,到位的表现力可以使听者哭,使听者笑,使听者如醉如痴。
步骤五:创造拓展
中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新目标之一。陶行知先生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通过音乐课教学来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每个音乐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已不满足于小学阶段的活泼、快乐、描写小动物和描写人生活的音乐,他们对世界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开始逐渐将兴趣转向能满足其多方面感情需要的音乐作品。八、九年级的艺术课就很好地结合与其他领域知识的横向联系,如音乐与诗歌、音乐与影视、音乐与舞蹈、音乐与绘画等等。根据音乐课的多元化智能理论,教师要善于挖掘音乐作品本身蕴含的丰富的创造力,巧妙设计,精心构思,带领学生开启智慧之门。
初中音乐课的价值就体现在审美体验、激发创造、群体意识、文化创造和发展个性上。因此,新课标的初中音乐教学理念应从情感入手,采用体验的方式,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重视审美教育的潜在渐变效应。在不断的教学探索中,我发现一堂成功的音乐欣赏课往往会给人们一种神奇的、不可思议的感觉。它能给学生创造一种幻觉,即感受音乐似乎并不费力,在轻松愉快的玩乐中,顷刻之间即可产生美妙的感觉,参与者虽然并没有很多的技巧或理论背景,却也能创造自己的音乐。学生们在欣赏训练的过程中,能够经历着一种通常只有专业音乐家才能具有的合奏感,从而让学生喜欢上音乐课。
作者简介:刘振华,女,大学本科,中学二级教师,现任教于张家口市高新区姚家房中学,团支部书记,曾参与《农村学校音体美特长生选拔与培养》课题研究。
步骤一:情境创设
通过对音乐新课程标准的解读我们体会到,知识不是完全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的帮助。从这一点来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获得知识的方式是学生去发现,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意义构建获得知识。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通过创设音乐情境,营造教学氛围,运用音乐特有的艺术魅力,感染学生进入特有的艺术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聆听音乐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他们进行想象,锻炼他们的思维,从而使学生进入兴趣盎然的音乐学习中。因此,情境创设首先奏响了精彩的课堂序曲。
步骤二:自主聆听
音乐是以“声音”为感知对象而诉诸人的听觉器官的,对音乐最初、最经常、最基本的接受方式则是“听”。听,是音乐最基本的特征,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因此,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特别是在欣赏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聆听,积极参与听觉体验,是音乐教学的中心环节。通过聆听的方式来体验音乐和领悟音乐,能得到精神的愉悦,所以,教师应训练学生良好的聆听音乐的习惯,在自主聆听的教学环节,训练学生灵敏的“音乐耳朵”,从而发展他们对音乐要素精细、敏锐的感觉和反应;学生在自主聆听中变成了学习的主人。
步骤三:个体感受
个体感受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音乐体验,鼓励他们对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新《音乐课程标准》感受与鉴赏对初中学段的要求中包括:探索各种音响及各种物体发出不同音响的兴趣;说明人声及各种乐器的分类及音色特点;在感知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音乐表现要素的过程中,了解并评价其表现的作用;感知音乐结构并简单描述音乐段落的对比与变化;能主动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各种情感并简单用表情术语描述出来;感知音乐的情感变化并能表述或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能够赏析分辨不同风格流派、题材形式的音乐并能评述其特点和代表人物……这些都是每堂课涉及到学生感受范畴的教学内容。这个教学环节能让学生在音乐感受中激发内心情感,发挥想象创造,加深作品理解,增强探究意识。
步骤四:音乐表现
学生听到舒缓的音乐,就会觉得心情平静、放松;听到曲调悲伤的歌曲或乐曲,心情也会随之渐渐暗淡下来,甚至落下泪来;听到欢快、喜庆乐曲的时候,又会很兴奋、激动,很想随音乐一起起舞。当作品真正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时,学生就有了强烈的表现欲望,此时教师就要鼓励学生以各种形式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以小组合作探讨、共同展示为主,有声情并茂的演唱表现,有传神动情的朗诵表现,有形神兼备的舞蹈表现,有栩栩如生的书画表现等等。他们用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及丰富的肢体语言来表达内心真实的情感,引起了情感上的共鸣,这正是学生对作品所表达情感的理解和独特体会的结果。表现力对音乐艺术尤为重要,到位的表现力可以使听者哭,使听者笑,使听者如醉如痴。
步骤五:创造拓展
中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新目标之一。陶行知先生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通过音乐课教学来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每个音乐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已不满足于小学阶段的活泼、快乐、描写小动物和描写人生活的音乐,他们对世界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开始逐渐将兴趣转向能满足其多方面感情需要的音乐作品。八、九年级的艺术课就很好地结合与其他领域知识的横向联系,如音乐与诗歌、音乐与影视、音乐与舞蹈、音乐与绘画等等。根据音乐课的多元化智能理论,教师要善于挖掘音乐作品本身蕴含的丰富的创造力,巧妙设计,精心构思,带领学生开启智慧之门。
初中音乐课的价值就体现在审美体验、激发创造、群体意识、文化创造和发展个性上。因此,新课标的初中音乐教学理念应从情感入手,采用体验的方式,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重视审美教育的潜在渐变效应。在不断的教学探索中,我发现一堂成功的音乐欣赏课往往会给人们一种神奇的、不可思议的感觉。它能给学生创造一种幻觉,即感受音乐似乎并不费力,在轻松愉快的玩乐中,顷刻之间即可产生美妙的感觉,参与者虽然并没有很多的技巧或理论背景,却也能创造自己的音乐。学生们在欣赏训练的过程中,能够经历着一种通常只有专业音乐家才能具有的合奏感,从而让学生喜欢上音乐课。
作者简介:刘振华,女,大学本科,中学二级教师,现任教于张家口市高新区姚家房中学,团支部书记,曾参与《农村学校音体美特长生选拔与培养》课题研究。